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證券 x 臺師大 理財素養培育夏令營

2023/08/24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 文內如有投資理財相關經驗、知識、資訊等內容,皆為創作者個人分享行為。
  • 有價證券、指數與衍生性商品之數據資料,僅供輔助說明之用,不代表創作者投資決策之推介及建議。
  • 閱讀同時,請審慎思考自身條件及自我決策,並應有為決策負責之事前認知。
  • 方格子希望您能從這些分享內容汲取投資養份,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判斷、行動,成就最適合您的投資理財模式。

總結,值得推薦各年齡層及各類職業的人參加的無價課程!

理財、投資是人生一輩子的課題,「該如何起頭? 又該如何繼續? 最後又想得到什麼?」我想是普羅大眾從沒想過但卻至關重要的問題,我想起做研究時教授曾說「學者很喜歡用台灣股市數據做研究,因為台灣股市很畸形」,我想是因為台灣充斥投資老師、網紅在教導「方法」,卻極少有人在培養「素養」所導致。

這次夏令營雖然只有三天,卻有許多環節值得細細品味,更如國峰老師說的「免費是因為無法衡量這次課程的價格」,而特別的地方是,有別於以往通常冬夏令營舉辦的形式,此次與臺師大合作下有許多在職老師參與,為的是學習並商討如何將「金融素養」融入進中學教育中,因此除了「如何做研究」外,也讓我思考了「如果是我,能對教育做些什麼?」

真的很榮幸能參與這次營隊,內容十分充實,可惜最後一天沒辦法實體授課,不然我十分期待能親身感受研究員兼彼此討論、切磋、挑戰對方的光景,再次感謝時間證券及臺師大舉辦的這次營隊!

有道無術,術尚可求;有術無道,止於術

整個營隊的篇幅很明顯可以觀察到,非常強調「金融素養」四字,有別於許多坊間課程通篇在教「怎麼做投資」有非常大的不同。首先是在鋪陳「為何要有金融素養?」後,道出金融素養即為「風險態度」,素養為「知識、技能、態度的整合」,而態度為「面臨既定狀態下做出的回應」,透不段重複「3W」讓我們持續思考。

我非常喜歡國峰老師課程中分享老子道德經中的金句,將金融素養形容為「道」、方法為「術」,如果一般主流媒體能看到的投資老師在介紹如何投資,好一點的還會分享基於主流經濟學的「道」,但更多的對「道」隻字不提,僅僅介紹靠著什麼方法、策略來挑出幾檔飆股。許多人(包含我),在嘗試過許多投資方法後有賺有賠,好像知道自己在幹嘛,但其實不知道自己在幹嘛,這便是「止於術」的最佳寫照。

先定義風險,再學習怎麼面對風險

實際接觸投資後,我認為與報酬一體兩面的風險應為價值投資所形容「本金虧損的可能性」,而非現代投資學所指的報酬波動率,因為報酬波動並未考慮人類社會運作的許多質化要素,而「不確定會不會賠錢」的念頭才是投資時恐懼的根源,也更貼近人性的寫照,也理解到價值投資與現代投資學核心不同之處在此。

正確的認知風險後,便要開始衡量風險,但這次課程透過許多實際案例解釋為何風險難以精確衡量,因為風險具有「不可量化、隱藏、只存在於未來」三種特性,雖然難以精確衡量,但卻能透過「安全邊際」結合「凱利公式」解釋並盡可能冒著適當風險來獲得報酬,透過「區間帶」的概念,建立無法精確衡量條件下的可行作法,且搭配圖表傳遞概念得做很讓人很容易理解與吸收。

價值投資,永遠的少數人

在三天營隊結束後,我體認到價值投資並非一門「投資技術」,而是一種「投資哲學」,如同過去李小龍創立截拳道,並非僅傳授招式與套路,而是許多他在理解武術後建立的一套「武術哲學」,我認為價值投資想傳遞的更多的是「精神」與「智慧」,但一般大眾更喜歡能快速使用並且獲得成果的「投資招式」,因此造成台灣股市充斥許多投資老師及散戶眾多的獨特現象。

投資的三大要素「報酬與風險同時思考」、「訊息的加工」、「生產力」,這三項要素是國峰老師強調的做投資所具備的特性,讓我省思許久,有許多人打著是價值投資卻僅是將「長期投資」與價值投資掛上等號,其實既不衡量「價值」,也不是「投資」,更該注重的是檢視在決策過程是基於那些因素,草率的標籤是意圖使人錯亂。

