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變項關係的基本想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嗨各位同學!

今天我們要談論研究變項之間的關係設定(2023-08-23)。這個架構非常有趣,因為它就像是一個精彩的故事一樣,有著天然的高概念優勢。而最棒的是,這不太需要你再花心思去思考「故事」的結構,因為這個架構本身就具有天然的故事性。(本文有和 chatgpt 聊過)。

raw-image


這個想法來自於流行病學研究。

首先,我們有主角——Outcome(成果)。就像每個故事都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一樣,任何研究都需要清楚地定義「目標」是什麼。在教育研究中,這可能是某種適應性表現,比如學業成就或幸福感等等。

接下來,我們有反派——Risk(風險因子)。這就是那些可能對成果造成不良影響的「風險因子」。就像故事中的困難和挑戰,這些因子是需要被面對和解決的。

然後,我們有英雄——Protect(保護因子)。這是整個研究的重點,要找到或發展一種「保護因子」,以減緩或避免成果受到風險的影響。這就像故事中的英雄憑藉著某種力量或智慧,保護主角免受傷害一樣。

這樣的架構適用於各種研究,即使是模擬研究也一樣。比如,

  • 「成果」可以是統計推論中的偏誤較小;
  • 「風險因子」可能是樣本分配形態、樣本數等;而
  • 「保護因子」則是一種方法或修改統計模式,可以減緩風險對成果的影響。


Remark

最後,我想告訴大家,有時候老師可能會問你的「研究問題」或「問題意識」是什麼。這其實就是在問你的研究設計是否符合上述這種形式的研究架構。如果你能清楚地回答出你的「成果」和「風險因子」,那表示你對研究的「問題意識」非常清楚,因為你完全知道「問題出在哪裡」。這樣,接下來你只需要努力研究「怎麼解決」就行了,你的研究就會順利很多。

希望這個簡單的架構能幫助大家更清楚地理解研究的結構,讓大家在未來的研究中能夠更順利地前進。如果有任何想法或問題,歡迎留言告訴我哦!

