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種假設: 脆弱的皮膚屏障,可能會導致食物過敏...? @MSMF知識PART

2023/12/24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許多研究表明: 皮膚屏障受損是導致食物過敏的一種途徑──尤其生命早期(嬰幼兒階段)透過皮膚接觸低劑量食物過敏原,特別是濕疹時受損或發炎的皮膚,更高機率誘發免疫系統對食物過敏原敏感化,衍生隨後的食物過敏病症...
raw-image

「食物過敏」是種惱人、甚至有致命風險的病症──當過敏患者不小心吃到特定食物成分(過敏原)後,容易出現各種異常症狀,如皮膚起疹、瘙癢、鼻炎、打噴嚏、或噁心想吐、腹瀉等,嚴重干擾生活品質;甚至過敏反應嚴重時,出現如呼吸道阻塞或休克等症狀,會有致死風險。

但是,為何身體會對某某食物過敏?

至今仍未有充分的了解──只能確定:食物過敏的發病機制,牽扯多因子(e.g.遺傳、表觀遺傳、生活型態和環境風險等)交互影響的結果──也因個體之間的差異性大,故目前仍缺乏明確的治癒方法,僅能採取有限的治療策略,很大程度上是基於嚴格的防止過敏原接觸、與對過敏反應的緩解調控。

  • 如TFDA在「食品過敏原標示規定」中,就強制要求食品容器或外包裝上,應顯著標示相關警語──用以提醒有特殊過敏體質之消費者,能避免誤食而衍生健康問題。(另參下圖)


也因如此,目前有許多不同的假說,從不同面向(如基因遺傳、飲食、生活型態、皮膚暴露與腸道微生物組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等)來探討食物過敏的發病機制為何?──而其中「雙重過敏原暴露假說(The Dual Allergen Exposure Hypothesis)」是被研究最廣泛的假說之一。


雙重過敏原暴露假說vs.食物過敏

簡單來說「雙重過敏原暴露假說」認為:接觸食物過敏原的時間(年齡&暴露劑量)與途徑不同(皮膚or飲食),會導致食物「過敏或耐受」不同結果。

相關研究支持表明:

  • 在嬰幼兒時期,剔除過敏原的飲食,並沒有顯著降低食物過敏的發生率。
  • 相對的:在某個特定的時間「機會窗口」──通過飲食接觸某些過敏原成分,有機會提高免疫系統對該食物過敏的耐受性(即訓練免疫系統不再「看見黑影就開槍」)──例如在寶寶出生4~6個月內,添加煮熟的雞蛋食物飲食,有機會降低對雞蛋過敏的發生率;或在4~11個月大時,適量食用花生成分,能讓原對花生過敏的高風險族群,對花生過敏的風險,大幅下降。
  • 不過,口服耐受的誘導,除上述雞蛋與花生成分,有較明確的公認結果可依循外──其它的食物,相應該在何時(機會窗口)?食用多少量?食用頻率?......等在實務執行上,都還充滿未知,尚在摸石頭過河階段。
  • 並且,口服耐受的誘導,可能還會因「受損的皮膚同時暴露於環境過敏原」而停止──有調查報告表示:在一歲嬰兒族群中,明確患有濕疹的寶寶,其對雞蛋過敏的發生率,比一般肌膚健康者高出6倍;而對花生過敏的風險性,罹患濕疹者則是上升11倍──顯然,嬰幼兒肌膚濕疹問題,亦可能是導致食物過敏的危險因子之一。即便出生後從未吃過某食物,但該食物過敏原仍可能經由受損皮膚接觸,進而刺激免疫系統敏感化。
  • (參→Preventing food allergy in infancy and childhood: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The challenges of preventing food allergy: Lessons learned from LEAP and EAT & Which infants with eczema are at risk of food allergy? Results from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總之,簡單來說:

在生命早期(嬰幼兒階段),透過皮膚接觸低劑量過敏原,尤其對皮膚屏障受損較重(e.g.濕疹、皮膚炎等)的皮膚,會誘發過敏性敏化並導致隨後的食物過敏;而早期高劑量透過口服,胃腸道接觸食物過敏原,反而訓練免疫系統耐受性提升,進而有利防範食物過敏...

