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不了大人物的我們,決定成為簡單的人:這輩子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這不是任性,也不是逃避,而是每一天都在學習,如何用少少的錢,活出豐足的人生。
活出自我的三大要素:
你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努力以最少的錢過得開心自在。
■ 錢愈用愈苦
「為了生活,只能繼續做不想做的工作。」——自陷於「沒有選項」的狀態。這正是讓人生痛苦不堪的幕後推手,也是讓人無法活出自我的根本原因。
■ 人為何對金錢感到不安?
即使察覺目前的工作不適合自己,或根本是自己不想做的事,許多人還是不敢辭職。
「對金錢感到不安」,是不敢辭職的原因之一。
讓我安心的具體事證,就是「以最少的錢過著快樂的生活」。
■ 與其在意賺多少錢,不如了解只要多少錢就能生活
當你花愈多時間在自己不想做的工作上時,只會浪費掉更多錢。
將時間花在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上,會感到很痛苦,而為了紓解痛苦,必須花錢購買可以輕易得到的快樂,這就是浪費。如此一來,維持生命成本隨之變高,對金錢的不安全感則如影隨形地跟著你。
如果你正在從事你不想做的工作,就該盡力減少正職工作的時間,同時努力開拓其他的工作機會,靠其他工作賺錢。這是打造快樂簡單生活的一大關鍵。
■ 加上必需品有八十分就好
八十分的人生究竟是什麼樣的人生?我認為是放棄花錢買快樂的人生。花錢買快樂的人生就占了二十分。
相反的,光是不做自己不想做的工作,人生就超過六十分了;接下來只要擁有最低限度的必需品,加起來就有八十分。
各位可能覺得平淡無趣,但這樣就夠了。
■ 不要以瞬間最大風速思考奢侈這件事
與其享受瞬間最大風速的極致奢侈,不如充分體驗微小而踏實的幸福。當兩者付出同樣的金錢,後者在生活中所累積的幸福總量比前者還多。
我們將這個想法稱為「從總量思考幸福度」。
簡單來說,平時生活不花多餘的錢,只要多一點幸福便是奢侈。如此一來,不僅能過著不花錢的幸福日子,若想調整生活水準,也不會感到太痛苦。
■ 比靠副業賺錢更重要的事
我在當上班族的時候,沒辦法從自己的工作中找到意義,始終覺得很不踏實。要是能理性地將工作單純視為賺錢工具那還算好,但我每天要花超過八小時在無意義的事情上,這一點對我來說只有痛苦。
簡單來說,若是為了擺脫對於金錢的不安全感,而將賺錢視為第一考量選擇副業,反而是本末倒置的做法。重點在於,「你是否能在這份工作中找到意義」。
只要找出工作意義,就能擁有八十分的人生。
■ 賺來的錢能維持基本生活就好
常看到有人說:「上班族若想辭職,至少要能賺到比目前薪水高出兩倍的收入。」
但這種說法完全錯了。
能賺到這麼多薪水當然很好。可是,要額外賺這麼多錢,準備期間勢必會拉長,可能得再花好幾年繼續做自己不想做的工作,從這一點來看並不理想。因為你這幾年還是會出於工作上的痛苦不斷揮霍金錢,以緩解內心苦悶。
賺錢時要考量的重點,就是讓自己處在「收入大於支出」的狀態。這樣就好。
要是能將最低生活費降低,你的工作選項就會變多。如此一來,便不再需要藉由揮霍金錢來排解工作上的痛苦,讓人生走入正向循環。
與此同時,即便你目前每個月的生活費是十五萬日圓,只要體驗過五萬日圓過一個月的日子,就不會再產生對於金錢的不安全感。
■ 自然而然找到擅長的事
習慣上班族通勤型態的人,每個月同一天帳戶都會匯入同一筆錢,這很正常。說好聽一點是穩定;說難聽一點,就是無盡勞動的詛咒。
我想透過本書告訴各位一件事:「努力以少許金錢快樂生活。」這是我唯一想說的話。
痛苦生活指的是「只能做討厭的工作」,沒有選擇的狀態。不僅如此,當你內心老是沒來由感到恐懼,害怕辭職後無法維持正常生活,就會被困在不想做的工作裡。
只要沒看穿「對金錢的不安全感」的真面目,就很難活出自我。正因如此,我們只能努力以少許錢快樂生活。
如此一來,正常生活的門檻會降低,就能擺脫對金錢的不安全感。由於必須賺到的最低收入變少了,可以選擇的工作也會變多。與此同時,還能存下讓我們擁有選擇權的金錢,實現心目中的理想生活。
我要說的不是「不花錢就好」,而是「努力」在不花錢的狀態下快樂生活。
要是沒有這份努力,世俗觀念與內心的常識會慢慢形成心理障礙,讓你無法如願降低生活成本。如此既無法消弭生活中的痛苦,壓抑著不花錢也會衍生出「犧牲眼前生活的剝奪感」。
我今年三十一歲,不清楚未來的人生是否能像現在這個瞬間一樣安穩度日,若說絲毫沒有不安全感,那是騙人的。
