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兩年前,跟好友聊起了有關Podcast的話題。
聊天內容詳情至今已不太記得,只記得當時我們說著,好像可以來試著錄製自己的Podcast,或是以我們每次都能聊天聊好幾個小時的能力,或許可以一起來開一個Podcast頻道!
當時說得也挺興奮的,但在那之後我們各有各忙、各有各的生活要過,錄製Podcast這件事也就默默成為了我們的眾多夢想之一。
直到今年四月,在裸辭了一年多以後的當時,我終於打破無所事事的沈默,開啟了我的Podcast頻道。
在這之前,完美主義就像是個討人厭的傢伙,在我想實現一些心中的想法時,她會在我耳邊告訴我:「喂!妳以為妳夠格嗎?妳反應能力差口條也差,又三分鐘熱度,妳開Podcast頻道只會鬧笑話而已啦!」像這樣,一直給我「失敗」的恐懼。
就這樣每天與「好想做什麼突破生活」以及「安於現狀的完美主義者」兩種人格共同生活,每天看著這兩個人格起衝突;當然,在當時,大部分時間是「安於現狀的完美主義者」贏了每次的爭吵。
直到有一天,我聽到了一句話:「最差的結果就是什麼都沒做。」
這句話就像是給那個「突破型人格」吃了定心丸,不再理會完美主義人格丟出來的恐懼。
「爛就爛,至少我試過,而且我會成長!」突破型人格對著完美主義人格丟出了這句話就徑直往前走了;完美主義人格傻眼,沒想到自己會有被無視的一天。
於是,節目就開始了。
從四月底開始至今已超過半年,依然維持每週更新,至今已接近30集。
現在的我回頭來評論我這Podcast頻道,我會給出這樣的評價:「嗯,我果真是不太會講話,這Podcast頻道真的是有點無聊。」關於這一點,完美主義人格說得沒錯,她確實挺瞭解我。
但是、但是!完美主義人格有一件事情預言錯誤,那就是,我並沒有三分鐘熱度!
當然,我也曾經差點實現了完美主義人格的預言,我曾經有好幾次都想著:「這週不知道要講什麼……實在沒話題,還是就乾脆開天窗算了?」「這節目真是做得很沒勁,這麼無聊的節目我又不太想宣傳。」「不如到此為止,關了吧!」
但是,每當快到期限,我依然會打開程式、打開錄音、開始開場白、開始閒話家常、開始編輯、然後完成一集。
而我知道自己,休息一次,大概就會休息一輩子了。因此,無論什麼日子、什麼心情,無論有沒有什麼精彩話題,我就當與朋友聊天、又或是自言自語,就這樣維持週更直到現在。
雖然這節目依照我的客觀評論,我仍然會覺得這是個不出色的節目,但我發現,原來做Podcast節目這件事,在我的人生中並非扮演著「事業成就」的角色,而是「靈魂成長」。
我的口條不好、反應能力差,講話時常常腦袋空白、贅字一堆。有時可能一整週沒發生什麼特別的事,隨便開一個話題,以至於節目內容其實有點無聊。
但是,我開始習慣這種,沒時間多想、完美主義沒時間來恐嚇的模式。
我開始接受自己的「瑕疵」。
雖然曾經因為覺得做得差而想關掉頻道,但我意識到自己並不是要拿Podcast做什麼大事業,也因此,我接受自己講話有某種習性、我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再來,突破人格沒說錯,我成長了。
從以前的三分鐘熱度,到現在將近30集的週更習慣;從一開始看稿的不自然,到後來按下錄音鍵就可以侃侃而談。
我難道不是很不一樣了嗎?
我的Podcast至今依然沒有很多聽眾,因此不只是沒有人監督,甚至沒有人期待。但這是我與自己的承諾;就像《我可能錯了》一書裡提到的,「沒人知道,但我自己知道。」
而就在前陣子,某個思考人生的日子裡,我心想著,我不是想成為作家嗎?
就是因為想成為作家,我才會過著現在這樣的生活;這段時間我有作品嗎?有,但寫完我就自己看、然後收起來,像秘密一樣。
原來完美主義還有一些殘存的精神在我體內,被我抓到了。
在某一次與好友聊天之中,我說:「既然我Podcast都能維持好一段時間的週更,那我認為我寫文章也可以做到!」
於是,打開了早已註冊一年多的方格子,開啟了我新的寫作歷程。
現在的我感到很幸福;比起說話,寫作讓我更有歸屬感。
我可以在文字裡發揮創造力,也可以藉由文字更認識自己。
若不是因為踏出舒適圈嘗試了Podcast,我想我很難走到這一步。
原來如此,看似無聊的Podcast旅程,原來是要把我帶來這裡的。
這段期間難道完美主義人格離家出走了嗎?不,她還在我之內;只是,她轉型成為謹慎人格。
與完美主義釋放恐懼不同的是,謹慎人格運用的是自身的智慧幫助我的生活更美好。
無論是Podcast或是文字創作,可能有些作品還不錯,可能有些帶有不少瑕疵;但無論如何,這些都是我的一部分,都是我寶貴的「人生作品集」。
而我很感恩這一切的發生。
P.S.後來,我也與當時聊天的朋友一起錄製了幾集Podcast,也算是實現當時的夢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