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治國的決策學重點就在於這本書封面上:見,識,謀,斷,行。行字被漏了。
這是一直以來影響我決策觀念的一本書。值得一讀再讀,仔細研究。
本心得內容跟投資的相關性不高,而且不好懂,但是對決策觀念的啟發很大,也能學到科學的決策方法,決策絕對有科學方法,而不是只能倚賴靈光一閃的感覺。本書無論啟蒙,精研都是獲益無比的好書。因為此書內容極為豐富有深度, 此處只能簡單介紹概念, 以期快速上手應用,但非常建議讀者深讀。
綱要
這本書本決策過程分為「見,識,謀,斷,行」五個環節,把難以捉摸的心理活動的決策行為以五個步驟規範起來。在此簡單介紹:
見:資訊
識:對問題的認識
謀:方法,謀略
斷:決斷
行:執行
這五個步驟有重點:
博見:見貴周延
審識:識貴洞達
慎謀:謀貴深遠
明斷:斷貴精準
篤行:行貴果決
這五大模組中,的基本特點是:
1.見識謀斷行決策結束於斷,未必從見開始。
2.見識謀斷行中的每一步均可再展開成見識謀斷行五步驟,視決策細緻程度的需要。
3.每一步都有可能要退回上一步再重新處理。
一般人運用”見識謀斷行”的決策步驟,可檢討自己經常在哪個步驟犯錯,我自己常在”見”這個步驟出錯,因此經常提醒自己,並養成凡事先查找資料的習慣。
見與識
見,識兩步驟講究客觀,見即資訊,要客觀廣泛,這是解決問題的起步,謀斷必須先有正確的見與識為基礎,資訊足夠,不偏狹,對問題有足夠客觀的認識,正確定義問題,決策像是治病,講究對症下藥,不對症的藥,藥材再貴都無用。找對問題,對症下藥是不二之方。
見:
民主政治裡,講究言論自由,不以言論入人於罪,目的就是要確保資訊不被掩蓋,大風起於青萍之末,現代的資訊氾濫,反而有同溫層效應,投資者要有客觀的認知應容許不同意見聲音,否則警鈴響起時,同溫層中沒人聽得見。
秦朝末年曾有皇帝寵臣趙高指鹿為馬的故事,故事發生前,秦二世胡亥因為不喜歡壞消息,因此朝中大臣漸漸的不再提各地的反抗起義,情況尚可救援時忽略補救措施,以至於星星之火最終燎燒進關中,趙高為了測試群臣的態度,故意對皇帝說謊,把鹿誣指為馬,朝中無一提出異議,胡亥有疑,但在群臣眾口鑠金之下,也就接受這個荒謬的說詞,這個故事警示我們,允許不同意見有多重要。
識:
問題的發掘決定於觀察力與洞察力,如果見的部分要廣博,識就是廣大資訊凝鍊後的經驗精華,並不單純的由外在資訊形成,而是與內在知識結合後的新舊經驗綜合,同樣資訊,未必每個人解讀方向相同,需要對事物長久浸淫,經驗累積得到的識別能力,這種能力的特點是很可能「積之在平日,得之在俄傾」。頓悟只是一瞬間的事,然而若無事先的勤修,卻等不到頓悟的一瞬間。
禪宗六組慧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頓悟雖然吸引人,但卻是可遇不可求,莫若神秀「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的勤修苦修的可預期可規劃。
以我以前的工作經驗,研發工作經常要解決問題,資訊不足時,我常用的作法是根據資訊做假設,然後做實驗,取得進一步資訊,實驗結果資訊如果支持假設,則繼續推進,這也是一種決策方式:先用槍打,再用砲轟,先試探,再投入資源。
正確認識問題是很重要的關鍵,問題認識錯了,將浪費大量資源與時間,而無法解決問題,不可不慎。描述問題現象是”見”的功夫,解釋問題則是:”識”的功夫,對於現象的發生有解釋能力,代表決策者了解現象背後的原因。
決策的一個重點是:風險管控。
最近聽過兩個故事,看似觀念相反但值得深思。
都知道龐貝城被火山灰掩埋,但卻不是瞬間掩埋,它是長達數年的斷斷續續過程,直到居民習慣了大量火山灰,以為還會恢復晴空萬里的模樣,直到最後一次。居民對警訊的習慣,以至於視若無睹,因此我們從這個歷史得到教訓:風險的徵兆出現時,應當及早遠離,不應該抱著僥倖心理。
另一個故事是家裡有小孩玩火,我母親跟我的理念不同,他認為應當教育小孩子不能玩火,危險。而我是教育孩子如何控制火,做好安全措施,如果人類祖先因為火危險,而不願意學習控制火,人類現在還在原始社會。
這兩個故事傳達的觀念看似相反,一個是遠離危險,一個卻是要與風險相處。其實仔細思考便不難理解,評估最壞後果不可承受的情況下,趁早遠離才是正解。如果最壞後果可承受的情況下,要盡量學習控制風險,從控制風險中獲利。
《列子》有一則故事,九方皋相馬,伯樂晚年推薦九方皋為秦穆公相馬,九方皋回報時,連馬的毛色,公母都沒搞清楚,但找馬來一試,確實是千里馬,可見九方皋相馬時,只見其關鍵,忽略表象,決策的識,關鍵本質才是重點,無關宏旨的表象資訊應當捨棄,然而如何知道關鍵本質是甚麼,以及如何辨別,則非巨量的資訊與研究不可得。
