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濱海茅屋札記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閱讀書名

濱海茅屋札記


📖閱讀筆記

我們的經濟

有時我會說,在這個時代,只要靠社會的牙慧就可以過日子了。這個社會生產了太多太多的東西,每個人都有太多的衣服和用品,我們只要撿人家一點剩餘,就足夠用了,就用不完了,留下的時間做一點你自己想做的,或什麼也不做,而只是做天地間一個人,看看日升月落,讓風吹一吹,看看海怎麼藍,聽聽雞怎麼叫,享受一些清閒。因爲這些事情現在反而是很少人去做的了,但這種事一定要有人去做。想想月亮升起來不再有人看,太陽升起來不再有人看,花開了不再有人看,蟋蟀叫、青蛙鳴不再有人聽,我會覺得很對不起,會覺得天地寂寞——儘管人間繁華。如果能靠社會牙慧度日而能做人天耳目,就值得了。但即使是這個也不容易做到,因爲你實際上並不能真正靠社會的牙慧度日,做人天耳目也總要有個清晰的心,而這已經是很難了。


自然與無所住

有人或許會說我崇尙自然,這我大致是可以承認的,但若有人說我是自然主義者,我就覺得複雜糾纏。因爲任何一種經驗、想法或態度一旦變成了「主義」,就變成了圈套、束縛與陷阱,多少人會在裡面動彈不得,多少人會妄念滋生,多少人會以它的名義爲非作歹,遺禍無窮。基本上任何一種「主義」在成爲「主義」以前,都是良性的、柔性的(恐怖主義除外),利多於弊,而一旦形成主義之後就走向惡性、硬性,弊多於利,因爲它變成了僵化的東西,而之所以變爲僵化的東西,是因爲把它弄成「主義」的人多半是心靈僵化的人。

此所以爲什麼一切「主義」的初創者都是智慧者,而跟隨者則大部分都是中下根器。

這也是爲什麼「出賣」先師者往往是自稱爲他的門徒的人。

佛叫他的弟子要「於法無所住而生其心」,正是這個意思。

一旦成爲「主義」,就是「於法有所『住』」。


親嚐

有些年輕的朋友是真的要來幫忙的,對這些人我懷著感激,並感到安慰,因爲這些人有一種堅強的東西,是沒有被經濟價值觀所破壞的(「讀書」或「寫作」等等的價值,也已大部分落在經濟價值觀裡了,大部分「知識分子」是以「經濟」的眼光來看這些事物的,只或許他們不自知罷了),而這,非常難得。


幸福與單純

從整個社會看來,從整個歷史看來,大部分人所追求的恐怕不是幸福,而是「得」,得名得利得肯定,並以爲這是幸福,或以幸福之名追求這些,於是不得不藉助於非常複雜的方式了。

其實推至最後,「幸福」也仍是人爲的造詞;生命的原本,本無所謂幸福不幸福這個觀念,有的只是願望是否滿足。滿足就安適,不滿足就不安適。問題倒是願望的純與雜,造作與不造作。

由造作的心念所引起的願望,大部分都是貪圖的、複雜的、難滿足的,而即使滿足了也難給人安適感的。

文明社會所激起的願望,大部分是這一類,而文明人過得不快樂,也大致是起於這個原因。

幸福,就是什麼東西都得少一點;而大家所追求的卻是什麼都盡量的多。

也許,我所說的這種幸福,在許多人來說並不是幸福,而竟是一種難耐的寂寞吧!

其實我自己還不有時感到這種幸福中有一種寂寞?


死與禪悟

我看著那蹦開的、帶毛的頭蓋骨,非常驚愕的自縮到到纏繞著我的問題上來:

所謂禪悟是什麼?豈不就是這腦漿尙未塗地時的某種神經通路狀態?所謂那種大光明、大喜悅、那種地動山搖的變化,豈不就是內在神經通路的某種變化?苦惱、與疑問是含在這腦漿裡,開悟與解答也含在這腦漿裡,而當沒有這腦漿時,寧有這一切?

我突然顫抖的發覺好諷刺啊,好諷刺。這一切只是腦漿在作祟,而天地未爲之稍有一變。

今天,死的不論是一個凡夫走卒還是一個大徹大悟者,海風仍舊吹,日月仍舊空明,該風的風,該雨的雨,該飛砂處仍是飛砂。

悟那麼重要嗎?

說真的,不論你悟不悟,花仍舊開,鳥仍舊唱。


重要

我還是會想,我這短暫的一生究竟成就一些什麼最爲重要呢?藝術?音樂?文學?禪悟或道德的偉大?

