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修捷要報恩談 (十一) 禪淨不二 (2)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淨修捷要夏蓮居老居士 著
淨修捷要報恩談黃念祖居士 講

《淨修捷要報恩談》第十一拜 禪淨不二

(之二)

】「洪名正彰自性」,所以你在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是心外去求一個什麽法,或者像別人求一個什麽神保佑。你就好好去念這一句佛,或者念本尊的咒,在這地方當然講的是念佛(洪名),正是彰明你自己的本性,叫做「自性」。參禪就是爲了要明白自個兒的自性,參究自性。現在你念佛正是顯明自性,這就把禪和淨也變成「不二」了。

淨土方顯唯心」,這又加上一句,那是說到「名」啊,這是說到淨土。咱們講淨土莊嚴,要求生淨土,這才真是「唯心」,不是從心外去求法,純粹是「自心」。

底下也有,「託彼依正,顯我自心」。假託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極樂世界的佛菩薩、極樂世界的國土,來顯明自己的本心。不然你自己「本心」到底是什麽樣?這可以幫助你知道一下「你的自心,如是莊嚴」。

所以淨土也不像一般的外道,我要升天,天宮啊,那是一個好的地方,到那兒去就永恒不死了。天界有無始天尊,或者玉皇大帝,他主管一切,自己完全是被主管的樣子。但是我們說到了極樂世界,這一切一切都是「自家」,佛也是自心所現,土也是自心所現。

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咱們現在還是衆生,我們在感,佛就在應。我們在念佛,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是我們在「呼」,我們在呼叫,(如同)有兩個電臺,我們在呼叫。我們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我們在叫對方啊。但是對方就是自己呀,所以「自念自聽」啊,自己就接收了。發報是你自己,收報還是你自己,你自個兒聽到了。所以這個「應」是「同時」啊!你聽到了,阿彌陀佛一定聽到了!

佛的心跟咱們的心沒有一毫一厘的間隔,在下一節就要講了,就是沒有毫厘許間隔,所以這個「叫」和「應」是同時的,自念自聽,你說「自聽」,也就是「佛聽」。自己在念,這就是呼,「呼」和「應」同時。你念的時候不就同時你聽到的時候嗎?不是有前有後的。「南無阿彌陀佛」,你念的時候,你就是聽的時候,這是「同時」啊。

這個「同時」又是極殊勝的意思。「呼應」,呼的和答應中間不是經過一個過程,自己呼的時候就是答應的時候!所以「因果同時」用蓮花來表示,老用蓮花,蓮花不僅僅是出污泥而不染,蓮花還有更殊勝的意思,它是「花和果是同時的」。

很多在開花的時候,不(能)看見果子,像桃子、梨,都是花瓣都掉了,然後很小的一個東西長出來,然後長出果子來,正開花時一般沒有果子。蓮花只要一開,裏頭那個小蓮蓬就在那兒,果子就在那兒了。

還有,有的是「有花無果」,有的是「有果無花」,無花果。這個(蓮花)有花有果,而且是花也多果也多,花有很多瓣,果子也有很多粒蓮子,更要緊的是花和果同時。

花和果同時,「花」就代表的是「」,「果」就代表你修得的「」,你種的「因」和你得「果」是同時的,你種因就是得果。所以不要再懷疑:「我會不會得到好報?會不會得到好果?」那是絕對的!那個果子已經出現了,所以這個法門就是因果同時的,「呼應同時」表達了「因果同時」。

「十萬億程」,十萬億國土,這個說的是「」,事相,所以極樂世界離我們有十萬億個國土。十萬億個國土,可是「去此不遠」,這是《觀經》裡的話。「十萬億國土」是《阿彌陀經》的話,這「極樂世界去此不遠」是《觀經》的話。

十萬億國土這麽遠,他說去此不遠,「去此不遠」說的是「」。「去此不遠」談的是「理」,因爲它不在心外,所以去此不遠,這就是「事理也不二」,說它是「事」,事就是「十萬億佛土以外」,說到「理」,就「去此不遠」,事理就圓融了。

心作心是」,這是《觀經》的話:「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兩句。《觀經》這兩句話非常重要。這一段話的全部是這樣的,《觀經》裏頭,「諸佛如來是法界身」,是法身哪,就「遍入一切衆生心想中」,佛的身都入到一切衆生心中的想念,所以你的起心動念,「如來悉知悉見」。所以不像別的,如來就在一切衆生的心想裏,你的思想裏頭,他都可以遍,他遍一切處,所以遍到一切衆生的心想裏頭,你心之起心動念,「如來悉知悉見」啊!

