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清氣爽的早早醒來,但是因為租車公司9:00才開門,所以不必急著出門,可以悠閒的吃早餐。
雖然房間很小,但是仍有兩扇對外小窗。拉開百葉窗簾就能看到馬路對面拉下鐵門的餐廳,清晨街道上沒什麼人走動,看起來很幽靜。
這在沖繩第一大城那霸市(甚且還鄰近觀光勝地國際通),可是一幅難得的景象。因此雖然房間位於二樓視野有限,卻也是一番截然不同的感受。
8:20出發,選了一條沒走過的小巷。快到單軌電車旭橋站時,忽然發現人行道上用鐵欄杆圍起一圈,裡頭有殘缺的紅磚、石塊,看似歷史古蹟。
走近一看說明牌,才知道原來這裡是「那霸站遺址」(那覇駅跡ナハエキアト),當年沖繩輕便鐵道(けいべん鉄道)的路線起點。
這是一段值得詳細瞭解的歷史,以下資訊整理自「那霸市歷史博物館」網站:
話說1910年沖繩縣制定了「輕軌法」(軽便鉄道法),通過設置小於正常軌道寬度1067 毫米的鐵路(以降低建設和維護成本),決定鋪設軌道寬度為762毫米的輕軌。
1914/12/1(大正3年),連接那霸和與那原的那霸—與那原線(全長9.8公里)首先開始營運。接下來還有1922年(大正11)那覇—嘉手納線(全長23.6公里),1923年(大正12)那霸—糸滿線(全長18.3公里)。
此外,還鋪設了一條通往那霸港的0.7公里支線(引き込み線),專門用於貨運。
那霸站在 1944/10/10的「那霸空襲」中遭到嚴重破壞(轟炸引發的大火燃燒了超過一天,市區建築約90%左右被燒毀),一個月後恢復營運,除了運送軍事物資,也協助疏散居民到北部區域避難。
然而,次年3月下旬,再度受到空襲摧毀而暫停使用。
雖然戰後1947年(昭和22 年)曾制定鐵路重建計劃,但由於韓戰爆發導致鋼材短缺,計畫被迫終止。
也因此,1945至2003年超過半世紀期間,沖繩縣成為全日本「唯一」沒有鐵路的行政區,直到2003年沖繩單軌電車時代展開。
附帶一提,除了位於琉貿百貨公司4樓的「那霸市歷史博物館」以外,名護市區的「名護自然動植物公園」(Neo Park Okinawa,ネオパークオキナワ)裡也有資料展示,以及仿古「遊園小火車」供兒童搭乘體驗(請參照第3章)。
說起韓戰,又有一段與日本息息相關的重點歷史,以下資訊整理自「BBC中文網」:
經過二戰的人力物力消耗以及戰火波及,美軍佔領下的日本進入經濟蕭條狀態。然而1950年6月25日爆發的朝鮮戰爭,卻成為日本經濟復甦、邁向先進國家的契機。
美國在橫濱設置了在日本司令部,開始從日本大量採購前線所需的各種軍備物資。
從1950年到1952年底,美國的軍需物資採購額度達10億美元。到1955年,包括間接軍需物資在內的總額度至少有36億美元。
甚至從1952年起,也允許日本企業生產兵器和彈藥,再加上修理車輛、飛機等業務,當地重工業得以東山再起。
美軍龐大的需求被稱為「朝鮮特需」,不僅使日本的工業生產急速發展,而且從美國學到許多重要技術,以及先進的質量管理、工程管理觀念,為日後成為經濟大國奠定了基礎。
在朝鮮戰爭期間,日本的經濟恢復到二戰前的水平,日美也從敵對關係一變而成為接下來數十年堅定的盟國。
也難怪,有不少經濟、政治理論都會提到:戰爭雖然殘酷,很多時候卻也是解決經濟危機、人口危機、政治危機的特效藥。
以上這幾段歷史,當然與今日美軍在沖繩大量駐軍息息相關:
雖然日本政府持續提供經濟補貼給沖繩縣政府,大量駐軍也帶來一定程度的經濟效益,然而美軍基地衍生的犯罪案件、飛行噪音、飛安事故等問題,卻也造成民眾的負擔。
數十年來,沖繩的縣長(知事)、議員選戰中,支持與反對美軍基地永遠是最重要的議題,每位參選人都必須對此明確表態。
5月拍攝影片時,我就曾詢問過登川先生與小萌對駐日美軍的看法,得到的卻是一陣沈默不語。
我心想,連3、40歲的社會中堅份子都是如此了,顯然確實是個困難的議題。
話說為什麼我會關心這議題,進而詢問他們?
原因是:時值2018年底六都市長選舉後,國內政治環境變化,海峽兩岸關係緊繃,前幾章曾提過,這也是我考慮移居沖繩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目前駐日美軍、尤其是沖繩美軍基地,所防備、威嚇的對象毫無疑問就是中國。若是美軍真的減少、甚至撤離沖繩,對於台灣的安危將會有難以估量的影響!
然而,熱愛沖繩的我當然也能體會駐軍對當地生活環境、社會安全等諸多負面影響。
真是困難啊!算了,還是先欣賞市景吧!
走在主要幹道58號上,準備上班的車潮已經開始湧現。不過或許是因為建築物並沒有很密集,高樓大廈也不多,因此並不覺得有什麼壓迫感。
前往富士租車公司(フジレンタカー那覇営業所)的這段路已經來回走過不少次(若是連開車、搭車經過也算進去,可就數不清了),卻怎麼也走不膩、看不膩。
「明治橋」長度只有區區100公尺,對大多數觀光客來說極不起眼,只是往返機場的其中一個選項,卻有幾個值得一提之處。
首先,橋的兩側各有左右兩座、共四座龍頭石雕,與昔日首里城正殿的龍柱石雕造型相同。整座橋的欄杆、鑲版、人行道上,也有不少沖繩歷史遺產與大自然造型的裝飾。
其次,橋南端是「國道58號終點」及「國道331號起點」的交界處。說到這兒就得進一步談談這兩條道路的特殊之處。
之前就曾提過幾次,「國道58號」是縱貫沖繩南北最重要的一條主要幹道。不過,若是就正式的道路編號來說,其實它的起點並非沖繩縣內任一處,而是遠在「鹿兒島縣鹿兒島市」(中央公民館前),全長890公里。
意思就是,國道58號的大部分路段是位於「海上」,位於「陸地」的長度只有270公里左右。換句話說,必須搭船才能走完全程,這才是名副其實的「海上公路」啊!
「國道331號」也很有意思。
它的起點是明治橋南端,逆時針繞過沖繩本島南端以後,從東海岸往北到東村,在跨過山丘往西終止於西海岸的大宜味村塩谷。
全長139公里,但是其中有長達60公里是和「國道329號」「共線」(「与那原町」到「名護市辺野古」之間),意思就是明明是走在同一條路上,但是卻有兩條不同的道路編號。不過我還沒認真到去查資料,究竟為什麼會有這麼「奇妙」的安排?
附帶一提,「國道331號」最末端從「東村」到「大宜味村」這段路,我們曾在2018年初第四次沖繩之行時走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