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看電影】那部你沒看懂的鬼家人

「厭同」警察吳明翰(許光漢飾)為了抓補毒品持有者,積極蹲點男同志時常前往的健身房,以及追捕有毒品前科的犯人阿狗,卻意外撿到毛邦羽(林柏宏飾)的奶奶刻意放在地上的紅包,於是奶奶希望明翰能夠與邦羽完成冥婚,讓明翰相當排斥,結果遭到各種意外而滿身傷。之後,因公務失誤被調派到派出所的明翰開始看得到鬼魂,於是明翰還是決定主動回去找奶奶完成婚禮,而因「車禍」過世的邦羽也不得不成為明翰的伴侶,不過明翰對此仍極度排斥,於是邦羽以「魂飛魄散」為代價附身明翰裸體跑上街胡鬧,而明翰為了「離婚」再次找到法師,結果發現「前世(主人-狗狗)」與「今生(邦羽-明翰)」的兩人是有姻緣的。接著,明翰為了幫助未了遺願的邦羽早日投胎開始了解邦羽的感情史,結果卻發現伴侶(炎亞綸飾)與其他男性同居,以及撞死邦羽的兇手竟是販賣毒品的嫌疑犯林孝遠。最後,為了保護身入險境的明翰,邦羽在意再次以魂飛魄散為代價將瀕臨死亡的明翰送往醫院救治,同時邦羽也在明翰的見證下和爸爸和解,並前去投胎。
因涉嫌持有毒品而被警察後摔

因涉嫌持有毒品而被警察後摔

同居當晚目睹邦羽鬼魂

同居當晚目睹邦羽鬼魂

明翰安慰悲傷的邦羽

明翰安慰悲傷的邦羽

遭受槍擊後被送入醫院的明翰

遭受槍擊後被送入醫院的明翰

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是以「愛」為主軸,述說同志家庭深藏已久的秘密。

吳明翰(愛=無條件的接納)

對「生命意義」的體悟是「流動」的重新建構歷程。起初,基於警察身份的明翰對「毒品」與「同志」的關連認知頗為單薄,認為男同志就是既愛約炮、會玩藥、又有病的那種人,而這也反映出現今社會對男同志的刻板印象極為負面,於是他在冥冥之中與同志伴侶結為夫夫,並在了結遺憾的過程中理解邦羽面對家人與前任的脆弱與悲傷。後來,明翰開始能夠憐憫對方的不容易,並以「上輩子你養我,這輩子我養你」的形式接納邦羽這個人,因為此刻的他非常清楚「同性戀」僅是邦羽的一小部分,實際上與異性戀並無不同。換句話說,在「缺乏」資訊的情況下直接給予評價是極度危險的行為,不僅容易因「不傾聽(忽略現實)」導致不可逆的後果(如:因社會輿論選擇自殺),也容易因「不接受(堅持己見)」導致對立面的衝突(如:保守派VS激進派),而這也反映出明翰在蒐集邦羽死亡證據的過程中何以會改變對對方的態度,為此多加練習放慢「刺激→反應」的思考模式是極為重要的關鍵,無論我們是否為「非異性戀族群」均須學習。

給小孩的話:勇敢追愛不是同志族群的專屬特權,別用「性傾向」決定你能愛的性別。

毛邦羽(愛=無條件的關懷)

對「親密關係」的體悟是「重複」的悲傷調適歷程。儘管突然離世是邦羽未能意料的意外,似乎也能夠發現「奶奶」與「爸爸」的價值觀差異對邦羽的影響甚遠,而這也反映出「男同志」在家庭關係中的處境是極為「焦慮」的緊繃狀態,因為對邦羽而言鼓起勇氣向家人表達自己對傳統觀念的不認同,並提出「與同性結婚」的想法是極需要足夠的「被涵容(Contained)」的心理空間,才得以不因家庭的「抗拒」反應(如:如果你敢...我就...)而遭受情緒勒索。換句話說,當我們未能在家庭互動中建立「愛人-被愛」的機制,就會容易轉向尋求伴侶關係滿足心理需求,以減緩「沒安全感(人際焦慮)」或「缺乏自信(低價值感)」等主訴議題的影響,為此當邦羽得知伴侶並無與之結婚的想法後,即便擁有「愛人」的能力也難以看見「被愛」的價值,而這也是為何明翰會在邦羽面前公開詢問爸爸的真實想法,並代替邦羽向爸爸表達感謝,因為對邦羽而言家庭既是最放不下的部分,同時也是最令他掙扎的困擾。

