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藝術家,但為何我們仍需要攝影?閱讀攝影經典約翰柏格《另一種影像敘事》(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書本攝影皆為 書籍翻拍

近日反覆思考影像敘事的表現方法,並再度拜讀《另一種影像敘事》這本約翰伯格尚摩爾合著探討影像本質的經典之作。此篇為下集,上集請見:



純粹的攝影序列能否敘事?



作者於第三部分使用150張沒有任何文字的照片序列,由觀眾自行解讀。這些影像也許是當地農婦的生存記憶片段,卻無法拼湊出一個完整時間軸線的故事。讀完只會存在模糊的鄉村農婦記憶。

作者先講述兩種過去類似於影像敘事的呈現方式,卻又不完全能表達影像敘事的方式:

(1) 報導攝影:攝影師於當地拍攝所見所聞,並需要仰賴文字說明來克服影像的曖昧含混。

(2) 電影:「照片事實上乃是電影的反面。照片是一種回溯式的媒材,並以這種方式被人們觀看;相對而言,電影則是一種預期。面對照片,人們尋覓的是什麼曾在那裡。而在電影裡,人們則引領期待接下來將發生什麼。 所有的電影都可看成冒險。」


raw-image


那麼攝影敘事的形式為何?

先回到傳統的故事概念:故事為間斷的,並且奠基於某種不需言明的共識。

作者以星座為舉例:

『 人們看著夜空裡數不盡的星星,但若要訴說關於星星的故事,則必須把他們整體看作星座系統,並在星星之間想像出那些將星辰聯繫起來的隱形線條。』
『故事的張力主要並不存在於終點蘊含的秘密,而是存在於前往終點的路程上,那一步一步空隙之間所隱藏的秘密裡。』


故事的組成,由角色、聆聽者的過往經驗、以及敘述者的話語之中,將這不連續間斷的空缺,無需言明的協定,相互交融賦予意義。

攝影的敘事形式,則將上者的交互作用置放於記憶的任務上。而此敘事形式與影像的真實性毫無關聯,唯一攸關的是轉化的生活經驗。

序列影像的每一張交互影響,解讀的形式未必受時間的排序影響,影像猶如記憶同時共存,觀看者以自身生活脈絡解讀,在此才能達到照片含混曖昧的真實本質。


『照片的含糊曖昧終於成真,得以被人們的回想反思所挪用;他們所揭露、凍結的世界,變得馴服而可讓人接近;它們所蘊含的資訊,被人們的情感所滲透;事物的外在面貌,因此變成了生命的語言。』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回到第三張150張照片構築的影像敘事,沒有制約從哪張照片是起點,讀者自由的決定觀看順序,在曖昧不明的影像裡,每個讀者都能尋找自己的釋義。

猶如觀看當代藝術展覽,展品無需導覽,仰賴觀展的自由聯想與解釋。在藝術品中,尋求一個心領神會,而這與作者無關,唯一關係的只有自身感受。



不是藝術家,但為什麼我們仍需要攝影?



此書對於攝影與記憶有非常詩意般的解釋:

「攝影術的發明,使我們獲得一種嶄新的,與記憶最為相似的表達工具。兩者都同等倚賴並對抗時間的流逝。兩者都保存了光陰片刻,並形成一種自身獨具的同時性,所有在裡面的影像都能共存。兩者都因爲事物的相互關聯性而刺激,或被刺激。兩者都在尋找那具有天啓揭式意味的瞬間,因為唯有這樣的瞬間才構成完整的理由。」
raw-image


記憶會衰退,當你久久沒有提取回想,記憶終究被淡忘,而攝影透過相片,仍可以實際留存於世上。


即使不是藝術家,我的攝影行為還有意義嗎?



「無以數計的照片紀錄著脆弱纖細的影像,被人們在自己的心頭旁或床頭邊緣,藉此表現無論歷史如何變遷,都無權摧毀他們所珍視的生活片刻。」

以家庭肖像攝影舉例,攝影在一般民生需求,價值出自於自我認知的意義。我們很少會評斷一張技巧好的家庭合照是否有價值,價值出自於觀看者本身給予的意義。


raw-image



讀完此書對攝影的反思:



從大學開始與攝影結緣,十幾年的歲月都與相機共度。

從富士數位相機、Nikon底片機、APS數位相機、全幅單眼機、Ricoh隨身機,工具猶如歲月不斷更迭,身邊的人來來去去,唯一恆久不變的,即是對攝影的偏愛。

攝影與我而言,按下快門緊抓霎那的吉光片羽後,人世間的一切尤如夢幻泡影,而我仍不捨一切的逝去。僅存些許對生存的執念與人世的依戀,再次按下快門。


raw-image


照片就是曾經,是回憶也可能是夢幻

羅蘭巴特




raw-image

Pei do Nothing 無所事事人生委員會

Peiwen.k 攝影,插畫,文字創作者。

raw-image

昨日散步於板橋的 漫遊者通道藝術書店 ,很欣賞老闆選書的品味。有藝術有哲學有文學有心理學。老闆兼顧研究所的課業,又能經營一家優秀的人文藝術書店,我著實佩服。倘若這個月你的買書預算還沒用到,歡迎到這家優秀的獨立書店進行購書。

