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

閱讀時間約 66 分鐘

沒有所謂的對錯

且記得,所有言語的輸出、呈現、表陳、顯露,都是人造出來的,不是自然天道生成、本來就在那邊的,而是人類刻意或非故意的為之、操弄話語,以自己的想法、社會既定的共同模板為基底,以口述、書寫或其他方式產出,是自我意識的主觀展現,無論再怎麼「客觀、理性、全盤通用的規律、不帶情緒或偏向的純然輸出」,所採用的詞彙、語法、描論筆調也因人而異的顯現出只屬於個人的風格,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且不能完全取代、「全盤通用」,究底而言還是主觀的,是主觀的就有可能在從某些方面、切入點視之時有誤,不能被認為是「絕對」可靠的、全然正確的,因為只要是人說的、寫的、想出來的,都可能會有帶有自己的想法,再者,什麼是正確、錯誤呢?光這樣簡單的定義就已經可以各說各話、各自認為有理,因為沒有一公認、全人類都納接的標準來定義錯與對,在任何領域皆是如此、向來對於什麼是錯誤或正確總是爭議不斷,因此看到一段論述、言語的展陳時,即便外表乍似頭頭是道、鏗鏘有力的說服性強,也不能輕易相信(投入在其中的觀點並且往後都秉持一樣的想法),但歡迎多看看與之相反或從其他角度切入的諸多論調,因為同一件事物每個人所重視的、習慣切入的、所持的意見、反對或贊同的看法都不盡相同,既然沒有一種論述是絕對正確、無庸置疑,那麼重點就在於擁有自己的獨特觀點,且這觀點是奠立在閱覽許多人的論述後內化、統整所得出的。



傳遞與接受語言

言語賦予我們思想、情感的疏通產出管道,讓人類能透過習得的若干語言輕鬆順暢的輸出自我想法,無論是所思所想、或所感所受,都是能藉由言語傳達的,而這就是人類奇妙獨特之處,不用使用太複雜的動作、行為上的刻意為之,以口述、筆寫等方式就能自由發表自我思緒,甚至言語表達也不需過於複雜晦澀、抽象縈繞,僅用簡單通俗的詞彙組合就能獲得傳遞自我的效果、接受者聽懂或讀懂或有共感就好了,是「不用用太過複雜的言語就能闡陳自我、輸出想法情思」,所以努力將語句拉長、使用艱難少見的詞藻等非自然的語言產出,都是於事無補的(即其能量等同於用簡單易懂的語言傳達,不會再加深使用者的知識廣度甚至更清高、更淵博,僅僅只是知道這些語詞,然後刻意使用呈現之,甚至難聽一點是賣弄、展炫自己),對於意思傳達的效果不會更好、品質更高,對於接受者而言他們只是想瞭解、意會一種概念或想法或情感而已,所以可能會不為所動,因為讓接受者的任務是接受,就是要聽(讀)懂、感受到或體悟到傳達者傳達的東西,而使用者、傳達者的任務就是讓接受者聽(讀)懂、感受到或體悟到自己欲傳達的東西,就是如此單純的來往互動關係,然而這些都是建立在接受者與傳達者知識背景、情境、認知基礎等預設是吻合、對頻的情況之下,所以傳達者不必用全面性包納、通用的言語表達、僅用簡單的言語就能讓接受者知悉、體會,但若雙方背景差距太大、認知模式懸殊,就必須用更八面玲瓏、圓熟抽象的概念來進行傳遞,因為即便是傳達者自己認為簡單的語句,接受者也不一定能聽、讀懂,必須用更通俗、放諸四海皆準的語法、概念,或站在接收者的背景、思考方式去傳達,才能真正達到接收者的需求。



真正的自己

真正的自我究竟是什麼樣子呢?我們都說要做自己最舒服、熟悉、習慣的樣貌,但我們是誰呢?什麼樣的型態、性格是專屬於我們各自獨立的個體呢?我們真的找到「自己」了嗎?還是在社會大眾流行的趨勢下一味追隨跟風、不知操持其氣質、個性的意義與價值為何,只知道「大家都在找尋屬於自己的自我」,所以趨向多數人秉著的那種性格,自我說服「我好像是這樣的個性」,其實那也只是多數人「剛好、恰巧」是這種個性而已,其實或許這「多數人的個性」也僅是這些人模仿跟風、從眾心理而不斷攢積而成的普世性格、根本不是「剛好大家都是這樣的個性」如此單純,當一種看似「做自己」的性格藉由外顯形式的表現展陳出來,不明究理、不瞭解什麼是「真正的自己」的群眾就會共同的認為「那應該就是做自己最舒服習慣的樣子了」,接著開始「群起效尤」、一面倒的跟他展現出他的樣子,說實話就是在模仿、揣度、試圖還原、複製一種性格,即便不知道這種性格是否真屬於自己、做起來時是否真的就舒服自在了,即便帶頭者所操持、呈現出的性格也只是「演出來的」、甚至不是他的真正性格,當模仿的人愈來愈多時,就會如滾雪球般形成一股潮流、刮起「旋風」而造成流行,此時當更多人想「加入做自己的行列」時,就是在「跟風」了,當然還是有一些人真正的性格就是如此,只是展現出其最真實的模樣,那就不是在跟風,但大多數人連自己的個性是什麼都不清楚,就盲目的跟從其他性格,找不到屬於自己的性格就跟隨大家都在跟隨的性格,自己的性格是什麼只有自己知道、他人無法全然探照自己的內心去知道自己在想什麼,但若連自己都不了解自己的性格,那自己還是自己嗎?你是在活你的人生嗎?



刻意獨特

我們都是一般人、普通人,不要肖想成為那個最獨特、最特殊的人,因為當你想要獨一無二時,就會非自然的刻意走向特立獨行、與多數人不同(為了不一樣而不一樣的矛盾態勢),但其實全然不是屬於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與性格,與真我相悖、甚至連自己是誰、什麼樣子的這份基礎認知都快要消喪揮盡了,雖然有很多人打從出生至今都尚未明確、有意識清楚的知道自己真正的性格與內心想望,這樣硬ㄠ的、「揠苗助長」的態度有些過於明目張膽,太過刻意的操持某種根本不是你的個性與氣質,只會讓旁觀者感到哪裡怪怪的、矯揉造作甚至噁心油膩,雖然自己看了滿意(自我說服那就是自己的真正性格,但其實不是,內心並非真正的開心),但這樣的展現是不健康的、不自然的,甚至可以說是「演出來的」,只能定義是一種外顯行為的表現形式,不能說是一種性格、一種氣質。



事情都是合理的?

世間上不是所有事情都是合理、明確、有跡可循的,乾脆你說所有事情都是沒有規律、不合乎理性邏輯、沒有章法、不明所以無法推敲的生產,也是可以的,因為世界上的全部看似互相獨立、支離分門、除非有人把兩者或以上的事連串在一起論述否則毫不相干且八桿仔打不著的事情,都是相互牽引的、因果關係緊黏的、一件帶出一件、到最後所以事情都會被波及觸涉的,然同時若站在全然相反的角度視之,又能言之是毫無關聯、甚至不合理的存在,所以將物件生硬搬套、刻意挪移,只要能解釋出個所以然、表面上頭頭是道,也能自成一說、自訂「合理」、無庸置疑的在世界上成立、存活,即使有他人認為其矛盾、不符合他們心中或普世肯認的價值或既定概念,也能理所當然的站穩腳步、在各情境下依照個人意願、自由意志的操持,畢竟「活」在這世間上的門檻本就非常、非常卑微的低,任何形式、標準、心態、既有認知多麼呈多樣化,只要擁有這些就能資格存活(雖然這資格一點也沒有排外性、篩選性、任何人無一例外都有「資格」),也極度自由,只要自我的以上這些面向發展成熟了、基底紮穩(與否也是自己決斷、評估,沒有制式公認的共同準繩),就能自行製造言論、設計輸出風格、甚至自建一套獨一無二的系統,且不必擔心這樣的系統或理論是否愈多愈好的大眾所接受、包納,因為大家都在自建一套屬於自己的系統、大家都在只顧自己,沒有時間與心力、也不可能去看(到)其他每個人的言論與理論系統,因為系統太多、綿密複雜、重疊率太高了,所以也就沒有所謂苟不苟同的問題了,因此在浩瀚的人世中,要存活是簡單到不能再簡單,但若欲讓自己的理論廣為人知、普受歡迎,那就是一項功夫了、需要另外談論。



人類本純性格與行為

我們都想在時時刻刻擁有並持穩著自控能力,對於身邊周遭環繞的人事物都具備一定程度的操控、制裁、決斷、主導,因為這是自己獨立、個人的人生,是自己在過生活的,所以想法、世界的認識都是以自己作為出發點,主體性強烈的進行學習、工作、享受、生活......不可能有人是正在、過去曾、未來會為他人而活的,即便外顯下個人是多麼「無私」、「無我」、「大愛大我」,其實都是為了自己,因為從頭到尾都是自己的情願、肉體、靈魂、認知在操持著、形塑、成就著自己,因此我們會不知不覺的往「只為自己想」的方向實踐,這樣的生活方式是正常的、合乎人性的,甚至能說是十分自然的原始人格呈現、沒有矯飾與社會化的痕跡、還是保持著純白天生的機能露出,但就是因為尚未或沒有被社會化,行為上的展現就會在這雖然大家都為自己活、都是獨立個體但極度注重團體合作、助人為樂與人際間互動來往的情感聯繫、思想連結的(矛盾的)社會中無所適從,甚至被社會反感唾棄、置放在角落無視,其實這些外顯形式本質上沒有錯(且無關乎對錯),乍看之下相對比較令人感到討厭的因素只是他們將人性赤裸本原的、不假繡飾的、可能醜陋噁心、殘破陽春的人類天性全然產出,即自私、無禮、無理、隨心所欲、將情緒感受無遮攔的宣洩傾倒等等行為,這種個性的顯現完全倚靠憑恃自然生長、放生豢養、隨時間、周圍人事物、背景環境的遷移與影響而改變自身,社會化的過程就是將這些「雜質」剔除濾篩,盡量只讓自己最符合社會框架、公認模板中「正常」的範圍的行為與個性展現出來,甚至追求社會中共同認為的完美、標靶的正正中央位置,所以看到有這樣一個將大家內心有、但不敢、不願、不好意思「大膽」顯露出來的人,心中的羨慕轉為嫉妒、但想到自己要社會化、符合既定期待框架所以又轉為厭惡、抵制,類似於葡萄酸的心態,但其實內心底處是希冀自己也成為那樣的,但為了生存、活下去而不會、不敢、不想做到,從而將自身的遺憾轉移至對他人的反感上,自我說服自己不是這種人、不會這麼做、這樣很傻、很討人厭,畢竟我們都是社會化「成熟」的個體。



