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 - 故事的再次描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班尼迪克•康柏拜區飾演亨利休格(Henry Sugar)

班尼迪克•康柏拜區飾演亨利休格(Henry Sugar)

發現短片長度挺適合Wes Anderson敘事風格,這樣往往在不同形式化(故事、劇本、美術)有點玩過頭的狀況當中,看到後來發現不知道在看什麼?我們當然知道在看電影,但過多的資訊,複雜一層又一層的文本,機關重重的美術道具與炫目視覺。在欣賞這樣複合性的矛盾:一種故事與資訊和視覺奇觀本身,並且時常因為節奏過於快速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當然對Wes Anderson喜好者來說,這不啻是一種「形式與效果」,而是一種「美學」。


《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再一次透露Wes Anderson對於印度文化的喜好:瑜珈與冥想(meditation),並藉由馬戲團表演展現一種特異功能(註1),電影中藉由學習內心想像的修煉,練就眼睛對於物理障礙的穿透性,心象(內心的想像)與視覺幻象兩者達成一致,於是眼睛矇起來也可以看到身體外面的世界。


影片中因為方便解釋冥想的過程,並以Wes Anderson熟悉的節奏與方式呈現修煉資訊的描述。姑且不論到底冥想是不是一種感受(身體)而並非集中精神去思考(或心中想著某畫面)。因為這只是一種趣味,雖《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中的「冥想」確實只是依循著西方人帶有異國情調的功能性詮釋(註2),但整體意義上,也不只是很膚淺的特異功能,而是會令人想到柏拉圖的洞穴論,《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以「電影舞台」形式作為一種當代在「螢幕洞穴」的視覺幻術。

戴夫帕托(Dev Patel)分別飾演印度醫生與最後的遺產管理師

戴夫帕托(Dev Patel)分別飾演印度醫生與最後的遺產管理師


《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以短片形式的趣味又帶有一些的藝術性的雅俗共賞。最後是Wes Anderson擅長故事中的故事,或說回憶的回憶的(回憶的),最後如何「只是一場回憶?」


《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利用了演員分飾多角另一個「視覺幻術」,在最後一個場景取消了一層又一層的「虛構」,回到了故事本身,回到了Wes Anderson本體:戀物控、戀資訊控,與戀故事控,回到影片名稱「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所謂「神奇故事」,如此帶有自身回返意味的,對於「故事的再次描述」,在不同國度、不同歷史時間,與想像中,佚失的名字,或者虛構的「亨利休格」。

 

(註1)
《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也如同周星馳《賭聖》,憑藉修煉而來的「特異功能」所贏的錢,最後拿來做善事,並沒有滿足私慾使用的道德準則。