給父母的話:如果連家庭都不願接納我的存在,那「同志身分」只是你不愛我的藉口。

男同志的生存議題

臺灣彩虹公民行動協會於2023年10月28日以「與多元同行 (Stand with Diversity)」為主題舉辦第21屆臺灣同志遊行,並特別邀請Kimberley陳芳語擔任本屆彩虹大使,打破「性別二元」的主流價值觀,建立「多元光譜」的友善環境。然而,雖然目前社會風氣相較過往已然有較高的包容與彈性,不過實際上仍有些人對於「非異性戀」族群有許多的迷思與誤解,導致本身對「性傾向(Sexual Orientation)」感到迷惘的人們很容易感到焦慮,進而形成「內化恐同(Internalized Homophobia)」的心理壓力。

圖片取自網路

圖片取自網路

A.地域性

在通訊設備尚未盛行的年代,聚集在特定場域(如:228紀念公園、皇池溫泉御膳館、ABRAZO擁抱餐酒館、Commander D、G Star)是接觸同志族群的主要途徑,而這同時也是社會認識「非異性戀族群」的「片面」來源,所以當社會透過「網路媒體」間接將同志族群定調在「病態」的類別時,不僅會窄化同志族群的獨特性與多元性,亦會弱化整體社會的功能性與合作性,使「偏見」轉化為帶有惡意的「歧視」行為,所以為了營造「友善」且「安全」的社會環境,也為了幫助同志族群認識並接納自己,明顯推廣「尊重」與「接納」的核心概念是不夠充分的,站在「社會正義」的立場倡議並「擴展」社會對同志族群的認知也是必不可少的具體行動。

或許你們始終難以理解,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和自己有情感共鳴的對象是多不容易的事。

B.知識性

在男同志族群的生態中,主要是以「性吸引力(個人魅力)」為基礎編織的互動,其中包括樣貌(帥氣/可愛)、體態(猴/貓/犬/狼/豹/虎/牛/熊/豬)、氣質(陰柔/陽剛)、性角色(1攻/.5不分/0受)、性趣(BDSM/癖)、偏好(大小/粗細)與價值觀(封閉性/開放性)等多項條件。對「視覺動物」的男同志來說照片刺激不僅是快速篩選「喜惡」的重要關鍵,也是決定發展更進一步的決定因素,而這也導致我們在交友軟體(如:Hornet、Twitter、Grindr、Jack'd、Blued)容易開啟與「性慾」有關的話題。與此同時,現今健身風氣盛行,從現象場來看確實能夠提升個人的性吸引力(身體線條),也能夠強化個人在同志族群的生存價值(備受關注),不過實際上「身體意象」的展現並不能代表同志族群,因為不是所有男同志都喜歡,所以學習以「開放」且「好奇」的態度去接觸圈內的人事物是尤為關鍵的具體行動。

提升敏感度(雷達)最快的方法就是以「不批判」的方式理解男同志的魅力所在。

C.聯結性

作為「社會」的一部分,即使男同志對於「同志文化」不夠熟悉或感到困惑也是相當正常的現象,因為當今社會是以「異性戀」為基礎發展的人際網絡,而這對男同志而言可能剛好是相反的處境,不僅得時刻保持高度警戒,又不能被發現一絲異樣,要想暗自接觸同志文化可謂男上加男,為此積極建立「圈內」的支持系統是極為重要的關鍵。換句話說,我們為了尋求「歸屬」所發展出來的生存策略並非想要辯駁「圈外」價值(如:生兒育女),更不是為了滿足「圈內」期待(如:陽剛崇拜),因為無論是何者都會陷入「無限循環」的權力壓迫,並使雙方成為強勢與弱勢的「對立」關係,所以學習「做自己(Be Myself)」是避不可避的具體行動。

找到屬於自己的舒適圈,就算世界無法理解也有彼此給予「無條件」的支持與關懷。

D.個別性

無論是生理男或女均擁有「陽剛」與「陰柔」兩種性別氣質(Gender Expression),且僅能因「情境」進行微調,是先天且無好壞之分的表現,而社會所認知的「典型」男同志在陰柔面都較為顯著,且對陽剛面頗為崇拜,以致於男同志對「插入者(攻)」與「被插入者(受)」的關注程度,遠甚於「照顧者(給予愛)」與「被照顧者(接受愛」的需求滿足。然而,實際上「性角色(偏好)」與「社會角色(需求)」並非等號關係(攻→哥;受→弟),也非因果關係(陽剛→哥;陰柔→弟),而是獨立關係,所以為了重構「二元論」的價值觀,審視自己內心的真實需求,以及想要向人展現的真實樣貌才是首要考量的具體行動。

相比以「工具性(性)」為目的滿足需求,以「親密性(愛)」為基礎發展更為持久。

延伸討論

我們不能決定我們從哪個家庭出生,卻能決定與哪個對象發展未來。在台灣家庭裡有許多父母時常出於「愛」的本意,做出不符本意的「傷害」行為,導致小孩難以理解而選擇遠離,而父母也因不知該如何處理而選擇放置。此時,無論你是哪個角色,如果時間能夠倒轉和重來,你們是否有勇氣做出其他選擇,讓「愛」能夠更直接的表現出來呢?

歡迎留言述說你的想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