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業障唸什麼?如何懺悔消業障?消業障最快的方法|恭誦《八十八佛大懺悔文》懺悔的功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何謂業障?消業障唸什麼?

《大寶積經》云:「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業」在佛教理論中是極為重要的核心概念。業障,是指惡業形成的障礙,是從身、口、意產生,由宿世所作罪業而招致今世的障礙。

身業,指人的行為或行動;口業,指人的語言表達;意業,指人的思想、意志或心理活動。從身口意接觸世俗緣境,觸發各種業之後,業力會折射成影子,變成一種潛在的力量,影響著未來生命的發展。

慈悲 龍德上師曾開示:「業,唯一的一個優點就是它可以被淨化。」過去所造的業,不會憑空就消失,除非如法地化解。學佛修行就是學習了解業障形成的原因,先停止造新業,還要了解如何消業。

讀誦大乘經典、拜懺、持咒等方式都是清淨業障的方法。

raw-image

為什麼禮佛、懺悔可以消業障?

禮佛、拜佛,是為了時時感念佛的恩澤德行,修正自心,向之看齊,能與諸佛菩薩相應才是真正拜佛的意義。

罪從心起將心懺,「懺」是懺除我們過去所造的惡業,「悔」是悔改,未來更不再造。「懺悔」這二字都是豎心部首,因此,懺悔是不能離開本心,心是萬法的根本。離心求懺悔,等於緣木求魚終不可得。

raw-image

如何懺悔消業障?

懺悔其實就是至誠懇切地禮佛、念佛、稱念佛的名號,懇求佛菩薩的慈悲攝受,發露自己過去、現在的罪業,誓願未來永不再犯,並在懺悔後不復再造。

當我們真誠懺悔的時候,能得到佛菩薩的加持力,還能啟動自身的心的善願力。斷惡修善、懺悔彌補才能真消災業,真開智慧,轉化自身今生的命運。

禮佛、懺悔消業障

恭誦《八十八佛大懺悔文》懺悔的功德


raw-image


清朝的 道霈法師年幼出家修行,第一次誦八十八佛名,身心即得到未曾有的清涼;就算值年老時期,每回稱念依舊法喜充滿。深入經藏研讀,才知道八十八佛的前五十三個佛名,出自《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後三十五個佛名,則出自《大寶積經》。

◉ 五十三佛之功德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中, 佛陀宣說了聽聞、稱念、敬禮五十三佛的諸種利益:

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及餘一切眾生,得聞是五十三佛名者,是人於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不墮惡道。

二、若復有人,能稱是五十三佛名者,生生之處常得值遇十方諸佛。

三、若復有人,能至心敬禮五十三佛者,除滅四重五逆及謗方等皆悉清淨,以是諸佛本誓願故,於念念中即得除滅如上諸罪。

◉ 三十五佛之功德

大乘經典《佛說決定毗尼經》中有記載三十五佛淨罪、懺悔的功德;金剛乘則有非常知名的重要法門《三十五佛懺悔文》,又稱為「菩薩墮懺」,配合每一尊佛的觀修法門,達到殊勝具足的「四力懺悔」功德,所有一切罪業依止四力懺悔的修法能夠懺盡。

佛陀過去世,曾在 妙光佛的末法時期出家學道,聽聞五十三佛名,心生歡喜,於是輾轉教三千人,皆受持五十三佛名。此三千人最後皆成就佛果,此即三世千佛的由來。

世尊又感眾生罪業深重,特令眾生禮拜三十五佛以求懺悔。因此,只要真心學佛者,對此生有難遭遇想、生慚愧心,盡心盡力奉持此教法,必定能夠業障消除、智慧增長。

觀音山發起助印《八十八佛大懺悔文》大字注音版3000冊,歡迎十方善信法友隨喜護持助印,廣修福慧二資糧。


消業障最快的方法

raw-image

⟡緣起

臺灣薩迦寺之七眾弟子奉行上師珍貴教言,致力於孝養父母之身心與智慧,常藉各種殊勝因緣,創造可為父母累積功德福報之修行方式。蓋無論有無學佛,孝道皆為人生存之根本。修行者若欲獲得真實修行之善果,一切身、口、意實不可與孝德相違。孝順之人無愧無憾,身心自在,是以孝道實為人世間最殊勝、最吉祥之力量。


慈悲龍德上師開示:「《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告訴我們,父母恩重難報。父母之恩情,終其一生,乃至多生多世來回報,皆難以報盡。然而,若以佛法報親恩,父母則能迅速獲得真實利益,甚至能步上清淨解脫之境界。真正之孝道不僅在於養父母之身心,更在於令其開啟智慧,明瞭斷惡修善之理。佛弟子若能引導父母學佛修行,或為父母印製佛經、誦經祈福,或為已逝父母誦經、修冥福超薦,或以父母所賜予之身,致力於佛法修學、實踐弘法之自利利他,我深信此乃最具意義、絕無後悔之人生。」


