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開始提出質疑,我們才能活出自己的人生。___ 選自《培養質疑思辨力》
《培養質疑思辨力》是本實用且能啟發思考的書籍,探討我們為什麼要質疑?要質疑什麼?如何質疑?當我們關注身邊的世界時,除了關心與觀察,更需要培養獨立思辨的能力,本書中的「質疑」,其實可以理解為「提出疑問」,不是盲目反對,而是透過「質疑」去深入理解事情的本質。
獲得正確資訊的障礙
共識:
很多人都抱持同樣看法的事情,也並不表示一定如此。謠言:
小道消息往往比正式資訊更容易流傳,甚至讓人誤以為那才是「真相」,面對不知訊息的來源為何處時,更應該謹慎看待。當謠言被廣泛接受,可能會塑造出一種錯誤的「共識」。偏見:
「偏見」可以是負向的,也可以是正向的,這往往根據自身經驗,使人不自覺落入思維的陷阱。
對於他人的事情,不要任意想像就做出結論,重要的是,要先關心對方,設法弄清情況。___ 選自《培養質疑思辨力》
角度與立場
我們往往習慣用自身或「大多數人」的立場來看待事物,然而,大多數人認為的合理,未必是真正的合理。更關鍵的是,應該問自己:這件事是從誰的角度出發? 不同文化與時代的價值觀並不相同,甚至在同一個家族內,關於祖先祭拜的意見也可能有所分歧。有人堅持遵循傳統,有人覺得心意最重要,有人則相信擲杯可向祖先確認想法。當家人出現分歧時,不妨回到最根本的問題:這件事的初衷是什麼?它對自己與家人各自代表什麼意義? 許多爭執,往往迷失於枝節,而忽略了核心問題。
當我們問「這件事的意義是什麼?」時,也應進一步追問:「對誰而言?」這樣的視角轉換,不僅適用於個人事件,也適用於社會與國家層級的議題。
事件的意義會根據質疑者的身分與質疑的方式而發生巨大變化。不論是有關個人的事件,還是發生在國家、社會的事件,提出「事件的意義是什麼」這個問題時,就不能忽略「是指對誰來說的意義」這個疑問。___ 選自《培養質疑思辨力》
質疑與反思
質疑並不意味著變得苛刻或難以相處,真正的思考是一種內在的轉變。若質疑變成了無端猜忌或過度警覺,那與真正的思辨精神背道而馳。相反的,透過提出問題、轉換視角,我們應該讓自己變得更加開闊、謙卑且柔軟。 書中也提到,不釐清前因後果就貿然發言,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這點在當今網路時代尤其重要,許多人在未了解事情全貌時,便輕率發表情緒性評論,甚至參與網路霸凌。當我們思考時,不該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場,而是應該問問自己,這個問題我是否真的理解?
質疑的方向
單向的質疑
向前
:著重思考接下來該怎麼做向後
:思考這件事情是如何發生的向上
:從更普遍以及宏觀的角度思考向下
:從深入挖掘問題的根本,或是重新檢視問題
多向的質疑
比較
:相同與不同之處在哪從不同的視角觀察
從相反的立場觀察
移動時間軸
:過去的人們如何看待,未來又可能有什麼變化移動空間軸
:不同文化與地區會如何處理類似問題
讓質疑更具體
當我們問:「怎樣才能消除歧視?」通常會聽到「要尊重對方」、「不要有偏見」這類抽象的答案。但如果要真正尋找解方,就應該進一步思考:「要尊重對方,具體來說是什麼意思?」因為「尊重」的方式,因人而異。這樣的提問方式,能讓我們更貼近現實,而不只是停留在空泛的概念上。
面對問題的層次
「問題」與「課題」、「解決」與「處理」的分別。「問題」是指必須處理的狀況。「課題」是為了處理問題所應該採取的行動。「解決」算是「處理」,並且是能夠完全消除問題,找到解答的「處理」。有些問題雖不能解決,卻能在某種程度上進行處理。___ 選自《培養質疑思辨力》
釐清「問題」與「課題」、「解決」與「處理」,可以幫助我們,在生活上遇到問題時,能釐清問題,並設定課題,以減少我們落入焦慮之中,
金句
- 而你所需要的,正是這種不為所動的平靜吧
- 所謂的哲學,就是思考,而所謂的思考,就是質疑
- 我們通常經由質疑對事物進行更深入的思考,然後才對事物有所理解,從此不受世俗的偏見、常識或自己的主觀看法束縛
- 惡意或扭曲的正義感、愚昧或猜忌則讓我越質疑越被離譜的想法或無益的念頭牽著鼻子走。我們的人生因而成為一場悲劇,充滿了不安與苦惱
- 但也因為生活中充滿了這種不確定性與不穩定感,我們才活得像個人
結語
本書的文字風格,讓我聯想到作家老楊的貓頭鷹,幽默卻不失深度。但讀到後面,更能感受到作者獨特的思維方式,如何透過層層推進,讓問題變得更清晰,而這種方式,也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斷獲得新的領悟。 許多困擾我們的問題,其實沒有標準答案。但透過「質疑」,讓我們在面對生活問題時,能有更多不同面向的思考,讓視野更寬廣。
歡迎加入我的沙龍,你的追蹤、愛心與每月小額訂閱,對我都是很重要的鼓勵!
如果你也喜歡植物與花藝作品,也歡迎追蹤我的IG: 喜歡花藝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