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John Berger 《 #觀看的方式》─ 【我們注視的從來不是事物本身;我們注視的永遠是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

讀John Berger 《 #觀看的方式》─ 【我們注視的從來不是事物本身;我們注視的永遠是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作者: 約翰伯格

◎譯者:吳莉君

◎出版社:麥田出版

◎出版日期:2010.8


談繪畫,談影像,是永恆,是流逝,是觀看藝術的方式,更是理解世界的法則。精煉且充滿思辯,既衝擊又代表了不朽,1972年出版至今,仍充滿批判性。 這裡整理出幾個關鍵點給大家,算是摘要整理,但也混融了自己的想法。





1.照相機記錄了永恆的剎那,卻也證明了時間的不斷流逝,每張照片都是一瞬間的事。

2.以前的繪畫是可以移動的,但人們無法在兩個不同的地方看到它。而照相機的發明改變了人們觀看的方式,人們能夠輕易的複製,摧毀了畫作的影像獨特性。或是說繪畫的意義改變了,繁衍碎裂成多種意義。你能在廣告上、衣服上,各種印刷物上看到「藝術」,我們再也體會不到它以獨一無二的影像出現在某人面前的感動。

3.影像的排列,可以超脫時間與空間的束縛,調整宇宙間的任何一點,隨心所欲地決定他們的位置。不同的排列,創造出的是不同解讀世界的方式。

4.關於繪畫及攝影,有很多部分是充滿著男性凝視的,被創作的目的也是為了取悅男性或是「擁有」。藝術跟色情其實是不矛盾的,有些藝術也是誕生於色情,源於人類的欲望。但色情不會偉大,藝術才能走得更久。

5.攝影是瞬間的永恆,而繪畫卻可以融合經驗,想像你拍攝一隻鳥,但根本來不及拍清,只分別拍到頭、身體、腳等,但繪畫可以把不同時間點的經驗一併加入到繪畫中。繪畫的價值並不會被攝影所取代。

6.觀看是基本的能力,但怎樣使用,培養就是該學習的。不只是單看外表,也是觀看其行為來做出解釋,你的層次與深度在哪?為什麼有人看一幅畫可以看出這麼多的端倪,不單只是藝術史的知識,更多的是有沒有深刻去理解,去觀察、蒐集、推理,有意識地去找出其脈絡。

7.真偽的意義只在於,它是獨一無二,它是所有複製品的根源,它的真是一種美,但無關於本身的畫作。


楊德昌曾說過:「電影的發明使我們的人生延長了三倍,因為我們在裡面獲得了至少兩倍不同的人生經驗... 」


而如今手機、網路的發明更是讓現在的我們活在資訊、雜訊過多的時代,太多反而會左右判斷,也會人云亦云。 每個人所看畫,得出的意義都可以不同,不一定要照著作家或是所謂藝術評論的賞析才能觀看。 紅色不一定是血腥,藍色不一定是憂鬱,它也能代表熱情或是大海。不是說背景知識不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感知。


其他喜歡句子:

📝「戀人的目光就是一切,再多的言語與擁抱,都比不上戀人的凝視。」

📝「赤裸只是沒穿衣服,裸體卻是一種藝術形式。裸體不是一幅繪畫的起始點,而是那幅繪畫所實現的觀看方式。─雖然觀看裸體的方式,未必都是藝術的……」─布拉克《裸體》

📝「對我而言,想要協助收藏家甚或觀看者擁有畫中物品的那種貪婪與野心,正是西方藝術最引人注目的原始特性之一。 」─李維史陀

📝「參觀美術館時,數量龐大的展品經常讓人不知所措,我們往往只會留意到少數幾件作品,並因此怪罪自己看畫的能力太差。事實上,這種反應完全合理,一直以來,藝術史從未把傑出油畫與平庸油畫之間的關係界定清楚。」