幻想永遠存在

我們永遠在幻想,就是正在做我們表面說厭惡的不切實際的幻想,其實我們嘴上與心裡的所表陳都是矛盾的、不攸關的,但卻緊密貼合、捆紮連綁、互相引咎牽拖的,人類心裡會討厭某一種行為或思考模式,有一部分原因是我們真的討厭之、因素無他就是單純的不帶有好感,但有一部分肇因就有趣了,是因為我們其實心底想要成為它、做到它,只是在表面行為或自我的淺層想法表現出來的形成了恰恰相反、抵制趨悖的對抗心理,舉幻想為例子,其實我們常常幻想也喜歡幻想、尤其酷愛設想如果自己處在一個自我構建的世界、社會中,控制著自己而做出你知道自己會做出什麼事的事,宛若夢境一般、一切是如此虛無縹緲但又能控制事端的發展與周圍環境的情況景態、保持全然的自主性與自由意志,自己完全依照自己的意願與想望的方向生活、操弄掌控事情、進行任何行為與保有任何思想,而這些正全是現實世界中沒有或貧乏的,活在此世間上大多時候不能決定我們所在的背景、環境、人事物、事態、甚至不能控制自己的意識與行為,就像被囚錮於四面牢籠中無可掙脫、不能依照自己的意志操持思想、進行動作,生活中充滿無力與無奈,想要拿回自由,不顧一切的奔赴自己嚮往的、幻想中那理想的美好世界,但同時卻因為世俗與現實沉重負壓的窘迫而不得不不願意勇敢朝自己的幻想邁進、真正將幻想實踐、實現,一切都是情非得已、被若干不得已的因素所逼,甚至為了繼續存活而產生對於自己內心本有幻想的蔑視與反感、鄙棄與排斥,接著說服自己幻想是不優良、不健康、無助於人事的,將幻想暫且按捺、掩藏、鎖住,以為「反其道而行」就能順利的面對現實生活、不再幻想(因為幻想是不切實際的),但這樣的想法藏匿、行為拘束、再用以自我生成的「合理」包裝,難道就不會幻想了嗎?「是的,不會」大部分的人都會這麼言說,也許他們心中也是這樣想的,但他們真的不再想要幻想了嗎?這種人類本性的想法與思考真的消融了嗎?



系統穩定而致的能力上升

人類只要是長期且持續的操作進行一項事務(無論是工作抑或學習、生活),不用多久都能想要變得、且會變得更有效率、更完整、更兼具、更熟練,因為已經熟悉、習慣了身處的某種特定系統,有規律的運行著、已經近乎是無意識就能輕鬆達至若干目標,十天前需要幾小時才能完成的工事、現在僅一小時就能完成而且能做得更完備精緻、符合標準,當然進步的幅度與程度因人而異、也會隨當下的身心狀態而不盡相同,因此能力不一定是穩定等速直線上升的,更多比例是起起伏伏如股票趨勢般飄忽不定但整體而言是持續上升的,人說的「熟能生巧」就是此道理,人有無限可能,每個人都難以想像自己在某領域待愈久能力就會愈高、而這種高是看不見天花板、無邊無垠的,只要持續投入、維持規律與系統穩定性,就永遠不只是爐火純青而已,而是沒有邊際的無限向上昇華,直到本人停止繼續運行這規律或改變運行規則、打亂系統,或直接不繼續做、中止休息而停滯過久的時間,才可能能力下墜、降等,相對的,當人不再頻繁接觸某種事務的操作或練習時,就會一樣以上下微盪起伏但整體來說是向下跌落的退步(但要注意的是,這裡的退步只針對該事務因為各種因素放棄、不繼續持習而導致的不熟悉與能力下降,不一定是指人全面的能力下滑,也許其他方面的操持會因為改為熟習之而能力上揚),這時可能是因為主人改為浸入修煉其他能力了,因此原本的該能力因為被「冷落」、置放於一旁不去管顧、理睬而行使其的機能逐漸衰退,反之,這個其他的能力就會因為潛入深度、接觸頻率高了而緩緩爬升,能力一樣是起起伏伏如股票趨勢般陡峭崎嶇但整體而言持續上升,然後千錘百鍊的巔峰造極、臻至沒有最完美的完美,直到不再接觸、投入,就會又漸漸能力下降,人就是在這樣的不斷循環、轉換、變遷之中度過一生的,直到餘暉散盡、終抵末站。



領域拓創?

針對台大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人往往都是想成為獨特、個人、小眾,脫離多數人的趨赴,成為那少數(獨一無二最好)的成員之一,因為特立獨行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品味、選擇、聰敏、獨到,脫離主流、大眾的存在才能好像「更上一階、檔次昇華」,別欲蓋彌彰了,自我感覺獨特不一定代表你就是獨特的,選擇了較少人、小眾的領域並非自己真正喜歡、想要,而是沒有不想要的原因、或根本就是想要「走旁門」,其實那些領域也只是較少人站位的領域而已、不沒有比較好或不好,領域之間並無高低、優劣、甚至卑賤、貴貧之分,只有永不窮盡枯竭的無理比拚與權力角鬥,看似各自有理、頭頭是道、大肆闡揚著自我構建的本位主義的個體性「獨立」言論,持著「我最獨特高尚、我排斥閒雜人等、我不是普通人」的概念意識,因此為了服膺大多數人想要成為少數人的想望與心願,就開設了許多沒必要存在、本質上重疊但表面包裝得截然不同的許多(可能是愈造愈多、永遠會繼續擴增而不會止停的)領域,其實認真說來領域就那幾個滾來滾去而已(除了隨時代推進移嬗而刪去、更變、少量新增的領域外),沒有需要為了創造而創造,說是欲創新結果是為了迎合大眾對於個體自主性、特殊性的追求而刻意安排擘劃出一看似有模有樣的平台與空間,以賦予那些沒有自身實力、專業、可說服性之能力而又想耍獨特、小眾的人「發揮」的舞台,是過份造作、不順自然、不斷以華麗覆蓋包裹的畸形領域,鬼不像鬼、人不像人,佔走了本應正常運作的正當領域存有空間,甚至鑽營巧取灰色狹窄漏洞,還自稱是小眾市場的獨特風格體現、因為不是多數人都能做到,因為欠缺專業背景與開發正當性的支持而時常流於形式、空泛而徒具名稱頭銜的存在,這樣的領域不是領域,而是人盡展自認為獨特的思想的溫床。



惡夢VS現實

其實惡夢也就只是惡夢,回到現實還是如此的平淡、無戲劇起伏,因為這才是真實世界中該有的態樣與形貌,沒有波濤洶湧、過猛過烈的情節與遭遇、發生、事件降臨,只有每天似乎都長一樣的生活過程,真實就是索然無味、偶爾來點新鮮刺激的味蕾,就這樣而已,其餘多數時間都是沒有表情、無色釉無味臭的平板日子堆疊,沒什麼特別的,那些過於緊張、慟心、狂喜、悲愴等張力時刻也寡少得可憐、成分不多且甚至逼近乎零,但這種「無聊」同時也令人安心、自適,每每從充滿激動、情緒拉滿、彷若世界末日到來、土地崩塌等感覺的惡夢驚醒後,都會幸虧感恩如今的靈魂或軀體不是身處,在噩夢裡的幻境、真切有意識的活在該情境中,否則自己會有多麼恐慌、懼怕是不能想像揣測的,然後認為自己處在這個「真實的世界」雖然凡庸無奇,卻遠比夢境中的任何世界都較為「美好」,因為人際互動穩定、系統發展順利、人們分工共事,組織成一雖然衝突頻仍、矛盾四起卻大致上平安的環境,使一般普通人不需要過於擔心如同惡夢中那淒慘崩壞、頹敗萎靡、自帶末日感的情節是否會上演、發生在現實世間,因為這機率堪比天下紅雨,有時作完惡夢醒來眼角有淚是因為自己不想回去到那惡夢裡的世界,同時也因為自己被一個比惡夢好太多的情景圍繞而感到欣慰、慶幸,原來自己在這裡、當下、現今所在的地方與時間是相對美好的、愉悅的,不是滿溢著恐懼、緊張、煩憂、壓力的災難世界,然後自身因為感佩、因為人性本有的愧疚與恩謝能力情狀而感謝、甚至有些不好意思與羞愧的接收、「蒙受」了這份因為惡夢而自我覺醒式的認知的禮物,其實這世界根本就是原有的、我們都習以為常、甚至理所當然的,只是一個悲慘惡夢的「親身」體驗過,兩者間有了比較下讓我們認清了原來現實世界是美好的,但畢竟美好只是相對的形容詞、人自造的主觀言語,若今天作的是美夢,醒來後又會有什麼樣的想法呢?



