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對寫還存有渴望,短時間內的停筆或許不是一件壞事,它讓我抽離,從另外一個角度審視自己一路以來的作品,就在某個靈光乍現的同時,這不就開始寫了嗎?
我主要在用的兩個寫作平臺,EP和方格子,都會定時來信給我數據,告訴我前一個月的流量表現,有些時候流量意外地好,只能說凡寫過必留下痕跡,使用寫作平臺的意義大抵就在這裡。
最近很困擾我的一件事,是每隔大概三天,我睡前就會開始焦慮,手腳一直冒汗,呼吸道變敏感,對房間內的光源也變敏感,非常難入睡,醫生開的藥吃了,也沒有明顯的改善,總是輾轉到將近天亮才真正睡下。這是我過去都沒有的症狀,今天我索性開了燈,打開方格子準備寫點什麼,就是你現在看到的這篇。
往好的地方想,休耕期或許代表的是我正讀書吸收新的養分,或正規劃一個新的連環寫作題材,準備蒐集資料後大展拳腳,然而這些我通通沒有做,我最後一篇發表的創作是七月在聯副刊出的詩作<新神>,再來就是《快雪青風行》的新書書評,之後我什麼都沒有寫,連平臺都沒有登入,只固定收到平臺寄來的流量報告。
(半年過去了……)
偶爾翻翻過去的發表紀錄,真的發現我已經寫了很多東西,縱然不是檯面上的一線作家,大概二三流寫手是可以自證的。寫東西這件事,打開筆電對著螢幕只是個開始,然而這一陣子以來我就是一直在刷youtube影片,或偶爾上netflix追劇,毫無啟筆的壯志雄心,就像有什麼腐敗的東西進入我的心,讓我逃避寫作這門行當。
如果要再向前追溯,是我今年上半年三次躁症發作,讓我在台北待了四年的一點點根基徹底摧毀,也得怪自己不見棺材不掉淚,如果好好聽醫生的話,從躁的幻異感降落下來找回現實感,也不會淪落到現在的境地。
總之,為課業、為工作,人人都可能有休耕期,畢竟我們都得先是別的什麼職業都好,接著才是作家,但對我來說,就像按下了一個啟動的按鈕,我要重新成為那個愛寫、能寫的自己。
我想大家會有類似的經驗,就是打開word或寫作平臺,卻腦袋一片空白,不要說內容了,連標題都生不出來,這邊,我提供幾個王道的方法,協助大家處理這種靈感枯竭的狀態:
我剛到台北時,曾被一位工作上的上司訓斥,如果要寫作,一年至少要幾十幾十萬字,或是換某個心理學說法,一門技藝磨練一萬小時你就是大師,我要說的是,其實沒有一個客觀的數據,我也很懷疑上司所謂年輕時一年五六十萬字的數字,有灌水或是文章本身就很水?我才不信你一年就可以寫出一部《大唐雙龍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