──只是相關口服耐受的機會窗口與如何有效執行?仍待更多研究來針對性釐清。


皮膚屏障受損vs.食物過敏

由上可知,食物過敏原要透過「皮膚暴露途徑」誘發食物過敏──其關鍵點在於:皮膚屏障功能是否健全?

若皮膚屏障健康,能將過敏原隔絕於外,就能避免過度刺激免疫系統,產生許多發炎因子──尤其製造出大量的過敏原特異性IgE抗體(免疫球蛋白E)留存體內,容易使身體再次遭遇過敏原時,觸發過敏反應,甚至更棘手的全身性食物過敏症狀。

也因為破損的皮膚屏障,會促進過敏原的滲透增加,進而導致後續食物過敏的可能性風險提升──所以像是患有異位性皮膚炎或嚴重濕疹等肌膚問題的嬰幼兒族群,天然就是罹患食物過敏的高危險族群(成年人其實也會有類似風險)──故如何改善「回復皮膚屏障健康」很關鍵!


改善皮膚屏障功能3策略

而通過肌膚保養「改善皮膚屏障功能」的策略──主要在3大面向:

1.改善表皮屏障結構&功能健康

例如:使用保濕霜,幫助降低TEWL,避免乾燥影響角質結構──其中保濕劑幫助留住水分外;封閉劑與潤膚劑成分,也充當保護、隔絕外界刺激因子的角色,有助皮膚屏障功能改善──在異位性皮膚炎的護理中,是常見且被證實有效的手段。

或如:補充神經醯胺(ceramides)──因為大多數皮膚屏障功能衰退的皮膚病,都會觀察到神經醯胺含量下降──而許多研究都表明:透過使用含神經醯胺的外用製劑,均有助改善皮膚屏障,減緩皮膚炎症狀。(另參→韓研究:冬季常見抱怨辦公室暖氣導致皮膚乾燥,可用含「神經醯胺」乳霜來改善...

或如:活化絲聚蛋白(filaggrin)的合成與代謝──絲聚蛋白是最重要的表皮結構蛋白,對於維持角質層功能至關重要,包括角質化、保濕(製造NMF)、保持表皮屏障完整性和微生物防禦等──然相關基因的突變缺失,會使皮膚屏障功能異常,導致在臨床上出現如異位性皮膚炎或乾癬等皮膚疾病。(另參→Revisiting the Roles of Filaggrin in Atopic Dermatitis


2.保持皮膚微生態健康

皮膚微生物生態失衡,讓某些有害菌族群過大,往往會導致不良免疫反應、炎症加劇、並損害皮膚屏障功能──例如已知:皮膚金黃色葡萄球菌過多,會導致諸如:抗菌肽缺乏、絲聚蛋白與NMF減少、皮膚pH值改變、加劇T細胞(Th2/Th17)介導的發炎因子過度表達、或皮膚脂質分佈改變等,均會使皮膚屏障衰敗。(參→Interactions Between Atopic Dermatitis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 Infection: Clinical Implications)(另參→皮膚微生物「3好&2壞」)


3.減緩發炎反應程度

透過「抗炎活性」調降皮膚免疫反應程度,如避免T細胞發炎因子或IgE抗體的過度表達,能有助降低食物過敏的發生風險──例如有報告表示:對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嬰兒,早期積極使用外用皮質類固醇(提供消炎作用)治療,在2歲時其食物過敏發生率,顯著少於對照組。(參→Earlier aggressive treatment to shorten the duration of eczema in infants resulted in fewer food allergies at 2 years of age


MSMF觀點

對於「皮膚屏障脆弱,導致食物過敏原侵入,觸發免疫系統敏化,衍生對某某食物過敏」病症──目前還只是假說,也無法排除未來某一天假說被推翻的可能性──所以嬰幼兒皮膚出現異常皮膚炎病症,並不代表日後就一定會發生食物過敏;反之寶寶皮膚健康,也難100%保證不會食物過敏。

不過努力維持「肌膚屏障的健康」總是一件好事──不管是為了美容或健康方面!



*免費[試閱]索取→電子書《保養品DIY入門教戰手冊》

*My Skin My Forum, MSMF 【護膚保養品diy交流】 FB粉絲頁Youtube頻道

*成功配方=20%理論+80%實驗!

174會員
365內容數
這份專題,適合什麼樣的讀者訂閱? ●想了解肌膚保養(品)原理/保養知識的人 ●保養品DIY愛好者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