思緒惱人

我們都不能脫離思維的控制而只想我們想要想的事,因為思緒自己就會使我們焦慮、恐慌,想著意外、風險可能會發生的思慮過程比風險本身更令人恐懼、有末日感,思想雖在人類腦內形成、藉著大腦各種綿密組織元件湊合組裝、分工合作來產生屬於自己的思緒,是具備自主性的抽象過程,但更多時候我們非但無法控制思緒,反倒被思緒控制,我們無法知曉下一秒我們的思想會將我們導向哪一方、在無聊無事做(腦袋「空白」)時尤其容易發生(腦袋不可能空白,因為思緒時時刻刻都在),甚至有時候我們會被自己的思緒思想給逼瘋,叫它休止也不能、更變思考主題也不可,思緒好似自成一個抽拿的意識、自己持有決定權的軀體而不受操控的存在,令人捉摸不定,這乍看下十分矛盾,我們明明擁有它、卻不能控制它,反而有時候被它宰制、裁決、操控、「玩弄」,致使作為主人、本就具有主體性的人類無法游刃有餘的鑽走在思緒之中、想要「想」的時候就「想」、且能自我決澤要「想」什麼,然後再來說服自己(也許是已然被思緒「洗腦」)是因為不由自主的神遊、思緒跑偏,甚至歸咎、怪罪於自己沒有專心於當下、常常不知不覺想去他方,認為一切都是自己行為上、情緒上的問題,接著試圖阻卻、擋礙思緒的流動,讓自己不去想「想」,卻發現欲去想(或去停止)思緒比思緒本身更令人焦慮、躁鬱、癲狂,然這樣的思緒脫韁真的是自己的錯嗎?即便再怎麼戮力用各式集中注意力的方法都無效而終,因為注意力只是幫助(更多時候是刺激、強行拉回)自己更專注於當下進行的應做事務而已,是外表的習性、行為上的專一,但很難說看似專注在一件事上、事務有順利進行了,心思就完全不會跑到另一個地方,每個人的思緒都是無法控制、無從掌握去向蹤影的飄忽念想。



興趣轉移

我不敢直接斷言人們皆是三分鐘熱度的閒晃者,但至少都是走馬看花、見一個喜歡一個的興趣轉移者,人類藉由不斷的探索與體驗攢累自己的經驗值,透過形形色色不同領域的、愈多愈好的碰觸與淺嚐,同時也順便能「了解自我」,曉諭自己未來的走向、發展會是什麼模樣,大致上摸探屬於自己的、擦洗刷明過往對於自己風格和方向的迷茫與搖移,這種不確定性會「自然而然的」隨著探索、多方面試煉而終找到自己的目標路徑,在一段崎嶇跌撞、許多人事物的際遇和接壤後終於尋得自我、未來終於明朗透晰,自己的人生從飄盪浮沉的迷航扁舟進化為堅朝某一明確具體的他方的疾速飛馳的遊艇,然這樣看似戲劇性、常例甚至有些千篇一律的自我追尋過程,說到底就是人類自己「演」出來的,因為社會既定共同的集體塑成的意識構建,致使人們不約而同、被同化了的認為自己應當也要有這樣曲折漫長、多方觸及後終獲自我、攫尋得自己的未來定位與發展方向的經典故事、真人精彩經歷,因此即便已經摸找到自己的未來方向與近或遠期目標,也仍是不免要經歷一段碰撞、轉換、汰選、多方面蜻蜓點水般的自我探找,以「跨域、創新、專業整合」的自創美名描述這一整個過程,堅持不認為這種過程是在消磨時光、是「雖然繞了許多路,但一切都值得、獨一無二且無比精彩」的,因為「這世界如此多元,應該盡量在各領域間探索體驗」的概念深植,使得多個領域的專業性被削平扁化、專業的稀有性與排外性被鏟滅殆盡,將原本要有一定程度、能力的專業性知識或技能通識化,為了讓人們無門檻的、體驗性質的就能輕鬆接觸、甚至認為該領域就這麼簡單、這就是專業的所有了,雖然專業領域、冷門領域間的流通與社會認識變普及了、接觸其的容易度提高,但同時卻失去了專業的獨有神聖與神秘,也無法深入領域的核心、還是一知半解的狀態,只為了滿足人類向來認為自己的生涯歷程應該要有一段大眾認知中「精彩」的尋找過程,畢竟人類都是無間斷的喜好轉移者、看什麼就喜歡什麼(程度高低而已),彷如只有歷經過這樣的心路歷程的人才有資格說自己找到自己欲追尋未來方向、終於「找回」自我,雖然未來的方向頂多只能是近期、甚至當下的目標決擇(更長遠、涉及一生的方向其實不確定性還是相對高的),雖然自我根本不需刻意尋找、方向興趣不需有意識的觀察與探索。



化繁為簡

「化繁為簡」是在追尋華麗繁複的生產與輸出後應該討求的能力,一開始創作得容量愈多愈好、產出的內容愈浮誇的華美鋪張、言語辭藻如大魚大肉般的奢華使用,但到了這一階段的訓練到了極致、無法再繼續「編」下去時,或認知到自己在想選擇什麼其他更華麗的字詞來挪用比將自我想法傳遞的過程本身還要費力、廢神、廢時,知道一味雕琢文字的華美屬性其實沒必要、浪費心力與時間的時候,或已經抵到了不需要刻意絞腦使用冷門字詞就能表情達意的境界時,就能邁入下一進程,亦即將論述描繪簡單化、純粹化、主題化,因為能將盡量誇張鋪陳的華麗字詞以相對常用濃縮、精簡透明的文字以一樣達意且傳遞性、說服力等能力都與之相同的形式展現,所以將文字的重量壓輕、將容量數量限制,但意義、涵義卻不成比例的遠及、深入,甚至其傳達力、驚艷度與深厚程度比強力挖鑿、掘空華麗冷門的文字更勝一籌,因為這樣的表達形式不代表單單將過於重複無效堆疊、賣弄色彩的文字刪減、潤飾、修邊,並非與個體想傳達的想法、意會效果脫鉤,而是將所欲傳達的意境、意涵、意識使用簡短精煉的文字(而盡量不用絢麗繚亂的文辭)就能完整端出,不需矯揉造作的採用大量複雜炫酷、實則紛雜無謂的文字就能(甚至綽綽有餘的)表達自己想表達的概念,這樣的文字雖常見、簡單、容易看,卻不一定容易看得懂、能意會、體悟,因為文字已經十分精微、濃縮、緊實而從長篇大論的敘述蛻轉幻化、昇華成「微言大義」的言簡意賅,單純簡便的呈現之下一刀直切要理,卻能同時帶有與使用華麗文字一樣的意味傳遞效果,這樣的境界固然需要時間、生命歷練的漫長累積過程、且還是偶然的、不可求的,但能透過訓練與技術上的培養與不斷接觸而釀造至爐火純青。



跨域的低度要求

即使沒有相關對應的背景、知識或技能的專業,也能透過一定訓練的講出看似頭頭是道、你很了解的言語,因為許多(除了含包大量專有名詞的細密專精領域)領域的專業性提及並非如同大眾記憶中存有的概念一樣如此困難,其實許多領域的互相介入、「串門子」是極為普遍的,並不是各個專業領域間獨立劃分、各自研究進行、「老死不相往來」,而是充滿交流、激盪、跨度跨界合作、甚至共融的關係,因此為了使「外行人」也能在幾乎無門檻、不需花太多時間精力也能快速習得「專業」(縱然不是核心、專業中最細部完整的學習),但畢竟只要基本觀念或認知具備、能至少整體上聽讀懂該領域的人所進行的專業操作即可,不需要(但有最好)全身浸入領域中所有內容都聽懂且會做,將自己的「本業」顧好、做得完整齊全才是關鍵,其他領域部分的學習或操持僅需達到「能彼此間分工共事、且不會有衝突或互相不理解其專業」的程度就好,這種求及格式的基礎認知判準(Basic demand)是維持跨領域之順利暢行的一大元件要素,因此即使自己對於若干領域的所知背景不足、知識匱貧而挖不出什麼能說服人的道理,如同一枯竭的空井還想在乾癟燥烈中刮掘水源、一滴也好,也不會阻擾擋礙一個團隊中不同領域人才之間的共同參與和協作運營,因為每個人除了自己本身的專業極致嫻熟外,都還會一些其他領域的邊緣知識或基礎認知,對於非屬自己領域同溫層的專業人士的操作與論述表示尊重與理解、且能知曉他們在進行的工作是關乎什麼、對應哪些部分(粗略的了解),不致於行列隊伍的脫失、落單,這並不是如蘸醬油一般多方觸角涉獵卻「什麼都會(一點點)、什麼都不精」,而是在已經有了本身站位的專業領域為條件的情況下,延伸出學習或工作的薄弱支線,觸及他領域而不過於深入,因為主線(自己的本業知識)還是最需要重點訓練的、也應花最多時間,這樣的跨領域關係在當今社會足為常見、儼然成為一位「全人」應備妥的能力,但並不排斥、冷視非跨領域路線、匠人精神一項專業貫徹到底的的人士,這只是職場社會的一種趨勢而已,亦即現在十分流行、但不知道過了幾年之後就會退燒的趨勢。



討尋夢想?

