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媽媽但她也是她自己 《小曉》刻劃出一位非典型母親 陳意涵想透過角色撕去聖母光環

2023/11/30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2021年,年僅8歲的林品彤在《美國女孩》中飾演善解人意的小女兒,雖然戲份不多,但角色的貼心特質也足夠令許多觀眾留下深刻印象。而今年不過才12歲的她,更以《小曉》晉升金馬獎最年輕的影后,只是這次她在電影中成了人們眼中的「Trouble girl」,與陳意涵合作揭露過動症兒童與家屬所面臨的家庭、社會困境。劇本對人性有著極度真實的描繪,相信足以讓觀眾經歷一場震撼教育。

首次演媽的陳意涵 想為母親一角撕掉聖母光環

現實生活中有一子一女的陳意涵,為《小曉》獻出第一次演媽媽的經驗就入圍金馬最佳女配角,她在片中飾演過動症兒童小曉的媽媽薇芳,體驗到比平常更高壓的生活模式。在外要維護光鮮亮麗的外在,回到家又要處理和女兒之間的各種衝突與矛盾、面對女兒同學和家長的種種質疑等等,這個看起來累到不行的角色,對她來說到底有何吸引力?

「我有一個很崇拜的親戚姊姊家裡有類似的問題,沒想到給她看了劇本後她卻說『沒有把我們的辛苦寫出來,沒有替我們發聲。』但其實導演和監製(靳家驊與王小茵夫婦)正是以他們自己女兒為靈感所創作出的劇本,所以這就讓我很好奇,原來不同角度看到的會是截然不同的狀況。」她除了想透過薇芳的角色了解這不同角度當中的差異之外,同時也想替廣大的媽媽族群撕去聖母光環。

raw-image

「通常會覺得媽媽就要很無私的人,大多都沒有當過媽媽,就是因為你沒有成為母親所以不了解,其實媽媽有很多自私的時候,只是社會給媽媽的光環太重,我覺得好奇怪,為什麼爸爸都不用這樣?」在《小曉》片中可以看到一對「相愛相殺」的母女,關心、不捨、嫉妒、厭煩、怨恨等種種情緒在他們腦中輪番出現,薇芳所展現出的特質不像典型的母親輪廓,而是讓大家看到更多在母親身份之下,一個女性的自我。這部分,也是同樣身為母親的陳意涵很想大聲吶喊的(訪問中聊到這段她確實音量提高很多)。

「媽媽會自己給自己很多壓力主要是因為經過懷胎十月,那個連結確實很緊密,對小孩的責任感它就在那邊,的確會比爸爸多一點。但我覺得這不代表媽媽一定要是完美的,這很不公平。我想接演《小曉》也是跟此有關,很好奇大家為何覺得媽媽就是這樣那樣?其實媽媽也有自己的情緒啊!小孩也有很多辛苦的地方,每個人都辛苦地在生活著,所以不需要有任何聖母光環,或認為誰就應該怎麼樣。」

挑戰非典型母親形象 反思「為母則強」是不是一種枷鎖?

《小曉》電影預告有一句文案寫著:「如果沒有你,我是不是能做自己?」精簡準確地總結了薇芳的內心世界,也是電影想對母親角色所做的疑問。薇芳的很多情緒和行為有時候看起來有點過分,令人不解,但有時候又讓人同情,感同身受。回想初次看完《小曉》,我對導演用這樣的劇本去討論母親的真實情緒感到非常震撼,同時更想起小燈泡的媽媽王婉諭曾說過的,事發當下她很想救女兒,但她也會害怕。是啊!母親也會害怕,那是我第一次真實理解到母親除了是母親,她還是一個有著各種情緒的普通人,所以對《小曉》中揭露的種種脫離刻板印象中的母親形象,特別能理解。

「不要說凶殺案了,光講蟑螂、老鼠,為什麼我就要去幫你踩、幫你抓?你難道不能當一個勇敢的小孩嗎?我為什麼突然就要變得不害怕?」陳意涵說。這也讓我不禁思考,「為母則強」究竟是客觀地描述一種身份轉換的心態變化,還是一種無形枷鎖?所有關於母親身份的理所當然標籤,在《小曉》電影中就是不斷被撕下,再以一種溫柔的方式,把這些標籤變成互相理解、陪伴的ok蹦,貼在母女的每一個傷口上。

raw-image

看似平淡的日常藏著濃厚情緒 生活感讓一切更自然

整部片以一種平淡的日常風格去描述事件的發生,將母親的勞累、無奈透過與孩子之間的衝突、理解呈現,背後情緒雖然濃厚,但表現方式並無太過強烈的戲劇性,似乎更能貼近真實人生。