📝「比起其他繪畫形式,油畫的獨特之處在於它能表現出物件的觸感、肌理、光澤和硬度。能看出物件的質地與材料就是,創造出一種幻覺,以為是真實的。」

📝「廣告的目的則是讓觀眾對他目前的生活方式產生萌生不滿。廣告暗示他說,只要他買了眼前的這項產品,他的生活就會變得更好。」

📝「印象派已經侵蝕了傳統油畫觀看的方式的基礎,立體派更將它徹底摧毀。大約同時,攝影則取代了油畫的地位,成為最重要的視覺影像來源。」


個人IG 塵世迷走書僮

instagram.com/soulbook2021

近日與女友一起去參訪小美術館的江賢二的畫作,問及女友一般看畫時都先看什麼,女友回說:「先感受它。不太在意畫中的物件是什麼。」說的真好,誠然,它可以是A,也可以是B,藝術家可能自己也不太在意畫的是什麼,只是寄託一種情感。

可以是描繪夜晚的海浪,也能是宇宙中靜謐的冥想。

《莊子.知北遊》:「東郭子問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後可?』莊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東郭子不應。」

我想。 藝術是什麼都是,也是什麼都不是,就跟「道」一樣。

raw-image




avatar-img
玉塵 (塵世迷走書僮)的沙龍
30會員
42內容數
讀書是最簡單廉價的娛樂方式,透過書籍我們能感知到不同地域、時間的人的所思所想,是各種思緒的淬鍊,書有千千萬萬,但時間是有限的。這裡將精選我讀過,並特別喜歡的來做分享。主要以文學、藝術、歷史、自然人文為主。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書寫,不是要為了成為作家,不是為了出一本書。而是透過書寫的過程,去寫出那些你已知,或是尚未知曉的事物。書寫的過程是一種緩慢的咀嚼以及整理,你把當下的靈光、記憶都捕捉起來,時間因此有了厚度,你可以不斷回味、品嘗這段經歷,穿越時間的限制。
圖博,這片亡國之地。 記憶被竄改,信仰被驅逐,過往的生活正在漸漸消逝,而一旦語言也忘卻後,藏人就真真正正滅絕了。 一直以來,都對西藏感到興趣,可能從國中地理的「世界屋脊」開始;可能從林冠吟《救贖》開始,可能是從別人描述的高原鐵道之旅開始,或可能是從在故宮服役時,接觸藏傳佛教開始,親眼看到...
5/5踏入神秘圖博雪域,感受千年歷史與旅人足跡
• 我盲目地接受這樣的描述:我很有生產力,永遠停不下來。我和其他人一樣,完全忽略一項重要事實:到了某個臨界點,我對自己的要求會超出合理界限。關於生產力議題我知道得很多,但還有很多我不知道。重點是,我對於該如何將生產力融入整體的人生藍圖,沒有適切的想法。或許,只是或許,我實際承受的壓力比自己以為的還要
5/5遠離社群媒體,擁抱類比世界
書寫,不是要為了成為作家,不是為了出一本書。而是透過書寫的過程,去寫出那些你已知,或是尚未知曉的事物。書寫的過程是一種緩慢的咀嚼以及整理,你把當下的靈光、記憶都捕捉起來,時間因此有了厚度,你可以不斷回味、品嘗這段經歷,穿越時間的限制。
圖博,這片亡國之地。 記憶被竄改,信仰被驅逐,過往的生活正在漸漸消逝,而一旦語言也忘卻後,藏人就真真正正滅絕了。 一直以來,都對西藏感到興趣,可能從國中地理的「世界屋脊」開始;可能從林冠吟《救贖》開始,可能是從別人描述的高原鐵道之旅開始,或可能是從在故宮服役時,接觸藏傳佛教開始,親眼看到...
5/5踏入神秘圖博雪域,感受千年歷史與旅人足跡
• 我盲目地接受這樣的描述:我很有生產力,永遠停不下來。我和其他人一樣,完全忽略一項重要事實:到了某個臨界點,我對自己的要求會超出合理界限。關於生產力議題我知道得很多,但還有很多我不知道。重點是,我對於該如何將生產力融入整體的人生藍圖,沒有適切的想法。或許,只是或許,我實際承受的壓力比自己以為的還要
5/5遠離社群媒體,擁抱類比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