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不是金錢堆砌出來的,是時間與知識熬煉出來的,根據熬煉的時間與投入材料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無意間看見了這本書《品味,從知識開始》,本書於2022年出版,作者水野學是good design company的負責人、創意總監及創意顧問,日本九州的「熊本熊」當初也有找水野學共同設計與規劃,也是「UNIQLO」的創意品牌總監。
第一章探討的是「品味」究竟是什麼?又該如何定義怎樣才稱得上「有品味」。有時候我們看到一個人的裝扮,會脫口而出說「你好有品味喔!」,不單單只是美或醜這麼簡單,有時候對方也只是簡簡單單的裝扮,但在色彩的搭配、質料的選擇等細節方面,讓人感覺到「這個人連細節都注意到了!」,這算是一種「全方位」的概念,書中也將品味從個人品味,延伸至企業品味,或許這也算得上一種企業的「無形資產」。
書中提及衡量品味好壞的唯一工具是「普通」,作者認為「想要提升品味,就得先了解什麼是普通」,也就是人的內心對於普通的東西,都會有一定程度上的理解,而比普通好一些,或是比普通好非常多,與「普通這把尺」的差別,就是對於品味好壞界定的一種方式。
以商品來說,當一種商品發展到每家公司生產的功能都差不多的時候,商品的美感就顯得重要,包含設計的內涵,如同作者一開始提到的品味也需要「知識」的加乘,而內涵可以是品牌精神、或是歷史故事。
這種「往內發掘」的態度,套用在個人穿搭上,簡單的例子就像如果你背的包包是有金色扣環的,那麼你的皮帶上金屬顏色最好也選金色,而不是銀色,首飾也以金飾做搭配,在這種小細節上留意,也會在視覺美感上有所提升。若是一個企業給人的形象是連細節都在乎的,也會讓消費者對他們的產品更有好感度。
作者認為要培養品味,必須要不斷地累積知識,包含各式各樣一般大眾都知道的事物,這些看似普通的事物,都是能激發創意的材料。作者談論許多關於創意發想的部分,而為什麼創意與品味會有關聯呢?「品味」可以說是對事物評定鑑別的能力,而要擁有這種能力,理當需要擁有足夠的知識做基礎,內化之後,這些養分會在思想裡面碰撞、激盪,進而才會有那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創意產生。
當知識累積到一定的程度,自然而然的會選用某些商品,包含房屋設計的動線、家具材質的選用等等,也自然地會留心某些細節,有人會認為是靠直覺選擇,認為是「品味」很好的關係,而最根本其實也是知識的積累。
而品味也與整體美感有關,並不是所有好東西搭配在一起就是好品味,是全面的考量,主觀的感覺與客觀的事實。主觀的感覺好比一件質感很好,剪裁也很棒的衣服,客觀事實則是需考量是否適合自己的身形、個性、氣質,兩者一起考量做的決定,更能突顯出自己最佳的狀態。
書中提到三個累積知識的有效步驟:
以上步驟,已經不僅僅處在談論「累積知識、提升品味」這件事,更是培養一種商業的眼光,一般來說,逛街、消費時,並不會特意去留意,當刻意的一點一滴去練習,除了累積知識,強化分析、思考的能力,可能還會無意間發現商機。
作者從一開始就把「品味」這個看似抽象的概念給具體化,他身為創意總監,在與客戶溝通時,他會把「感覺」這類用詞拿掉,像是他絕對不說「這樣感覺很可愛」、「這個設計感覺比較好」,甚至連「可愛」、「帥氣」這種用字都被作者認為太籠統,他希望要更精確。例如同樣都是讚美一個人,A只說「你很棒耶!」,B說「你成立私塾,很棒耶!」,C說「你為了幫助那些偏遠的孩子,成立私塾,讓那些孩子下課後能到這裡來學習,也為這城鎮的教育盡一份心力,真的很棒呢!」,這三人的精準度與所知道的知識,就明顯有所區別,作者想表達的就是,擁有精緻度,才能產出高品質,而高品質才能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質疑任何形式的固定範本,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取代它,其實就是讓工作表現出好品味的訣竅。___選自《品味,從知識開始》
作者認為不用功與自以為是,就是提升品味的最大障礙,對事物保有好奇的心,能深入挖掘消費者真正深層的感覺,並能具體說明,如此才能精準的產出,這一次又一次的探尋,都能內化變成自己的知識,轉而形塑自己心中那把被稱為「普通的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追蹤、愛心與贊助,對我都是很重要的鼓勵!
如果你也喜歡植物與花藝作品,也歡迎追蹤我的IG: 喜歡花藝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