尋夢者的宏大抱負與想望是值得尊敬、欣賞的,也許甚至能弘揚人們在這死氣沉沉的社會現實中一點人生自我追討的希望與衝勁,鼓勵刺激他們正視自己的生命並勇於大膽朝自己嚮往的目標方位直挺挺的跑去,但理想中這樣營造美好風氣的效果有達成嗎?社會化的人類真的就「充滿希望」了嗎?沒有標準答案、甚至找不到答案,因為人們自己對於夢想仍抱持著要去追求嘗試、企圖實現的決心與否只有他們自己內心知道(也許他們心中也不太清楚、尚在游移擺盪、對於到底要不要去追尋夢想的心態還存有不穩定性),沒有人能探悉、明瞭非我的其他人心中任何的想法(遑論人生的信念與決定、抉擇),世界上的人類雖是群體生物、講究團隊合作、社會一心卻極度獨立自主、個人主義,只能從外顯行為上形式化的從表面大致猜測、在旁推敲他人是否對於自己的人生夢想有意願去實踐,或從他人親口說出的言語察知(但有鑑於不是每個人所說的都是實話、不是每個人蹦出的話語全然是心中所想百分之百還原展出、甚至不是每個人都知道自己心中在想什麼所以根本不可能說出實話或心中所想,因此他人自由意志說出的言語不能確信、作為評判依據),深處對於自身夢想的耕耘力度、辛勤程度、慾望的等級還是只有自己知道且只有自己能做出行動、靠自己實現(當然也能借助他人之力的幫協),然而若自身的夢想都尚未摸透、對於自己人生應該長成若干模樣雛形的想法依舊模糊朦朧、或甚至連夢想是什麼都不會定義,就是另一回事了,這種人如果刻意嚐試實踐「夢想」、想跟普遍大眾一樣追尋「夢想」而不留遺憾,反而會「弄巧成拙」、更搞不清楚自己在做什麼,然後跌跌撞撞、挫敗創傷、或半途而廢、頻頻轉換跑道卻愈換愈迷失、迷惘、迷茫,因為自己連夢想的確切意義、方向、具體目標都無法釐清確立,就甭勞煩自己的付諸行動了、因為還沒抵達那境界,在連概念與大方向都尚未覺知、摸透的時候。



「瘋子才會將自己每分每秒的想法都說出來」

人類都是瘋子,所有行為舉止都是精神病的表徵,但我們不會將心中、腦中每一分、每一秒的所想所思所感說出來,因為人類一天所想到的事、所做出的抉擇是成千上萬個的,不僅累、而且嘴巴也跟不上自己的大腦,思想會無意識的不間斷的運作、產出,如同不停工作於生產線的庸碌工人一樣,而且我們也知道自己每時每刻所想的事物大多都是微不足道的、枝微末節而不值得以口述提及的,甚至粗陋難堪的、未經雕琢修飾的,所以在腦裡想就好、不會也沒必要講出來,除非「瘋子」,否則誰也不會將自己在腦中相對真實、單純但鄙破不堪的、無法組織成為一論述的言語一一說出來,因為我們都被社會化了,其實除非「瘋子」後面還漏了一個,-,「小孩」(尤其是學齡前的兒童),他們尚未被社會化、被教育灌輸我們人類在社會、人際中基本該有的樣子、無論是行為或言論,所以小孩常在未加吸收、篩選、過濾言語的情況下就將自己腦中、心中所思所想全然說出了(如果他們想要說),有時會覺得幼稚(中性偏正面,因為大家多以「可愛」、「天真無邪」等形容來大而化之)、「未開化」,但大抵還是「正常的」,因為他們「還是個小孩不懂事」、可以慢慢學「沒關係的」,但若將說出的言語或表現的行為複製貼上的搬到一位青年、成年或中老年、老年人身上,就立馬使人覺得奇怪、「不正常」、甚至幼稚(負面),因為非兒童肩負著在社會化、成人化的框架中表現出大眾認定的共同樣貌的責任,若言語、舉止不符合框架中的規範細項就會被視為「不正常」、「出格」、然後被他人唾棄鄙視,因此人們必須服膺這個無形的、不必明說但大家都不知為何就都順勢恪遵的「潛規則」,不敢提出質疑或挑戰、反對或脫離(可能更多時候是不知道可以質疑、不知道應該質疑,因為人們學習遵守這項規則的過程太自然而然了、太普遍且簡單了,而很快的就「適應」並習慣每一刻都帶著這項規則,自然到人們都不認為這是一項規則了),然而探究其根源,這項規則的設立與存在也是人類自己創造、製作出來的,遠古時期的人們、沒有文明介入的社會中的人們並沒有這樣的思維,進而也沒有如同我們這樣的行為與口出言語,因此,到底什麼是「正常」、什麼是「不正常」呢?「瘋子」、「精神病」的定義為何呢?



人淡如菊

我曾說過我從小至今最大的夢想就是一個人居住在偏鄉、擁有一套自己的大房子,偌大寬敞的房子裡空無一人、靜謐至極,沒有城市的喧囂吵鬧、人工的嘈囃繁瑣,只有大自然的蟲鳴鳥叫、村間田野與廣袤無垠、大地與陽光環繞(誰不喜歡陽光呢?),雖然沒有先進科技的發達體系與便捷富饒的生活形式,但我仍然嚮往這樣的生活、甚至工作,在我大部分人生的時間裡在鄉村的土壤中原始的活,歸隱人間、不受世俗與塵世波瀾左右或在都市的燈紅酒綠中沉醉迷失,儘管土、不流行、落伍落後、沒有「華服」加持,沒有大眾普遍稱羨的美好人生,-,在城市中心享受奢靡、工作升遷順利備受尊敬捧高達至巔峰、事業愛情生活皆豐收、擁有大筆財富金錢、吃高級食物、住高檔豪宅......我只求人淡如菊,也許真的是我過於刻意的與眾不同,也許是我對於「美好人生」、事業愛情生活的「豐收」定義不同而已,畢竟誰不想要讓自己有一個美好理想的人生、豐收的事業愛情生活呢?



程度退後?

我正在向下沉淪嗎?還是在下探尋討自我?只為了心態思想的全無空白、試圖揮除紛雜繁複的多,就是退步嗎?只為了企求簡潔、排空式的將多餘細瑣無存在意義的腦中無謂念想刪去,難道就等於不積極、沒有長進的行為表現?如果每個人的進步、能力昇華的界定判準都是自己的產出、表現在他人眼裡比以往「多」、「好」,就失了自我成長的意義,當事務的進行規律一貫、如同生產線量產的工廠式操作時,活到一定階段後就會「厭倦」並想要改變或精簡,畢竟一味的追求「繁多」、「華麗」久了都會疲累、因為追求極致而得失心過重或更頻繁的力不從心、後悔與更低門檻的挫折,造成不但身體生理上、心理上更大的壓力與不健康,因此人類本性、自動預防極致之下就會自然而然的想要逃離這種追求、執著,甚至有幾度想乾脆就直接放手、全然不顧的「瀟灑」放棄,所以當自己的內心分化成兩種個性而其中一個性格是在勸諫吶喊自己放鬆一點、不要過於執著硬撐時,是正常不過的心理反應、不該排斥或認為其出現是在擾亂自己的自律或堅持的本性,這時就是一很好的機會能審視自己過往的產出並決定自己未來要以什麼更「健康有效」的方式進行而導向的結果與以往一樣,這不是程度的甘願落後、自願低就,浪費了自己的「才情」與能力屈身於小小、不合乎自己程度的領域,而是認知自己想要在哪裡、弄清目標的方位與達到目標的過程該付出什麼,而且找到最少、至少需付出多少就能達成的做法模式、是雙方皆宜且心態健康不傷身的作為,而要達到這樣的平衡勢必要歷經一段辛勤、「高峰」的掙扎過程,要麼太多、要麼太少、總之就是不知道用什麼方法而用錯方法(沒有絕對對錯,就是不適合自己或自己不滿意的方式),而這搖擺不定的浮沉期歷時多久因人而異、也只有自己才知道,因此自我的意識覺察與生心理狀態的妥適度衡量就是關鍵,唯有透析自己的內在想法與機能狀況,才能靈活的時時刻刻調整並挪移至最好的做事方式,甚至找到屬於自己的行事風格,而這樣的作風是無關乎效率、客觀的成績表現與社會期待的,就是自己的內心是否快意、有勁、問心無愧而已。



甘願能力低就

自我甘願墮落的向下無垠陷入,是人都會自覺恐懼、焦慮、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加上自卑使自己愈放愈低,沒有餘力再向著光明、隨時皆充滿希望的活著、心靈雞湯太過幸災樂禍,求的只是活著、得體的活著,這樣就足夠,人何時變得如此隨便、再怎麼壞的事發生都無所謂而任其宰制屠殺、自我標準不斷放低、甚至自願屈就的處在不符合自己程度的地方而心甘情願降級自己的位階?也許就是因為以往有太多的挫敗、懊悔、受傷,付出自己認為足夠的努力後卻得不到理想中的結局與碩果,除了失落絕望外,更會因此「因噎廢食」、在將來遇到類似的場景時試圖盡量規避、逃離,甚至願意降低自己的格調、去到一個比自己程度低的環境重新開始,以避免處在與自己相仿的環境時會過於「競爭」(通常都是自我競爭)而得失心過重、將成果看得太重要而失去意義、常常力不從心、怎麼樣都不滿意、後悔當初的頻率遽增、內心愈趨脆弱......這種出走是對身心靈的一種解脫與紓壓,為時不用很長就能感受到與過去截然不同的感受狀態,快速讓自己調整至完好模樣、維持健康體質,也許另一種原因可能是自己的信念改變了,純粹不想「那麼努力了」(並非指欲耍廢,而是發現過往付出時間心力的多寡與最終結果不成正比時自我生成的消極心態),可能沒有挫折介入干預情緒的穩定性,單純是自己對於若干方面的堅持點轉舵了、想法抽換更動了,然後就自然而然的轉移努力的方向,對於以往堅持努力的目標物與內容而言的確比較不努力了,但並不代表將「努力」這份人的天性蕩然拋喪,而是將視角轉向其他地方、進而在其他方面付諸努力(如果人沒有努力,就會活得極度無聊無動力,就如同生活沒有重心),因此不需佩服讚嘆於那些還保有熱血衝勁的努力(而自己沒有)的付出者,因為他們只是還沒碰到挫敗、力不從心、或想法信念還沒改變而已,人是階段性的、變動性的,會隨著環境、心境、語境、遭遇而滾動式改變自己對於人生各方面的看法、秉持的信念、作為與作風、甚至性格,如果沒有這些自我控制與平衡,人就會活得痛苦萬分而永遠不得自救。



不得已?

