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幅畫

2023/09/11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夏娃,也就是趙正,在七月炎熱的一天,去公共事務中心辦一件事。這一天是二十四節氣的大暑。趙正需要開具一份證明,證明他是中心城市的公民。沒有這一份證明,他沒有辦法接觸到位於一個寒冷山區的三幅山水掛軸。


根據描述,已經發現的三幅山水掛軸,前兩幅依稀可以看出水墨渲染的印跡,但也沒有人敢否認,紙面上漫漶的水漬就不是中古時期的染料。第三幅,實際上沒有畫芯,但裱糊完好,甚至可以感受到掛在客廳散發的那種藝術的氛圍。


夏娃所要做的工作是,帶著證明,到寒冷山區去。但是,沒人告訴他,到了寒冷山區,只是見識一下三幅畫,還是將三幅畫帶回中心城市?他除了要帶上中心城市的證明,還要帶上一份關於他去寒冷山區的介紹信,因為他要把三幅畫帶到一個固定的地方。至於這個固定的地方在哪裡?他能想到的是學校,或者他的故居。


他問出具文件證明的辦事員:介紹信能否開給他的故居?


回答是:當然可以。


請問您故居連絡人是誰?


故居是什麼,夏娃已經模糊了;故居連絡人,更把夏娃問糊塗了。故居大概就是故鄉吧?至於故鄉是什麼,更是在虛無縹緲之外了。或者,故鄉什麼的,只是寄身在外的人,給自己的一個許諾。許諾若干年後,每一個人都會從飛塵回落大地,從漂泊走向安居。用哲學語言講,一個漂泊不羈的人終於與自然和解,一個離家浪子終於回歸久已疏遠的故土。


故居或許就是田地裡勞動的村民,村民手上的老繭,以及被荊棘碎石磨開裂的雙腳。


為什麼要在七月大暑節氣去寒冷山區?為什麼要去學校?諸如此類的疑問,因為模糊不清、曖昧不明的故居、故鄉,一股腦湧上心頭,以至於究竟有沒有三幅畫,為什麼要去看畫,為什麼要去找畫,在此刻都成為不得其解的大問題。


即使存在三幅畫,但在夏娃困惑的此刻,三幅畫也不是一定就在寒冷山區,或許就在中心城市,在每天以夏娃的活動半徑為中心的某個學校、某個民居裡面,或許就在夏娃的家裡面。因此,如果需要出具證明和介紹信,就應該出具給夏娃,說有一個叫做夏娃的人,因為要去看三幅畫,所以請夏娃接洽為盼。


當辦事員笑眯眯看著夏娃時,夏娃離開了自己,靈魂離開了身體,人類離開了故鄉。這是一個起點即終點的故事,如果在兩個點重合處剪斷,重新將中斷點粘貼在一起,那就是一個永無止境的世界。一個人既可以在大暑節氣這一天去一個寒冷山區,也可以從一個寒冷山區來到熱浪滾滾的中心城市,來來去去,反反復複,不過是從搖籃到墳墓,從起點到終點,從終點到起點。


夏娃被辦事員笑眯眯看著時,沒有任何回憶,也沒有產生任何聯想,他記住的,是看著笑眯眯的辦事員,琢磨著辦事員為什麼會如此和藹可親。因為臉上的這一層笑容,任何事情都具有了神聖性,或者任何事情都塗上一層神性的光輝,仿佛辦事員不是辦事的,而是用一張笑臉來暗示什麼的,如果真有暗示的話。


古往今來,從來沒有人懂得如何從一張臉上讀出水墨山水,也沒有對應的知識留存人間。在夏娃與辦事員對看的當口,辦事員笑眯眯的,除非笑容中的細微皺紋具有意義,類似老屋牆壁上的斑駁痕跡——據說當代藝術家追求的最高藝術樣式,是逼真地臨摹出老屋牆上的水漬鏽跡,有個美術學院的才俊,因為畫了很多老屋牆壁,衝破了梵古一派的鮮豔色彩束縛,以老、舊、黃、黑、灰為本色,畫盡了時間冷暖與滄桑,在國際拍賣會上拍出了兩億美金的價格。


