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主旨(古文經典課2022/01/22)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有同學問過,不懂《心經》講什麼,說讓我講一下。 我想了一下,還是用我的一貫風格去講。 《心經》原文如下: 其實理解這經文,就跟我之前講的《何謂修行?》一樣。整個文章講了很多,但其實我只是圍繞著一個主題在講,就是「福慧雙修」。 而《心經》其實也是圍繞著一個主題去講,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其他的內容,都只是在這句話的解釋上延伸開來的。 那麼,這句話到底講什麼呢? 之所以這麼費解,主要是兩個原因: 第一,詞意理解差異。這版本的心經,是來自唐玄奘法師所翻譯的。他這人距今大約有1400年。那時候的用字遣詞,生活環境,和現代人都相去甚遠。 比如說,在古代,還沒有維度的概念。但在現代,卻有維度的概念。很多東西,用一個維度去理解,就已經很明白了,但在古代可能說來說去,都說不出這個東西。 第二,認知局限。傳統解經的人,去除上面的第一點原因之外,還會受限於他們所能觸碰到的世界認知問題。 比如說,當一個人沒有五眼六通時,他理解的世界,僅限於平層世界。 也就是說,他若去解經的話,他用的理解,或者是認知,都很容易局限於同層的思維。 所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很多人就往物質存在不存在這方面去理解了。 其實,這句話說的是什麼? 就是說這「色空二相」,本就是同樣的事情。當一個有五眼六通的人去理解這句話,那實在是太簡單了。 也就是在說,「同層為真,異層為假」的這個事情。 現在的世界是真實的,但對於天界的人來說,這就是一個假的世界。 所以人看到真實的物件(色),和天界看到這個人理解的真實東西就是假的(空)。這兩者就是同一個理解。 又比如說,我們那虛無飄渺的十年財運圖。一個人的財如何,早就在法界的層面出現了。但這東西對普通人來說,這就是空無的。但這實際上卻是那個人財運的顯現。 也就是說,如果在法界里,你根本就沒有1000萬財富的,只有100萬。那你在人間如何努力,也是夠不到1000萬財富,只能得到100萬。 但如果你還認死理,相信在人間的努力下就會有財,就能創造機會。那麼,這就是《心經》里講的「顛倒夢想」。 所以,想要在「色」這層面有變化,「空」這層面就得有相應的變化。當「空」有變化,「色」就會變化。 老師,這不對啊,剛不是說色空一體嗎? 那為啥人想把「色」改變而引致「空」改變就不行呢? 這可以啊,但是得有前題。所以心經一開始就講了:「五蘊皆空」。 也就是得先明白根在異層里。而同層的色是向著異層的空的規則去改變,那才管用。 再直白一點說,那異層的變化需要什麼? 那就是「福慧雙修」里一直說的「無漏功德/無相功德」,一個「空」的東西。 而天界33層,一層一個規則,這世界,不同的同層,就像套娃一樣,套著另一個異層。 所以如果一直在同層去追求,終無所得,「以無所得故」。不管你在哪一層都是。 《心經》教導我們不是追求同層的東西,也不是為了同層的變化而去改變異層的東西,這樣做,就是「有漏功德」。 「是故空中無色」。 若真能明白的《心經》主旨的話,我們只管往異層去修。此時我們的心,就再沒有同層的拉扯,做到「心無罣礙」。 遠離各同層的「顛倒夢想」,最終到達涅盤成佛的境界。

avatar-img
8會員
18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天善缘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靈學修行的第五階段——幻象階段 幻象階段是初期階段的巔峰狀態,這時候和第四階段差別不大,只要突破考驗,就大道可成。 【開耳竅】 在第四到第五個階段時,基本上你可以和你的仙家進行正常的溝通,這個叫做「開耳竅」。但是開耳竅這件事情呢,不同的人有不一樣的情況。 有的人是很初期的時候就能開了
靈學修行的第四階段——實象階段 這個時候在夢中你就不單是可以看到一些影像,而是你的仙家或者你的靈界師傅有機會就會來到你的夢里。這個師傅有可能是上方仙,天界的師傅,又或者是什麼級別的一個師傅。然後呢,在這個階段裡,你有機會還可以做到靈魂的初步「出體」。 比如說他可以出來看到在
靈學的第三階段——高級靈感階段 第二階段的後期呢,或者到達第三階段,我們除了可以做到「入定觀」之外,還可以指定去查指定的緣分。 現在部分學生可以做到這個事情,想查誰的前世直接就可以查到誰的前世。有的人是可以在「入定觀」的時候看到身邊人前世的一些場景,有的人是可以在夢境中看到他的場
靈學的第二階段:中期靈感階段到達中期靈感階段的要求是什麼呢? 那就是基本上你要到達「五級靈力」的水平了(一般普通人是二到三級) 問 達到「五級靈力」水平的標誌是什麼呢? 答 第一 你要能夠進行「入定觀」。那就是當你打坐的時候,你已經能夠看到點東西了,如
靈學是什麼?靈學其實就是「大道的學習」。為什麼叫「大道的學習」呢?那是因為你還是需要涉及到易學的學習。   所謂易學的學習,其實也就是在研究「大道」。只不過你所研究的那個大道都只是被映射出來的大道。說白了就是用公式去推導天地演變的一個學問。   這跟你直接看到天地本身是不一樣的,所以光是研究
仙家與人靈體生命從心性上跟人類是否都差不多? 其實不同的眾生都受限於不同的認識,不同的生活環境。這些都會造成他們不同的心性,但其實和人類都是差不多一樣的。因為從智商程度上是沒有任何問題的,都是一樣的,只是不同的生命體,和不同的環境造就了不同的眾生的性格特徵。 比如說像仙家,絕大多數
靈學修行的第五階段——幻象階段 幻象階段是初期階段的巔峰狀態,這時候和第四階段差別不大,只要突破考驗,就大道可成。 【開耳竅】 在第四到第五個階段時,基本上你可以和你的仙家進行正常的溝通,這個叫做「開耳竅」。但是開耳竅這件事情呢,不同的人有不一樣的情況。 有的人是很初期的時候就能開了
靈學修行的第四階段——實象階段 這個時候在夢中你就不單是可以看到一些影像,而是你的仙家或者你的靈界師傅有機會就會來到你的夢里。這個師傅有可能是上方仙,天界的師傅,又或者是什麼級別的一個師傅。然後呢,在這個階段裡,你有機會還可以做到靈魂的初步「出體」。 比如說他可以出來看到在
靈學的第三階段——高級靈感階段 第二階段的後期呢,或者到達第三階段,我們除了可以做到「入定觀」之外,還可以指定去查指定的緣分。 現在部分學生可以做到這個事情,想查誰的前世直接就可以查到誰的前世。有的人是可以在「入定觀」的時候看到身邊人前世的一些場景,有的人是可以在夢境中看到他的場
靈學的第二階段:中期靈感階段到達中期靈感階段的要求是什麼呢? 那就是基本上你要到達「五級靈力」的水平了(一般普通人是二到三級) 問 達到「五級靈力」水平的標誌是什麼呢? 答 第一 你要能夠進行「入定觀」。那就是當你打坐的時候,你已經能夠看到點東西了,如