不需要感到不得已、不要讓自己陷入不得不的窘境,因為自己若要做一件事而擁有情非得已、不得不的苦衷心情時(無論是否傳達彰顯出來,透過行為上、表情肢體上、言語上的表陳),就代表自己內心是沒有意願做該事務的,但迫於各種壓力、「命運」、「宿命的安排」而不得不只好接受並做下去,然後再嚷嚷自己是不情願但還是做了、因為若干「不得已只好...」的因素,但既然自己心底不甘願做,為何還要做呢?撇除心口不一、心中所思和舉止動作矛盾不合、或不知道自己心中深處的想法與意願的人,一般人為何遇到自己明明不想做的事務卻還是做了?接著在做的過程中一再訴說自己多麼「姑不而將」,這樣不是更矛盾嗎?也許人們都不知道自己附有無意識的自虐功能、外顯作為不聽心中的想法而我行我素的做出明明不想的事,接著心裡會憤恨不平的吶喊「我不是說不想做了,你為什麼還要做?」而促使自己說出自己不想要卻還是做了、因為有「不得不的苦衷」,由於自己也深諳如此操作十分矛盾沒邏輯,明明不想做的事卻做了、甚至還看似享受其中、一點也不厭惡或不情願,因此利用「無可奈何」、「考量到...」的外衣實密包裹、將自己的形象塑造裝幀成「因為現實環境只能順應的做、即使心底不願意」的苦衷形象,一切皆就合理起來了,不僅抬高自己的情操,讓他人認為自己是有責任的、不會因為內心的不甘願而不做、很敬業、很優秀,還順勢將過錯推咎至環境、他人事物上,將自己委屈化、可憐化、試圖放低地位招人憫惜垂疼,都是因為「非自己」的關係、壓力、因果導向之下所以我才「不得不」做,甚至乾脆將罪狀灑向上蒼,指涉上天的人生緣分安排、命運操弄擺渡而自己是萬般無奈又只能照做,反正都不是自己的錯、「我只是被命運齒輪、世俗紅塵的牽制抵著走的小人物」,當然,不是自己的錯,因為人做或不做若干事務本來就是自己的自主選擇、自由意志,但若已正在做了卻哀聲載道、怨嘆遍野的說都是不得不,就足夠體現出人性矛盾的本質,最好的情況是,遇到自己內心深處不想做的事情時就全然不碰(當然這還是要在自己了解並能探察覺知自我心內想法的條件下),即使真的有不得已的情勢所迫而使自己一定要去做,也不應將真實心裡話說出,懟他人事物、環境、上天,如果自己對於不喜歡、不想做的事能敢於說不,然後堅持初衷、說不做就不做,也許不會更(世俗上的)「成功」,但心中會踏實、愉快一點,而這就是通往心靈富足的徑路之一。



事務的接收與其帶來的主觀感受皆因人而異

人的一生即是由無數事務、以及事務所帶來的情緒所線條式堆疊而成的,每時每刻我們都在接收事務、並對於事務的處理方式忖度出最終抉擇,每一分每一秒都在針對所遭遇、臨受的事情操持著因人而異的決定與作為,同時我們也在承接這些事務所散發的(並非事務本身)、同樣是因人而異的感受到的情緒(事務本身沒有情緒,所有主觀感受皆人自己生成、製造、附加),在接受、處理事務的過程中帶著事務對自身而言的情緒感覺,而這份感覺是上下起伏、跌宕不穩的,因為主觀導向的對事物的認知會造成個體對於事務處理的態度上、做法上的因人而異,個人與個人間對於同樣事務的解讀觀點、看法切口都不盡相同,每個人臨接事務的感知能力與程度、型態,其相似度更難以交集,這些因不同人而產生的形形色色的感受情緒進而影響個人處理事務的作風、速度、態度、先後次序等各種方面,又加上每人的性格、氣質、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等基底條件已經大致錯開、難求趨同了,因此要求某一群體中的每一位處理事務的方式、型態都全然吻合是幾近不可能的,而世界就是因為這樣所以變化萬千、多彩多姿,也賦予(人類自己賦予自己)了人類極大空間的詮釋自由權、操使事務的態勢與作為模式,以及思想上、舉止上的自由揮動馳騁,即便社會上仍有既定的、大眾無意識集體共構的框架、不約而同的模糊標準而人類傾向於依循遵守之,但在這空間裡人類還是擁有各種不分絕對正確或錯誤的行動與言論自由,形成事務的處置方式的自我特色化、個體完熟化,因為每個人都能、且有權利依照自己習慣、符合自身個性與各式觀點的做任何事情,只要還在那社會廣闊的「合格範圍內」就可行,除非人類有再針對特定事物擘設另外的限制、縮小合格範圍、劃立嚴格規準,否則要「出格」其實不容易,而人類就是在數不清的、接踵而至的事務來臨時做出適合自己做法的決定、思考要感受到什麼情緒(這樣的抉擇通常為時很短,甚至自己都察覺不到,如此的自然而然),進而衍生出屬於自己的處理事務的方式與狀態。



狀態穩定?

人的狀態是會隨時間、環境、周遭人事物等條件上下起落的,不可能在某一特定區段的時間軸來看是趨平的、沒有劇烈幅度跨橫的,但從整體而言諦觀之仍是穩定的、朝向若干特定方向的(往上或往下、或平穩不變),就如同某地的天氣溫度折線圖的呈現,短期來看(如季節間、數月、幾天)溫度是上下戲劇性起伏、變化急遽、十分不穩定的彷若抽搐的抖動狀態,但將時長的視角拉遠、放大來判定(幾年下來一起看),就是一平穩、維持在一定範圍內的線條表示,而人的狀態也是如此,無論是身、心、靈的健全平安與發展程度,抑或思想上的完熟稔然,都無法持續性的保持在某一範圍之內,一定都是(從相對短期而言)充滿上下跌宕起伏的不穩定態,所以當人們希望(甚至已經開始企圖實踐)自己能長久以來時時刻刻都穩定的輸出、狀態良好,但人性發展本原的目的就不是全然不變的,而是乘著外界環境洗染、野性自然生長,沒有過度人工刻印的痕跡與故意操縱的表現行為,而外界的環境如此變幻莫測、千變萬化,人類亦無法控制上天的安排與發生的必然性,因此自身狀態就被影響而劇烈的有了高低起伏,但這「劇烈」是基於相對短期的、為時不長的眼光來看的,短時間內上下幅度大、擺動誇張,而「短期」、「長期」的時間判準也因人而異、是相對而言的形容方式,人們總是冀求、追尋身心靈的平穩、安定性,每時每刻矜持、自我約束的規律性的保持穩定,無論外界有任何狀況、上下起落都要克制按捺自己的內心不起波瀾飄盪,外界環境所給予人類的所有正常情緒反應都必須最簡化,還要說服自己這樣的辛苦疲累是有利於身心健全、心智成熟的、一切都值得,甚至崇尚這種操作並弘揚推散、不遺餘力,甘願抑制人身自然生長的機會、還自稱是促進心靈富足、會受人尊敬憧憬的,也許關照內心後,個體會發現這樣的「自律」真能改善自己的身心靈穩定性(以短期而言),然我們真的需要時時刻刻保持穩定性嗎?



挑揀輕鬆

就是因為這個我們所處的體系之中有許多未開發、為發展成熟完全的地方,所以提供了有心人士「鑽漏洞」、利用極小極大策略應付了事、只求達到目標將其他如自我追求、理想遠負等蕩然拋喪的作為的機會,想欲在給定的制式固化範圍內剛剛好的滿足條件與最低的強制要求即可,因為做的目的是為了達成目的、達成目的是為了達成下一個更大、更遠的目的(人生就是由無數個追尋不完的目標所交織組成,即便這些目的是服膺社會角色的期待、標準的,即便並非出自個人意願的理想追求,縱使自己連自己的理想都不清楚),而這世界是開發不完的、永遠會有存在疑慮、含糊不成系統的地方,只是看人有沒有心去找到而已,而正是這些相對而言輕鬆、因為沒有明確規立擘劃所以標準較低的門檻,豢養了一群想查找最簡單、方便的手段、不需花費過多時間心力的操作的人,想盡方法尋覓最簡單輕鬆、好玩愉悅且同時能達成若干目的的選項、或逃避具挑戰性、相對難或自己不願意做的事物,想想這也是正常的,人本來就是趨向找對自己而言輕鬆、簡易的事務做,畢竟人都不想有壓力、不想遇到困難與瓶頸(除非踏入自己真心熱愛、感興趣的領域),這使人扭曲了選擇的正確性、合理性,將堅持在意的點置放在錯誤的位置、不切要領,只求範圍內最低、門檻標準最放水、剛好頂到及格線驚險低空飛過,什麼自我理想、興趣取向的領域選擇、努力與抱負等都逐漸淡出消散、揮發殆盡,選擇出也許選擇後會自覺「特殊」的相對輕鬆的路程方向,但重點在於揀選後是否在真正浸入該空間、為自己的選擇負責、開始做因為選擇而導致自己要做的事情時,是心滿意足的、享受其中的,若是,才是對你而言正確、甚至明智的選擇,若對於當初的選擇自身並無感受到比以往快樂、享受、甚至開始後悔、想逃離,就表示當初的決定根本不是自己「內在」的真實想法,是一部分的自己戰勝後主導話語權、決定權而擅自主張、驅使個體做出不是從內心出發的選擇,這「一部分的自己」當然是自己、也有自我意識與想法,但絕不是內心深處的真實自己,只是不同性格、看法與價值觀的許多「部分的自己」中的其中一個自己。