夏娃要是能夠從笑眯眯辦事員臉上看到什麼,除非眉間紋、魚尾紋、法令紋以及細微到幾乎看不到的皺紋給出暗示。那些皺紋自然會隨著面部表情的變化而顯現不同的畫風,或躍動,或蟄伏,但困難就在於如何從多變的畫風中找出接近水墨山水的那一幅。


辦事員似乎發現了什麼,一直笑眯眯的表情逐漸凝固為一個驚詫。一個來公共服務中心辦事的人,怎麼如此肆無忌彈地盯著一個人的臉而不放呢?即使是世界上最厚顏無恥之人,也不會眼睛一動不動地盯著一個陌生人的臉而不放開,除非這是一見鍾情的故事,不知從何而來的一股愛情力量,緊緊吸引住夏娃,把他的眼光固定在那裡。問題在於,夏娃是男性,辦事員也是男性,即使微雨之後陽光燦爛,也形不成彩虹。


或許,這是永恆霎那的另一個故事?


但也未必。


辦事員提醒夏娃,這是公共場合,是為所有公民服務的公共場合。這回輪到夏娃笑眯眯的,他笑眯眯地從辦事員臉上看到了水墨山水的技法。皴是皮膚因乾燥而開裂,皴法則是繪畫技法,山石峰巒用雨點皴、豆瓣皴、丁頭皴,樹身紋理用披麻皴、荷葉皴、卷雲皴,大山大水用斧劈皴、刮亂皴、亂柴皴。


夏娃笑眯眯看著辦事員時,從紋理脈絡上,看出了春山秋水,大紋如大皴,刀劈斧砍,萬丈深淵,小紋如細皴,繡花描眉,千回百轉。如果沒有仔細觀察辦事員,夏娃是不可能在眉目流轉之間,看到具有水墨山水境界的畫意的。於是,夏娃明白,七月裡的大暑節氣,是一個重要的日子,這一天他去到公共事務中心,是為了看到,或者找到三幅畫,他需要開具關於個人基本資訊的證明以及一封沒有物件的介紹信。他見到了十分和藹可親的辦事員,那個笑眯眯的表情給他留下深刻印象,即使他沒有用審美的力量去分辨其中蘊含的意味,但他的眼睛已經含情脈脈地告訴了事情的答案。


夏娃:能給我出具一個證明嗎?


辦事員:請問你要到哪裡去?


夏娃:我要到我的故鄉去。


辦事員:請問你的故鄉在哪裡?


夏娃:我的故鄉在我來的那裡。


辦事員:你來的地方是你的故鄉吧?


夏娃:我來的地方不是我的故鄉。


辦事員:你去的地方是你的故鄉吧?


夏娃:我去的地方不是我的故鄉。


夏娃再一次陷入迷茫,並被迷茫帶進了黑暗的深淵,因為他真不知道,或者說,他從來就沒有認真遭遇過這樣一些問答,他在語句的流動之中,抓不住根基,抓不住主賓,抓不住話語中交織的問題,他不知道一個對話是如何進行的,他與辦事員的對話簡直就是一場噩夢。任何一場對話都有一個結果,但他什麼目的也沒達到,什麼結果也沒得到,因為他不知道他說了什麼。他如一個囚徒被關進鐵籠,鐵籠的六個面是五十釐米厚的鋼板,鋼板的長寬高也正好是五十釐米,他在鐵籠的黑暗裡自言自語,或者說,他在黑暗的鐵籠裡自己與自己交流,一問一答中甚至沒有內容,不,一問一答中完全沒有意義,只有單純的聲音,從一個方向傳向另一個方向,又從另一個方向回傳回來。


或許這是趙氏一族永恆的問題。從鴻蒙初辟的時代起,他們就一直不停地尋根尋祖,他們認為一定有一個起點,那個起點遠遠早於任何神話傳說,早到六畜不分的一個混沌時期,他們無論圖騰何種動物,本質上,或者起源上,他們是一家的,是同宗同族的,馬、牛、羊、雞、狗、豬都是人類的親屬。即使到了趙正這一代,在他們振奮人心的頌歌裡,在他們與外族區別的標識中,他們也驕傲地宣傳,他們是豬的傳人。然而,是不是每一個人,每一個叫做夏娃的,一致同意歷史宣揚的價值傳承?這又是非常令人懷疑的。


