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學期CoD決定:衝!設計,衝!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明天就要把課程提交系上的課程規畫委員會,好在下禮拜往上送。課程計畫經上次CoD選課的調整,下學期會有談論太平洋西岸戰前(與戰後連貫性)建築發展的台閩建築史,與專注於數位空間設計的文化細節創作2個選擇。四五年級以及碩班所呈現的決定如下。

raw-image

小小的拉鋸。不必做設計(幾乎只需坐在課堂中)的台閩建築史還是比較吸引人。

這次總共有30位同學參與選課調查🙏,4位碩士生中有3位選擇了台閩,而8位五年級裡有5位則挑了細節(至於上學期,也就是111-2上過台閩建築史的2位同學則是台閩與細節課各1)。

那,四年級呢?9位選了台閩3位選了細節。

raw-image

最後則是7位2年級與3年級的選擇(複選)。

raw-image

此外,簡單回答問卷裡關於課程的疑問或期望。大概分2類,設計跟史論。

設計方面,關於希望能有「深入探討設計議題的課程」,這約略涉及了學部的設計操作必須要將業界認為必要的知識與技巧塞進一到四年級的課程中(回想起來,還有點像國高中的不斷段考),也因此可以好好討論設計內容與議題的時間似乎,突然間,就輪到大五了(!)。大四下可上修的文化細節創作或許可以是個切入點。另外,關於快速設計的訓練系上已經有了,請在大五時上修碩班的建築專案專題。

史論方面,「中國」的建築史,嘛。並不難,倒是比較好奇所期望的內容是什麼。宋元明清?還是中原華夏?光是夏,就不是中原了呢,華則是最早18世紀才有的觀念;佔地960萬平方公里上跨越5個時區,且含模稜的漢族共有19個以上主要民族與其回應文化與地理特徵的建築思維。真困擾。這裡倒是比較好奇堯舜禹湯,不知道有沒有市場說?至於「冒險之旅軍事調查」,嗯,可以四下時CoD文化與軍事地景調查實務囉,系上應該滿確定就是這堂課滿足這位同學的需求惹。

好吧。那,就文化細節創作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金大建築全體
154會員
697內容數
#金大建築15歲 +4了!畢業設計相關的文章,不論是自己的畢業設計、參加宜蘭大評圖的心得、或是相關書籍的閱讀心得,都請在「準備發佈」裡的關鍵字中加上「金大建築15歲」。讓我們來好好回顧我們所接力走過的15年吧。
金大建築全體的其他內容
2025/04/16
又名:讓我爸媽花得錢有點水花
Thumbnail
2025/04/16
又名:讓我爸媽花得錢有點水花
Thumbnail
2025/04/06
2022年10月中為了觀賞同屆同學製作的音樂劇,特地回趟金門。那不是我第一次進劇場,也不是我第一次欣賞音樂劇,它不是經典大作卻讓台下的我感受到一種與在地連結,身歷其境在某段集體記憶下的感動,這個感動促使我後來關注、欣賞台灣本土音樂劇,尤其是歷史類型的題材。最近覺得累積了許多,似乎可以寫一篇綜合分享。
Thumbnail
2025/04/06
2022年10月中為了觀賞同屆同學製作的音樂劇,特地回趟金門。那不是我第一次進劇場,也不是我第一次欣賞音樂劇,它不是經典大作卻讓台下的我感受到一種與在地連結,身歷其境在某段集體記憶下的感動,這個感動促使我後來關注、欣賞台灣本土音樂劇,尤其是歷史類型的題材。最近覺得累積了許多,似乎可以寫一篇綜合分享。
Thumbnail
2025/01/04
紀錄一下自我提問,我一直在思索,建築已然成為我生活的部分,然而卻很難分享,什麼是建築,什麼又空間。
2025/01/04
紀錄一下自我提問,我一直在思索,建築已然成為我生活的部分,然而卻很難分享,什麼是建築,什麼又空間。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台閩建築史」這堂課可說是系上成立以來便跟著開設的經典課程。說經典有許多意義,除了以系而言,也有以建築史而言。就不多說了。
Thumbnail
「台閩建築史」這堂課可說是系上成立以來便跟著開設的經典課程。說經典有許多意義,除了以系而言,也有以建築史而言。就不多說了。
Thumbnail
30年前,網路還沒真的普及,出版管理自國防部指揮的警備總司令部移交民政單位方10年(還要另一個10年才有真正的出版自由),建築資訊的取得管道就是相對少數的進口圖書、進口與國產雜誌,還有更為少數的專業書籍;即使如此,仍會在事務所打工時聽到老師感嘆著:被一堆雜誌追著跑。
Thumbnail
30年前,網路還沒真的普及,出版管理自國防部指揮的警備總司令部移交民政單位方10年(還要另一個10年才有真正的出版自由),建築資訊的取得管道就是相對少數的進口圖書、進口與國產雜誌,還有更為少數的專業書籍;即使如此,仍會在事務所打工時聽到老師感嘆著:被一堆雜誌追著跑。
Thumbnail
學術從就不是比多大台,較勁的一直都是多好玩。這點是肯定不輸人的(碩班數位組成立預告,2020.11.28)。 所以,成立了。數碼寶貝,啊不,是數位空間研究室,以歷史調查為基礎的設計導向實驗室,名稱為Laboratory Pakakeri🎊🎉 也開了個Twitter帳號🍾️🍾️🍾️
Thumbnail
學術從就不是比多大台,較勁的一直都是多好玩。這點是肯定不輸人的(碩班數位組成立預告,2020.11.28)。 所以,成立了。數碼寶貝,啊不,是數位空間研究室,以歷史調查為基礎的設計導向實驗室,名稱為Laboratory Pakakeri🎊🎉 也開了個Twitter帳號🍾️🍾️🍾️
Thumbnail
前言: 我於2018年上學期(三年級上學期)在東海大學建築學系交換一學期,隔年(四年級上學期)又在淡江大學建築學系交換一學期,這些交換的經驗讓我在學習上有相當大的改變,也想針對幾個我自己非常喜歡也感觸很深的課程做分享,介紹自己交換時上過哪些課,有什麼心得。
Thumbnail
前言: 我於2018年上學期(三年級上學期)在東海大學建築學系交換一學期,隔年(四年級上學期)又在淡江大學建築學系交換一學期,這些交換的經驗讓我在學習上有相當大的改變,也想針對幾個我自己非常喜歡也感觸很深的課程做分享,介紹自己交換時上過哪些課,有什麼心得。
Thumbnail
教科書化的歷史形式幫不了台灣的建築師,新建築的產出與所處的環境及居民越來越無關,更與社會生產一刀兩斷,成為看不見台灣的台灣建築,這也造成了今日像史建這類的建築師或一般看待「台灣(現當代)建築」的反應:對形式熱衷,對社會冷感。 許麗玉,2020,《末年》
Thumbnail
教科書化的歷史形式幫不了台灣的建築師,新建築的產出與所處的環境及居民越來越無關,更與社會生產一刀兩斷,成為看不見台灣的台灣建築,這也造成了今日像史建這類的建築師或一般看待「台灣(現當代)建築」的反應:對形式熱衷,對社會冷感。 許麗玉,2020,《末年》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