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淡菜編年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西尾半島物產店的淡菜料理,如今也已成為芙蓉澳特色之一

西尾半島物產店的淡菜料理,如今也已成為芙蓉澳特色之一

本次,我們來聊一個重點話題:馬祖淡菜究竟是從何時成為一個特產的?

相較於本島中南部的養蚵產業可追溯到18世紀早期甚至更早,沿海漢人先民在潮間帶進行散佈式養殖拋石塊待蚵仔附著後採收,馬祖的淡菜養殖則是百年不到的新興產業。

早期雖然有漁民會上亮島採集淡菜,但這種靠天吃飯的事業也難以形成如此龐大的氣候,且後來野生淡菜的資源也逐漸因為海洋環境改變、中國漁民越界捕撈等問題減少,那麼究竟養殖淡菜是怎麼成為現在馬祖的重點產業之一?


時代背景

民國63年至70年(以下年份皆使用民國),馬祖的最大重點產業:蝦皮漁業產量已開始減少,後來歷經短暫回升又於73年後幾乎沒落至今。隨之而來的,還有其他漁產的漁獲量也跟著衰退,具體情況可參考下圖。

數據參考自連江縣志

數據參考自連江縣志

面對海洋資源枯竭的困境,連江縣政府不得不另尋出路。畢竟這可是馬祖啊!沒有漁業資源你要那些居住在漁村的島民怎麼過活?隨後政府開始嘗試投入淡菜、牡蠣、海帶三大養殖物種,就這樣成為了搶救馬祖漁業的關鍵。

65年10月16日,卞伯仲於豐年半月刊刊登了一篇關於淡菜養殖的文章,文中指出淡菜在東石、馬祖、澎湖等地有天然棲息,因此認為在臺灣進行養殖是可行的,且這個產業在法國、荷蘭、菲律賓、泰國等國已行之有年了,加上臺灣也對淡菜乾有大量進口需求,不自產自銷多可惜啊。

這邊也要來做個小澄清,大家是否會疑惑馬祖的淡菜與本島的孔雀蛤有什麼差別嗎?由於兩者有眾多俗名如:淡菜、貽貝、青口等...常混為一談,很多人也不易區分孔雀蛤與淡菜的差異,以下是我做出的整理。

除較為大家熟知的M. edulis外,據系上教授所說馬祖養殖的淡菜還包含了M. coruscus,因此納入了本圖。

除較為大家熟知的M. edulis外,據系上教授所說馬祖養殖的淡菜還包含了M. coruscus,因此納入了本圖。

從嘗試到建立

讓我們回到歷史,同年四月,由連江縣水產養殖產銷合作社主導,選擇南竿復興村黃官嶼海面以手掛繩索首次嘗試進行天然附苗,但附苗狀況不佳。

66年四月,將原有設施改以人工吊包延繩式試驗,附苗率提高至五成。經十四個月生長,於67年6月收成,平均殼長為5~7公分,計獲產品三百公斤。

69年,連江縣漁會開始在復興村近海進行淡菜與紫菜的試養。結果理所當然的前者成功了,隨後四維村海域(芙蓉澳口)和牛角海域也開始養殖,這也是現今西尾半島物產店外那塊養殖基地的歷史。原本採用人工手掛苗於繩索養殖的方式後來也改為浮球+繩子+網袋的吊包延繩垂掛式提升效率。

採收後畜養於水槽之淡菜,依然需進行清潔等步驟後才可銷售

採收後畜養於水槽之淡菜,依然需進行清潔等步驟後才可銷售

到這邊淡菜養殖已經算是打下了根基。不過,這種天然附苗的方式依然得靠天吃飯不見得穩定,難保不會像現在臺灣養蚵業面臨到海洋環境變遷導致附苗減少之問題不得不開始研究人工培苗,且政府想發展的水產遠不只淡菜一種。因此,後續的種苗人工培育投入開始了。

後續發展

70年,連江縣政府設立漁業股,進行水產繁養殖試驗與漁法改進推廣,並於芙蓉澳口建造一口培苗池以嘗試各種經濟性物種的人工培育,旨在減少種苗之進口需求。

上述提到的芙蓉澳口同時也曾是南竿島最發達的漁村之一,在中日戰爭期間由林義和大力建設,國民政府遷台後此地轉為蝦皮加工地,現在則是池大哥的淡菜養殖場。

73年漁業股正式增設水產試驗所,改編為連江縣水產試驗所(以下簡稱為連江水試所)

同年2~4月,連江水試所開始研究淡菜人工繁殖,發現正好於2~4月最適合進行人工繁殖

74年,連江水試所進行淡菜加工冷凍與冷藏實驗,同年八月採收量已達5萬公斤


近年情況

如今連江水試所已走入歷史,建築改建為藍眼淚生態館並成為海大負責的研究場所,馬祖淡菜與其他水產育苗研究的職責也大多轉到海大馬祖校區的手上。而馬祖的淡菜養殖業靠著天然的海洋環境蓬勃發展,目前也依然多以採集天然淡菜苗進行養殖。

但與此同時,馬祖的淡菜產業也面臨著中國產淡菜藉機魚目混珠洗產地的問題,且運送過程易受天氣封島影響。未來仍需靠著申請產銷履歷、建立品牌、加強冷鏈與加工環節並發展出如同本土蚵與越南蚵之鑑別方式讓產業更有保障。


