《看見台灣》即將舉辦十周年巡迴攝影展。
這部由齊柏林拍攝的紀錄片,寫下了許多前所未有的紀錄,他不只是台灣史上耗資最龐大的紀錄片,更是台灣史上最多人看過的紀錄片。除此之外,齊柏林堅持全程所有鏡頭都用空拍更是一絕。
要知道,齊柏林的空拍和我們現在所熟悉的空拍不一樣,當時沒有空拍機、穿越機,他的空拍都是搭上直升機去拍攝的。台灣甚至不像日本、美國那樣有很多空拍直升機,齊柏林與助理的堅持換來了寶貴且前所未有的紀錄。遺憾的是,最後我們也因此失去了他們。
就算時至今日,看到當年拍攝下來的畫面,都還感受得到這部紀錄片的珍貴。如今,齊柏林基金會在齊導逝世之後,仍持續燃燒著他的夢想,持續記錄著這片土地。今年也將繼續推出《看見台灣III》。
其實,在更早之前,遠在《看見台灣》尚未萌芽之前,德國新電影導演荷索(Werner Herzog)其實在1992年也有另外一部紀錄片《黑暗課程》(Lessons of Darkness)用十六釐米底片,以大量空拍的角度觀察波斯灣。
在《黑暗課程》當中,不同於《看見台灣》以吳念真的口白,以台灣人的角度介紹畫面上的人文,荷索用的旁白借用了啟示錄看見末日的口吻,以像是觀察外星人一般的角度,看著人們怎麼把世界改變成這個樣子。該片拍攝的是波斯灣戰爭後的科威特,但是透過一個彷彿外來者的角度,完全不提歷史人文地觀看「科威特油田大火」,荷索以充滿詩意的畫面,剖開了人們習以為常的經驗,直逼著人們去重新觀看我們為這個世界帶來了什麼。
這部片非常美,非常具有詩意,甚至當年看完改變了我對紀錄片的認知。在這之前,我沒想過紀錄片可以這樣拍。即便二十年後,我們有了《看見台灣》,甚至如今空拍可以說是入門門檻變得非常低的今天,我們被各式各樣的空拍畫面給麻痺的同時,要看到荷索這種運鏡和畫面感,仍舊十分難得。
其實荷索拍過不少紀錄片,甚至也拍了不少劇情片,他是個很多產的導演。但是大多數電影對於一般觀眾來說都很陌生,甚至因為荷索的敘事和美學都不同於一般導演,所以對於不熟悉影像敘事的人來說,可以說是很難親近的一位導演。而這部紀錄片,當初是以電視電影的形式推出,因此非常罕見且冷門,多年來都很難找到,如今收錄在APPLE TV的串流上,有英文字幕,電影中用的旁白也很少。(電影中的字卡是德文的啟示錄引言,旁白則是英文。)
YouTube上則有人上傳沒有字幕的高畫質版本,雖然不知道還能放在上面多久,但是相較於多年前完全沒有機會看到,就算有也只能看到錄影帶畫質比起來,已經彌足珍貴了。如果是對於電影有興趣,想要看紀錄片可以有什麼不同的話,這部片很值得花時間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