由此可見,孝道之重要。印經一事尤為殊勝,能令在世父母生起信心。今之銀髮族,若得大字版經書或注音版經典,必能提升讀經之興趣,進而深入佛法,開啟智慧,得真實受用。此策劃倡印之發心,誠為體現「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之菩提願心。願以此印經功德,普願一切父母同登解脫之道,共證菩提。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簡介

清朝的 道霈法師年幼出家修行,第一次誦八十八佛名,身心即得到未曾有的清涼;就算值年老時期,每回稱念依舊法喜充滿,但從不知八十八佛名出自何經。於是,法師深入經藏研讀,才知道八十八佛的前五十三個佛名出自《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而後三十五個佛名則出自《大寶積經》。


經中所陳述的始末甚為詳細,但當初集八十八佛名者卻削去了經文,只節錄佛號。道霈法師深怕往後的讀者有幸持此懺本,卻視為泛泛之物,因輕慢而招罪過,故而節錄二經當中的緣起,想要讓行者能夠發起正信、大願,至誠懇切地禮敬誦持!


偉大世尊 釋迦牟尼佛過去世,曾在 妙光佛的末法時期出家學道,聽聞五十三佛名,心生歡喜,於是輾轉教三千人,皆受持五十三佛名。此三千人最後皆成就佛果,此即三世千佛的由來。世尊又感眾生罪業深重,特令眾生禮拜三十五佛以求懺悔。因此,只要真心學佛者,對此生有難遭遇想、生慚愧心,盡心盡力奉持此教法,必定能夠業障消除、智慧增長。


此次發起助印《八十八佛大懺悔文》大字注音版3000冊,歡迎十方善信法友隨喜護持助印,廣修福慧二資糧。


⟡助印功德不可思議

印經之所以功德殊勝,在於三施具足。以金錢印經,乃「財布施」;經典乃佛陀宣說正法,造印流通者,具足「法布施」;有緣人接觸經典,因而破迷歸覺,此乃「無畏施」。故為最圓滿的布施功德。


古德云:「一世利人以言,萬世利人以書。」貴在流通於天下後世。助印可與十方大眾結善緣,福慧增長,招感諸事吉祥!


⟡免費結緣佛經善書

經典依照《大正新脩大藏經》正規校勘、嚴謹編排。符合十方善信法友需求:最適合誦經的大字體及經文難字注音、是念誦最佳版本,歡迎十方善信法友索取讀誦,獲福無量。

點此免費索取珍貴佛經法寶,若少量索取可透過官方蝦皮

共同助印《八十八佛大懺悔文》大字注音版3000冊:←←←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更多請見「觀音山 全球資訊網」

