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讀書筆記】桑塔格《論攝影》:攝影信條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桑塔格的《論攝影》被攝影人視為聖經,但他並不是一本拍攝技巧指南的工具書,而是詮釋攝影、思考攝影的書籍。我以他的目錄章節為架構,寫下自己的筆記心得;紀錄之餘,希望也可以幫助到對此書感興趣的人。本篇為第五章〈攝影信條〉的部分。
攝影使其主要實踐者覺得需要一而再地解釋他們在做什麼,和為什麼這樣做是有價值的⋯⋯在今天,再也沒有什麼比攝影對現實的再循環利用更令人接受的了,既作為一種日常活動,也作為一種高級藝術形式來接受。

第五章〈攝影信條〉是討論攝影的最後一部分了,可以說是整本書的集大成精華;延續前幾章對於攝影的普及化、悲傷的視域、攝影是否作為藝術的討論,本章直接切入攝影與繪畫的競爭,討論到攝影民主化的過程如何影響攝影在藝術的地位,以及如何導致攝影圈內部不同流派與信條的出現。

Image by ALEXANDRE BRICIO from Pixabay

Image by ALEXANDRE BRICIO from Pixabay


對於攝影的各種「信條」

攝影的最大爭辯,大概就是攝影屬於藝術創作(世界不重要,我的想法比較重要)還是忠實紀錄(我不重要,世界比較重要);桑塔格對此提到攝影對於「認知」的辯論——「要麼作為一種簡單、準確的認知活動,一種有意識的理智行為;要麼作為一種前理智的、直覺的邂逅模式」。

有時候我們會以攝影的主題來分類,例如風景攝影就是記錄、人像攝影就是藝術、還有對於後製的討論,這些不同的攝影主題成為了大家各自對攝影的信條與圭臬;但是,難道風景攝影就沒有想法嗎?人像攝影就不是記錄嗎?我認為這不是絕對二元的分類法,不過只要討論到攝影的哲學理論,不免會有這樣的探討。

桑塔格提出這兩個相對想法的共通點——照片其實「不是真正地存在什麼,而是我真正地察覺到什麼」,也就是說,我們其實是先觀察到某個現象才去拍攝的,例如觀察到某個無人海灘可以拍星空銀河的風景攝影,或者是觀察到某種花語與人體之間的關聯與意義延伸,才以此為題創作。

因此,攝影暗示著我們:「現實是隱蔽的」,我們需要透過相機去揭開他們、破除對他們的熟悉。這個想法讓任何題材都可以是拍攝的對象,「熟悉的事物在經過相機的敏感處理後,將因此而變得神秘」,這便呼應了前幾章關於攝影那悲傷視域的觀看方式。

Image by Free-Photos from Pixabay

Image by Free-Photos from Pixabay

不過,攝影作為揭示現實的角色,也會引起不同的信條之爭。「無論怎樣宣稱攝影是一種與繪畫不相上下的個人表達形式,實際情況是攝影的原創性與相機的威力密不可分」,相機本身的能力越來越強大,新的觀看方式產生的同時,所以,「一些攝影師便想解除自己的武裝⋯⋯寧願屈從於前現代相機技術所施加的限制⋯⋯為創作上的意外留有更大的餘地」,例如黑白照片、底片相機。


攝影成為藝術、改變藝術、走向普及藝術?

攝影究竟是記錄還是創作的爭辯,藉由不同的攝影信條來實踐。不過攝影剛剛出現時,揭發現實的能力不夠強大,所以「在大約一百年間,捍衛攝影是與努力把攝影確立唯一門藝術分不開的」,攝影師宣稱攝影不只是機械式地觀看,而是尋找、紀錄、探索自我。

過去因為現實主義,攝影與藝術的關係曖昧不清;然而受到現代主義的藝術觀念(愈好的攝影就愈是要顛覆傳統)影響,攝影愈來愈普及,觀看方式愈來愈多、也愈來愈新穎,有些攝影師更是接受幼稚笨拙的技術(或者說過去傳統的技術),「他們覺得他們所做的比藝術還好」,所以近來攝影師不再辯論攝影是否為藝術,「表明他們把這個藝術觀念視作理所當然到什麼程度」。

當攝影普及化之後,照片不在關涉那些被攝者,「而是變成了探討攝影的可能性的研究」。桑塔格舉出繪畫與照片的例子,說明攝影是如何在「作者」這一方面超脫藝術:繪畫會特別說明是哪個畫家的作品,但照片卻不見得會有攝影師的簽名,因為背後的個人見解,「會干預對照片的基本需求:也即照片紀錄、診斷、提供信息」。

