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知今日,何必當初。這是我看完電影的直接感受,想必很多看完電影後的朋友,都會有同感。鄭老爸的教訓或者報應,就是家破人亡,一生都帶着遺憾,到死那刻都仍然不會得到原諒,甚至連觀眾都不會覺得他可憐,電影把他塑造成一個千夫所指的人渣,但其實鄭Sir說得很對,他們全家人都是冷落哥哥的元凶。
(劇透,請留意觀看)
電影的英文戲名為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我覺得英文戲名比起中文更傳神。其實時間,一直地翻動着那本日記,不只影響一代人,甚至鄭sir對未來的憧憬,以及對家庭的想像,亦因為上一代的過失,而令他衝不破那個關口。
聽到很多人抽泣,我也有在哭,不如更是長期淚流。導演的拍攝手法的確高超,他能夠拿捏到觸動人心的畫面,而且每一個細節都交代得恰到好處,也有意想不到的伏線,例如那個童年的我並不是男主角,而哥哥那可愛動人的臉,就成為了揪動觀眾心的刺痛點。
我的家庭,恰恰是與電影的設定一樣為一家四口,有爸爸媽媽哥哥和弟弟,而我就是哥哥。從小到大,我的童年雖有波折,但不算悲慘。其實我反而會答謝那個基本上沒有理會和管教過我的爸爸,或者他的不作為,某程度上反而令我自我成長和約束,甚至乎心中有一個想法,就是長大後不要成為他那種人。
不過,也因為他的放任或無能,我們由小到大,都在孤立他,即使如今我們都長大了,也一直在孤立和無視他。那無分對錯,種多少業,得多少果,世界是公平的。每一個家庭都有各自的缺陷,我想不同年紀的人看這套電影,都會有自身的感受。有人會透過淚水去宣洩,也有人覺得其實那個小朋友也不是那麼可憐,比他更可憐的大有人在。只是生存和長大,對於很多小朋友來說,並不是他們可以選擇的事情。
作為父親的我,一定對鄭爸爸的行為看不過眼,甚至覺得兒女生下來是要呵護的,連她跌一下都覺得心痛,怎麼能忍心用力的鞭打。套用在我那一輩的思想,所謂「養不教,父之過」,特別是男孩子,若小時候沒有被打過或吃過苦頭,那就不能成為男子漢。的確,對很多男生來說被父母打數次沒什麼大不了,甚至乎有人真的因為是被打後才發奮讀書,他朝成就非凡。但即便如此,這個被打大而成長的男孩,名成利就後,也不會打從內心感謝他老爸幼年時打到他成長,甚至故意冷落或報復,君不見很多富裕老伯都孤獨終老,雖然有子有女,有權力和地位,但到頭來還是空虛寂寞,因為孩子會永遠記得,那個惡毒父親揮動藤條的陰霾。
而電影中的可愛男生,他並不是因為頑皮闖禍而不停被人打,甚至電影交代了很多細膩的位置,突顯他是個善良而為人着想的小男生,例如家裡有工人姐姐的他,會特意為父母煎蛋和炒蛋,但父親卻一副不屑的嘴臉。小男生為媽媽端來一杯水,父親不但不欣賞,還單打說他說錯了A cup of water,應該是a glass of water才對,還直接罵他垃圾。
他被人打時不會反抗,甚至會卑微的不停說「對不起」,他學業成績不好,但富裕的家長從沒陪伴和教導,甚至電影也沒交代有聘請補習老師協助,反而着眼點去了鋼琴老師。鋼琴老師陳老師是電影中唯一愛他和關懷他的人,而陳老師那種由心而散發的美和善,卻是鄭爸爸眼中的無能,他這種不可一世,不但打兒子,還會打老婆的男人,絕對是男人的恥辱,而他也受到了應有的報應。
這個鄭爸爸的角色被塑造得神憎鬼厭,也許是電影的刻意,但其實這是80-90年代,普遍家庭的寫照。在精英掛帥的年代,加上社會灌輸知識就是財富,讀到大學才是人才的意識形態,小孩就在威迫利誘下成長,心臟強大的會挨得過去,而像電影小男生那種內向,甚至已不自知患上抑鬱或情緒病的人,就只不能不幸地無法成為大人。
如今,看似正向教育多了,打兒女是犯法的事,相信在現今的社會裡,被打的孩子會比較少,但這不代表孩子的心靈及成長得到扶植。相反,面對這個愈見無力的社會,扭曲的思想及普世價值,孩子要面對的未來,可能比起那個在打罵中成長的舊時代更苦。很多小孩不敵壓力而了結生命,也讓社會再次反思究竟錯在何處。
諷刺的是,電影可以點出錯在父親及家庭成員的真暴力及冷暴力,報應就是一輩子的內疚及影響兩代人的家庭美滿。而現時的香港,我想相信即使找到那個令學生自殺的元凶,亦很難很難對抗或改變,更不要談報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