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方角逐後,對「時尚」一竅不通的Andrea(安海瑟薇飾)以Miranda(梅莉史翠普飾)的「第二秘書」身分進入時尚界的著名雜誌公司。起初,穿著樸素的她不僅做事沒有效率,也缺乏時尚相關的認知與「美」的眼光,導致她在工作上頻頻挫敗,不過不服輸的她仍想繼續堅持看看,直到她在服裝設計師Nigel(史丹利圖奇飾)的引導下才開始願意花心思打扮自己,同時她對秘書的工作也越發熟悉與掌握,以致於周遭的朋友漸漸對她感到陌生與詫異,就連她的伴侶都有相同的看法。與此同時,正當她熟能伸巧地完成所有工作後,又再次遇到Miranda的刁難,使她不得不運用人脈來解決問題,並取代了原先的正秘書Emily(艾蜜莉布朗飾)前去巴黎的機會,那時她才意識到生活似乎「僅剩」工作了,而伴侶對此也感到無力與無奈。最後,她在看清Miranda的為人後下定決心拋下手機果斷離職,並重新面試了她所期待的記者工作。
〈穿著Parda的惡魔〉是以「時尚」為主軸,述說高強度工作的適應議題。
Miranda作為「時尚」教主的頂流,她擁有一對雙胞胎女兒,也曾經歷一段婚姻,但過程並不是很順遂,因為她必須花時間在處理工作上的事情,導致她無法花心思照料她的家人。然而,這問題似乎也不足以促使她做出改變,即便她寶貝的女兒需要經歷兩次類似的遭遇,她仍有意想繼續維持現況,而這似乎也反映出她想要透過「事業成就」來補償「家庭職責」的心理狀態。換句話說,當她越是投注心力在鞏固她的位置,越會凸顯她在家庭中的角色有多失職,同時也會加深周遭人對於「女魔頭」的負面見解(如:工作狂),並忽略自己需要克服的核心議題(如:親密溝通)。當然,作為「老闆」的她擁有「高權位(話語權)」的影響力,確實少有「員工」能夠拉近與她的關係,更別提要明確指出她的處境,簡直難如登天,所以當她看到Andrea的表現越來越像她的時候,才會有感而發,並認為對方與自己同為一類,同時也才能理解她選擇「離職」的決定。
雖然你跟我屬於相同類型的人,但我卻看到你做出不同與我當初的決定。
在成為記者的職涯路上,本是與「時尚」毫無瓜葛的Andrea為了擁有「亮眼」的經歷,主動面試Miranda的第二秘書並獲得資格,而這也使她的「生活」漸漸被無情的工作給綁架,導致她開始難以撥出「私人」時間與好友、伴侶、家人相處,除非她做好「被開除」的心理準備,而這也說明了她以「犧牲生活」換取「漂亮履歷」的選擇是利大於弊的,同時還能夠擁有別人難以取得的昂貴服飾,可謂令人羨慕。然而,雖然煥然一新後的她表現十分有自信,對工作內容也漸漸熟悉與掌握,不過這卻僅能「片面」凸顯作為秘書的能力,並不能「全面」體現作為「人」的價值,所以當她發現自己是踩著別人上位的時候,認知上勢必會引起強烈的不合調與衝突,而這也幫助Miranda擴展了原有的觀點與視角,使其能夠更加開放地審視她的優勢與劣勢:「在所有助理中,你是目前最令她失望的,不過如果我不雇用你,我就是傻子。」
作為生命中短暫的旅伴,我相信我們的相遇必能帶給彼此驚喜與成長。
世界衛生組織(WTO)認為「廣義」的健康是指每個個體在身體、心理與社會上均處於安寧的狀態(Well-being);「狹義」的健康則是「無疾病」或「無虛弱」的身體現象。藉皮亞傑Piaget的「認知發展論」來說,打從出生開始我們就會主動依「環境條件」發展「足以生存」的策略,進而達到「平衡(equilibration)」的目的,反之當我們未能「適應(adaptation)」環境的威脅,便會引發「失衡(dis-equilibration)」的身心症狀,再根據現況重新修正原有的認知,進而達到「調適(accommodation)」的目的。換句話說,會影響我們的健康主要可分為「外在(如:工作內容具有危險性,卻沒有設置任何保護措施)」與「內在(如:工作壓力明顯超載,卻沒有提供相應支持)」兩類,而這同時也反映內部的「良性」組織文化(如:自主健康管理),以及外部的「完善」社會資源(如:心理諮商管道)何其重要。然而,多半台灣企業內都沒有配置員工協助部門(EAP),導致勞工權益時常被忽視,甚至出現壓榨勞力的社會現象。
如果我們眼下的環境不夠健康,那再健康的身心也會隨著時間漸漸衰弱。
顧名思義,由組織內發展出來的「信念」、「模式」與「價值」就稱為企業文化,而這種「共識」通常會反映「組織凝聚力(團體凝聚力)」與「組織認同(身分認同)」的強度。換句話說,當我們作為組織的一部分,與組織目標「一致」的時候,遵守規定確實能夠將「組織績效(工作效能)」提升到最大,為此了解組織的架構與規章,以及觀察組織內的互動模式是極為重要的。以本電影為例,前期Andrea不僅對工作內容相當陌生,也對Miranda的行為感到萬分不解,主要以聽從正秘書的指令而為之,直到後期受到Miranda影響後開始改變工作模式,就連Miranda本人也認為Andrea與自己是同類,這說明了組織文化是以「權威式(獨裁式)」領導風格為主軸發展出來的工作模式,且其價值在於展現「犧牲生活,投入工作」的信念,明顯與Andrea嚮往的生活背道而馳。
多聽多看少說話,適應環境的第一步是了解組織與個體間是如何運作的。
組織承諾就好比「螞蟻」對搬運的「付出(組織投入)」且其「成果(組織績效)」能夠凸顯自己的忠誠與價值,自然而然就不會像「蚱蜢」那樣成天「擺爛(流動率)」。換句話說,無論是基於情感承諾(原工作的身分認同)、持續承諾(換工作的風險較高)或規範(道德不允許我離職)承諾等,都會左右我們選擇「留職」或是「離職」。以本電影為例,前期Andrea遭遇「工作挫折」後也曾想過是否要離職,但之後卻因職涯考量選擇努力堅持下去,明顯屬於「高持續」承諾。後來她開始能夠掌握Miranda的行為模式,並將所有心思都投入工作後則屬於「高情感」承諾,因為她獲得了肯定與器重,不過Andrea內心並不認同「踩著別人上位」的作為,於是最後才會毅然決然選擇離職,而這也凸顯出「低情感」承諾對「離職」有顯著的預測力。
假如問題源於「人際關係」,那我們會因為人留下,也會因為人離開。
「活著」本身就是很不容易的事。現今社會有許多人正面臨「低薪」的困境,就連諮商心理師都不例外,而這使我們時常在「留職」與「離職」間游移不定,不知道大家都是如何幫助自己堅持下去,並在「生活」與「工作」間找到平衡的呢?
歡迎留言述說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