資料來源:農業部、連江縣志—經濟財稅志、馬祖日報、南竿鄉公所官網、在地人採訪

如有其他資訊和看法也歡迎討論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黃鼎詒-avatar-img
2023/12/25
資料也太詳盡了吧!!! 好文收藏~
海大生的小日子-avatar-img
發文者
2023/12/26
黃鼎詒 當初想做這些是因為報告而恰好接觸到,對於完整的食魚教育來說這段歷史也是要包含的。也希望這段故事能讓更多人在享用馬祖淡菜的時候有著不一樣的滋味。
avatar-img
海大生的小日子的沙龍
8會員
5內容數
分享一個海大生所見所聞引出之食魚相關議題,從而達到推廣永續理念。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如今,馬祖的淡菜養殖業已成為當地漁民最重要經濟支柱,馬祖也成為全國幾乎唯一的淡菜產地。那麼,究竟是什麼成就了馬祖淡菜現今的亮眼表現呢? 本文除了淡菜養殖歷史外也會提到馬祖漁業時代背景
Thumbnail
如今,馬祖的淡菜養殖業已成為當地漁民最重要經濟支柱,馬祖也成為全國幾乎唯一的淡菜產地。那麼,究竟是什麼成就了馬祖淡菜現今的亮眼表現呢? 本文除了淡菜養殖歷史外也會提到馬祖漁業時代背景
Thumbnail
曾經為沼澤地的加蚋仔土壤相當肥沃,有著著名的「三寶」是現代人鮮少知道的加蚋仔特色。這次我們一同來探尋加蚋仔三寶從起源、繁華,以及在現今的加蚋仔是否有留下它們的痕跡呢?而加蚋仔又是如何從沼澤地躍升成為臺北市重要的糧倉?
Thumbnail
曾經為沼澤地的加蚋仔土壤相當肥沃,有著著名的「三寶」是現代人鮮少知道的加蚋仔特色。這次我們一同來探尋加蚋仔三寶從起源、繁華,以及在現今的加蚋仔是否有留下它們的痕跡呢?而加蚋仔又是如何從沼澤地躍升成為臺北市重要的糧倉?
Thumbnail
大家聽過New Zealand紐西蘭或譯新西蘭, 那可知舊西蘭或原本的西蘭是那裏呢? 其實就是荷蘭南方的一省Zeeland澤蘭省! 本期我們起來Oosterscheld*號稱“歐洲的生蠔中心”,參觀Oesterij -- 一個 fashion 的生蠔餐廳&牡蠣養殖場!
Thumbnail
大家聽過New Zealand紐西蘭或譯新西蘭, 那可知舊西蘭或原本的西蘭是那裏呢? 其實就是荷蘭南方的一省Zeeland澤蘭省! 本期我們起來Oosterscheld*號稱“歐洲的生蠔中心”,參觀Oesterij -- 一個 fashion 的生蠔餐廳&牡蠣養殖場!
Thumbnail
在馬祖南竿最西邊的小澳口芙蓉澳,從林義和開發、漁業黃金歲月、戰地政務到如今是馬祖養殖淡菜最大宗的海域,從小在芙蓉澳長大的陳孝民大哥,見證著澳口不同時期的流動軌跡。
Thumbnail
在馬祖南竿最西邊的小澳口芙蓉澳,從林義和開發、漁業黃金歲月、戰地政務到如今是馬祖養殖淡菜最大宗的海域,從小在芙蓉澳長大的陳孝民大哥,見證著澳口不同時期的流動軌跡。
Thumbnail
西雙版納州是世界茶樹原產地和普洱茶的發祥地之一,為滇藏茶馬古道的源頭,茶產業是西雙版納最古老、最具優勢的傳統產業
Thumbnail
西雙版納州是世界茶樹原產地和普洱茶的發祥地之一,為滇藏茶馬古道的源頭,茶產業是西雙版納最古老、最具優勢的傳統產業
Thumbnail
每當逢人介紹,我來自鹿港時,大多人畫面會聯想到廟宇、鹿港老街,遇到比較愛吃一點的(咦!)會開始談到麵線糊、肉包、牛舌餅...等, 這時,我就會跟他說:「你知道嗎,我們家在鹿港養鰻魚。」,大家會一臉詫異的說:「什麼!鹿港竟然有鰻魚?」 鹿港的鰻魚養殖產業
Thumbnail
每當逢人介紹,我來自鹿港時,大多人畫面會聯想到廟宇、鹿港老街,遇到比較愛吃一點的(咦!)會開始談到麵線糊、肉包、牛舌餅...等, 這時,我就會跟他說:「你知道嗎,我們家在鹿港養鰻魚。」,大家會一臉詫異的說:「什麼!鹿港竟然有鰻魚?」 鹿港的鰻魚養殖產業
Thumbnail
走在台灣各地有時會看到來自外島連江縣道地美食。馬蔥餅便是其中一種,你可能聽過但也可能沒聽過甚麼是馬蔥餅呢??透過本篇來介紹馬蔥餅發明者這間三食六島集團。 三食六島集團相關資訊:: 地址: 台中市潭子區潭富路一段117之1號 電話:​ 04 2421 4388 營業時間: 備註: ​
Thumbnail
走在台灣各地有時會看到來自外島連江縣道地美食。馬蔥餅便是其中一種,你可能聽過但也可能沒聽過甚麼是馬蔥餅呢??透過本篇來介紹馬蔥餅發明者這間三食六島集團。 三食六島集團相關資訊:: 地址: 台中市潭子區潭富路一段117之1號 電話:​ 04 2421 4388 營業時間: 備註: ​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