https://www.fazang.org/info/events.php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如風自由的沙龍
9會員
108內容數
如風自由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7
種福田是什麼?佛家話:「三寶門中福好求,一文種下萬文收!」 很多人學佛修行,總覺得佛法簡單,處處可入門,就輕忽聽經聞法、深入解門的重要性,選擇用自己的方式盲修瞎練,花了很長的時間,卻沒有得到功德。此時,不自我檢討是否方法有誤,反而一昧埋怨佛法不靈感,我們身邊實在不乏這樣的人!
Thumbnail
2025/04/27
種福田是什麼?佛家話:「三寶門中福好求,一文種下萬文收!」 很多人學佛修行,總覺得佛法簡單,處處可入門,就輕忽聽經聞法、深入解門的重要性,選擇用自己的方式盲修瞎練,花了很長的時間,卻沒有得到功德。此時,不自我檢討是否方法有誤,反而一昧埋怨佛法不靈感,我們身邊實在不乏這樣的人!
Thumbnail
2025/04/27
佛頂尊勝佛母功德略述 ⟡本尊功德略述 尊勝佛母又稱 烏瑟膩沙尊勝佛母、頂髻尊勝佛母、佛頂尊勝佛母,乃長壽三尊之一,可主長壽。多供在 無量壽佛右邊,左邊為 白度母,三尊象徵福壽吉祥。 佛經記載,尊勝佛母是一尊救苦度難的女性菩薩,有九種化相。其最主要的化相,亦是最為常見之形相──頂髻尊勝佛
Thumbnail
2025/04/27
佛頂尊勝佛母功德略述 ⟡本尊功德略述 尊勝佛母又稱 烏瑟膩沙尊勝佛母、頂髻尊勝佛母、佛頂尊勝佛母,乃長壽三尊之一,可主長壽。多供在 無量壽佛右邊,左邊為 白度母,三尊象徵福壽吉祥。 佛經記載,尊勝佛母是一尊救苦度難的女性菩薩,有九種化相。其最主要的化相,亦是最為常見之形相──頂髻尊勝佛
Thumbnail
2025/04/20
為感念大慈大悲 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現,苦海常作度人舟」之威神靈應加持,臺灣薩迦寺將恭請高度約9公尺之大悲救苦 觀世音菩薩聖像,於寶島中部臺灣薩迦寺園區永久供奉,尊奉為觀音山全球道場七眾弟子之精神依怙尊!為大眾瞻禮皈依之殊勝對境,為一切有情眾生之無上福田所依。 造佛像功德 《佛說大乘造
Thumbnail
2025/04/20
為感念大慈大悲 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現,苦海常作度人舟」之威神靈應加持,臺灣薩迦寺將恭請高度約9公尺之大悲救苦 觀世音菩薩聖像,於寶島中部臺灣薩迦寺園區永久供奉,尊奉為觀音山全球道場七眾弟子之精神依怙尊!為大眾瞻禮皈依之殊勝對境,為一切有情眾生之無上福田所依。 造佛像功德 《佛說大乘造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佛法是一連串聞、思、修的過程,缺一不可。」聽聞佛法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做學問、求知識,而是為了解脫六道輪迴。因此在了解佛法後,必須要思惟佛法,然後再去實踐,這是一連串的實修過程。只有這樣做,才可以快速地消除業障、累積資糧。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佛法是一連串聞、思、修的過程,缺一不可。」聽聞佛法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做學問、求知識,而是為了解脫六道輪迴。因此在了解佛法後,必須要思惟佛法,然後再去實踐,這是一連串的實修過程。只有這樣做,才可以快速地消除業障、累積資糧。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懂得慚愧,是願意真實面對自己的人; 願意懺悔,是智慧與勇氣的修學根基。 業力的前兆 通常惡業準備出現時,經常有身體不適、躁動不安、是一種風雨欲來的感覺,這時在業力尚未現前時,好好懺悔過往造作,還來得及懺悔、身心的障礙將逐漸減少。 如果惡業已經現前,這時的懺悔叫做"認
Thumbnail
懂得慚愧,是願意真實面對自己的人; 願意懺悔,是智慧與勇氣的修學根基。 業力的前兆 通常惡業準備出現時,經常有身體不適、躁動不安、是一種風雨欲來的感覺,這時在業力尚未現前時,好好懺悔過往造作,還來得及懺悔、身心的障礙將逐漸減少。 如果惡業已經現前,這時的懺悔叫做"認
Thumbnail
能夠受持習誦、常常念三千佛號的人,「是人則必歷值千佛」你就會值遇千佛,還不是值遇一尊佛。這人有多大的福慧,還可以「滅除無量阿僧祇劫的生死重罪」。有的人觀察宿世因果,過去有殺人。你說:「觀察因果不正確,過去殺人現在怎麼又投胎做人?可以當公務人員,還相貌堂堂一表人才?」
Thumbnail
能夠受持習誦、常常念三千佛號的人,「是人則必歷值千佛」你就會值遇千佛,還不是值遇一尊佛。這人有多大的福慧,還可以「滅除無量阿僧祇劫的生死重罪」。有的人觀察宿世因果,過去有殺人。你說:「觀察因果不正確,過去殺人現在怎麼又投胎做人?可以當公務人員,還相貌堂堂一表人才?」
Thumbnail
※經文: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導讀:   【罪業】:罪惡之所作,為感未來苦果之因者。罪業之本性稱為罪性,罪性本空。依罪業而感之苦果稱為罪報,《無量壽經》曰:「罪
Thumbnail
※經文: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導讀:   【罪業】:罪惡之所作,為感未來苦果之因者。罪業之本性稱為罪性,罪性本空。依罪業而感之苦果稱為罪報,《無量壽經》曰:「罪
Thumbnail
懺悔,是清洗心靈汙穢以獲得淨化的過程,所謂「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佛陀正法是改變命運的靈丹妙藥,修一天的福,得一天的善果;起一念的真誠懺悔,消近身的災劫惡報,福禍從來由心境所生。從自心著手,時時反省、慚愧懺悔,自身能消災免難,大則至家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Thumbnail
懺悔,是清洗心靈汙穢以獲得淨化的過程,所謂「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佛陀正法是改變命運的靈丹妙藥,修一天的福,得一天的善果;起一念的真誠懺悔,消近身的災劫惡報,福禍從來由心境所生。從自心著手,時時反省、慚愧懺悔,自身能消災免難,大則至家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Thumbnail
人生在世,身為萬物之靈可以學佛法,就是要時時地感念、時時地懺悔這些事情。有生之年能夠做到的就是要盡量地戒殺護生、斷惡修善,來彌補有心無意造作的深惡重罪,化解無邊的惡緣。人的身上有很多的病痛,實在都不知道有很複雜的業因果報。一個人如果沒有禪定神通的能力,沒有辦法去了知因果業報,錯綜複雜的前因後果。
Thumbnail
人生在世,身為萬物之靈可以學佛法,就是要時時地感念、時時地懺悔這些事情。有生之年能夠做到的就是要盡量地戒殺護生、斷惡修善,來彌補有心無意造作的深惡重罪,化解無邊的惡緣。人的身上有很多的病痛,實在都不知道有很複雜的業因果報。一個人如果沒有禪定神通的能力,沒有辦法去了知因果業報,錯綜複雜的前因後果。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