(註2)
冥想恰恰是電影中製造驚奇為了滿足世俗世界的相反,一種「不可見」的覺察。

avatar-img
26會員
7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拉特飯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芭比》觀看特殊性並不像劇情的進展,而是「芭比」的符號性在於當代社群中政治正不正確的政治性框架,那些結構主義式的意識形態框架,在如此後設的媒體社會,人人皆是自媒體的生產者並同時是接受者(粉絲與酸民)並可以相互反串甚至在迷因化流變中,成了什麼?
三個小時的「史詩」長度,試圖在基本的親子關係中對美國國家的反諷,從開頭的神經病與藥物控制成癮、典型中產階級的虛假,中段影射宗教聖母主角像是耶穌受難,人類的七情六慾其實是母親身為資本家在後面「宏觀調控」,乃至於結尾像是法庭與直播頻道談論罪惡與救贖,嘲諷感的對立面,其實是說教意味十足。
2023台北藝術節的節目之一《百葉》視為一種思考如何創作的創作。以光線和空間(百葉窗的空間具像的抽象化)為索引,並非「再現」,而是劇場場所的揭露,逐一測量場所:空間深度、建築材質,外加表演者間的默契與即興方式與其互動。以上都以理解的拼裝式概念創作方式,乃至於不可得知的現場的氣氛,ㄧ切看來沒什麼問題。
電影藉由回溯前兩段結構的回憶敘事線的「自白」,在奧本海默研發原子彈之後充滿罪惡感的贖罪與告解。更明顯的是藉由鏡頭切換外遇女朋友裸體跨坐在奧本海默被審訊的超現實轉場,並恍若暗示整個審訊過程是對於研發核武科學家的精神分析式懺悔。
《惠子不能輸》影像刻意保持懷舊顆粒雜訊與泛黃色調,甚至片中穿插的街景還殘留過往的時代痕跡,與片尾強調著時間與地景:「歷程」的意義,無非反映著當代社會各種輕輕掠過的「表面」,而那種可能無人重視、乏人問津的默默耕耘,如同電影英文片名:微小又緩慢的堅持有什麼意義? 劇
稚氣少年之愛,像是尋求兒時無性別的「幻夢樂土」。那個始終無法達成的幻夢指的是,在標準雙親家庭的穩固社會基礎建立之下的無法撼動的社會現實,片中藉由單親家庭的裂縫,開展後續諸多的懷疑與猜想,同時也像是導演又重拾《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對於「無親家庭」,乃至於個人自由與日本集體關係的思考。
《芭比》觀看特殊性並不像劇情的進展,而是「芭比」的符號性在於當代社群中政治正不正確的政治性框架,那些結構主義式的意識形態框架,在如此後設的媒體社會,人人皆是自媒體的生產者並同時是接受者(粉絲與酸民)並可以相互反串甚至在迷因化流變中,成了什麼?
三個小時的「史詩」長度,試圖在基本的親子關係中對美國國家的反諷,從開頭的神經病與藥物控制成癮、典型中產階級的虛假,中段影射宗教聖母主角像是耶穌受難,人類的七情六慾其實是母親身為資本家在後面「宏觀調控」,乃至於結尾像是法庭與直播頻道談論罪惡與救贖,嘲諷感的對立面,其實是說教意味十足。
2023台北藝術節的節目之一《百葉》視為一種思考如何創作的創作。以光線和空間(百葉窗的空間具像的抽象化)為索引,並非「再現」,而是劇場場所的揭露,逐一測量場所:空間深度、建築材質,外加表演者間的默契與即興方式與其互動。以上都以理解的拼裝式概念創作方式,乃至於不可得知的現場的氣氛,ㄧ切看來沒什麼問題。
電影藉由回溯前兩段結構的回憶敘事線的「自白」,在奧本海默研發原子彈之後充滿罪惡感的贖罪與告解。更明顯的是藉由鏡頭切換外遇女朋友裸體跨坐在奧本海默被審訊的超現實轉場,並恍若暗示整個審訊過程是對於研發核武科學家的精神分析式懺悔。
《惠子不能輸》影像刻意保持懷舊顆粒雜訊與泛黃色調,甚至片中穿插的街景還殘留過往的時代痕跡,與片尾強調著時間與地景:「歷程」的意義,無非反映著當代社會各種輕輕掠過的「表面」,而那種可能無人重視、乏人問津的默默耕耘,如同電影英文片名:微小又緩慢的堅持有什麼意義? 劇
稚氣少年之愛,像是尋求兒時無性別的「幻夢樂土」。那個始終無法達成的幻夢指的是,在標準雙親家庭的穩固社會基礎建立之下的無法撼動的社會現實,片中藉由單親家庭的裂縫,開展後續諸多的懷疑與猜想,同時也像是導演又重拾《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對於「無親家庭」,乃至於個人自由與日本集體關係的思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新天堂樂園》是懷舊電影的萬花筒,也是多多的生命河流。人生時光與電影時間相互纏繞,我們也像在一場又一場的夢裡醒來。洞穴寓言和沙瓦托的人生一樣,回應了「為什麼我們需要電影」──電影雖是虛構,但作為現實世界的反映,它是讓我們拼湊、理解真實,也瞭解自己的重要途徑。
Thumbnail
我想延伸出對文溫德斯企圖通過一段看似美好的生活剪影,隱藏角色內心的真實感受,以浪漫化的眼光,描寫僅存於導演虛幻夢境、現實中從未存在過的生活看法。 當導演以浪漫的眼光看待平山,並將自我的觀察傳達與觀眾,平山真正的想法最終無人聞問。電影所呈現的「完美日常」,終究只是導演意志,與藝術選擇的展演。
Thumbnail
《靈魂急轉彎》(Soul)為皮克斯動畫電影,探討生命意義和個人存在價值。哲學角度分析虛無主義和存在主義,心理學角度分析弗洛伊德、榮格、馬斯洛的理論應用,結合電影角色及故事內容,探討生命價值或意義。
Thumbnail