獨特的人

口口聲聲說自己是獨特的人、不趨附世俗凡庸、普世平碌的人,才是那個最平凡普通的人、沒有之一(因為芸芸眾生在各種方面上皆平等,故無法比較出平凡的程度),因為第一,這世上每個人都想成為獨一無二的人、特殊的個體、想要也要求別人對自己「客製化」,以一「個別化」的軀體、靈魂、思想的視角來獨立劃分看待、無法被歸類,「我不同於他人」、「我不是平凡人」等等字眼呼之欲出,無不希冀他人能永遠是以另類、「狀況較特殊需獨立判斷」的特例標準與看法眼光去接觸自己,所以「汲汲營營」的努力樹立獨特,過於刻意、多餘的營造出自己是不同於他人、是全然獨特的存在,所以特立獨行、多數人做的事我偏偏不這麼做、多數人想的方式我總是要不一樣,我就是要為了小眾而小眾、為不趨同而不趨同,當幾乎每個人都是這麼想時,其實這些人所組成的群體就都是平凡普通的人們了,因為「獨特」與「平凡」是相對的、比擬出來的,多數人在某方面的作為或想法是這樣而自己卻不是或型態背離,或者在行事或外顯表現的風格、氣質上殊異於社會上既定想像的、大部份的人的樣子,都代表這一個人是相對獨特的個體,如果每個人都自認為獨特而努力讓自己「不像其他人一樣」,那麼大家就都一樣了,第二,其實每個人自然天生就是獨特的,本原的初始狀態下就擁有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無人能取代的個性、思想型態、身體、作風與氣質,才能再雖社會化、教育或自身的身心靈演化進程,發展出更具有特色、增添個人屬性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進而形塑出每個人都不一樣的你「自己」,雖然都是人但外在、內在條件、型態皆不同,「因人而異」就是肇因於、奠基於此概念衍生出的形容詞,因此毋須人格再創造,不去探照自我內心、「我是什麼樣的人」的叩問之下一味本末倒置的倚向較少人聚集的地方,而遠離真實的自我(或從頭到尾都不知曉自我是什麼、「我究竟是誰」),這樣的獨特不是獨特,反而是在追尋平凡,因為這樣不是在展現自我、「做自己」,而真實的自己才是那份獨特之所在,不去找揣真實的自我反而另闢人格的追求你想像中(其實是社會想像中)的獨特的人的樣貌,就是在跟別人做一樣的事了、將自己平凡化,第三,他人會感到你獨特是因為你在特定的領域、思想或行為空間中的外顯形式是與大多數人不類似、甚至不一樣的(可能是相反、可能是形態的色彩呈現較少見),可能在其他領域、空間中因為形態類似於大眾所以你反而是相對平凡的,且這個「多數人」是多少人也無明確的判準範圍,一切都是主觀的,因此即便在某一主題下你與大多數人的想法與行為都不相似,也會有人認為你普通一般,因為每個人對於抽象事物、形容詞的使用標準就不一樣了,在同一個空間、場域中當大多數人不約而同的站在某一邊、或表現出某種互為相似的行為與意識型態,這些人就會被認為(或自己認為)是平凡的、大眾的,而相反站位的人、或表現出不同於大眾(這「不同」是多不同也沒有客觀標準)的行為與思想的人,好聽一點就是獨特的人,中性一點就是特立獨行,難聽一點就是孤僻、邊緣的人,完全看人們怎麼去看待人們,因此不需確認自己是不是獨特的,因為你就是獨特的,獨特的人不會認為自己獨特,因為每個人天生獨特,自然的將真正的自己顯露就是獨特的體現,不是矯揉造作的追求「獨特」、做出自己想像中獨特的人的樣子你才能被稱為獨特,因為當自己欲實踐表現獨特時,就已經正在跟隨了社會主流的對於獨特的想像而刻意的人工再造,反而讓自己更平凡、更跟風。



領域鑽漏洞

世界上有許多存在能「鑽」、找尋輕鬆方式應付或以相對簡單容易的方式達成目標的灰色區域,等著有人(可能是自己,直覺上有意識的知曉自己的所知是正確的)抓到了這些彈性疲乏、規立劃分不明確、存有漏洞或範圍設擘模糊使人踩在邊陲地帶模稜兩可,而當有人覺察可以以更單純、不用腦、相對不費心神時間的方式也能達到相同目的時,就會開始動作、實踐「更輕鬆」(因為人類本性都是趨向一勞永逸、簡易平俗的內容操作、學習或從事),而且是自己一頭鑽、不太會分享給周遭親友「拉別人下水」,畢竟人都是自私的、為自己的,知道有一條捷徑能更快、更輕鬆的達成目標,而這種途徑、或模式是「偷吃步」、自我認知下應當屬於小眾少數才知道的.,有一種稀有性、特殊性、好似有著這些為數不多的人知道算幸運但不值得傳遞給更多其他人知道的特權,又加上自己也不喜歡太多人知道自己的「獨特」方式、怕大家一起爭相奪利而失去該模式的主導權、甚至被其他人超越,甚至無意間找到而鑽的人會自覺高人一階、彷如自己各方面都比沒有找到的大多數「普通人」更有條件、能力,應該擁有更良好的環境與優秀的外在表現(無論在行為/思想上、抑或成果呈現上),直到有其他人的介入或無意識的踏進他們的途徑而突然驚覺原來可以相對輕鬆的達到若干目的時(通常是一定數量的人或一群體的大致同時發現),就會牽引更多人湧入,最後如滾雪球般愈來愈多人發現並紛紛加入此區域,在方式使用的人數群體過於飽和時,就會有人「跳槽」、轉而離開趨赴至其他尋得的可鑽的漏洞,因為鑽漏洞的人多了、漏洞就不是漏洞了,因為它已經被大眾一定程度的廣知,所以就已經進一步設立更狹窄、明晰的規範了,一切公平化、制度化、系統化後就不再吸引人持有「鑽」的熱情了,所以試圖轉移陣地、尋找其他尚未有明確系統的規定的漏洞之處好讓自己能更輕鬆達成目的(此時目的還是不是自己真心欲追求的目的已經被歪曲、隱晦藏匿、不明朗了),而世界上各領域(無論多細部)的研究與事務就是藉由不斷的「鑽」、被大量發現、設立範疇與建置系統等階段逐漸被開發、進程而嫻熟圓潤,沒有不會被開發、被系統化、永遠可鑽的領域,只有尚未被發現挖掘、建立理論體系、更多人介入而結構成熟、完整的領域。



跟進時代?

當社會結構隨時間不斷變幻遷異,人們的價值觀與世界觀、道德觀也會隨之改動,因為整體圍繞的環境情況、景態已然不同,人類不會、也不能再以與以往相同的模式看待世界與周遭人事物,這並不是避免「落伍」、「被時代汰換」,而是不得不一定要跟進以保持自身在社會上的生存權、以還能繼續「活下去」,不會遭人唾棄、邊緣化、弱勢化,時代變化萬千的過程中,誰跟上或創造、提出屬於該時代的最新概念,誰就是公認「地位」最高的人(或群體),但前提條件是這樣的觀念要是已經廣為大眾所知且紛紛投入實踐、或正在流行風靡的、或有潛力成為流行的,才能是有能力資格被稱為「走在時代尖端的人」,哪怕只是差一點元素、慢一點跟上都可能被視為「低劣一等」的存在,然而總是會有人因為自體限制、思想完熟度發展尚未或不完全、自我意願不高而無法跟進、或跟進困難(可能也是因為上述的原因),而慘遭時代淘汰、冷落、無視、忽略、丟棄在一旁無人理睬,成為無人所知、知道也不會憐憫或拉一把的「底層階級」,但這也不能歸咎於他們,畢竟有些人無法或難以跟進並非出自他們的自由意志、單純不想這麼做,再者,即使他們心內有強大的信念堅持不這麼做、選擇與大眾不同的路線,又有何不可?因為自己不想做的他們是深諳如果不跟進是會有什麼「後果」的,縱然如此他們仍是決定不跟進,將思想、行為、舉止、表現停滯不前,或趨向他們欲求得、心中嚮往的方向,這樣的清醒與勇敢氣魄並非多數人能持有、承接、與駕馭,他們這樣的選擇並不是「過時」、「沒有跟進時代潮流、趨勢」,而是他們選擇留在或奔往他們心中最美的、最符合自己的時代與概念系統,每個人當然有權利選擇自己適宜在什麼環境、自己適合處在若干時代,而且最好有這種自我認知與覺察,因為這樣的人生才是屬於自己的、才是在自己的生命中活出自己的人生,無效、無謂的攀附、效仿、跟進某一時代的潮流與流行而不知道自己是否適合這流行衍生出的概念、或自己適合什麼時代屬性,就只是純粹的跟風、拋喪自我獨特性、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去將自己扁平化、普通化的迎合該時代的象徵樣貌,將有稜有角的自己硬生生套入社會建構的模板中,還自以為、自稱是跟隨時代趨勢精進、充實自我,也許從樂觀、不帶批判性的視角來看真的是如此,但這也只是在自身真正喜歡且剛好適合該時代的流行、概念而已,不可能涵蓋所有人的情況,因此至關重要的還是認清自己適合、喜歡什麼時代的流行、將自己置放在哪一種環境、概念氛圍下是最能發揮光彩的,而不是因擔心被時代淘汰而撇除自我意識與內心想法、將自己平凡化的去成為當下流行、大眾共同肯認的樣子,因為也許這樣的你不是你。