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應當放到最有價值的地方,當放鬆時注意力會均勻分散在環境中,但是專心致志時,大腦會集中注意力,使得忽略其他資訊。當善用注意力轉換,人高強度工作後需要放鬆,瞬間領悟往往就出現在放鬆的時刻。所以西方諺語:只工作不玩耍,聰明變傻瓜。
人在專心於一件事時地對周遭環境變化的戒心也會降低,忽略警訊。
人腦天性具有從萬事萬物中識別固定模式的能力,長久浸淫其中,識別出模式,建立起這領域中超眾的見識能力,將會是成功的關鍵。
謀與斷
謀與斷,是一種將事做好的概念,見與識則是做對事的概念,決策者必須先確定自己方向正確,做對的事,再把事做好,見識,謀斷兩步驟的先後不可混淆。
張居正:謀在眾,斷在獨,古代謀跟斷往往分割處理,幕僚形成謀,決策者進行決斷。
謀斷要分割開來,除了增加客觀性,決斷是非常講究個人價值觀或利益的行為,代勞決定權的人,未必跟決策者的利益與價值觀相同。
斷:
決斷具有目的性,並且具有價值觀含意,涉及到一個人的價值系統。
在整個決策過程居核心地位,我們日常遭遇其實大多數是選擇題,因此斷是最常出現的決策問題。可以說是因為出現選擇才需要決策,沒有選擇就不需要決策。當選擇出現時,經常就必須做決斷,經常出現的情況是不做決定比做錯決定糟。決策者應當有決斷的勇氣及擔當。
決策的影響有時很小,這時候不必浪費太多心力決策,把心力留在重大決策上。最基礎決策有兩種:基於本能的反射反應及深思熟慮後的理性抉擇。
「自私的基因」一書中提出以基因中心的演化觀念,闡述生物是可能做出不利個體,但利於群體存續的行為的。
三重腦假說(Triune brain)是一個由美國醫生、神經科學家保羅·D·麥克萊恩 所提出,用以描述脊椎動物前腦與行為的演化過程的模型。:把人類的腦劃分成三部分:爬蟲腦、哺乳腦、靈長腦,說明各腦部在演化過程中產生的機制,說明情緒與理性思考的運作機制。
從這些研究中可得知,本能反應有其必要性,但為了更徹底適應環境,靈長腦發展出學習與思考兩種能力,學習是一種將特殊經驗歸納抽象成一般原則的能力,思考則是根據已知狀態通過演繹去推論未知狀態的能力。人類以這兩種能力為憑藉,建立決策過程所需的規劃能力。
因此,克服情緒,採用理性及學習採用更明智的決策,將是在競爭中勝出的關鍵。
事實判斷,價值判斷
對於事實或因果的認知,我們需要先區分兩個概念,事實判斷及價值判斷。
事實判斷是指:這個資訊是否為真或假,是否為事實。
價值判斷則帶有價值觀:判斷它應不應該?
人的價值判斷經常影響事實判斷,認為不應該的事情,就會否定存在(事實判斷)。這在決策中視需要避免的。
價值觀是抉擇的基礎,價值觀系統不同的人,就會做出不一樣決策,例如一個追求享樂主義的人,跟未雨綢繆的人在金錢支出上就不會有同樣的決策。這同樣的也會連帶影響投資行為。
價值觀跟決策者的意識形態,人生觀,處事哲學有關。其形成有一定過程與軌跡。受「文化基因」甚至「生物基因」影響, 父母親的性格會透過基因遺傳到孩子身上,也會透過教育傳遞到孩子身上,所處社會,群體文化,歷史都會影響一個人的價值觀,這個環境有強大的約束力,強迫每個人遵循一樣的模式思考生活,偏離即遭受懲罰,按照群體心理學的說法,人有本我(潛意識),自我,超我三種人格混合,自我意識未必能夠完全認知全部的自我。
1970年代有部電影:誰來晚餐,描述保守的60年代美國,一個思想開明,主張黑白平權的父親,知道自己女兒即將嫁給黑人時的震驚與掙扎。劇情反映出:人對事物的自我評價,跟外顯行為 之間有時會有不自覺的矛盾。
探討價值觀就必須顧及立場與觀點,人類最常犯的心理謬誤即:認為每個人的價值觀都跟我一樣,以至於認為普天下人的好惡皆同。
善斷者守則:
1.有所不為,方能有為
2.宏觀遠慮:許多決策的利弊往往「利小而顯,弊大而隱,得近易見,失遠難知」
3.致善必先求真
4.待時握機,緩急得宜
5.豁達擔當:決策者應以公利為至上,有承擔的勇氣
謀:
謀略講究創意,歷代兵法,棋道都對決策有很豐富的研究,決策往往不能只看當下這一步,要往後推算可能的發展,要有備選方案,即所謂:不謀全局,不足一謀一子之得失。
在前面談到”斷”這個行為常出現在必須選擇時,但若所有選項均不滿意呢?是否仍必須就現有選項做選擇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人生不是寫考卷,但人們都太習慣應試教育的邏輯了。
有必要時,應該尋求備選方案以外的選項,這就是決策行為中,謀的工作。