《心靈捕手》劇情豐富,涉及心理學、精神疾病和人性觀察,故事的改編接近現實,值得推薦。威爾的內心掙扎和成長讓人深思,薩提爾模式的解析為整個故事提供了更深層次的思考。文章中對心理學和溝通姿態的分析豐富而深刻。
Thumbnail
愛有許多種可能,可能跨越階級、可能跨越疾病、甚至跨越生死輪迴,都能因為愛的印記而找到彼此。 我講的其實就是我最近看印度電影的感想。這幾部電影的共通主題都在講「愛」,不管是父子之間的親情或是男女之間的愛情,都因為深刻動人的愛閃耀出人性的光芒。 印象最深一部電影叫「轉世戀曲」,劇中描述一個初出茅蘆的
Thumbnail
《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是第9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實景短片得主,主要是講,吝嗇小氣的富人亨利.休格,因為某個機緣,獲得了讓自己財富自由的能力,有意思的是,這項能讓他獲得鉅富的方法,並不是什麼特別了不得的特技,就只是單純的「專注」而已。
Thumbnail
00:03夢遊迷宮:冥想與賽斯的智慧,尋找生命的自由方向 04:27語言的奇蹟:探索人類豐富多樣的表達藝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hptm8rESCM
我們總是先對某事執著 進而與故事糾纏 最後被故事捕捉 ——— 宗薩欽哲仁波切
Thumbnail
前言   之所以說優雅是因為整本書洋溢著木心的藝文知識,他並不是將之強行塞入情節中,而是幻化成諸多意象,有時如滔滔江水,有時如涓涓細流般灌入讀者的眼中;之所以說縝密是因為木心很有意識地將想說的內容隱瞞在表象之下,使表象是一個故事,而暗地裡卻完全是另一個悲劇。
Thumbnail
《大吉嶺有限公司》是創作過《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的導演魏斯·安德森的早期之作,講述互相不熟個性又差異極大的三兄弟結伴前往印度的心靈之旅。導演招牌的中央對稱鏡頭在本片已有雛型,值得一看。
Thumbnail
《新天堂樂園》是懷舊電影的萬花筒,也是多多的生命河流。人生時光與電影時間相互纏繞,我們也像在一場又一場的夢裡醒來。洞穴寓言和沙瓦托的人生一樣,回應了「為什麼我們需要電影」──電影雖是虛構,但作為現實世界的反映,它是讓我們拼湊、理解真實,也瞭解自己的重要途徑。
Thumbnail
我想延伸出對文溫德斯企圖通過一段看似美好的生活剪影,隱藏角色內心的真實感受,以浪漫化的眼光,描寫僅存於導演虛幻夢境、現實中從未存在過的生活看法。 當導演以浪漫的眼光看待平山,並將自我的觀察傳達與觀眾,平山真正的想法最終無人聞問。電影所呈現的「完美日常」,終究只是導演意志,與藝術選擇的展演。
Thumbnail
《靈魂急轉彎》(Soul)為皮克斯動畫電影,探討生命意義和個人存在價值。哲學角度分析虛無主義和存在主義,心理學角度分析弗洛伊德、榮格、馬斯洛的理論應用,結合電影角色及故事內容,探討生命價值或意義。
Thumbnail
《心靈捕手》劇情豐富,涉及心理學、精神疾病和人性觀察,故事的改編接近現實,值得推薦。威爾的內心掙扎和成長讓人深思,薩提爾模式的解析為整個故事提供了更深層次的思考。文章中對心理學和溝通姿態的分析豐富而深刻。
Thumbnail
愛有許多種可能,可能跨越階級、可能跨越疾病、甚至跨越生死輪迴,都能因為愛的印記而找到彼此。 我講的其實就是我最近看印度電影的感想。這幾部電影的共通主題都在講「愛」,不管是父子之間的親情或是男女之間的愛情,都因為深刻動人的愛閃耀出人性的光芒。 印象最深一部電影叫「轉世戀曲」,劇中描述一個初出茅蘆的
Thumbnail
《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是第9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實景短片得主,主要是講,吝嗇小氣的富人亨利.休格,因為某個機緣,獲得了讓自己財富自由的能力,有意思的是,這項能讓他獲得鉅富的方法,並不是什麼特別了不得的特技,就只是單純的「專注」而已。
Thumbnail
00:03夢遊迷宮:冥想與賽斯的智慧,尋找生命的自由方向 04:27語言的奇蹟:探索人類豐富多樣的表達藝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hptm8rESCM
我們總是先對某事執著 進而與故事糾纏 最後被故事捕捉 ——— 宗薩欽哲仁波切
Thumbnail
前言   之所以說優雅是因為整本書洋溢著木心的藝文知識,他並不是將之強行塞入情節中,而是幻化成諸多意象,有時如滔滔江水,有時如涓涓細流般灌入讀者的眼中;之所以說縝密是因為木心很有意識地將想說的內容隱瞞在表象之下,使表象是一個故事,而暗地裡卻完全是另一個悲劇。
Thumbnail
《大吉嶺有限公司》是創作過《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的導演魏斯·安德森的早期之作,講述互相不熟個性又差異極大的三兄弟結伴前往印度的心靈之旅。導演招牌的中央對稱鏡頭在本片已有雛型,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