儘管攝影亟欲擺脫藝術的陰影,但時不時又需要回到藝術庇蔭的懷抱。藝術之所以被攝影超越,恰恰是因為支配它成為藝術的標準——攝影師卻從來沒有放棄「把什麼才是一張好照片的定義收得很窄」。這樣的努力是因為,「攝影像普普藝術一樣,重新向觀眾保證藝術不難」,但是攝影的平民化令一些攝影師擔心,「公眾會忘記攝影畢竟是一項高貴、顯赫的活動」。現代主義推廣的幼稚笨拙藝術,卻包含一道伏筆:「繼續維護其隱蔽的聲言,也即他(攝影)是精緻複雜的」。

誰更專業?(Image by Mạnh Trần from Pixabay)

誰更專業?(Image by Mạnh Trần from Pixabay)


民主化的攝影造就了攝影集

攝影與現代主義藝術相輔相成,也因此,許多專業攝影師感受到地位的威脅。

攝影式觀看,「把攝影從藝術那樣從壓制性的技術完美標準中解放出來;也把攝影從美中解放出來」。攝影式觀看這個標準,讓單一張照片的意義弱化,反而讓攝影集這類收錄性展示的形式大為增加;而這類選集是為了「培養一般的攝影品味;教導人們理解一種使一切題材都有同等價值的觀看形式」。

因此,即使某些攝影理念在一段時期被唾棄,但只要時間夠久,仍然「獲得某種氣息(Aura)」,博物館的展示即是這個效果:「證明不存在一成不變的評價標準,證明不存在作品的正典傳統」,所以說,將整個世界作為其表現對象的攝影而言,「任何一種品未都有立足之地」,博物館正提供一種「推廣整個攝影史的歷史觀」。


攝影取代藝術

「攝影把繪畫從中時表現的苦差中解放出來,讓繪畫可以追求更高的目標:抽象」,但繪畫反而運用了相機的觀看模式,繼續追求寫實,另一方面,「攝影師也沒有把抽象留給畫家」。

而且,「攝影的命運已遠遠超越其原本被認為是他所侷限的角色:提供有關現實(包括藝術作品)的更準確的報告」,亦即,照片把「藝術經驗規範化」了;看到原作的照片複製品也如看到原作的氣息(Aura)般感到趣味、神秘、震驚,照片是如此「無所不在的視覺經驗,以致我們現在到處可見到製造出來拍照的藝術作品」,因此,攝影改變了傳統藝術的品味標準,也改變了藝術本身:「藝術作品越來愈少依靠本身作為一個獨特的物件,一個由某位藝術家創造的元件」,我們直接透過照片體驗藝術作品。

照片的照片。(Image by Free-Photos from Pixabay)

照片的照片。(Image by Free-Photos from Pixabay)

但是攝影本身並不是藝術,而是創造藝術的媒介:

愈來愈多的藝術將會被設計成以照片的方式告終。


「傳統美術是精英式的:它們的典型形式是單件作品,由人創造;它們暗示著一種題材的等級制,有些表現對像被認為是重要、深刻、高貴的,另一些是不重要、瑣碎、卑劣的。媒體是民主式的:媒體削弱專業生產者或作者的角色(通過利用以偶然為基礎的程序或大家都能掌握的機械技術;以及通過合伴或協力);媒體把整個世界當作素材。傳統美術依賴真品與贗品、原件與復製品好品味與壞品味之間的區別;媒體則模糊這些區別、如果不是乾脆廢除這些區別。美術假設某些經驗或表現對像是有意義的。媒體基本上是無內容的(這正好印證馬歇爾・麥克盧漢關於媒體本身即是信息的著名說法);媒體的典型語氣是反諷,或冷面孔,或戲仿。」