但我知道,所有這一切,都像海天交界處某一個點一樣,沒有走到那裡的時候你覺得那有點什麼,但待你走到跟前的時候,又沒有什麼。也像遠處的霧,看起來是實在的一團,但待你走到,只是迷濛一片模糊而已。

這個我知道,所以往往急不起來。

但我還是會想,還是會問:我這短暫的一生究竟要完成點什麼?什麼是重要的?

但前幾天的一個傍晚我在向海的草院徘徊自問的時候,蘋蘋挽著小牛蹲在旁邊,百合和大牛在茅屋裡的燈下,答案便幽然出來:我這一生,重要的就是跟他們過日子,使他們順適他們的生命,我也順適我的生命。


老與死

於是我戰戰兢兢的讚嘆死了。我害怕,但我仍然讚嘆,即使這死威脅著我的親人和我自己,我仍舊不得不讚嘆、不敢不讚嘆了。

至於老,在你肯定了死的意義之後,又還有什麼異議呢?因爲,既然死是必須的,則讓你慢慢的死,緩緩的死,使你在老去之中得以認識死與老之意義的死——還有什麼比這更好的步驟?


甘於無知

我已經永不可能知道宇宙是什麼,星辰是什麼。而我也不要知道,甚至不願知道了。

最近我確實漸漸有這種傾向:泯於天地。泯然於生,泯然於死,泯然於化滅。

我覺得知生知死知宇宙是一件太累人的事,也是天地造人本不欲人知的事,而今,人非要去知不行,是以搞得民不聊生。

給你的一份,去領受就好了,不要去看整個宴席。


無奈

我所見到的,只是人由於過著某一種生活,而便渴望另一種,因爲都市的繁忙而便渴望鄉村的躬耕。

鄉村的躬耕之所以美好,只是它是城市的繁華之對照,之互補,人只是由於過著這一種生活,便渴望著另外一種,如果你給他另外一種,他必又渴望這一種了。


財富

錢,對於某些人來說,已經變成了唯一的財富了。可買的東西才是財富,用錢買得到的東西才是財富。

因此那月亮除了八月十五應景以外,就沒有人看了,因爲那不是財富;花,不管多麼嬌豔,也沒有人看了,因爲那不是財富;鳥兒的鳴啼也沒有人聽了,因爲那不是從十萬元以上的音響設備播放出來的,有什麼好聽呢?夜氣的芬芳更沒有人聞,因爲那是不必用錢買的。

不是物質的財富本身有什麼不好,只是人的眼光太容易拘狹了,當他追求物質時,往往忘記了那比物質更根本的——那物質的追求所想要服務的目的。


地球上的癌

有時,我免不了會覺得,人類做爲一個物類而言,在地球上所扮演的是癌細胞的角色。惡性的大量繁殖,極力破壞吸取其他的物類,破壞汙染整個生存的母體,而到最後是其他細胞與母體破壞殆盡,母體死亡,惡性繁殖的癌細胞羣也跟著死亡——除非它們少數細胞又用太空船出離母體,到另一個母體去破壞,去惡性繁殖。

想到這些,我真的困惑於人這種物類在地球上生存的意義究竟是什麼。人豈只是要把地球上的一切資源,一切其他生物及其環境食盡破壞盡?我想,沒有一個人肯說就是這樣,但事實上人就是這樣,就是這樣在走。而如果你勸他不要這樣再走時,他就說你要斷送他的生機。


📝閱讀心得

會知道老孟是因為《與神對話》系列,第一集由新時代教母王季慶翻譯,之後則是孟祥森譯的,後來接觸存在主義,其中《齊克果日記》、《地下室手記》等都是老孟翻的,甚至《愛的藝術》、《湖濱散記》也都是他翻譯的。他因嚮往《湖濱散記》描寫的生活方式而遷往花蓮縣鹽寮村,比區紀復還早。

有人或許會說我崇尙自然,這我大致是可以承認的,但若有人說我是自然主義者,我就覺得複雜糾纏。因爲任何一種經驗、想法或態度一旦變成了「主義」,就變成了圈套、束縛與陷阱,多少人會在裡面動彈不得,多少人會妄念滋生,多少人會以它的名義爲非作歹,遺禍無窮。

老孟是崇尙自然的,書中有一些議題也是我思考的,在不同的時間線上交會令人開心自己並不孤單。我最有感的是〈甘於無知〉:

我覺得知生知死知宇宙是一件太累人的事,也是天地造人本不欲人知的事,而今,人非要去知不行,是以搞得民不聊生。

這也是我最近在想的,或許膚淺無知才是幸福的,我真的要把《中觀》甚至《現觀》搞懂嗎?我也曾想過〈死與禪悟〉:

所謂禪悟是什麼?豈不就是這腦漿尙未塗地時的某種神經通路狀態?所謂那種大光明、大喜悅、那種地動山搖的變化,豈不就是內在神經通路的某種變化?苦惱、與疑問是含在這腦漿裡,開悟與解答也含在這腦漿裡,而當沒有這腦漿時,寧有這一切?