所以你這要爲善,要作什麽什麽,這一切這些功德,如來都知道啊,如來就加被你啊,所以這一點要放心。你說「我想了做壞事,我有罪業」,那不要緊,佛都原諒啊!佛要不原諒那還行了?所以佛就救度,就是憐憫大家。你有一點點善,佛就加被、護持、攝受、幫助你。

「是故汝等心想佛時」,你們大家在心裏想佛的時候,這個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你們大家在心裏想佛的時候,你們自個兒這個心就是三十二相、八十形好,都具足了。

「是心作佛」,你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想佛,就是你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呢,「是心」,這個心呢,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所以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這個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我們剛才說過,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八個字雖然很簡短,但是非常重要,非常深刻。「是心作佛」就是修持,所以我們不能離開修持。這個修持爲什麽能成功?因爲你本來就是啊。「是心是佛」代表你的本性,「是心作佛」是你的修持,你本性本來就是,你又從這個心起來來修,焉得不恢復你的「本來」啊!

所以這個就是咱們《序文》裏頭所說的「性修不二」,你的「修」和你的「本性」是一回事。作佛的是這個心,這個心它本來就是佛;你所作的是什麽?所作的是佛,佛就是心。心在作,作的什麼?是佛,「佛就是心」。這個「心就是性」,性就在那兒作佛,就在那兒「修」,「性跟修」不是兩件事兒。

境智一如」,也是在這一段也給回答了。這一切境也就是心,心就是智慧。所以心,本來這個境界是頑冥不靈的東西,大地、山河,死東西;你這個「心是智慧」,是活的東西,這不是兩回事。所以「自性、法性」不是兩回事,有時候就是咱們在用詞上把「法性」偏於無情物,把「自性」偏於有情,這是用詞的一點分別而已,實際上「自性和法性互含互攝」。

這一段就說明了「一切都不二」,心跟佛不是二;「自和他」,我們每個衆生和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不是兩個;「事跟理」也不是兩個,彼此是無礙的,這十萬億程就在眼前哪,從事上說是十萬億程,從理上說就是在目前,「去此不遠」,事和理也就圓融了,事和理也就不二了;而且「性跟修」不二,這一切都不二!

在這一段上同時也顯出來,剛才我們說,「淨土就是唯心」,「洪名就是顯的本性」,也表示了「禪淨不二」。所以這一段主要來說明禪宗和淨土,來破這個說「你們淨土宗是心外求法,是淺」;在這個地方說,就和佛法最高深的道理完全是一致的,和禪宗也不是兩個。


>> 續下一頁 : 第十二拜 密淨不二 (1)


佛號梵唄: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回向發願

念佛既畢。即云 :

弟子(某)。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
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
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願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淨因增長。
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亦不顛倒。如入禪定。
佛及眾聖。手持金臺。來迎接我。如一念頃。生極樂國。
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


相關:
.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 佛說十善業道經
. 認識西方極樂世界的真善美

