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語言是一種直覺的視覺語言,用來傳達拍攝者的想法。透過鏡頭的選擇配置,場景和動作的調度,來引起觀眾的情緒反饋。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鏡頭語言,什麼樣的鏡頭給了觀眾什麼感覺?
一 遠景 :視野開闊,看到環境的景觀,如地形地物。可以表現環境空間規模與氣勢。例如:台灣知名導演齊柏林的作品。
二 全景:
人物們全身與周圍環境,通常是一大群人,不知道誰是誰。
圖解電影圖:

圖自/七十二家房客
三 中景 :
全身與肢體動作,通常一小群人,人數大約(4~5人)。是媒體最常使用的鏡頭之一。
圖解電影圖:

圖自/七十二家房客
四 近景:
半身,通常看到一人或兩人簡單的表情對望或是動作。畫面包括主角的面貌與體態穿著。觀眾與戲中主角產生情感的交流。
圖解電影圖:

圖自/七十二家房客

圖自/七十二家房客
五 特寫:
通常會強調演員頭部的五官表情變化,物品,肢體的局部特寫。下圖是我運用影片裁切畫面當作鏡頭語言的範例:一個是物件特寫,另一個是臉部表情特寫。
圖解電影圖:

圖自/七十二家房客
每種鏡頭都有其強項和限制,拍攝時根據故事需要,選擇合適的鏡頭來表達自己想法。以上五種,是最常見的視覺鏡頭。
如果要說一個動態連續性的故事,通常鏡頭安排順序是:
全景 ▸ 中景 ▸ 近景 ▸ 轉場
這樣畫面故事的韻律感就不會跳來跳去,缺少畫面故事的連結性。其他常用的鏡頭語言:
觀點鏡頭 POV shot ( Point of View shot)
- 是一種 個人主觀視角的鏡頭。
- 故事是透過誰的眼睛看事件,也是攝影機模擬當事人的眼睛去觀察世界。
- POV鏡頭通常會讓觀眾有臨場感。因為觀眾看到主角的經歷過程,就會比較容易進入情境感同身受。
這類的視角,也常用於運動類型的遊戲開發裡面,稱為 1st player game,賽車類的遊戲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R- POV shot ( Reverse Point of view)
- 有了POV shot,當然也有對方看主角的角度,這樣才算公平。
- 鏡頭用語稱之為 R-POV shot 。
- 套一句大家都懂的詞彙就是:‘’換位思考 ‘’ 這四個字的拍攝角度。
大家可以用玩一玩手機的鏡頭,測試這五種鏡頭裡面的景色範圍有多大?有那些視覺效果?以手機鏡頭為工具,透過自己的眼睛,來述說一段簡單或複雜的故事與關係。剪接腦中的回憶,例如家人朋友的陪伴,或是寵物的生活日常點滴,分享生命當下美好記憶。
故事視覺紀錄:
- 人類大腦記憶像極了一部在暗室裡面,透過眼睛向外界拍攝的攝影機,不斷地用身體的五感體驗紀錄生活環境的人事物與發生過的事。
- 映入眼簾的透視,造成事情的好壞感覺,多少會影響到自己的情緒。適當劃清界線,才不會陷入思想的迷宮裡面,跳不出來。
- 同一件事,在不同人的心中,會因為家庭背景,學校教育,人格因素,當時社會環境誘因,立場與角色不同,反應與解讀也會不一樣,進而產生不同的故事情節與結果。
這些是靈魂孕育成長所需的養份。鏡頭語言的處理順序,也是微觀中,心理劇場必要的剪接處理過程,關係到內在小孩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