靈學是什麼?靈學其實就是「大道的學習」。為什麼叫「大道的學習」呢?那是因為你還是需要涉及到易學的學習。   所謂易學的學習,其實也就是在研究「大道」。只不過你所研究的那個大道都只是被映射出來的大道。說白了就是用公式去推導天地演變的一個學問。   這跟你直接看到天地本身是不一樣的,所以光是研究
仙家與人靈體生命從心性上跟人類是否都差不多? 其實不同的眾生都受限於不同的認識,不同的生活環境。這些都會造成他們不同的心性,但其實和人類都是差不多一樣的。因為從智商程度上是沒有任何問題的,都是一樣的,只是不同的生命體,和不同的環境造就了不同的眾生的性格特徵。 比如說像仙家,絕大多數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大家好,我想談談清淨經,因為對我來說清淨經比較白話,但是又沒那麼通透,所以想跟有緣人一起聊聊經文內容,交流想法。 總的來說個人解讀經文,就是告訴我們‘’空‘’。 一切都是虛無的,但是很神奇的事情是,虛無卻能生出有形有情之萬物,像是靜態的、動態的、乾淨的、濁汙的,衍生出太極,陰與陽、男與女等一切的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心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的含意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履行,淺見如下: 色即是空 "色" 在佛教中代表物質世界的一切,包括物質的形體、現象等。而 "空" 則代表空性,即事物的本質是無自性的,並非獨立存在,而是由眾多因緣和合而成的暫時現象。 "色即是空" 意味著,所有的物質現象雖然看似真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為何有過去、現在和未來?凡夫心行之處,住色聲香味觸法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經文: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導讀: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如理實見分第五〉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非相者,非真實恆常不變之相,是如幻之假有,知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導讀: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今須菩提已明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於是佛陀再以微塵世界之喻,闡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Thumbnail
瞭解「真心、妄心」的辨別對於學佛者來說至關重要。 離開前塵有分別性的即為真心,離開分別性離開前塵的即為妄心。 金剛經也指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能見到諸相非相,則能見如來,達到涅槃的境界。
Thumbnail
《大乘起信论》云:“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 心即是佛,佛即是觉。此一觉性,生佛平等,无有差别。空寂而了无一物,不受一法,无可修证。灵明而具足万德,妙用恒沙,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大家好,我想談談清淨經,因為對我來說清淨經比較白話,但是又沒那麼通透,所以想跟有緣人一起聊聊經文內容,交流想法。 總的來說個人解讀經文,就是告訴我們‘’空‘’。 一切都是虛無的,但是很神奇的事情是,虛無卻能生出有形有情之萬物,像是靜態的、動態的、乾淨的、濁汙的,衍生出太極,陰與陽、男與女等一切的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心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的含意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履行,淺見如下: 色即是空 "色" 在佛教中代表物質世界的一切,包括物質的形體、現象等。而 "空" 則代表空性,即事物的本質是無自性的,並非獨立存在,而是由眾多因緣和合而成的暫時現象。 "色即是空" 意味著,所有的物質現象雖然看似真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為何有過去、現在和未來?凡夫心行之處,住色聲香味觸法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經文: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導讀: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如理實見分第五〉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非相者,非真實恆常不變之相,是如幻之假有,知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導讀: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今須菩提已明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於是佛陀再以微塵世界之喻,闡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Thumbnail
瞭解「真心、妄心」的辨別對於學佛者來說至關重要。 離開前塵有分別性的即為真心,離開分別性離開前塵的即為妄心。 金剛經也指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能見到諸相非相,則能見如來,達到涅槃的境界。
Thumbnail
《大乘起信论》云:“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 心即是佛,佛即是觉。此一觉性,生佛平等,无有差别。空寂而了无一物,不受一法,无可修证。灵明而具足万德,妙用恒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