即使如此,我仍堅信一件事。
那就是「親手做自己想要的東西,無需賺很多錢,但要做具使命感的工作,人生總有路可走」。
這本書的核心,就如我在《請叫我「遊民小姐」!》一文中整理,「最低限度的美好生活」是這些作者們的共同理念。此書寫到:
我想透過本書告訴各位一件事:「努力以少許金錢快樂生活。」這是我唯一想說的話。
這邊借鑑最近發生的勞動部公務員霸凌輕生案,書中寫道:
「為了生活,只能繼續做不想做的工作。」——自陷於「沒有選項」的狀態。這正是讓人生痛苦不堪的幕後推手,也是讓人無法活出自我的根本原因。
作者指出「對金錢感到不安」,是不敢辭去不想做的工作原因之一。而解決之道在於:「以最少的錢過著快樂的生活」:
即便你目前每個月的生活費是十五萬日圓,只要體驗過五萬日圓過一個月的日子,就不會再產生對於金錢的不安全感。
這個觀點與斯多葛和伊比鳩魯主義的「體驗貧窮」相似:
我們不應該只想像失去財富會是什麼樣子,而應該定期「體驗貧窮」。也就是說,讓自己滿足於「最微薄廉價的食物」,以及「簡陋和粗糙的衣物」。根據塞內加的說法,斯多噶主義者的哲學對手伊比鳩魯,也體驗貧窮。然而他這樣做的目的,似乎與塞內加大相逕庭。塞內加是為了珍視自己擁有的東西;而伊比鳩魯是要檢驗他認為自己需要的東西,以決定哪些東西實際上是生活中沒有也可以的。—《善用悲觀的力量》
儘管透過降低生活的標準來克服金錢焦慮是一種有效的方法,但也常被質疑未來是否能應付不足的情況。對此,我曾提出:「賺多少才夠?」是一道無解的命題。不如反過來從「活多久才夠?」來思考。畢竟,只有活著,金錢才有意義。如果你的生命只剩下一天,那麼在這一天內實現財富自由是完全可行的。
當你花愈多時間在自己不想做的工作上時,只會浪費掉更多錢。將時間花在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上,會感到很痛苦,而為了紓解痛苦,必須花錢購買可以輕易得到的快樂,這就是浪費。如此一來,維持生命成本隨之變高,對金錢的不安全感則如影隨形地跟著你。
這點在《今天也不想上班》也提到:
很多人會擔心離職後到換下一份工作前的經濟狀況,但事實上,一直待在讓你充滿壓力的公司裡,錢才會變少。為了緩解壓力而暴飲暴食、買東買西,會比精神穩定時花更多的錢。若從人生整體的支出來看,我想這段期間為了舒緩壓力所花的錢一定很可觀。—《今天也不想上班》
有些研究指出,「薪水越高可能道德越低」或「薪水越高可能意義感越低」。這邊先不去細究內容,從結果論來看,確實在不喜歡的工作環境下,人們更有可能因為內心的補償需求而花費更多金錢。這也會導致自陷於「沒有選項」的狀態。
我在當上班族的時候,沒辦法從自己的工作中找到意義,始終覺得很不踏實。要是能理性地將工作單純視為賺錢工具那還算好,但我每天要花超過八小時在無意義的事情上,這一點對我來說只有痛苦。簡單來說,若是為了擺脫對於金錢的不安全感,而將賺錢視為第一考量選擇副業,反而是本末倒置的做法。重點在於,「你是否能在這份工作中找到意義」。
這點在《如果人生重啟》也提到:
專家們一致同意,少領點薪水而喜歡你做的事,大大強過為了周末和一年三星期的假期(如果你有那麼多的話)而活。就算做你喜愛的事情會讓你手頭沒那麼寬裕,專家們也認為那是顯而易見的選擇。—《如果人生重啟》
對於職業倦怠與中年焦慮的解方,經過這段時間的閱讀,可以理出三個關鍵方向:
「心理韌性」聚焦於心理諮商的技巧與方法,幫助個體建立面對壓力的內在資源;「最低限度的美好生活」則提倡以簡樸生活方式降低對物質的依賴,從而減少焦慮;而「後悔的力量」則從長者與臨終者的智慧中汲取經驗,幫助我們在人生重大決策中減少可能的遺憾。
關於「最低限度的美好生活」,儘管每個人實踐的方式各有不同,有些人偏好手作生活、有些人追求效率或性價比,但他們的共同目標是一致的:減少焦慮,找到內心的安定。
然而,對於選擇這條道路的人,我們或許會心生一種擔憂,擔心他們到了晚年是否會對自己的選擇感到後悔?此時「後悔的力量」補足了這一拼圖。此書寫到:
我今年三十一歲,不清楚未來的人生是否能像現在這個瞬間一樣安穩度日,若說絲毫沒有不安全感,那是騙人的。即使如此,我仍堅信一件事。那就是「親手做自己想要的東西,無需賺很多錢,但要做具使命感的工作,人生總有路可走」。
這種對未來的不安全感,從長者的智慧中可以得知,專注於意義感與使命感的人生,大概率是一條不會讓人在未來後悔的道路。這樣的生命經驗給我們的人生提供了方向,對於我們這些已經瞭解到這條路徑的人而言,最後的臨門一腳,便是鼓起勇氣跨出改變的一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