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安全不分顏色,下了車,你我都是行人,行人好、大家都會好,但為什麼台灣的行人不好,為什麼我們在路上走路要提心吊膽?這麼久以來,台灣交通規畫不良、行人地獄的現象,政府難道不知道嗎?
「還路於民」是在2023年8月20日由一個叫作「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所舉辦的路權大遊行運動,其發現因為路權而衍生的交通事故頻頻上演,讓大眾紛紛開始關注路權的議題,所以此聯盟發起人邀請各界一起上凱道遊行,希望人們不再忍受惡劣交通環境,並且還給行人一條安全的路。
以下為還路於民的五大訴求項目:
台灣大概一年車禍死亡人數會超過3,000人,受傷會超過48萬人,而如果用每10萬人口來計算的話,台灣一年因車禍死亡人數大概會有12.67人。
而韓國是每10萬人口就有5.26人,日本更低只有2.1人,所以如果台灣跟南韓比的話是兩倍多,跟日本比的話就是六倍。
柯文哲表示,透過與周邊國家的比較,我們可以明確看出台灣在交通安全方面仍需加強,以解決我們面臨的車禍傷亡人數相對較高的問題。在我擔任台北市長期間,我們實施了一項極為重要的交通改善措施,就是「鄰里交通改善計劃」。
柯文哲表示,比方說:以綠色人行道為例。當我們在設計鄰里交通改善計劃時,我們考慮到了綠色人行道的重要性。綠色人行道提供了一個安全的行人通道,使人們可以自由行走,而不必擔心被車輛撞到,相比於以前,行人常會因兩旁的汽機車臨停而被迫走在馬路中間,這樣的危險性相對就較高。
柯文哲表示,台灣的道路特別在都市裡,大概有1/3以上的面積是在停車。
柯文哲強調,道路是國家供行車使用的公共資源,而不是私人或停車的專用地。因此,處理路邊違規停車問題非常重要。所以他還是主張實行路邊停車計時收費,並且相信藉助智慧收費系統,可以達到高效的管理。這樣的措施都是為了讓行人和車輛能夠更加安全和順暢地使用道路。
柯文哲更是透露:很多人問說停車格做起來就是為了要收費的嗎?其實不是,真正的理由是為了管理,停車收費只是附帶的。
駕駛輔助系統
柯文哲敘述,我們當時給大概超過1,000輛的台北市公車安裝了先進的駕駛輔助系統。這個決策的背後是因為在駕駛公車時,經常會面臨許多視野的盲點,難以看到周圍的情況。為了克服這個問題,我們給公車裝備了小型雷達系統,使駕駛員能夠更清楚地識別旁邊是否有機車或行人。這一個措施很大幅度的改善了公車的安全性。
柯文哲指出,Google 地圖是一個可以利用大數據來幫助減少交通事故的好工具。他舉例說明,通過使用 Google 地圖,我們可以標記每一個交通事故的發生地點。通過收集和累積這些數據,幾年的時間內,我們可以明顯地識別出一些交通事故的高發區域。
柯文哲提到一個典型的例子,即仰德大道上的一次重大車禍事件,其中一輛卡車撞上人行道,造成了4人死亡。在這種情況下,他要求交通局使用 Google 地圖來標記過去5年在仰德大道上發生的所有交通事故。這樣一來,很明顯地顯示出了幾個車禍熱區。
針對每個熱區進行了評估,包括考慮是否需要調整交通號誌、增設護欄、或者建立中間分隔島等。同時,他們也與當地社區的居民和商家進行了溝通,徵詢他們改進的建議。
該區域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數下降了超過60%。柯文哲進一步提出反思,並問及過去多年來是否有多少文化大學的學生在仰德大道上發生了交通事故甚至喪命,強調如果能早點採取行動,就有可能減少這些不必要的傷亡事件。
台北市透過鄰里交通改善計劃的推動,已經成功降低了車禍傷亡人數。然而,根據六都地區的車禍死傷人數統計依舊高於台北市,甚至有的地區高達四倍。而且與日本相比,台北市在交通安全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改善空間。所以通過學習其他國家的經驗並改進台灣的交通安全措施,將有助於繼續保護市民的生命和財產,並提高城市的生活質量。
台灣民眾黨提出交通安全基本法,內容指出要先確認行人在交通系統裡面有最高的位階,使行人優先的概念建立起來,並且將交通安全基本法大概分成三個面相來處理,分別是路、車、人。以下整理出四項交通安全基本法裡的規範,供你閱覽。