沒有任何一個人與另一個人在共同的意義上達成一致意見,這是困惑夏娃的一個語言事實。或許就不存在共同意義,正如此刻夏娃感覺困頓迷糊,但辦事員卻依然笑臉相迎,並且連續不斷地問他,想從他的回答中,找到他的真實訴求,以便他能夠從容地為他開具一份證明和介紹信。


但是,除了自己的想入非非,夏娃所說的,是沒有所指的。他的問題是,如何開具一份證明,能讓他到某個地方去,或者是寒冷的山區,或者是溽熱的城市,去找到他需要找到的人。以便他能夠——這又是不能明確告訴辦事員的,不然就有人知道了夏娃此番的勾當,所以糾結良久,夏娃依然沒有取得證明和介紹信。這倒不是辦事員的問題,因為夏娃不能說清楚他要去什麼地方,他連有沒有說出這樣的話,或者有沒有一個辦事員與他對話,這樣一個情況也變得模糊不清了。


所有事件,所有前程,又都退回到了起點。一個無窮的退回,向著一個未知之域,無限返回。時間之前,沒有人知道發生什麼事。時間之初,也幾乎沒有人知道發生什麼事。時間之後,某一年七月炎熱的一天,那天是二十四節氣的大暑節氣,夏娃,即趙正,需要得到一個證明,去寒冷山區找到三幅畫。由於無法說清楚自己究竟是到寒冷山區中一個想像的故鄉,還是城市裡圍繞自己旋轉的房屋建築,也就是無法說清楚自己要到哪裡去,甚至自己是誰,都在一臉神聖的微笑中變得模糊不清,變得猶豫不決,變得模擬兩可了。


這就是夏娃,也就是趙正,在七月炎熱的一天,去公共事務中心辦一件事。這一天是二十四節氣的大暑。趙正需要開具一份證明,證明他是中心城市的公民。沒有這一份證明,他沒有辦法接觸到位於一個寒冷山區的三幅山水掛軸。

根據描述,已經發現的三幅山水掛軸,前兩幅依稀可以看出水墨渲染的印跡,但也沒有人敢否認,紙面上漫漶的水漬就不是中古時期的染料。第三幅,實際上沒有畫芯,但裱糊完好,甚至可以感受到掛在客廳散發的那種藝術的氛圍。

夏娃所要做的工作是,帶著證明,到寒冷山區去。但是,沒人告訴他,到了寒冷山區,只是見識一下三幅畫,還是將三幅畫帶回中心城市?他除了要帶上中心城市的證明,還要帶上一份關於他去寒冷山區的介紹信,因為他要把三幅畫帶到一個固定的地方。至於這個固定的地方在哪裡?他能想到的是學校,或者他的故居。

他問出具文件證明的辦事員:介紹信能否開給他的故居?

回答是:當然可以。

請問您故居連絡人是誰?

故居是什麼,夏娃已經模糊了;故居連絡人,更把夏娃問糊塗了。故居大概就是故鄉吧?至於故鄉是什麼,更是在虛無縹緲之外了。或者,故鄉什麼的,只是寄身在外的人,給自己的一個許諾。許諾若干年後,每一個人都會從飛塵回落大地,從漂泊走向安居。用哲學語言講,一個漂泊不羈的人終於與自然和解,一個離家浪子終於回歸久已疏遠的故土。

故居或許就是田地裡勞動的村民,村民手上的老繭,以及被荊棘碎石磨開裂的雙腳。

為什麼要在七月大暑節氣去寒冷山區?為什麼要去學校?諸如此類的疑問,因為模糊不清、曖昧不明的故居、故鄉,一股腦湧上心頭,以至於究竟有沒有三幅畫,為什麼要去看畫,為什麼要去找畫,在此刻都成為不得其解的大問題。