. 《西方發願文》— 蓮池大師
. 《西方發願文注》— 省庵大師
. 《淨土或問》— 蕅益大師
. 《示念佛法門》— 蕅益大師
. 《普勸念佛文》及其 釋義 — 蓮池大師
. 《七筆勾》— 蓮池大師
. 《西方合論》— 袁宏道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一念相應一念佛
19會員
439內容數
釋迦牟尼佛出興於世,就是為了要說阿彌陀佛的本願。真能究竟幫助眾生的,只有淨土念佛法門,是乘佛願力之法。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一心堅信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如此念佛,定能往生至西方極樂世界。
一念相應一念佛的其他內容
2025/04/21
善財童子是我們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榜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啟示我們學佛的歷程,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鍥而不捨的毅力,並虛心學習佛法,所學的對象不只是學習他的長處,即使是外道,也不妨虛心求教。這種開廣寬宏的求學心態,值得我們後人效法。所以,我們要像善財童子那樣,學世出世間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Thumbnail
2025/04/21
善財童子是我們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榜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啟示我們學佛的歷程,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鍥而不捨的毅力,並虛心學習佛法,所學的對象不只是學習他的長處,即使是外道,也不妨虛心求教。這種開廣寬宏的求學心態,值得我們後人效法。所以,我們要像善財童子那樣,學世出世間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Thumbnail
2025/04/21
善財童子是我們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榜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啟示我們學佛的歷程,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鍥而不捨的毅力,並虛心學習佛法,所學的對象不只是學習他的長處,即使是外道,也不妨虛心求教。這種開廣寬宏的求學心態,值得我們後人效法。所以,我們要像善財童子那樣,學世出世間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Thumbnail
2025/04/21
善財童子是我們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榜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啟示我們學佛的歷程,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鍥而不捨的毅力,並虛心學習佛法,所學的對象不只是學習他的長處,即使是外道,也不妨虛心求教。這種開廣寬宏的求學心態,值得我們後人效法。所以,我們要像善財童子那樣,學世出世間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Thumbnail
2025/04/19
善財童子是我們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榜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啟示我們學佛的歷程,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鍥而不捨的毅力,並虛心學習佛法,所學的對象不只是學習他的長處,即使是外道,也不妨虛心求教。這種開廣寬宏的求學心態,值得我們後人效法。所以,我們要像善財童子那樣,學世出世間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Thumbnail
2025/04/19
善財童子是我們學習佛法、實踐佛法的榜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啟示我們學佛的歷程,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鍥而不捨的毅力,並虛心學習佛法,所學的對象不只是學習他的長處,即使是外道,也不妨虛心求教。這種開廣寬宏的求學心態,值得我們後人效法。所以,我們要像善財童子那樣,學世出世間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一念相應一念佛 念念相應念念佛 —智覺禪師~淨土警語(十五篇)勸發真信 . 申勸.又申勸 . 起三年長期示眾. 起精進七期示眾 . 料柬法門. 九品略辯. 示夏子彝居士 . 示丁耕野居士 . 柬顧兆禎居士 . 答顧兆禎居士. 名字說與金水若居士 . 首楞嚴經勢至圓通章解 . 旅三字說 . 觀佛毫相法
Thumbnail
一念相應一念佛 念念相應念念佛 —智覺禪師~淨土警語(十五篇)勸發真信 . 申勸.又申勸 . 起三年長期示眾. 起精進七期示眾 . 料柬法門. 九品略辯. 示夏子彝居士 . 示丁耕野居士 . 柬顧兆禎居士 . 答顧兆禎居士. 名字說與金水若居士 . 首楞嚴經勢至圓通章解 . 旅三字說 . 觀佛毫相法
Thumbnail
即心是佛。即佛是心。即心是土。即土是心。即心是果。即果是心。能造因緣。及所造法。當處皆是心性。故明此宗而求生樂土者。乃生與無生兩冥之至道也。— 天台幽溪無盡師。奉慈雲行願為日課。講自所述生無生論。每一登座。天樂臨虛。臨終畫空。書妙經題。屹然而化。以為蓮宗嫡裔。何愧焉。淨要中收幽溪兩作。今會為一要。
Thumbnail
即心是佛。即佛是心。即心是土。即土是心。即心是果。即果是心。能造因緣。及所造法。當處皆是心性。故明此宗而求生樂土者。乃生與無生兩冥之至道也。— 天台幽溪無盡師。奉慈雲行願為日課。講自所述生無生論。每一登座。天樂臨虛。臨終畫空。書妙經題。屹然而化。以為蓮宗嫡裔。何愧焉。淨要中收幽溪兩作。今會為一要。
Thumbnail
「念自性彌陀。生唯心淨土。」—蕅益大師 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卽心是佛。卽佛是心)則莫若念佛求生淨土。又于一切念佛法門之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則莫若信願專持名號。是故淨土三經並行于世。而古人獨以阿彌陀經列為日課。
Thumbnail
「念自性彌陀。生唯心淨土。」—蕅益大師 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卽心是佛。卽佛是心)則莫若念佛求生淨土。又于一切念佛法門之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則莫若信願專持名號。是故淨土三經並行于世。而古人獨以阿彌陀經列為日課。
Thumbnail
「是佛是心。是心是佛。念念佛心。心心念佛。欲得早成。戒心自律。淨戒律心。淨心即佛。」 夫菩提之道。不可圖度。約一期方便。寧無指示。如何是菩提之相。 答 : 若約究竟菩提。體常冥寂。如淨名經云。寂滅是菩提。離諸相故。若以無相之相。於方便門中,不無顯示。令初發菩提心人,分明無惑故。
Thumbnail
「是佛是心。是心是佛。念念佛心。心心念佛。欲得早成。戒心自律。淨戒律心。淨心即佛。」 夫菩提之道。不可圖度。約一期方便。寧無指示。如何是菩提之相。 答 : 若約究竟菩提。體常冥寂。如淨名經云。寂滅是菩提。離諸相故。若以無相之相。於方便門中,不無顯示。令初發菩提心人,分明無惑故。
Thumbnail
元明以後,佛教界之禪淨合流或攝禪歸淨者,頗盛行參究「念佛者是誰」公案,元.智徹斷雲《禪宗決疑集》云:或有參無字者,或有參本來面目者,或有參究念佛者。公案雖異,疑究是同。
Thumbnail
元明以後,佛教界之禪淨合流或攝禪歸淨者,頗盛行參究「念佛者是誰」公案,元.智徹斷雲《禪宗決疑集》云:或有參無字者,或有參本來面目者,或有參究念佛者。公案雖異,疑究是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