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變項關係的基本想法

2023/08/23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諸君:

今天來講:研究變項之間的關係設定。(2023-08-23)

很多論文寫作(尤其社會科學),其實就是幾個變項之間搞關係(引註:好像在哪裡聽過)。但是,這個關係要怎麼搞、又要挑哪些變項?我看大部分的同學都沒想清楚。

以下這個架構大家可以參考看看:

Sol.

image


這個想法來自於流行病學研究。

一個研究如果按照這個架構來安排,會具有天然的高概念優勢。也就是不太需要再費心思考「故事」了,因為這種架構具有天然的故事性結構:守護對象 (Outcome)、反派 (Risk)、與英雄 (Protect)

  • Outcome(s). 任何研究都要定義清楚「目標」是什麼?教育研究上可能是某種適應性表現,例如:學業成就、幸福感等等。
  • Risk factors(s)/Exposure. 接下來要定義會對成果造成不良影響的「風險因子」。
  • Protect factor(s). 這個是本研究的重點。在於找到、或發展一種「保護因子」,以減緩、或避免成果受到影響。

就算是模擬研究,也適用這種寫作架構。

  • 「成果」,例如是偏誤較小的統計推論。
  • 「風險因子」,可能是樣本分配形態、樣本數、等等。
  • 「保護因子」,則是一種方法、或修改統計模式,可以減緩風險對成果的影響。

Remark

有些老師可能會跟你講「問題意識」如何如何、或是問你的「研究問題」到底是什麼?其實這就表示你的研究設計可能不符合上述這種形式的研究架構。也就是說,第一,你無法很明確的說出你想要追求、改善、促進的「成果」到底是什麼。第二,你無法明確說出到底有「什麼樣的因素會危害到你期望的成果」?

如果你可以清楚的回答得出你的「成果」和「風險因子」,那表示你對於你的研究的「問題意識」非常清楚,因為你完全知道「問題出在哪裡」。接下來你只要好好研究「怎麼解決」就行了,這樣你的研究就會順利很多。

See Also


Best,

JW

illustration
贊助支持創作者,成為他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Mr Pumpk!n
Mr Pumpk!n
10追蹤者
13內容數
#heythisispumpkin
主要目標:(當代) 測驗理論、(貝氏) 資料分析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