即使存在三幅畫,但在夏娃困惑的此刻,三幅畫也不是一定就在寒冷山區,或許就在中心城市,在每天以夏娃的活動半徑為中心的某個學校、某個民居裡面,或許就在夏娃的家裡面。因此,如果需要出具證明和介紹信,就應該出具給夏娃,說有一個叫做夏娃的人,因為要去看三幅畫,所以請夏娃接洽為盼。

當辦事員笑眯眯看著夏娃時,夏娃離開了自己,靈魂離開了身體,人類離開了故鄉。這是一個起點即終點的故事,如果在兩個點重合處剪斷,重新將中斷點粘貼在一起,那就是一個永無止境的世界。一個人既可以在大暑節氣這一天去一個寒冷山區,也可以從一個寒冷山區來到熱浪滾滾的中心城市,來來去去,反反復複,不過是從搖籃到墳墓,從起點到終點,從終點到起點。

夏娃被辦事員笑眯眯看著時,沒有任何回憶,也沒有產生任何聯想,他記住的,是看著笑眯眯的辦事員,琢磨著辦事員為什麼會如此和藹可親。因為臉上的這一層笑容,任何事情都具有了神聖性,或者任何事情都塗上一層神性的光輝,仿佛辦事員不是辦事的,而是用一張笑臉來暗示什麼的,如果真有暗示的話。

古往今來,從來沒有人懂得如何從一張臉上讀出水墨山水,也沒有對應的知識留存人間。在夏娃與辦事員對看的當口,辦事員笑眯眯的,除非笑容中的細微皺紋具有意義,類似老屋牆壁上的斑駁痕跡——據說當代藝術家追求的最高藝術樣式,是逼真地臨摹出老屋牆上的水漬鏽跡,有個美術學院的才俊,因為畫了很多老屋牆壁,衝破了梵古一派的鮮豔色彩束縛,以老、舊、黃、黑、灰為本色,畫盡了時間冷暖與滄桑,在國際拍賣會上拍出了兩億美金的價格。

夏娃要是能夠從笑眯眯辦事員臉上看到什麼,除非眉間紋、魚尾紋、法令紋以及細微到幾乎看不到的皺紋給出暗示。那些皺紋自然會隨著面部表情的變化而顯現不同的畫風,或躍動,或蟄伏,但困難就在於如何從多變的畫風中找出接近水墨山水的那一幅。

辦事員似乎發現了什麼,一直笑眯眯的表情逐漸凝固為一個驚詫。一個來公共服務中心辦事的人,怎麼如此肆無忌彈地盯著一個人的臉而不放呢?即使是世界上最厚顏無恥之人,也不會眼睛一動不動地盯著一個陌生人的臉而不放開,除非這是一見鍾情的故事,不知從何而來的一股愛情力量,緊緊吸引住夏娃,把他的眼光固定在那裡。問題在於,夏娃是男性,辦事員也是男性,即使微雨之後陽光燦爛,也形不成彩虹。

或許,這是永恆霎那的另一個故事?

但也未必。

辦事員提醒夏娃,這是公共場合,是為所有公民服務的公共場合。這回輪到夏娃笑眯眯的,他笑眯眯地從辦事員臉上看到了水墨山水的技法。皴是皮膚因乾燥而開裂,皴法則是繪畫技法,山石峰巒用雨點皴、豆瓣皴、丁頭皴,樹身紋理用披麻皴、荷葉皴、卷雲皴,大山大水用斧劈皴、刮亂皴、亂柴皴。

夏娃笑眯眯看著辦事員時,從紋理脈絡上,看出了春山秋水,大紋如大皴,刀劈斧砍,萬丈深淵,小紋如細皴,繡花描眉,千回百轉。如果沒有仔細觀察辦事員,夏娃是不可能在眉目流轉之間,看到具有水墨山水境界的畫意的。於是,夏娃明白,七月裡的大暑節氣,是一個重要的日子,這一天他去到公共事務中心,是為了看到,或者找到三幅畫,他需要開具關於個人基本資訊的證明以及一封沒有物件的介紹信。他見到了十分和藹可親的辦事員,那個笑眯眯的表情給他留下深刻印象,即使他沒有用審美的力量去分辨其中蘊含的意味,但他的眼睛已經含情脈脈地告訴了事情的答案。

夏娃:能給我出具一個證明嗎?