營業時間比較特別,請見書店粉專。

FB : 無所事事人生委員會

IG : peidonothing 看到很愛書本的語句都會分享在限時動態,比較常用。

藝文創作生存實屬不易,如果喜歡我的內容,歡迎追蹤我的專題或是FB及IG,或是表達你的喜歡,也都是讓我能持續下去的動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紀餘-avatar-img
2022/07/18
光看篇名, 我想到的是: "不是作家, 為什麼我們還需要寫作!" 哈!
Peiwen K-avatar-img
發文者
2022/07/18
其實也說得通XD 對啊,為什麼呢?感覺可以在寫一篇了
看完這本了,覺得妳真的寫得很好🥺很去蕪存菁呢,沒看過書不曉得妳整理的那麼好!喜歡妳配的照片!!妳上下集真的隔好久,難怪說是存著發呢
Peiwen K-avatar-img
發文者
2022/04/13
想說完全沒學過一些藝術或攝影理論的人看起來應該滿吃力的。 這個書心得,其實就是用深入淺出地做一些重點整理, 讓喜歡攝影但覺得這本書很難懂的人,可以獲得一些思想上的共鳴或啟發。 因此才介紹這本書的說。 (你也知道我超懶得寫讀書心得的QAQ)
「唯一恆久不變的,即是對攝影的偏愛。」以後可以多帶相機,其餘的我幫妳負重!
Peiwen K-avatar-img
發文者
2022/04/05
QQ 怎麼人那麼好
avatar-img
Peiwen K的沙龍
848會員
99內容數
無所事事盡情,讀書、寫字、畫畫、攝影、聽音樂 看似無用的興趣,卻能填補心中的缺口。過度理想浪漫主義的靈魂,無從抒發的情感。無所事事人生委員會用影像書寫情感,勾勒出一則一則的故事。主角可能是我,也是你,或是那個你也想著的那個人。喜歡的、討厭的、乖張的、壓抑的,放在這裡等待風乾。 #用影像書寫情感
Peiwen K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11/19
《夜官巡場》描述作者從小在嘉義民雄長大,離開後再度回顧家鄉的往事,並與兒時玩伴的鄉野奇譚經歷交織展開。 書中提到的「五穀王廟」、「水流媽」、「大士爺廟祭」、「民雄鬼屋」都是真實存在的地方,透過魔幻寫實的手法,分不清到底看到的景象是人還是另有他物。建立在史實上的故事,多了一分真實。
Thumbnail
2023/11/19
《夜官巡場》描述作者從小在嘉義民雄長大,離開後再度回顧家鄉的往事,並與兒時玩伴的鄉野奇譚經歷交織展開。 書中提到的「五穀王廟」、「水流媽」、「大士爺廟祭」、「民雄鬼屋」都是真實存在的地方,透過魔幻寫實的手法,分不清到底看到的景象是人還是另有他物。建立在史實上的故事,多了一分真實。
Thumbnail
2023/09/20
原先以為可能像是一行禪師之類的心靈短篇小書,但我錯了,讀起來興味之處在於: 書裡描述了一個擁有財富跟頭銜的經濟學家,入森林成為僧侶,之後又如何回到塵世的,發表演講影響更多人,對於內心富足的追求。 讀完很從其中的思考方式獲益良多,甚至抄寫字句方便日後可反覆觀看。藉此分享三間值得學習的事:
Thumbnail
2023/09/20
原先以為可能像是一行禪師之類的心靈短篇小書,但我錯了,讀起來興味之處在於: 書裡描述了一個擁有財富跟頭銜的經濟學家,入森林成為僧侶,之後又如何回到塵世的,發表演講影響更多人,對於內心富足的追求。 讀完很從其中的思考方式獲益良多,甚至抄寫字句方便日後可反覆觀看。藉此分享三間值得學習的事:
Thumbnail
2022/11/13
在文星書店舊址舉辦的展覽「臺北城中文化復興運動系列-你我錯過的文星時代」,巧遇民國52年的文星叢刊。從今天回看民國六十年代的書籍(民國五二年出版),仍有些難解的憂患挪移到今日仍不明朗,不穩定的國際情勢下,島民始終與憂患共存。
Thumbnail
2022/11/13