投資,永遠沒有標準答案

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宜釗老師在第二天上完財報後,我有一個很深的感觸是「投資領域學海無涯,因為需要嘗試回答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只能透過不斷補充,來讓答案盡善盡美」,在模擬各個角色如何看待財報時,的確有太多不同情境需要考慮不同狀況,若想嘗試選擇幾個答案回答又會馬上打臉自己,認為那些財務指標也需要進行解讀一來一往著實令人頭痛,雖然相當耗費精神與令人煩惱破頭,但我想這也是投資的魅力所在,因為能不斷的學習,獲取新的知識。

最後一天由家宏及宏軒兩位研究員,實地的進行報告也令人收穫滿滿,也能再次意識到要完成投資決策需要汲取許多資料並加工,更多時候是資訊不足或不自覺陷入偏誤中,而群體決策便提供解方,感受的到兩位研究員樂於討論及回覆讓我很是佩服!

態度可以教,但成果不知道

在課程中由某位老師所回答的上述句子讓我印象非常深刻,態度的確難以僅透過「教學」養成,我認為是吸收完知識後與生活體驗相互作用下慢慢形塑而成,教學及生活體驗缺一不可,但我也漸漸認知到,現在的教師有許多原因使「教導態度」綁手綁腳、難上加難,所以我認識的某些老師迫於無奈在大多數時候只能恪守本分,盡完知識傳遞的任務,態度的培養只能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才能指導。

這次營隊強調「風險態度的養成」,我認為在這次營隊透過上課達到教學的任務,傳遞出「如何不要被騙」、「投資是一件高度專業的事」這兩個核心觀念,另外透過邀請發言人、研究員實際分享工作經驗,使學員能夠一窺專業投資人的生活體驗,我認為已經達成態度培養的第一階段了。

許多人對於投資理財已有既定印象,所以難以導入其他投資觀念

在我就讀財金所後,時不時會被問「有什麼標推薦的個股?」,而每當我的回答不如他們預期,想和他們促膝長談關於「投資的本質與哲學」時,總是熱臉貼冷屁股。我認為一大問題便是在求學時期,並沒有人教我們「理財及投資」這門一輩子都需要持續學習的課程,而是在出社會後靠著電視上的股票老師或是周遭有經驗的人學習,危險的是這些學習對象幾乎都是技術派,因為技術指標能快速教學並實際操作,讓一般大眾認為能快速在股市「海撈」一筆,所以儼然形成惡性循環。

還有就是大部分投資人因為過去曾靠某些方法(幾乎都是小道消息或技術指標)在股市賺到錢,縱使同樣方法賠錢,也不認為方向是錯的,只是有哪些消息或指標他沒有觀察到,又或者是哪些消息與指標在某些特定情況下有特別的意義等等。

在求學時期提早建立理財、投資等金融通識

課程結束我也思考,若我要教育過去的我,甚至現在我的小外甥們金融知識,我會想怎麼做? 思考過後我希望能先導入過去的我一些知識:

1.理財:從記帳下手,了解自己的消費習慣,及為何需要儲蓄,接著理解物價上漲,然後帶到通貨膨脹,理解「錢」在生活中的運作。核心是了解「控制支出」、「儲蓄觀念」,並利用簡單工具實作,如EXCEL、帳戶分離儲蓄。

2.投資:從觀念開始建立,如本次營隊強調「如何不要被騙」、「投資是一件高度專業的事」,了解投資領域分為許多不同派別,並非只能像一般家長打開電視看K線,有如技術派、學院派、價值投資派、指數投資派等。

對大學升學時的反思,或許可以不只是分數到了就念

在我讀高中要升大學時,身邊的同儕多半不知道該怎麼選科系,端看分數到哪就填哪。進入大學後,多半同學不知道念這個科系以後可以做什麼工作,大一大二就囫圇吞棗、不知來由了被填充這個科系的「基本知識」,大三大四才開始迷茫未來發展,畢業後更是一堆人做著與本科無關的工作。我認為很可惜的是「以後想做什麼?」的這個問題好像只在國小教育前被強調,在我中學求學歷程中,被塞了好多「考試用的基本知識」,又因為社會風氣鼓勵念高中、大學,我喪失了思考自己要什麼的能力。

我認為中學教育應該是志在培養終身授用的各種素養,如金融、政治、科學等各種素養,進而在建立基本態度後,引導各領域有哪些工作,如此學生在了解自己想嘗試挑戰的工作後,便會主動學習,而不是被動填入,我認為這兩者的學習成效天差地遠。

蔡旻浩
蔡旻浩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