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已久的蔡柏最新舞台劇《Reality No-Show》(簡稱RNS),從一開賣就立刻買票,完全是衝著蔡柏而支持。對蔡柏的喜歡,我就差沒拿大聲公在路邊喊了吧。對蔡柏近乎一無所知的友人,被我拉著來看,看完有明白我到底在愛什麼。拿著心愛的東西和別人分享的時候,總是私心希望對方也能喜歡,算是某種認同的延伸吧。
耳聞已久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球劇場椅子難坐,這次發現原來它是那種很端正的椅子,這豈不是我最喜歡的?還可以靠到腰,不會讓人整個越坐越往前滑變成微躺,覺得滿讚。我就行軍體質,板凳坐前三分之一。雖然椅墊稍薄,友人坐得屁股痛,但我內建屁股肉厚實,所以沒啥感覺。
*** 以下「應該沒有」爆雷,介意者仍可慎入。
與其說這齣劇是充滿反轉,我倒覺得像俄羅斯娃娃一層套一層。從一個故事起始,往外拉,是另一個視角俯視,再一個、一個。
除了讓觀眾在虛實之間來回,暗指世上事物、作品的真真假假之外,更讓我在意的是,關於蔡柏、編劇,創作的過程。
一開始會覺得,這齣戲的創作過程,是不是像講了一個故事,但不知道要怎麼收,於是擴大了視角,用另一個故事去包裹,像是最老套的那種,電影演完告訴你這是夢一場,前面如何沒邏輯也沒關係的卸責感。
創作過程是很脆弱的。
最後一幕,演自己的蔡柏說出這句台詞。
轉念一想,這是他睽違六年的創作,明顯看得出來故事在講一部分的他,而這樣層層結構的安排,就變得好像是他創作的過程,寫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好嗎?這個主題重複過去的作品嗎?重複了又怎麼樣?會太自溺嗎?觀眾會喜歡嗎?市場會接受嗎?我到底想講什麼故事、傳遞什麼呢?
每一個質問像一層,再用新的一層來半回答、半自嘲,甚至繼續追問更多。看似從外包裹一層又一層,包到最後一幕蔡柏的現身,把前面的故事打包完畢,仔細想想,這些不都是創作者最內心、最核心的創作過程嗎?身為觀眾的我們,已經不知不覺走進創作者的內在,觀看這脆弱、私密又自省的創作過程。
不敢說自己是什麼創作者,但在寫這一字一字的過程,也難免想著類似的事,是不是說太多了、太自我揭露了,或甚至太自溺了、到底還要厭世到何時,我都不喜歡這樣的自己了,又有誰看到會喜歡?但寫出來,又無非想得到一點認同。像是把自己剖開,已經這樣開誠布公了,還是得不到喜歡嗎?還是得面對批評嗎?或是,誰在乎?我要誰在乎?一百萬個問號,無限循環。
看到蔡柏這樣的作品,一方面佩服勇於把脆弱面攤給觀眾的態度(甚至巧妙地編寫成一個人人口中反轉再翻轉的戲劇呈現),一方面也得到某種安慰,原來有人也這樣想,有人也面對類似的困境,就像劇中老邵見到畫作〈岸邊的僧侶〉,曾經的孤獨頓時也沒那麼孤獨了。
表演開始前,吃了存在待去名單已久的義大利麵疙瘩BON MEINGERDA。
此次選吃梅干炸肉餅佐松露野菇麵疙瘩,肉餅富有肉汁,麵疙瘩麵體帶Q勁,醬有著濃郁松露香味。搭配套餐小菜煙燻腐皮,煙燻香味到位不過分;飲料月桂烏龍茶,清爽微糖提點香味。
除了口味新穎外,店內裝潢小巧可愛,從待去名單歸類到口袋名單。有機會還想再試試別種口味的麵疙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