分配事務付出的力氣

在被繁多茂密的複雜事務重疊在一起層層包圍的情況下,作為個體化的人們很難再去顧及其他非本務的人事物,即便自身具有高持久度、高強度的「八面玲瓏」的各方面顧及能力、圓熟的處事方式,也難逃在工事一多時心力交瘁之下難以顧及所有面向的窠臼,因此我們所要求得的,並非事務的減輕、簡單化、單純化、甚至化繁為簡、大事化小小事化無,而是訓練、培植在事務攢累的數量在某一時刻之間超出人類(因人而異)的精神上、身體上、心靈上的負荷與最高限度的狀態下,還能將邊陲事務(即不太重要、不是事件輕重緩急的排序中處在地位高的位置的事務)、周遭的人事物皆至少得體的、及格就好的安排妥適,讓自己在忙主要、重大的事務時,其他事務(雖然不那麼重大排前、優先急迫,但仍然是需要時時顧及、甚至每天去探照注意的)也能包攬到、大致完整的通過(且不需成為那種八面玲瓏的人、甚至不需要將自己搞得精疲力竭、心神不寧也能達成),即使自己在原本運作進行的事務上已經耗盡九成的力量、精力與心神,已經無心思去做其他種種事務,但還是能利用剩餘的一成或借助其他人的幫忙、環境的自然驅使,來使自己在操作其他事務時更省力、不需耗費心神,而在嘗試了解如何做到之前,必須先將事務歸類(粗略分劃成重大、一般與邊緣)、接著認清自己的能力所及與擅長領域,先投注大量心力與精神在自己認為重大的事務上(務必是自己認為,因為每個人對於若干事務的重要性、急切性排序都不盡相同,而這也沒有絕對正確或錯誤,只有最適不適合自己),也許將自認相對困難的、繁瑣的先做完,也能將這些困難、大工程的事務分段、分拆成幾個部分依序完成(重點是讓自己壓力小一點Take,yourself,easy),接著再處理自認為不重大、生在邊陲地帶的「小事」,不需再花費過多力氣了、甚至可以「無腦」的做,就是將事務盡可能的剛好達到標準的得體的做完、讓它能過去即可,毋需追求盡善盡美、結果卓越、表現優秀、斑斕華麗,畢竟自己已沒有那麼多心力、體力與精力,而這樣的處事態度不但能將自己的狀態調整到穩定、宜人、無過大起伏或勞心勞力至自身出問題的地步,還能將屬於自己的事務一點一滴、不快不慢的一一處理結束、handle them thoroughly and gracefully(maybe not perfectly),雖然無法臻至完美,但至少自己是在身心狀態安全無虞的情狀下順利完成的,再者,誰能做到事事完美無缺呢?



時時關注事端發展?

我們不需太過專注、在意某一件事務的發展是否完全吻合我們對其的想像與預期,因為天自有安排、因果律操使的世界中,所有事端的展程與演進、事態的流動與遞移都是冥冥之中早已寫下未來景況的,一切都注定好了、甚至可以說人類對於未來事務會如何進展是沒有決定權、主導權的群體,只能雙手合十的期盼、祈禱、倚靠那不靠譜、沒有根據且不太準的信念、直覺來試圖讓事端的發展盡可能的符合人意,所以傾盡全力控制事情的進程走向,用層層嚴實包裹、幾乎不可能出問題的工廠生產線來操使事務,透過預期與過往的經驗來阻撓擋礙事端的無法控制因素,讓事務盡可能依照自己擘劃定下的路線流走,只要有一絲絲的乖離、偏軌,就會被人類狠狠的拉、拽回原來預期的軌道,沒有自由發展的空間,然而人類還是低估了上天安排事態發展、命運牽引導向的最高決定權操使範圍所及,縱然我們已經利用社會完整成熟的系統與體制綿密包覆所有事端的進程,使其照著人類自己安排的路線走,但時不時仍會出現出乎我們意料的事,過去完全沒有想過也不會想到、但又一切合理合情的發展,此時我們也不能歸咎於自己、人們都已經很努力控制事情走向、預期將會導致的發生形貌,但還是錯估、沒想到、忽略事務發展的無限可能,也許只能怪罪上天了,因為人類不知道其實我們強力安排事端發展的如此行為也是上天安排的,說到底人類還是無法對於所有事情有著全然全面的掌控與制裁,因為所有事務也都是上天決定的,我們只不過是在上蒼眼底下跟隨、恪遵、循守著一切規則的俘虜,宿命論闡釋的人生道理僅僅是無望、自認受宰割的一片死氣沉沉,然即便是這樣,我們對於事務的控制也不能徹底放手、棄捨,即使我們知悉在上天安排一切的世界中生存我們沒有選擇的餘地(即便能單向式的控制事務發展,但那也只是在事情接下來可能的走向先藉由過去經驗與直覺做出預測,然後一步步觀察、定睛注視、掐斷可能走偏的流向,究底而言我們還是無法決定、只能大概控制、觀察),我們還是戮力的想為事件的走向做最後的主導權爭奪(掙扎),因此我們癡狂著魔的對於事情的發展進程分秒在意、時時觀察(即便自己的責任已經完成、無關乎自己的事了),不是自己的事情做完就放著不理睬了,而是時時刻刻緊盯物件的處理程序,確保事務的發展狀況在人類自造的生產線上有沒有在我們的預期、想像中還尚穩定的進展,凡是一點點的偏離,就會歇斯底里、心煩意亂的要求事務趕緊回到「正軌」,即使有出軌的事端發展才是自然的、自由的、合乎情理、因果關係的發展走勢(因為軌道終究是人類依憑自己的利益與因人而異、充滿分歧支線的內在想法而自我設立的,不是事情自然發展的呈現樣態),看待的角度與態勢已然到了執著的地步,彷彿一有所變動或不如其意就要戰火爆發,情緒驅使的字眼與行為呼之欲出,這樣的處事方式有效嗎?



論述的專業性再造

不夠專業、缺乏學術性、或技術性論述支撐的見解能否被肯認、被集體苟同為是一種論述,其實答案因人而異,但不可否定的是,絕對可以說、寫出來、甚至出版、發表,以各種展陳形式外顯表張,因為再怎麼樣那都是自己的意見、至少是經過思索忖度、內在吸收融合之後,藉由自己的背景知識及話語風格呈現出來,是獨一無二的自我想法抒發,不是只有空泛的、廢冗的詞藻堆砌、無效無用的文字疊放,而是揉合連結了新知、或以自己的角度發現某事物的現象、規律、或通則,絕對是有被發表、擺列在外供人閱覽、參考、欣賞的資格與價值,也許尚未包納完整的論據、論證或所謂「專業性」的思考,也許置放在大庭廣眾之下沒辦法「滿足」,所有人的口味、無法全面性的得到某特定群體中多數人的同意(畢竟我們如今處在一多元化的分眾社會,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想法趨向與概念、價值觀,如果要盡量讓每個人都喜歡、或至少不反對,那就是「迎合」了,因為太具有普世性的話語就是軟弱沒彈性的言語,有跟沒有一樣),但只要觀點是出自於自己、基於自我生成的言語或具備自我獨特風格的看法(不是從他人的言語生搬硬套、浮濫抽取支離片段而胡亂組織成自認為屬於自己的論點,任何沒有經過接收、內化、再由自己產出的內容),經過整理後都能成為一種論述(雖然文字及語言無法完全表達意味,所能呈現的有限),因此整體而言環境是自由的,每個人都能發表自己的內在想法、同時就代表每個人也可以根據他人展出的想法做出反應、反饋、反響、評價,自由意志的隨個人喜好、習慣、站位、或,利用理性觀點、系統化的理論針對他人的講法做出評論,完全是自己的選擇、沒有對錯,想要依據自己的論點再深入瞭解、探究、分析、研討與否也是必先出於自我意願,如果決定要做更深入的研究、試圖讓自己的想法從發現變成具「專業性」的學問、甚至知識當然是最好的,但有時將疑問或想法保留存儲於心、放在外供人接收而不另外深究,隨著時光累積、沉澱至成熟之際再介入探察,也許才能創造出更堅實、完備的論述。



內容與形式兼具

內容與形式是看似對立、實則能相容的,但同時兼具內容與形式的完整性必須先了解認知內容與形式如何豐富、何者應先豐富,才能掌握內容與形式的臻至完美,我們常常認為內容完整了,形式就不容易擴充、或複雜化,只能以簡單純粹、甚至極簡空白的包裹裝幀來作為形式輸出,因為內容的創造與製作已然耗費太多心思、精力與時間,無心無力處理形式,而反之亦然,形式過於複雜、繁瑣,過多無謂多餘的包裝與層層堆疊會導致內容的破碎與不完整,影響個人無法呈現豐富精彩的內容產出,接著就進一步批判這種「只注重形式而內容敗絮其中」的作品是不具備公諸於世給予人評價觀賞的資格的,畢竟誰都不喜歡形式斑斕、方法多樣跳躍、外表絢麗多彩然內容填充塞物、堆砌無用無效的空氣廢言或精彩之處寥寥無幾、無聊稀疏、空泛乏味,因此大力抵制「形式>內容」類型的創作,無論是文學作品、藝術作品、乃至戲劇、電影、影像......但誰說形式豐富多色、內容單薄闃寂的創作就不是創作、就沒有資格供人欣賞,畢竟那也是創作者的原創、自我言語的生成、甚至煞費苦心、投注時間與精神才完成的作品,也許只是對於成品展現的樣子之理念發想不同、或與批評者的想法分歧,否則這樣就不能被貶視、忽略、踐踏、唾棄,再者,內容與形式的含量比例多寡也因人而異、全然看觀審者的主觀角度與帶入個人價值優劣的印象分數,多少的內容占比算是太少、形式應該在作品中占多少百分比才合宜(=不會過多),這些都很難以三言兩語簡易的界定、由於貧於標準的設立,但美好的是,內容與形式的兼備是可能的,首先必須將內容豐富了、完善了,因為觀賞者看的主要還是作品所欲傳達的意涵與概念、也就是內容生產的重要性所在,若心有餘力、還有時間,才盡量擴增撐大形式的豐富度、複雜度,而調整、優化、複雜化形式的展陳的這一個動作是基於內容已經完整無虞的情況下的,可以說豐富的內容是完善形式的先決條件與本錢,寧願形式簡單也不願內容粗糙,這樣才能平衡形式與內容的容量並最好的,達到形式與內容皆有完整熟稔的特質,創造出上乘之作,而這樣的修煉必定是要經過時間與不斷接觸而漸漸累積形成的,得慢慢來、急不得,先將內容生產的能力訓練嫻熟才能有機會邁入下一階段,逐步達成理想中的成品。