而其餘書中則是記錄了老孟在鹽寮的生活瑣事,其實以前看到老孟翻譯眾多艱深的外文鉅作,當讀到《孟祥森/孟東籬作品精選集》時是有點失望的,因為裡面盡是些瑣事,沒太多深刻的思想,而且在學生時期,認為像老孟、區紀復等的簡樸生活無異於混吃等死,沒想到數年後,我也來到了嚮往他們混吃等死的時期,只是沒他們踏破紅塵的灑脫。

97會員
422內容數
沉思靜心,簡樸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子非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清貧,並非一般意義上的貧窮,而是通過自己的思想和意志,造就簡單樸實的生活型態。
更多自由卻更少承諾,社會學家的消極關係報告(結論)
更多自由卻更少承諾,社會學家的消極關係報告(第五、六章)
更多自由卻更少承諾,社會學家的消極關係報告(第三、四章)
更多自由卻更少承諾,社會學家的消極關係報告(第一、二章)
清貧,並非一般意義上的貧窮,而是通過自己的思想和意志,造就簡單樸實的生活型態。
更多自由卻更少承諾,社會學家的消極關係報告(結論)
更多自由卻更少承諾,社會學家的消極關係報告(第五、六章)
更多自由卻更少承諾,社會學家的消極關係報告(第三、四章)
更多自由卻更少承諾,社會學家的消極關係報告(第一、二章)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講師介紹 賀景濱出生於新竹,從小在新竹念書成長,對於家鄉有著特別的情懷。 被譽為天才小說家的賀景濱,擅於在對話中運用悖論、矛盾的方式去質疑、顛覆知識,以產生荒唐及幽默之感。著有《速度的故事》、《去年在阿魯吧》。一九九○年,以〈速度的故事〉獲時報文學獎小說首獎。二○○五年,以〈去年在阿魯吧〉獲林
Thumbnail
我在一個傳統的家庭環境長大。 「好好念書、找穩定的工作」,就是我求學時代最核心的信念。 ​ 直到閱讀,讓我看到了更寬廣的世界,開啟了「自我探索」,對於既定價值觀產生質疑,不斷地對自己的生命問無數個「為什麼」。 ​ 尤其是那些沒有標準答案的:「為什麼我會在這個世界上?我這一生想做什麼?什麼是我真正
Thumbnail
★瀕死經驗研究權威五十年的心血, 繼《死後的世界》的重磅巨作, 雷蒙.穆迪博士(Raymond Moody)稱此書 「即將成為瀕死經驗研究中的經典」。   ●本書是探討瀕臨死亡經驗中最近的一本著作。 作者布魯斯.葛瑞森醫師是一位精神科醫師,他在年輕時擔任實習醫師,一個案例讓他開始對大腦的運作產
Thumbnail
介紹一本書「朋友原來是天生的」,如何用科學及統計的方式改善自己的社交與交友能力,利用科學跟大型統計解析「交友的方式」,給予社交障礙及社恐的人新的社交選擇,讓社交不再是問答題而是選擇題
Thumbnail
本書作者是一位曾於菲律賓工作超過五年的台灣人,他的同名粉專:「南漂作家」目前約有1.2萬人追蹤,內容主要是分享有關菲律賓的大小事,而他將過去的內容作統整與編寫後,這本書就在2020年誕生了。
Thumbnail
【多桑書評時間】 我是多摸摳桑,兩位寶貝兒子的爸 好事真的會發生嗎?真的有心想事成這回事嗎?在3分鐘未來日記這本書中帶我們回到事情發生前的本身,也就是所有事物發生的源頭—就是自己。只有自己能決定事情未來的發展。 原來大腦能記住的東西非常有限,我們每天接收到許多訊息,但往往記在大腦裡的都是我們集中注意
Thumbnail
不知如何回首來時路的人,永遠不會抵達目的地。 He who does not know how to look back at where he came from will never get to his destination. 荷西・黎剎(José Rizal)
Thumbnail
故事裡笙之介經歷大胃王比賽、改寫抄本、製作立繪、破解密文、綁架案件、拯救難吃的鰻魚店(?)、同時還要留意感情線的進展、以及調查造成古橋家毀滅的真相等等。笙之介的周遭事件頻傳,被比喻為「落櫻紛亂」——
Thumbnail