這一篇將攝影與藝術之間的關係討論得非常詳細,也回應了首二章提到的攝影民主化帶來的狀況。攝影的出現馬上就與繪畫開始了「真實性」的競爭,但是隨著攝影的觀看方式愈發多樣,攝影也出現了各種信條與風格,進而將繪畫、整個藝術圈甚至世界都循環複製了;然而攝影普及化的過程中,卻又因為身為攝影師的那種自尊,開始重新投向藝術的懷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懷仔的沙龍
134會員
152內容數
講求效率與結果的當代,過程似乎不再重要,連帶旅行也變得只為目的而不為體驗;透過攝影與書寫,寫下自己對台灣的小小觀察。IG:@huai0305
懷仔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16
「街景攝影」是一種很有趣的拍照方式,用瞬間畫面的張力,呈現一個城市的生命力,無論是建築、活動、交通還是人群。 雖然照片不一定完美,卻是結合了「此時、此刻、我在」的一個瞬間,提供5個實用的拍攝技巧,包括光影、延伸、交錯、畫中畫和留白,輕鬆捕捉城市動態與生命力。
Thumbnail
2025/03/16
「街景攝影」是一種很有趣的拍照方式,用瞬間畫面的張力,呈現一個城市的生命力,無論是建築、活動、交通還是人群。 雖然照片不一定完美,卻是結合了「此時、此刻、我在」的一個瞬間,提供5個實用的拍攝技巧,包括光影、延伸、交錯、畫中畫和留白,輕鬆捕捉城市動態與生命力。
Thumbnail
2024/10/05
布列松的《心靈之眼》可謂一生攝影精華集大成,裡頭更收錄了〈決定性瞬間〉的內容。可以看出布列松很強調「真實性」與「理解」:我們要理解被攝者,才能拍出最真實的它,是一門集結了人類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的藝術,相機只是提出疑問、回答問題的工具,而不是攝影本身。
Thumbnail
2024/10/05
布列松的《心靈之眼》可謂一生攝影精華集大成,裡頭更收錄了〈決定性瞬間〉的內容。可以看出布列松很強調「真實性」與「理解」:我們要理解被攝者,才能拍出最真實的它,是一門集結了人類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的藝術,相機只是提出疑問、回答問題的工具,而不是攝影本身。
Thumbnail
2024/06/27
《白日夢冒險王》不是我第一次看,也不會是最後一次。其實我每年都要複習一遍,有些電影、或書、或地方,總是值得一讀再讀,每次也會隨著不同境遇而有新的體悟。 「鼓起勇氣踏出那一步、追尋夢想」作為《白日夢冒險王》這部電影的註解,已是老生常談,這次想聊點別的:關於主角終於找到攝影師時說的那句名言的意思。
Thumbnail
2024/06/27
《白日夢冒險王》不是我第一次看,也不會是最後一次。其實我每年都要複習一遍,有些電影、或書、或地方,總是值得一讀再讀,每次也會隨著不同境遇而有新的體悟。 「鼓起勇氣踏出那一步、追尋夢想」作為《白日夢冒險王》這部電影的註解,已是老生常談,這次想聊點別的:關於主角終於找到攝影師時說的那句名言的意思。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談繪畫,談影像,是永恆,是流逝,是觀看藝術的方式,更是理解世界的法則。精煉且充滿思辯,既衝擊又代表了不朽。
Thumbnail
談繪畫,談影像,是永恆,是流逝,是觀看藝術的方式,更是理解世界的法則。精煉且充滿思辯,既衝擊又代表了不朽。
Thumbnail
純粹的攝影序列能否敘事? 作者於第三部分使用150張沒有任何文字的照片序列,由觀眾自行解讀。這些影像也許是當地農婦的生存記憶片段,卻無法拼湊出一個完整時間軸線的故事。讀完只會存在模糊的鄉村農婦記憶。 作者先講述兩種過去類似於影像敘事的呈現方式,卻又不完全能表達影像敘事的方式: 作者以星座為舉例:
Thumbnail
純粹的攝影序列能否敘事? 作者於第三部分使用150張沒有任何文字的照片序列,由觀眾自行解讀。這些影像也許是當地農婦的生存記憶片段,卻無法拼湊出一個完整時間軸線的故事。讀完只會存在模糊的鄉村農婦記憶。 作者先講述兩種過去類似於影像敘事的呈現方式,卻又不完全能表達影像敘事的方式: 作者以星座為舉例:
Thumbnail
這幾天介紹的書,會圍繞著#約翰伯格JohnBerger 打轉--他是誰呢? 會認識他,是由於之前 #美術週 時討論到「何謂美」,朋友就介紹了這位20世紀享譽盛名的英國藝術評論家;也將他於BBC錄製的代表作《觀看之道Ways of Seeing》一併推薦給我,沒想到後來會如此頻繁地與他「相遇」。 在
Thumbnail