戰國時代,圍魏救趙,趙國被圍,一般人直觀選擇就會選擇,直接救援派兵到趙國解圍,但孫臏卻選擇”攻其必救”,圍攻魏國首都,並在半路設下伏兵,圍點打援,大破魏軍。決擇的可能性擴大往往帶來決策品質的增加,眼光一直著眼於眼前的困境,無法擴大選項,慣性思維是一般人常犯的錯誤。決策者應該注意認知障礙的存在,設法排除。
另一則田忌賽馬的故事說明認知偏誤的存在,主角依然是孫臏,田忌與齊王都喜歡賽馬,田忌的馬隊整體素質遜於齊王,以前的習慣是最強馬對最強馬,弱馬對弱馬,因此在孫臏建議下,突破當時的認知障礙,以下駟對上駟,上駟對中駟,中駟對下駟,取得三戰二勝。
除了認知障礙,可行性也往往是謀劃的問題,有個寓言故事問:如果在要從燃燒的美術館中只能救出一幅畫,要救哪幅?大部分的人的想法:是救最貴的那幅,然而有個令人覺得聰明的答案是:離門口最近的那幅。再多聰明的規劃,沒有可行性都是白搭。
從以上兩個故事可以看出:多讀書,尤其讀史在決策帶來的的好處就是:可備選的選項會比不讀書的人多上許多。長久浸淫於某個領域的人也比不熟悉的人,備選項多得多。
另外謀略貴有大局觀,因時制宜,而不因循舊法,因此弄清楚方法的原理,而不盲遵舊法很重要。
成都武侯祠有一副知名對聯上書:
上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 下聯: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下聯的故事引自三國時期諸葛亮與參謀法正對於治蜀方略的討論。法正認為應仿效劉邦以寬治蜀,但諸葛亮不同意,諸葛亮認為,劉邦治蜀以寬是因為秦法嚴苛,應以寬仁為本收民心,但劉備治蜀時,其前任劉璋過於寬鬆以至於吏治不嚴,因此一反劉邦舊時方針,改採嚴治,諸葛亮治蜀成績斐然,蜀人千古愛戴,可以證明諸葛亮方針正確。
諸葛亮不遵循舊法,知其所以然,採取正確策略,可謂決策者典範。
埃隆·馬斯克(特斯拉汽車CEO)曾說他的成功來自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指的是,回歸事物最基本的條件,將其拆分成各要素進行解構分析,從而找到實現目標最優路徑的方法。 該原理源於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的一個哲學觀點:“每個系統中存在一個最基本的命題,它不能被違背或刪除。”
也就是究其根本因素。
解決複雜問題的辦法:謀不可獨制,計不可孤行,意指:謀略需要共同交流,集思廣益,配套措施。
預測:
思考推理法:根據已知條件演繹推論出未知狀態的邏輯思維過程
試誤法:先用小資源實驗,確定方向後再投注大資源
沙盤推演:把模擬狀況具象化,用以模擬狀況
劇情編撰法:根據模擬幾種可能狀況,事先準備應對策略
基本謀略指南:
1.經營基本面:朱元璋根據謀士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經營基本面
2.先為不可勝,立於不敗之地,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以全爭天下
3.調動敵人,創造局部優勢,敵分為十,我專為一,避實擊虛,勝負在虛實,不在眾寡
4.因機而動,用勢而成
5.創新出奇,轉化因應
6.攻其必救,圍魏救趙,圍點打援
7.先勝而後求戰
決策學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涉及很多人類認知的知識,值得長期鑽研。決策是一門講究實踐的功夫,有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的特性,也就是禪宗所謂:「聖功只許自修,神化尤須親證。本文只能略述,提供一扇窗窺見端倪,下列提出蒐集一些關鍵字,供後續研究。
科學決策工具列表:
0.James Thompson 在1967年提出決策問題分類概念,將問題依照事實與價值前提的不確定性,區分為完全定義問題,專業判斷問題,衝突化解問題,渾沌待機問題等四大,並討論其相應的解題策略,這部分內容所討論屬於”決策方式的決策”性質上是:形上決策。
層級低的人,遵循別人訂的規範做決策,層次高的決策者,自己制定決策的規範。
評價方案時常用的技術為:
1. 假設檢驗法
2. 最小後悔度
3. 期望值
4. 效用函數
5. 運籌學的:統計決策分析,賽局理論,數學規劃
6. 凱利公式
1.淨效益(總效益-總成本)
2.邊際成本與邊際效益的分析
3.機會成本
4.附加價值高低
5.SWOT分析
6.決策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