辦事員:請問你要到哪裡去?

夏娃:我要到我的故鄉去。

辦事員:請問你的故鄉在哪裡?

夏娃:我的故鄉在我來的那裡。

辦事員:你來的地方是你的故鄉吧?

夏娃:我來的地方不是我的故鄉。

辦事員:你去的地方是你的故鄉吧?

夏娃:我去的地方不是我的故鄉。

夏娃再一次陷入迷茫,並被迷茫帶進了黑暗的深淵,因為他真不知道,或者說,他從來就沒有認真遭遇過這樣一些問答,他在語句的流動之中,抓不住根基,抓不住主賓,抓不住話語中交織的問題,他不知道一個對話是如何進行的,他與辦事員的對話簡直就是一場噩夢。任何一場對話都有一個結果,但他什麼目的也沒達到,什麼結果也沒得到,因為他不知道他說了什麼。他如一個囚徒被關進鐵籠,鐵籠的六個面是五十釐米厚的鋼板,鋼板的長寬高也正好是五十釐米,他在鐵籠的黑暗裡自言自語,或者說,他在黑暗的鐵籠裡自己與自己交流,一問一答中甚至沒有內容,不,一問一答中完全沒有意義,只有單純的聲音,從一個方向傳向另一個方向,又從另一個方向回傳回來。

或許這是趙氏一族永恆的問題。從鴻蒙初辟的時代起,他們就一直不停地尋根尋祖,他們認為一定有一個起點,那個起點遠遠早於任何神話傳說,早到六畜不分的一個混沌時期,他們無論圖騰何種動物,本質上,或者起源上,他們是一家的,是同宗同族的,馬、牛、羊、雞、狗、豬都是人類的親屬。即使到了趙正這一代,在他們振奮人心的頌歌裡,在他們與外族區別的標識中,他們也驕傲地宣傳,他們是豬的傳人。然而,是不是每一個人,每一個叫做夏娃的,一致同意歷史宣揚的價值傳承?這又是非常令人懷疑的。

沒有任何一個人與另一個人在共同的意義上達成一致意見,這是困惑夏娃的一個語言事實。或許就不存在共同意義,正如此刻夏娃感覺困頓迷糊,但辦事員卻依然笑臉相迎,並且連續不斷地問他,想從他的回答中,找到他的真實訴求,以便他能夠從容地為他開具一份證明和介紹信。

但是,除了自己的想入非非,夏娃所說的,是沒有所指的。他的問題是,如何開具一份證明,能讓他到某個地方去,或者是寒冷的山區,或者是溽熱的城市,去找到他需要找到的人。以便他能夠——這又是不能明確告訴辦事員的,不然就有人知道了夏娃此番的勾當,所以糾結良久,夏娃依然沒有取得證明和介紹信。這倒不是辦事員的問題,因為夏娃不能說清楚他要去什麼地方,他連有沒有說出這樣的話,或者有沒有一個辦事員與他對話,這樣一個情況也變得模糊不清了。

所有事件,所有前程,又都退回到了起點。一個無窮的退回,向著一個未知之域,無限返回。時間之前,沒有人知道發生什麼事。時間之初,也幾乎沒有人知道發生什麼事。時間之後,某一年七月炎熱的一天,那天是二十四節氣的大暑節氣,夏娃,即趙正,需要得到一個證明,去寒冷山區找到三幅畫。由於無法說清楚自己究竟是到寒冷山區中一個想像的故鄉,還是城市裡圍繞自己旋轉的房屋建築,也就是無法說清楚自己要到哪裡去,甚至自己是誰,都在一臉神聖的微笑中變得模糊不清,變得猶豫不決,變得模擬兩可了。

這就是三幅畫的故事。

 


0會員
2內容數
一组关于个人生存、生活状况的短篇故事构成我们共同的故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