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人生中不論是生活、工作又或者是與人的關係中,總會面臨到無數的抉擇,甚至會感到自我懷疑,擔心自己現在在做的事情真的是正確的嗎?之前的選擇沒有問題嗎?這樣是否會影響我的未來與人生?種種疑惑都讓人在生活中感到辛苦與困擾。
我也曾想過要怎麼去解開這些疑惑,而這本書一開始就直白地提到;
我們人生所有重大決策都歸結於3個問題:是否該開始、是否該留下、是否該離開。
這三個問題讓我恍然大悟,因此將這本書拿起來讀。老實說我一開始也懷疑它會不會是一本很制式又枯燥乏味的書,但出乎意料的是,看過作者的經歷後反而會對他都是怎麼做決策的感到好奇,作者從主修歷史到進入法學院念書,畢業後擔任法官的書記員,到後來成為聯邦助理檢察官,然後更競選南卡羅來納州的巡迴法務官(等於美國其他州的地方檢察官)。
之後他辭去檢察官的職務,成為國會議員,並在八年後離開國會,成為某個國會委員會的主席,這麼戲劇性的人生變化,證明他曾在許多人生重要的十字路口做出重要的決策,那麼他又是如何做出不會令人後悔的決策的?
一開始作者就提問「你評斷美好人生的標準是什麼?」這個問題也是你接下來每次做決策時都要捫心自問的問題,因為這攸關你最後希望人生成為什麼模樣。
當你考慮要開始某樣新事物(新工作、新關係、新嗜好、新投資等等),都可以從你這醫生最終想要達成什麼樣的目標、想讓人記住怎樣的你,這些問題來著手,藉此引導你去思考你這個新開始,是否能有助於你抵達那個目標。
這是我自己在做決策時最喜歡的問題,不論是要換一份新工作、展開一段新關係、開始一個新投資時,我都會詢問自己這個問題。
所以作者也建議在開始思考這個問題前,也可以先盡可能搜集各種現實資訊,接著將改變與不改變做一個權衡利弊的表單,維持現狀的優缺點為何,改變的優缺點為何,最壞的情形會變怎樣,藉此來讓自己有一個做出選擇的依據。
通常這樣設想後會發現,當你有能力跟風險可以承受最壞的狀況時,就是你可以改變、做出決策的時候了。
我們在做決策時,一定無法避免會被恐懼給綁架,我們會害怕變動,畢竟我們人類本來天性就是會趨吉避凶,嘗試新事物會讓我們感到脆弱,所以會想要留在現狀、可以預期會發生什麼的節奏之中,可是這麼一來我們就很有可能永遠無法滿足,不斷去羨慕自己所不敢追尋、沒有擁有的一切。
因此在我們被恐懼綁架時,我們可以嘗試把注意力放在機率,而不是可能性上(不要讓自己一直去擔心不太可能會發生的事),還有藉由關心別人來對抗恐懼(當我們選擇保護很在意的某個人或某樣東西時,我們往往會變得非常勇敢、足以克服內心的恐懼)。
並非只有改變才是正確的決策,留下來繼續耕耘其實也並非是壞事,或許會有人覺得這樣不是跟上面那個躲在舒適圈內的論點自打臉了嗎?其實並不是,因為並非每次決定改變都是好的,有時候留下來維持線裝,也是給我們盤點現狀、設法擬定更好的目標,並對你最初的決定投注時間與耐心。
書內提到不斷嘗試新事物的問題在於,它們不會常保「新鮮」。隨著時間過去,這些新事物所帶來的興奮感與新鮮感會逐漸消失。當某樣東西不無預期時,無論那是一份工作、一間房子,還是一段關係,我們很多人都會感到懷疑或不安,於是又想重新嘗試其他「新」事物。
然而,總是選擇開始新事物、沒有留下來繼續耕耘,我們將不會獲得顯著而持久的收穫或成長。
因此我們可以透過努力堅持一段時間、尋找培養技能或挑戰潛能的方法,或是判定在你目前的現況中,是否包含你人生最終畫面的片段在內等方式,來讓自己選擇留下來。
另外還有如何離開這個重要的問題,背後延伸的決策方式,如;
最後我很喜歡裡面的這句話;
「你的行為所代表的意義,以及你的成就所帶來的名望,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
期許我們都能透過這三個關鍵思考,來讓我們活出不後悔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