在人生中經歷一段唯有透過死亡才能經歷的旅程,將那段旅程中所見到、所感受到的事物,原原本本地說出來,以及到需要的人面前,傳達我的經驗──唯有如此才是活出我、木內鶴彥的人生。 最近,專門談論神秘,太空,外星議題的老高視頻,在日本介紹了一本談論瀕死經驗的日文著作,引起粉絲高度興趣。
Thumbnail
陽光普照的春日末了,棉絮飄散的天空,瑞士迎來了亞洲最著名的成人繪本畫家幾米。在中文的世界裡,他的作品已遠超過原創的書籍本身,改編成電影、舞台劇或是連續劇,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今日也以作者的身分走到了歐洲。 由瑞士出版社帶入德語世界,近日在瑞士與德國引起風潮。幾米說:我在蘇黎世湖畔感受到幸福。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講師介紹 賀景濱出生於新竹,從小在新竹念書成長,對於家鄉有著特別的情懷。 被譽為天才小說家的賀景濱,擅於在對話中運用悖論、矛盾的方式去質疑、顛覆知識,以產生荒唐及幽默之感。著有《速度的故事》、《去年在阿魯吧》。一九九○年,以〈速度的故事〉獲時報文學獎小說首獎。二○○五年,以〈去年在阿魯吧〉獲林
Thumbnail
我在一個傳統的家庭環境長大。 「好好念書、找穩定的工作」,就是我求學時代最核心的信念。 ​ 直到閱讀,讓我看到了更寬廣的世界,開啟了「自我探索」,對於既定價值觀產生質疑,不斷地對自己的生命問無數個「為什麼」。 ​ 尤其是那些沒有標準答案的:「為什麼我會在這個世界上?我這一生想做什麼?什麼是我真正
Thumbnail
★瀕死經驗研究權威五十年的心血, 繼《死後的世界》的重磅巨作, 雷蒙.穆迪博士(Raymond Moody)稱此書 「即將成為瀕死經驗研究中的經典」。   ●本書是探討瀕臨死亡經驗中最近的一本著作。 作者布魯斯.葛瑞森醫師是一位精神科醫師,他在年輕時擔任實習醫師,一個案例讓他開始對大腦的運作產
Thumbnail
介紹一本書「朋友原來是天生的」,如何用科學及統計的方式改善自己的社交與交友能力,利用科學跟大型統計解析「交友的方式」,給予社交障礙及社恐的人新的社交選擇,讓社交不再是問答題而是選擇題
Thumbnail
本書作者是一位曾於菲律賓工作超過五年的台灣人,他的同名粉專:「南漂作家」目前約有1.2萬人追蹤,內容主要是分享有關菲律賓的大小事,而他將過去的內容作統整與編寫後,這本書就在2020年誕生了。
Thumbnail
【多桑書評時間】 我是多摸摳桑,兩位寶貝兒子的爸 好事真的會發生嗎?真的有心想事成這回事嗎?在3分鐘未來日記這本書中帶我們回到事情發生前的本身,也就是所有事物發生的源頭—就是自己。只有自己能決定事情未來的發展。 原來大腦能記住的東西非常有限,我們每天接收到許多訊息,但往往記在大腦裡的都是我們集中注意
Thumbnail
不知如何回首來時路的人,永遠不會抵達目的地。 He who does not know how to look back at where he came from will never get to his destination. 荷西・黎剎(José Rizal)
Thumbnail
故事裡笙之介經歷大胃王比賽、改寫抄本、製作立繪、破解密文、綁架案件、拯救難吃的鰻魚店(?)、同時還要留意感情線的進展、以及調查造成古橋家毀滅的真相等等。笙之介的周遭事件頻傳,被比喻為「落櫻紛亂」——
Thumbnail
在人生中經歷一段唯有透過死亡才能經歷的旅程,將那段旅程中所見到、所感受到的事物,原原本本地說出來,以及到需要的人面前,傳達我的經驗──唯有如此才是活出我、木內鶴彥的人生。 最近,專門談論神秘,太空,外星議題的老高視頻,在日本介紹了一本談論瀕死經驗的日文著作,引起粉絲高度興趣。
Thumbnail
陽光普照的春日末了,棉絮飄散的天空,瑞士迎來了亞洲最著名的成人繪本畫家幾米。在中文的世界裡,他的作品已遠超過原創的書籍本身,改編成電影、舞台劇或是連續劇,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今日也以作者的身分走到了歐洲。 由瑞士出版社帶入德語世界,近日在瑞士與德國引起風潮。幾米說:我在蘇黎世湖畔感受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