祝大家順利,🎃。



-客觀測量研究。 -應用統計。 -M is for Measurement.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諸君: 今天的主題是:「一週瀏覽器分頁」。(2023-08-23) 對很多人來說,一週的瀏覽器分頁,可能就像購物車清單一樣,是有點私密、而且能反映出一個人最近狀態的東西(當然不會全部列出來)。我覺得紀錄這件事能幫助我消滅一堆開著的分頁、而且能幫助我記下一些重要的思緒、或是文獻。所以我覺得可以嘗
介紹NIMBLE工具,自動抽樣貝氏計算。跨多平台,擴展BUGS語法,速度優於JAGS,尤其混合模型。受生態學家歡迎。參考Beraha等比較,詳閱Nimble用戶手冊及Bayesian分析資源。
諸君: 今天來講:一種 SEM 半自動繪圖工具。()
諸君: 今天的主題是:「一週瀏覽器分頁」。(2023-08-23) 對很多人來說,一週的瀏覽器分頁,可能就像購物車清單一樣,是有點私密、而且能反映出一個人最近狀態的東西(當然不會全部列出來)。我覺得紀錄這件事能幫助我消滅一堆開著的分頁、而且能幫助我記下一些重要的思緒、或是文獻。所以我覺得可以嘗
介紹NIMBLE工具,自動抽樣貝氏計算。跨多平台,擴展BUGS語法,速度優於JAGS,尤其混合模型。受生態學家歡迎。參考Beraha等比較,詳閱Nimble用戶手冊及Bayesian分析資源。
諸君: 今天來講:一種 SEM 半自動繪圖工具。()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有位學生曾問我:該怎麼創作內容? ​ 這問題,讓我想起 村上春樹 的「寫作秘密」 ;村上春樹,早期開始寫小說,一直有個困擾,他腦中畫面太多,情緒也太滿,結果一寫下去——卻是密密麻麻的形容詞、冗長的對白、複雜的句子...
繼打戲要怎麼寫?(一),第二三篇注重在打戲最常出現的問題點,這些問題對打戲的危害巨大,所以接下來的兩篇不是「要怎麼寫」,而是「不要怎麼寫」。 打戲寫得好,通常成功的因素是難以模仿的,因為那是大師高手們花了無數檯面下的工夫打磨後的成果。但是,有些因素會讓打戲變得很爛
今天收到方格子的通知信:錄取了 2025/2 的方格子本月新星!首先一定要大聲感謝方格子的厚愛,也留言給每一位有幸一起獲得本月小幸運的作者,希望大家都能繼續創作。不過回顧自己的文章,發現原來我已經寫文一個月了!不藏私直接公佈後台,你猜猜大家都喜歡什麼類型的文章?
歡迎來到方格新手村第一站!參加方格主題活動,發表任何一篇貼文、文章加上指定標籤, 就有機會得到免費禮券,或是讓 vocus 把你的創作推薦給全站會員! 現在就完成新手村任務,讓更多人認識你!
有位學生曾問我:該怎麼創作內容? ​ 這問題,讓我想起 村上春樹 的「寫作秘密」 ;村上春樹,早期開始寫小說,一直有個困擾,他腦中畫面太多,情緒也太滿,結果一寫下去——卻是密密麻麻的形容詞、冗長的對白、複雜的句子...
繼打戲要怎麼寫?(一),第二三篇注重在打戲最常出現的問題點,這些問題對打戲的危害巨大,所以接下來的兩篇不是「要怎麼寫」,而是「不要怎麼寫」。 打戲寫得好,通常成功的因素是難以模仿的,因為那是大師高手們花了無數檯面下的工夫打磨後的成果。但是,有些因素會讓打戲變得很爛
今天收到方格子的通知信:錄取了 2025/2 的方格子本月新星!首先一定要大聲感謝方格子的厚愛,也留言給每一位有幸一起獲得本月小幸運的作者,希望大家都能繼續創作。不過回顧自己的文章,發現原來我已經寫文一個月了!不藏私直接公佈後台,你猜猜大家都喜歡什麼類型的文章?
歡迎來到方格新手村第一站!參加方格主題活動,發表任何一篇貼文、文章加上指定標籤, 就有機會得到免費禮券,或是讓 vocus 把你的創作推薦給全站會員! 現在就完成新手村任務,讓更多人認識你!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該來的終究還是來了 度過焦躁不安的一整周,學徒老人家我的不安感等比級數的襲來,自3/19寫了第一篇關於<巴克萊銀行:倉促撤退>的報告,看到市場上的機構法人有如大洪水、地震來臨前夕開始竄逃撤退。 海湖莊園協議 接著,在3/31與4/2兩天接著寫了川普與他的財經團隊在海湖莊園豪
Thumbnail
空單爆天量、技術指標超賣、情緒恐慌到極致:美股嘎空行情有機會啟動嗎? 重點摘要: 技術面極度超賣,反彈條件醞釀中,但尚未明確止穩 SPY 與 QQQ 的重要指標,如MACD、KDJ、RSI等指標進入極端超賣區,但尚未出現底部鈍化或明確反轉訊號,技術面仍屬空方主導。 連續出現跳空缺口,空方動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在資料分析過程中,透過衡量變數之間的線性或非線性關係,能有效探索數據集,篩選出重要特徵,並進行預測建模。本文介紹瞭如何理解數據、使用相關矩陣找出變數關聯性,以及利用互資訊評估變數之間的依賴程度,幫助資料科學家在建模過程中選擇適當的變數,提升模型效果。
Thumbnail
觀點是創作者對於故事有特定的想法,接著思考該用什麼樣的人物與事件來呈現的關鍵。同樣描寫愛情故事,你會發現每個作者的觀點或多或少都不一樣。當你有了觀點,對怎麼塑造人物,讓哪些人物出場,就會有不同的看法。
  很多創作者書寫故事時,會有意識地追求「起、轉、合」或「三幕劇」形式,尋找一種「公式」來安排劇情。   上一篇文我提到「所有屬性和套路都是化約過的成果」。所謂「理論」其實是「經驗」的總和,但不能反過來以「理論」來替代「經驗」。
整理了一些可以提供同為創作者的各位一個可以來參考的地方(⁠*⁠´⁠ω⁠`⁠*⁠)
有時候不需要等到有觀點、概念、理論
Thumbnail
作者的話: 一旦把不同設定為理所當然的基調之後,就覺得每一次相同都感天動地的。
對於那些覺得基礎科學研究離實際應用太遙遠的人來說, 這篇文章可能會改變你的看法。 理解科學研究如何轉化為社會可用的技術, 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支持並推動創新。 接下來,讓我們透過三個故事, 看看這些看似抽象的研究是如何解決實際問題的。 ▋故事一 - 從學院到產業的轉變
從學生思維轉變,或者說開始學習社交 記錄實習中的"震撼"
Thumbnail
該來的終究還是來了 度過焦躁不安的一整周,學徒老人家我的不安感等比級數的襲來,自3/19寫了第一篇關於<巴克萊銀行:倉促撤退>的報告,看到市場上的機構法人有如大洪水、地震來臨前夕開始竄逃撤退。 海湖莊園協議 接著,在3/31與4/2兩天接著寫了川普與他的財經團隊在海湖莊園豪
Thumbnail
空單爆天量、技術指標超賣、情緒恐慌到極致:美股嘎空行情有機會啟動嗎? 重點摘要: 技術面極度超賣,反彈條件醞釀中,但尚未明確止穩 SPY 與 QQQ 的重要指標,如MACD、KDJ、RSI等指標進入極端超賣區,但尚未出現底部鈍化或明確反轉訊號,技術面仍屬空方主導。 連續出現跳空缺口,空方動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在資料分析過程中,透過衡量變數之間的線性或非線性關係,能有效探索數據集,篩選出重要特徵,並進行預測建模。本文介紹瞭如何理解數據、使用相關矩陣找出變數關聯性,以及利用互資訊評估變數之間的依賴程度,幫助資料科學家在建模過程中選擇適當的變數,提升模型效果。
Thumbnail
觀點是創作者對於故事有特定的想法,接著思考該用什麼樣的人物與事件來呈現的關鍵。同樣描寫愛情故事,你會發現每個作者的觀點或多或少都不一樣。當你有了觀點,對怎麼塑造人物,讓哪些人物出場,就會有不同的看法。
  很多創作者書寫故事時,會有意識地追求「起、轉、合」或「三幕劇」形式,尋找一種「公式」來安排劇情。   上一篇文我提到「所有屬性和套路都是化約過的成果」。所謂「理論」其實是「經驗」的總和,但不能反過來以「理論」來替代「經驗」。
整理了一些可以提供同為創作者的各位一個可以來參考的地方(⁠*⁠´⁠ω⁠`⁠*⁠)
有時候不需要等到有觀點、概念、理論
Thumbnail
作者的話: 一旦把不同設定為理所當然的基調之後,就覺得每一次相同都感天動地的。
對於那些覺得基礎科學研究離實際應用太遙遠的人來說, 這篇文章可能會改變你的看法。 理解科學研究如何轉化為社會可用的技術, 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支持並推動創新。 接下來,讓我們透過三個故事, 看看這些看似抽象的研究是如何解決實際問題的。 ▋故事一 - 從學院到產業的轉變
從學生思維轉變,或者說開始學習社交 記錄實習中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