事務進行的順序

事務的進行程序不一定必須符合特定、指定的標準或流程順序,尤其是在操使自己的每日代辦清單時,因為不做、或晚一點做也不致於影響或拖慢整體的效率與進度,也許能試著「放鬆一點」、若事務之間不相關或重要性不大就先不做或晚一點做,調整做事的順序、滾動式的修正事務的處理優先考量因素,畢竟每個人不是生來有效率,也沒有絕對有效率的人,相對有效率的人都是靠自己對事務屬性具備的足夠意識、深諳若干事項屬於輕重緩急哪一種、什麼樣的事情應該最先做、什麼事可以延後,就這樣拼拼湊湊的圖形化開展描繪出一天、一週、甚至一個月的做事程序規劃,不只是先後排序而已,更多時候是操作的手法模式、細至具體確切的動作舉止,都是安排規劃的重點,有效率不一定指稱做事的速度快、敏捷靈活,而是知曉這些事的做的順序,懂得安排事情的操使作為、找尋付出最少得到、達到最多的方式,預期接下來的事情走向,並在當下專注於所經歷、所處理的事,沒有一絲絲的偏軌心神、分心抽離的分刻,這樣即使做事速度相對而言較慢也能掌握效率的關鍵,而被讚美是「穩重從容」、「不急不徐」,人們常常將做事速度偏快的人稱作「快捷、飛速、有效率」,而將忘了其實真正有效率的人分為速度慢與速度快之類型,且速度快的人不一定代表他就是有效率的,因此可以大致分成四類型:有效率有速度、沒效率有速度、有效率沒速度、沒效率沒速度的人(有/無某種向度的標準其實隱晦含糊,這裡指的是相對的、大眾共同既定的對於效率與速度的想像),有效率有速度的人當然能被稱為「快捷、飛速、有效率」,但這樣的人為數不多,因為要掌握做事順序的適宜與輕重緩急的事先忖度與規擘,同時整個過程是流暢順利的、快速消化的,必定是經過長時間、甚至經年累月的接觸或訓練才能修得,大部分的人都是(或想成為)有速度但沒效率的人,這種人迫切、有時過於急躁的想讓事情快快過去、結束,好進入下一階段繼續進行、或使自己得以解脫後享受,因此囫圇吞棗的一味推動事務的發展,縱使是沒經過消化、溶入而被迫踏入下一個目的地(椅子都還沒坐熱),然後魯莽的橫衝直撞、錯誤率高卻一試再試、活躍奔騰的操使著事端、一股腦兒的強行灌入,還要說服自己是在累積產出量、努力愈多收穫愈滿,注重的是做過的事的數量,而非做得「好不好」,正好與第三種有效率沒速度的人徹底相反,他們是穩妥謹慎的存在,即便外表看來事情進行得慢,但走得穩、直、持續且明確,他們正在往正確的路走去、他們也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應該怎麼做,將事情的各種屬性摸透、安排先做哪些、後做什麼,即使被其他人說「動作慢」但其實所做的事的質量遠比沒效率的人高,是值得效仿參考的典範,而沒效率也沒速度的人就需要更多時間與心力處理事務了,需要花費的精神、時間比一般人更多更大,卻做得還是偏慢,但所幸這種狀況只是過渡時期,只要不斷累積事務操作經驗、經過修煉與逐漸熟習也能成為上述其他三種人,當然要成為哪種人都是自我意志的選擇、沒有優劣之分。



詞彙的使用傾向性

人類詞彙的運用是會隨時間變換的,亦即在同一語境、主題中,抑或是要形容同一種事物或闡述某項觀點、概念、論述時,人會傾向於使用某特定的詞彙,或使用其的頻率大大多於其他也可以用來形容、意涵意思不變的字詞,但使用若干語詞本身會隨時間遞進、接觸頻率多寡而「逐漸」轉換、轉移至另一個意思相同的字詞上繼續黏著,常常使用這個字詞而不太常會使用他者,但附著於特定、甚至單一字詞使用以表述內容(無論是用口說、書寫等模式)的這一屬性特質是萬年不變的,因為個人在任何時期都會習慣於使用某字詞來組織自己的言語,這並非人們詞彙量普遍低下、這甚至和個人詞彙的擁有量沒關係,是因為人們使用自己的語言說/寫/想出某一特定主題事物時,會受限於腦內此時此刻的想像力,只會針對所要表達的觀念、看法、意識、思緒或情感想著要怎麼解釋,不會特別顧及支旁分岔的思想迴路,更不會想到要使用什麼同能表意的其他字詞來「豐富」自己的詞彙量(當然若有人想到這點、想著如何使用其他字詞來表達那就另當別論),只要自己欲傳遞的訊息接收者聽懂了、意會了、有認知了就好,不管是否使用多麼鮮豔斑斕的許多不同文字(但其實都直指同一事物、概念單純),因為這樣才是正常的、才是屬於「自己的語言」,這也是為何我們常常發現要表達同一件事情時,即使最終的結果目的、傳達的概念理論都相同,別人說/寫的內容細看之下就是與自己不同,其實不同的是使用的詞藻,明明都形容同一事物的狀態、動作,但可以使用的字詞多元無限,而自己只會使用其中的幾種、終究為數不多,而每個人都是如此、但又彼此不同,如同龐大的矩形論域中有無數個小圈圈的集合、每個人都各自有屬於自己言語的字詞使用領域,有時會或大或小的互相交集、碰觸(別人與自己使用的字詞些許或高度重疊),但大多時候是毫無交集、甚至離很遠,但沒有一人是空集合、也沒有人與某人的集合完全重疊,因為每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論述風格與字詞使用,不可被完全模仿、偽造、複製到完全相同,也不可能終生不變、那圈圈一定會或快或慢的移動,在無邊無際的論述空間中自由滑行。

房間1 - 文明思維:探討現代都市人的思維邏輯、生活方式,內含主觀評論、犀利批判的成分,請斟酌吸收思量。 房間2 - 命運說:自我對人生的體悟,隨筆記事、心情實錄。 房間3 - Kentzeur 文章選集 (2022/4/25~ ):集結Kenteur 2022/4/25至今的詩、評論、札記選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2023/05
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2023/06
閱讀時間約 19 分鐘
2023/07
閱讀時間約 41 分鐘
2023/08
閱讀時間約 33 分鐘
2023/09
閱讀時間約 31 分鐘
2023/10
閱讀時間約 38 分鐘
你可能也想看
創作者要怎麼好好休息 + 避免工作過量?《黑貓創作報#4》午安,最近累不累? 這篇不是虛假的關心。而是《黑貓創作報》發行以來可能最重要的一篇。 是的,我們這篇講怎麼補充能量,也就是怎麼休息。
Thumbnail
avatar
黑貓老師
2024-06-29
20231102遠距代觀故事--做完個案後我問了自己:「若父母將我的出生視為挽救家庭幸福的賭注,我會願意投胎嗎?」曾在一年半前體驗遠距帶觀的小億,表示自認不太會看,所以希望這次由Elsa代觀。了解多次經歷流產的小億準備在不久後要去做試管,希望能夠透過調整讓一切順遂,平安產下小娃兒。為能更明確小億前的狀態,特地使用小人偶確認;當人偶排列場域展開,慶幸的是她沒有被之前流產的事情影響對懷孕的期待,但也看見令人擔憂的部
Thumbnail
avatar
Elsa
2023-11-02
20231102 KWing開始我是否擁有一個足夠 輕柔的靈魂
avatar
ca_yang
2023-11-02
20231102 < 2024年的課程 > 20231102 < 2024年的課程 > 同學問:今年還剩兩個月,還有課程嗎? 我:不好意思,今年沒有公開課程了。 接下來的藥師佛布施供養迴向結束後,就是中強度的閉關 - 息戰修持。 同學:那明年會有什麼課程? 我:依據同學提出的建議與需求,規劃以下課程:
Thumbnail
avatar
金剛兄弟的對話 - 善守護
2023-11-02
20231101 選股策略一: 長期斜率 (0) 策略二: 短期斜率 (0)
avatar
FAIRYQUEEN 精靈女王投資隨筆
2023-11-01
20231101 日子黏著日子,牌卡作過場20231101,Kin12水晶的黃人日,分享靈犀好日子。
Thumbnail
avatar
翅膀子
2023-11-01
20231101 藥師佛結緣小計 20231101 藥師佛結緣小計 本次1112布施供養迴向後,會將此次佈壇的藥師佛琉璃金身、水晶咒輪,免費與大家結緣。 目前剩餘數量如下: 1、琉璃材質藥師佛 ( A款:無背板 ),剩餘數量:10組。 2、鎏金藥師佛( 今天同學發心捐出共結緣 ),高17公分,數量:1組。
Thumbnail
avatar
金剛兄弟的對話 - 善守護
2023-11-01
20231101(持續進場)美國債券ETF比有錢更重要的事。有個故事,奮鬥的年輕人羨慕湖邊悠哉釣魚的老人
Thumbnail
avatar
快樂星期一
2023-11-01
20231101時間沒有立場,沒有觀點,它就伴隨著事件一路向前,我不確定它是否在重複,但它遲早會貫穿我的一生,我的死因可能在我尚未出生前就已注定,甚至在我的祖輩出生之前就是確定了的。 於是我的悲歡,都是註定的,時間有如神明,它悄聲編排著一切,然後旁觀,它就是想要看見我的掙扎,我的無助,我的迷茫,同時它製造了我的解
avatar
容方
2023-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