道路建設法是規範全國道路與各級道路都要設計統一,例如:例如斑馬線離十字路口街角要有5公尺距離,這樣轉彎車輛才不易擦撞過馬路的行人,舊有道路逐步改善,新道路都按新規定設計,才能一步步讓行人行車更加安全。
道路車輛法是為了確保車輛安全,例如:牌照、檢驗和噪音管理的有效性,都需要建立一個跨部門的合作機制。這樣的協作將有助於確保車輛遵守一致的標準,提高安全性、環保性,並確保合規性。
柯文哲表示,他在擔任台北市長期間,為了提高機車駕駛者的安全意識和技能,他大幅補助機車駕訓班,以提供更好的培訓機會。在補助機車駕訓班後,政府進行了研究,發現參加駕訓班的駕駛者與沒有參加駕訓班的駕駛者相比,其第一年車禍傷亡率明顯降低了一倍以上。
結果驗證了政策的有效性。於是他們又再進一步的加大了對機車駕訓班的補助。相信這將有助於降低車禍傷亡率,並保護市民的生命和財產。
柯文哲說明,違規計點的制定是需要達到平衡的。如果太嚴格的制度會讓駕駛者感到壓力過大,然而太寬鬆則可能失去嚇阻效果。因此,我們需要追求最適當的違規計點制度,以實現合理的管理。
總之,目前的目標是通過適當的違規計點和管理來實現道路安全。這不僅可以減少車禍傷亡,還可以提高駕駛者的道路紀律和安全意識,使道路更加安全,並確保不會過度施加壓力。
TOD,意旨讓「都市的發展」隨著「大眾運輸沿線」開發,而不再是漫無目的開墾或是沿著一般的公路建設。 藉此讓民眾因為更接近大眾運輸工具,而更願意使用大眾運輸、減少汽車使用率,進一步改善日漸惡化的交通。
柯文哲說明,台灣在規劃捷運路網時,沒有充分考慮到以捷運站為中心的都市設計,這是一個重要的缺失。如果回到30年前,重新規劃台北市的捷運路網,應該將捷運站視為交通節點,並在車站周圍創建小型社區。可以嘗試放寬容積率,甚至建造社會住宅,以鼓勵居民使用捷運作為主要的交通工具,減少私家車的使用。
柯文哲表示,我們的軌道建設應該更加整合,特別是考慮到已經存在的高鐵、台鐵以及汽車轉運站等交通設施。新的捷運路線應該與現有的交通架構互相串聯,而不是單獨存在。這樣就可以建立一個完整的交通導向開發(TOD)模型,從而提高公共交通系統的效能。
此外,全國的軌道運輸計劃必須緊密整合國土規劃。每一個軌道車站都應該被視為城市發展的核心,一個小社區的中心。
台鐵因長期虧損,所以在2024年將掛牌公司化。相對地,舊有車站的開發將成為一個關鍵議題,因為台鐵車站大多位於城市中心,就是所謂舊城區的核心。就像是我們前面提到的,車站不應該僅是交通樞紐,也應該成為小型都市中心。
以香港八達通捷運系統為例,其土地開發收入佔收入的40%以上。台北市的情況不同,大約85%的收入來自車票,然而單純依賴車票收入是無法支撐公共運輸。因此,目前對台鐵來說,最重要的業外收入來源之一應該要是車站周邊的土地開發。
柯文哲提到的交通政策有五大核心價值,安全、人本、低碳、智慧以及可承擔,以下將仔細解釋這五大核心價值的意義。
我們需要將交通安全理念納入台灣的交通政策中,從而減少車禍造成的悲劇,保護人們的生命和財產。
台灣要先將「以行人為最高優先權」的理念納入交通政策裡,才能擺脫『行人地獄』的名稱
低碳發展已經成為全球的潮流,並且實現2050年淨零碳排放目標已變得迫在眉睫。在這種情況下,公共運輸的重要性在於實現低碳以及環保。如此不僅可以減少碳排放,還可以改善城市交通擁堵,提高生活質量,並實現可持續的城市發展。
現代社會正朝著智慧化的方向迅速發展,智慧交通、智慧校園等都受益於e化技術。而且,e化技術可以極大地改善交通系統的效率和可持續性。如此我們將可以實現更智慧、更高效、更環保的交通運輸,提升生活品質並實現可持續的城市發展。
可承擔性是政府必須正視的交通建設問題,其需要依此尋找解決方案,以確保這些重要計劃不會對地方政府的財政穩定造成威脅。
我們可以透過此篇文章,來了解柯文哲是如何針對以人為本 還路於民之訴求,來做相對應的解決方案以及政策。實現這些目標需要長期且全面的努力,以確保交通政策能夠有效實施並持續改進。柯文哲的政策和行動為台灣的交通安全問題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框架,需要政府、社會團體和市民的共同參與和合作,才能實現更安全、更長久的交通系統。
延伸閱讀:柯文哲政績,台北市長執政8年來的貢獻
如果想瞭解更多資訊,請持續關注2024總統大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