在文星書店舊址舉辦的展覽「臺北城中文化復興運動系列-你我錯過的文星時代」,巧遇民國52年的文星叢刊。從今天回看民國六十年代的書籍(民國五二年出版),仍有些難解的憂患挪移到今日仍不明朗,不穩定的國際情勢下,島民始終與憂患共存。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失戀這條路只能一個人走完。但只要你是愛電影的人、拍電影的人,都可以很幸運地,被這門藝術接住。看看銀幕上的故事,或用攝影機寫下自己的故事,陪你度過那段波濤,讓悲傷不會停留在悲傷,而是通往更認識自己。
Thumbnail
失戀這條路只能一個人走完。但只要你是愛電影的人、拍電影的人,都可以很幸運地,被這門藝術接住。看看銀幕上的故事,或用攝影機寫下自己的故事,陪你度過那段波濤,讓悲傷不會停留在悲傷,而是通往更認識自己。
Thumbnail
❝ 他的作品是如此奇詭,如幻影。布紐爾的電影美就美在它巧妙運用的影像語言、超現實裡的真實性,以及影像所洩下的無數個幽暗夢境。❞
Thumbnail
❝ 他的作品是如此奇詭,如幻影。布紐爾的電影美就美在它巧妙運用的影像語言、超現實裡的真實性,以及影像所洩下的無數個幽暗夢境。❞
Thumbnail
文/陳婉伶 「愛情」是從古到今電影中最常出現的題材之一,從我國小第一次自己去看電影,一直到二十多年後的現在成了影展從業人員,進入紀錄片領域,多數時候的觀影內容都被戰爭、難民、移工、殖民、貧窮等議題包圍,漸漸地少在電影中追逐那些愛情故事,也讓人不禁要想:「難道真實生活中沒有愛情?紀錄片中的愛情會呈現
Thumbnail
文/陳婉伶 「愛情」是從古到今電影中最常出現的題材之一,從我國小第一次自己去看電影,一直到二十多年後的現在成了影展從業人員,進入紀錄片領域,多數時候的觀影內容都被戰爭、難民、移工、殖民、貧窮等議題包圍,漸漸地少在電影中追逐那些愛情故事,也讓人不禁要想:「難道真實生活中沒有愛情?紀錄片中的愛情會呈現
Thumbnail
透過電影製作器材的進步,單眼拍攝影像提升的魅力所在,蛋堡導演以及艾德導演表達出了他們對於電影感的體會。透過生活中抓取光影,會勾起許多回憶、味道、觸覺、感受。而這些都是影像裡故事的一部分。
Thumbnail
透過電影製作器材的進步,單眼拍攝影像提升的魅力所在,蛋堡導演以及艾德導演表達出了他們對於電影感的體會。透過生活中抓取光影,會勾起許多回憶、味道、觸覺、感受。而這些都是影像裡故事的一部分。
Thumbnail
從書裡侯導的自述可以看出來,他的電影之所以藝術,因為那是個人化的,從個體出發,挖掘自己的生活、成長過程、喜愛的東西。他的電影是從這些內涵裡,疊加出來所謂的真實,反映著東方人生活和情感的本質。這些電影拍出一段個人記憶,也拍出我們所有人的記憶
Thumbnail
從書裡侯導的自述可以看出來,他的電影之所以藝術,因為那是個人化的,從個體出發,挖掘自己的生活、成長過程、喜愛的東西。他的電影是從這些內涵裡,疊加出來所謂的真實,反映著東方人生活和情感的本質。這些電影拍出一段個人記憶,也拍出我們所有人的記憶
Thumbnail
電影奇幻之美
Thumbnail
電影奇幻之美
Thumbnail
只有在電影裡我才會感覺我是一個正在創造記憶的人。電影是熟成的光:日光,目光,時光。明明那已是寫定的文本,我卻因無比專注,而不斷陷落。向內,是唯一的路。
Thumbnail
只有在電影裡我才會感覺我是一個正在創造記憶的人。電影是熟成的光:日光,目光,時光。明明那已是寫定的文本,我卻因無比專注,而不斷陷落。向內,是唯一的路。
Thumbnail
影像對我而言,就像一章詩篇;照片裡頭所看見的每一個細節、形狀、顏色、氛圍,都是要對大家說的文字,只是用視覺的方式在各位的心裏呈現,給著不同的思維。這是一種很特別的文學形式,沒有絕對的字詞,而是隨著個人對於所看見的影像而產出屬於自己的文字。
Thumbnail
影像對我而言,就像一章詩篇;照片裡頭所看見的每一個細節、形狀、顏色、氛圍,都是要對大家說的文字,只是用視覺的方式在各位的心裏呈現,給著不同的思維。這是一種很特別的文學形式,沒有絕對的字詞,而是隨著個人對於所看見的影像而產出屬於自己的文字。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