一開始導演給陳意涵參考的電影也就是這種風格,「他讓我看《天使的臉孔》片段,飾演單親媽媽的瑪莉詠柯蒂亞和她的孩子一起看電視,他們狀況有一點像薇芳和小曉,感覺好像關係很好但行為又很疏離。」陳意涵說。

雖然起初她覺得這種感覺有點難懂、有些模糊,不過也許是因為以前也曾當過愛看影展片的文青,對這種吃吃東西、不用講話的日常情境和背後的故事很嚮往,多少也能抓住一些精髓。此外,好的對手演員也讓事情進行得更加順利。

「導演不試戲的,我們都是現場直接演,剛好幾個演員都是很有生活感的人,就很自然順順地完成。跟俊謙合作也很舒服,大家都把自己的角色站得很穩。」她更大誇林品彤非常有天份,並自嘲自己對小孩子用太正常的對戲方式似乎有點過分,「在大銀幕看最後一場戲的時候我忍不住數她身上的瘀青有多少,好擔心可能是我不小心在拉扯的時候弄的。」

源自真實經歷的台詞 激起演員對戲的強烈情緒

在劇中表現極為精彩到甚至能使觀眾感到煩躁、不耐的林品彤,現實生活中是個很安靜乖巧的少女,雖然演出前參考了同樣講述過動症的電影《蘿莉破壞王》,但因為跟媽媽感情很好,所以要詮釋小曉和薇芳之間劍拔弩張的狀況一開始對她來說並不是太容易。「我後來就是盡量去理解小曉的心情,理解她為什麼會這麼做。意涵媽媽很厲害,我一看她就可以進入角色(意思是可以動怒準備吵架)。」林品彤說。

陳意涵則把功勞給了導演:「台詞寫得非常有感覺,有時演著演著會不曉得是即興演出還是怎樣,比如小曉說我五十歲那邊,我以為是品彤自己想的。」相信有看過電影的人都可以感覺到,薇芳聽到這句話後有多麽錯愕,那種錯愕和時間暫停的氛圍剛好也放大了衝突中彼此對立、不解的莫名情緒。其實《小曉》劇本始於導演靳家驊和監製王小茵夫婦的生活經驗,兩人的女兒也有一陣子特別活潑難帶,他們把日常會講的話融入劇本,這也難怪會那麼有感覺。陳意涵也說她在片場都會觀察監製與女兒的互動,作為詮釋角色的參考。

raw-image

平時低調安靜 林品彤想挑戰反派或喜劇

雖然才12歲,但在林品彤的應對和某些想法上都可以感受到她的成熟,比如談及現實生活中遭遇類似電影中的霸凌、欺負狀況,她用一種很平淡的語氣說:「有時候會有幼稚的同學欺負我,我就不理他們,當你表現出來不在意,他們自然就會覺得無聊了。」

平常在學校,她是一個低調安靜的人,除了電影演出之外,也演音樂劇、跳舞、唱歌、彈吉他,還會寫故事。問她之後想挑戰什麼樣的角色?「反派,或是輕鬆的喜劇都蠻想試試看的。」但想想12歲能有什麼反派可以演?這題或許可以請各大編劇好好思考一下,如果真有這樣的角色,其實很令人期待。

raw-image

《小曉》在今年金馬影展觀眾票選榜中沒有進入前二十名,據幾位看過電影的觀眾說法,得到「觀影體驗不舒服」這樣的答案。而看完電影後落淚的陳意涵,她的心得或許也說明了為什麼觀眾會有這感覺:「看完最後一幕,我覺得好絕望,難怪有些看過的媽媽說這是很寫實的驚悚片,生活真的不是那麼容易的,這是很現實的問題。」她也表示,在經歷了《小曉》之後,會期許未來如果小孩發生任何情況,自己能試著站在不一樣的角度去面對、去理解。

「不管你已經是媽媽或是即將成為媽媽,又或者你是家裡也有一些特殊狀況、對媽媽角色充滿疑問的人,在這部戲裡都找不到一個答案的,但從中一定能看到一些熟悉的影子。」這是陳意涵對《小曉》的總結。

人生畢竟不是童話故事,很多問題沒辦法明確解決然後像沒事般往前走,大部分的情況是與問題共存,生活依舊得繼續過。我想《小曉》透過非典型的母親一角來對人性提出挑戰,給予觀眾的雖然不是觀影的愉快體驗,但卻告訴我們一個很重要的觀念—請再也不要因為自己身為某些角色而質疑自己內在的各種情緒與心思的正當性,因為在這世上有著這樣情緒與心思的你,不會是一個人。

raw-image

劇照:CATCHPLAY提供


在這裡可以看到什麼呢?你可以把這個園地想像成是個線上雜誌。有著五花八門各種不同主題的專欄,從時尚專業領域、職場內幕,跨到電影、音樂、藝術......各種和美有關的話題我都想聊一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