這幾天介紹的書,會圍繞著#約翰伯格JohnBerger 打轉--他是誰呢? 會認識他,是由於之前 #美術週 時討論到「何謂美」,朋友就介紹了這位20世紀享譽盛名的英國藝術評論家;也將他於BBC錄製的代表作《觀看之道Ways of Seeing》一併推薦給我,沒想到後來會如此頻繁地與他「相遇」。 在
Thumbnail
Photography 攝影這個字的英文Photography,是從希臘語按造字面意思翻譯過來,意思為《光線繪圖》,攝影的確和光線脫不了關係,每個影像的構成,都是來自光線的反射;當快門開啟時,光線穿過鏡頭,此時此刻就會把鏡頭內事物記錄下來。 我們每天都被影像淹沒—戰爭與飢荒、勝利與落敗、名人與無名小
Thumbnail
Photography 攝影這個字的英文Photography,是從希臘語按造字面意思翻譯過來,意思為《光線繪圖》,攝影的確和光線脫不了關係,每個影像的構成,都是來自光線的反射;當快門開啟時,光線穿過鏡頭,此時此刻就會把鏡頭內事物記錄下來。 我們每天都被影像淹沒—戰爭與飢荒、勝利與落敗、名人與無名小
Thumbnail
《論攝影》是桑塔格寫於1977年的著作。是一本探討攝影、影像的哲學專著。儘管到了2020年關於攝影的討論和現象已有許多變化,但這本書至今仍是攝影領域的重要經典。不過,或許這本書之所以在攝影領域都還具有屹立不搖的地位,並非因為這本書談論的是攝影。而是因為……與其說桑塔格討論的是攝影,毋寧說她討論的,
Thumbnail
《論攝影》是桑塔格寫於1977年的著作。是一本探討攝影、影像的哲學專著。儘管到了2020年關於攝影的討論和現象已有許多變化,但這本書至今仍是攝影領域的重要經典。不過,或許這本書之所以在攝影領域都還具有屹立不搖的地位,並非因為這本書談論的是攝影。而是因為……與其說桑塔格討論的是攝影,毋寧說她討論的,
Thumbnail
紀金慶老師「雲端哲人」課程第二週,討論到被視為攝影聖經的《論攝影》,以及蘇珊宋塔格(Susan Sontag)。我過去已經發佈過一系列關於《論攝影》的筆記,但是課堂上,紀老則是以個人、哲學的角度探討。
Thumbnail
紀金慶老師「雲端哲人」課程第二週,討論到被視為攝影聖經的《論攝影》,以及蘇珊宋塔格(Susan Sontag)。我過去已經發佈過一系列關於《論攝影》的筆記,但是課堂上,紀老則是以個人、哲學的角度探討。
Thumbnail
桑塔格的《論攝影》被攝影人視為聖經,但他並不是一本拍攝技巧指南的工具書,而是詮釋攝影、思考攝影的書籍。我以他的目錄章節為架構,寫下自己的筆記心得;紀錄之餘,希望也可以幫助到對此書感興趣的人。本篇為第五章〈影像世界〉的部分。
Thumbnail
桑塔格的《論攝影》被攝影人視為聖經,但他並不是一本拍攝技巧指南的工具書,而是詮釋攝影、思考攝影的書籍。我以他的目錄章節為架構,寫下自己的筆記心得;紀錄之餘,希望也可以幫助到對此書感興趣的人。本篇為第五章〈影像世界〉的部分。
Thumbnail
桑塔格的《論攝影》被攝影人視為聖經,但他並不是一本拍攝技巧指南的工具書,而是詮釋攝影、思考攝影的書籍。我以他的目錄章節為架構,寫下自己的筆記心得;紀錄之餘,希望也可以幫助到對此書感興趣的人。本篇為第五章〈攝影信條〉的部分。
Thumbnail
桑塔格的《論攝影》被攝影人視為聖經,但他並不是一本拍攝技巧指南的工具書,而是詮釋攝影、思考攝影的書籍。我以他的目錄章節為架構,寫下自己的筆記心得;紀錄之餘,希望也可以幫助到對此書感興趣的人。本篇為第五章〈攝影信條〉的部分。
Thumbnail
桑塔格的《論攝影》被攝影人視為聖經,但他並不是一本拍攝技巧指南的工具書,而是詮釋攝影、思考攝影的書籍。我以他的目錄章節為架構,寫下自己的筆記心得;紀錄之餘,希望也可以幫助到對此書感興趣的人。本篇為第四章〈視域的英雄主義〉的部分。
Thumbnail
桑塔格的《論攝影》被攝影人視為聖經,但他並不是一本拍攝技巧指南的工具書,而是詮釋攝影、思考攝影的書籍。我以他的目錄章節為架構,寫下自己的筆記心得;紀錄之餘,希望也可以幫助到對此書感興趣的人。本篇為第四章〈視域的英雄主義〉的部分。
Thumbnail
名偵探柯南電影版《貝克街的亡靈》裡面,柯南一行人透過一款遊戲機「繭」進入遊戲;在遊戲裡,他們的所有感官都被主機電腦控制著。當代,我們也逐漸發生「被影像控制感官」的現象。 如果我們不拍照,就不會有照片,不是應該是應該是我們主導著照片嗎?怎麼會反過來被主導了呢?
Thumbnail
名偵探柯南電影版《貝克街的亡靈》裡面,柯南一行人透過一款遊戲機「繭」進入遊戲;在遊戲裡,他們的所有感官都被主機電腦控制著。當代,我們也逐漸發生「被影像控制感官」的現象。 如果我們不拍照,就不會有照片,不是應該是應該是我們主導著照片嗎?怎麼會反過來被主導了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