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阿母,我被通緝了。師生座談會前世界建築史課程說明

2021/04/26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CC Source: Wikipedia
幾點聲明,即使大概很難真的解釋清楚:
  • 歷史,並非直線進化的演進;不一定得先上(或經歷過)近代才能進入現代,金門史就不是,整個遠東基本上都不是。
  • 建築史當然也不是直線進化的,金門建築史也不是,整個遠東建築史也不算是。現在的西方學院早不如此授課了。
  • 也因而,沒有所謂「銜接不上近代建築史課程內容」;本來就沒有一與二的前後關係,當然也沒有銜接的必要;
  • 談建築風格,坊間書已如牛毛,不能理解為何還須在課堂中聽講方能記得此知識/答案(而不是習得自行探索與研究的技術與實務)。
  • 到底是要學「現在世界正在思考的」,還是要教「早已被西方捨棄的」建築史?
接著,在這堂課裡,所教授的、所期望各位學到的,是「關於建築/空間論述的基本功,是觀念、方法與技巧」,好在大五時能協助各位自主進行必要的案例分析與議題探討;這,才是建築創作(與史學)中極為實務的訓練與用途。
尤其是,若整個五年就只有這學期才有如此的訓練;不願學、沒學到,到了第五年卻又被期待著自動懂得這從沒真的在課堂中教過的觀念或技巧。甚至回過頭抱怨沒有教。這對誰都不公平吧?
紀大偉,收錄於《膜》(2011聯經復刻版)
最後一點,
  • 好,就算還是要教「風格」,那請問,知道這些後,設計(課或未來的執業)又將因此得到哪些幫助?連建築師都不考了。
一如許麗玉建築師於《末年:戰後台灣現代建築與移植現代性》(2020)的序言,以〈看不見台灣的「台灣現代建築」〉為題所言:
教科書化的歷史形式幫不了台灣的建築師,新建築的產出與所處的環境及居民越來越無關,更與社會生產一刀兩斷,成為看不見台灣的台灣建築,這也造成了今日像史建這類的建築師或一般看待「台灣(現當代)建築」的反應:對形式熱衷,對社會冷感。
「歷史是混血的,在南方尤其迷離」
123會員
1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