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歷史教室:和腐民身分一起進化的腐文化(下)

raw-image

(2021年3月2日 初刊於腐腐得正IG @fufudakzeng3)


當我們在上一次的專欄當中,了解到「BL」一詞從孕育到誕生到成長到進化的過程,也似乎對於BL在日本的發展源流有了一定的了解,也許我們這才了解簡單如兩個英文字母,盛載的可是一個文化的豐富發展史。Follow本page的,想必也是對BL有些興趣的,那麼我們以「腐女/腐男/腐」自居的同時,又是否可以從另外一條路徑,對於我們的身分追本溯源呢?

如果你對於上一回的歷史教室尚有印象,那麼你肯定記得在耳熟能詳的「BL」誕生之前,描寫男男之戀的作品也有悠長的發展過程;「腐女子」這個稱呼亦同理。

1970年代末,《June》雜誌的出現把BL類漫畫有組織地會聚在一起,組成了一個論著、創作兼備的報刊平台,容讓同好有了交流的公共印刷空間。在那個時候,「腐女子」一詞並沒出現,更加遑論更加早期時候「24年組」大行其道的時代了。在70、80年代,如果要稱呼喜愛閱讀相關作品的讀者,通常會直接稱其為「某作品的讀者」,例如《June》讀者諸如此類。

然而,上回篇幅所限,未能論及BL發展另一個相當重要的支線——同人。「同人」在日文當中指的是「志同道合者」。在文學裡面,明治時期固然已有許多文人同人,自行出版文集;而來到現當代,同人一詞轉移陣地,來到了流行文化的領域當中,但行為表現上卻依然如出一轍。自資印刷、不受出版商限制的同人在70年代相當流行,當時除了開始有Comic Market(對,就是你認識的那個Comiket)等同人活動出現,而「同人女」的稱呼也應運而生。不過,當時同人漫畫、同人雜誌的內容並不完全只有描寫男男情愛的題材。因此,「同人女」雖然大多數也是可以指稱今義裡面的「腐女子」,但它們的性質並不完全相同。順帶一提,當時的同人也不完全等同於今日我們所理解的意思,今日我們用「同人」形容二次創作的作品,而上世紀則可以用於二次創作,也可以用於自資出版的作品上。

至於「腐女子」一詞真正出現的時間點,或許比大家想象中來得要晚。在2000年前後,「腐女子」一詞出現在論壇2ちゃんねる(2 Channel,縮寫為2ch)上,最初是以「婦女子」的日文諧音自嘲(案:「腐女子」和「婦女子」在日文同音,為fujoshi),寓意自己沈迷BL不能自拔,儼如身心已經腐壞的女子。

而「腐女子」如何走入大眾的視野裡面的故事,與BL作品卻無甚直接關係。在2005年,改編自2ch浪漫愛情故事的電視劇《電車男》正式播出,成功在日本社會掀起話題。在《電車男》裡面,由於男主角是一名熱愛動漫的「御宅族」,而劇中又有不少對於御宅族的描寫,令大眾開始關注本來只是小眾的ACG文化、御宅文化,而觀眾對於腐女子的觀察也是不可避免的。然而,當時大眾對「腐女子」的詮釋,並非BL的愛好者,而是女版的御宅族,是指喜歡ACG文化的女生;甚至更有人將「腐女子」和「乾物女」等字詞混淆,以為腐女子就是不愛打扮、慵懶、不愛社交、過著腐朽生活的女生。

由於「腐女子」一開始只是一個自嘲的稱呼,這種相對尖酸刻薄的名字落到了一般人的理解當中,很容易變成了一種攻擊。當時有不少人將腐女身上的特質誇張化,或結合「乾物女」等名詞的含義,誇大刻劃腐女子為了BL茶飯不思、揮霍無度的形象。這固然是引起了腐女子的不滿,但隨著BL文化越趨普及,這些刻板印象也被打破。

同時,喜歡BL也不再是女性的專利,任何性別的人都可以愛上充滿魅力的BL作品,指稱男性BL愛好者的「腐男子」、或BL愛好者的全稱「腐民」(案:「腐民」的稱呼多用於日本,而「腐眾」則較常見於華文圈)也在SNS上變得普及,更見BL愛好者之間百花齊放的一番景象。

我們在腐的世界裡面樂在其中。雖然以「腐」自居不再帶有任何自我挖苦的意味,但腐男腐女的身份也許是一種集體的身份認同,提醒我們可以背負著BL、腐文化的發展歷史,在愉悅之中繼續開創BL更多的可能性。

  • 喜歡的話,請多分享、點讚,並追蹤腐腐得正IG:@fufudakzeng3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