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許金融分析師(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 CFA)Level 1的教科書裡面有特別提到個人投資行為偏差(The Behavioral Biases of Individuals),相信很多有在投資前輩們都聽說過也十分了解其內容,在這裡還是容小弟簡單的跟各位讀者說明CFA教科書裡面有提及的內容。
以上為總論,沒看過的讀者可以先從上面開始閱讀。
後見之明偏誤 (Hindsight Bias),其實就是我們俗稱的『事後諸葛』,人們很容易在事情發生之後,誇大自己之前的猜想或是臆測,然後藉此產生了自己可以預測事情的發生與走勢的心理預期。
這種類似酸民講酸話的偏誤非常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周遭,有時候人們這樣講只是因為想要證明自己說的話有說服力,但其實自己清楚自己沒有判斷預測的能力,通常因為只是解釋過去的事情,所以造成的傷害往往不大。
但有些人們反而會因此誤以為自己可以藉由回顧歷史事件,並解釋事情,讓他們誤以為有預測能力。這就比較嚴重,如果人們藉此來進行重要的投資或是行動,就有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
最近不是要選舉了嗎?剛好用來分享後見之明偏誤的案例。
之前,郭台銘最早公開宣布不論國民黨推出誰當作總統候選人,郭台銘都會全力支持,那個時候就有一些人說應該要出來選,有些人就說這樣才是對的可以提高在野黨的聲勢。
過了一陣子之後,郭台銘自己宣布獨立參選,就開始冒出一堆人說:「就說吧!郭台銘會出來選,之前我就說過了吧!」
像這樣子的對話言論幾乎隨處可見,到處充斥在我們生活當中。
(迷之聲:會不會過一會兒,郭台銘又說他只是為了整合在野,已經整合成功所以又不出來選了??)
這裡我分享一個我這禮拜才遇到的例子,我們單位隔壁的科室主任這幾天一直來找我討論房地產的事情。
零零總總講了很多,我才聽出來他在猶豫要不要買房,他本人已經58歲也已經有自住房,也有不少股票跟債券的投資。
他當時是這樣跟我說的:「我當初手裡的現金要是買房的話,...,就不會像現在一樣持續縮水,當初就是覺得房價太貴,結果現在更貴,我到底該不該再買房投資啊?」
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心想這樣想有點危險啊,我肯定不能亂回答。
還沒等我想清楚要怎麼回答,隔壁科室主任又接著說:「我昨天有去問另一個某某某,他跟我說現在投資股市的投資回報率比投資房地產還高!」
挖~~我當時有一種英雄所見略同的感覺,但是我心裡清楚這些探究過去言論的說法就是所謂的後見之明。
如果之前的他就判斷出來房地產會持續上揚,他就不會現在來跟我說之前沒有買覺得可惜。
那萬一他是中國人、日本人過去買了房產,現在崩跌那豈不是又有可能打臉這段言論。
那又萬一他買了房地產,結果看到周邊的朋友買股票賺的比房地產多,那會不會對話就變成:「早知道我就買股票不要買房地產了。」
那又萬一又萬一他之前買的是某檔股票結果漲幅不如預期他就會說:「早知道我就買指數ETF,或是房地產。」又或者買到飆股會不會又變成說:「看吧!我就知道這隻股票會飆漲,我的選擇是對的。」
最後,我還是耐心聽完他的話,然後表示投資股市雖然波動大,但是投報率確實比現在的房地產高,不過因為房地產貸款可以開槓桿,所以獲利不一定比較差。只是我又提醒,要投資的話就要想想誰是下家會跟你買房,依照政府現在的政策,就是鼓勵年輕人買相對低總價的房,所以要買也要買低總價2房或3房的房型,除了容易貸款也更便於脫手賣出。
首先我們要知道,在大部分的情況我們必須認清自己是沒有預測能力的。
後見之明的偏誤可能是來自於:
要改善後見之明的方法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好好地把自己想過的事情、流程、步驟、邏輯和預判的結果用紙筆記錄下來,等到事情發生了過後再好好的重新檢視一番。
很多投資達人都會這樣做,他們會把自己當時的投資判斷、心情跟為何做了這樣的決定把它紀錄下來,以供日後分析跟檢討。希望大家也都能養成良好習慣,用更理性的角度去分析討論事情,共勉之。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大方按下愛心當作鼓勵💖
💵想要持續獲得金融財務知識,歡迎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