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本週【創作者經濟 IMO】電子報的主編 雨果.Hugo,目前和閱讀筆耕每雙週輪值一次編輯,帶你一起回顧本週精選文章(每週一上午 6 點派報)。也歡迎大家一起來「Matters 創作者經濟討論區」即時交流。
之前【創作者經濟 IMO】參與 Gitcoin Grants 19「官方輪 PGN 區塊鏈」募集到的資金全數到帳了,總共募得 71.29(直接捐助) +94.45(配對基金) = 165.74 美元。
資金存放在下面這個以太坊錢包地址,作為獨立金庫:0x936099EBc71d37a94A62CcF4d4D9b0aE949Baefd
我們依據 提案書 內容,提撥總計 40% 金額(66.28 美元)用於回饋「電子報天使贊助人」與「Matters Discord 社區」。針對前者,近日會寄送電子郵件做確認;另外也先核銷了一份《SEO 白話文》讀墨電子書兌換券,給後者做抽獎。
目前已經在 Discord 裡的「Matters 創作者經濟討論區」釋放抽獎機器人,有興趣的讀者們可以註冊好 Discord 帳戶,來本頻道逛逛喔!
🔸 如何正確面對被裁員的風暴?
🔸 四种公认有效的学习法
🔸 雜讀的好處
🔸 Henry Miller 的 11 條寫作戒律
🔸 2023 知識生產流程
🔸 如何用 Heptabase 做專案管理?
🔸 Heptabase 使用七個重點
🌍 副刊:創作者數位生活
🌍 副刊:創作者經濟與 Web3
我認為失業最好待的兩個地點,第一是不用花錢就能運動的地方,第二個絕對是圖書館。
現代社會,每個人的職涯規劃一定跟個人品牌與自媒體高度相關,失業意味著是轉職的好機會。特別是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很多公司會縮減開支避免支出,這也意味著進入一個行業的門檻是降低的⋯⋯我這邊不是說找工作這件事,而是我們「打造適合的工作」反而變得容易,把自己當作一個產品來行銷。
利用這段能專心待在圖書館是非常寶貴的,除了拼命丟履歷之外,我認為先產出 100 篇「職場心得文」,每篇 3000 字的文章,去復盤你上一份工作的流程、經驗總結、不滿或看到有機會改善的地方,把這些文章公開在部落格、臉書或個人網站上。
這篇文章向讀者揭示了寫作的三好,不一定要等到失業才開始寫,儘管失業時會有一段比較充裕的完整時間。
容我額外再補充第四好,自由書寫的過程中,我們進入一種專注(暫時忘卻那些庸庸碌碌)的小世界,讓經驗、情緒自然地流動,寫作能幫助我們紓解壓力。
能不能好好運用失業期,作為獲得下一份更好工作的前提,在於有沒有充足的生活預備金,一般來說至少需要存足 6 個月的資金才可以降低風險,迎接下一階段的到來。
1、费曼学习法:把这个知识用自己的方式讲给一个完全不懂的人
2、SQ3R 阅读法:浏览 → 提问 → 阅读 → 复述 → 复习
3、西蒙学习法:集中火力狂攻一点;需要抽一段时间反顾
4、思维导图学习法:把信息进行归纳总结然后转化为知识的过程
我們可以拿 SQ3R 作為主軸,在「閱讀」環節用思維導圖來解構(意即分析閱讀),進入「復述」環節時運用費曼學習法(例如在讀書會上分享)讓老幼都聽懂。
至於西蒙學習法可以詮釋為,如果你想要短期間掌握某個主題,那麼針對該主題一次借上六、七本經典,一本讀完接著下一本,火力連貫不中斷。
我覺得很雜的閱讀比總是為特定目的閱讀更好。有時是知識的拓展,有時是理解力的增強。讀一本有意思的書,一定會改變一些我們原有的認知。雜書讀愈多,理論上腦袋愈活,因為認知架構必須不斷調整。
我很喜歡引用《閱讀地圖》編者的話——「閱讀的重點不在客觀的文字,而在讀者主動主觀解讀文字的過程。同樣的文字,不同的讀者會讀出不一樣的收穫。自身內在經驗與感受越是豐沛,在閱讀上越是有準備的讀者,就會在文字中得到越多越美的體會。」
我有時喜歡漫無目的散步,不追求要多快達到目的地,甚至沒有目的地,只是享受散步當下沈澱的感受。雜讀的核心,跟散步非常接近;過去對於雜讀的認識比較淺薄,容易以閱讀的廣度去區分,其實雜讀更專注在過程中,享受一切當下,去到哪邊就不那麼重要了!
美國傳奇作家 Henry Miller 給自己寫下 11 條戒律,每天嚴格遵守。這已經不只是關於寫作的技巧,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下面是我從他的戒律中,獲得的 5 個寫作訣竅:
- 訣竅 1. 建立自己每天行動的計畫(program)。
- 訣竅 2. 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寫作。
- 訣竅 3. 控制注意力。
- 訣竅 4. 寫不下去的時候,開始做不需要大腦思考的任務。
- 訣竅 5. 持續擁有寫作點子的關鍵,是好好過生活。
分享第四戒律的進階版本:腦袋運作不下去時去做家務。
這等於魔法師等待魔力回復的時間走了去當戰士,當戰士累了,你又可以回去當魔法師。
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學習做最重要的事,是一項很好的訓練。通常一般人會習慣打開手機查看訊息然後忍不住回覆,而這些事其實並不這麼重要。寫作、運動、冥想等等,都是我認同適合放在早上優先執行的目標。
摘錄本文提到的工具清單
- ARC:設計理念圍繞在「減少接觸到分心源」以及「自定義瀏覽器宴」的瀏覽器。
- 沈浸式翻譯:採「一段一段翻譯,利於中英對照」的瀏覽器插件。
- Readwise:Read-it-later Tool.
- Readwise Reader:Highlight Tool.
- Snipd:聽 Podcast 的手機應用程式(擷取重要時刻、分段大意、動態逐字稿、搜尋)。
- Heptabase:以「白板」為核心的思考與寫作軟體。
- Twitter:作為 Daily Digest 表達。
如果之前使用過這些工具,在看這篇文章時會更有感觸,對於作者留下的一些思考會有比較高的同步率。另外是諸多延伸閱讀也值得一看,資訊量蠻大,建議拆分成幾個小單位來讀,先完成一段 A 工具的閉環,然後對照一下文章,再體驗 B 工具⋯⋯交叉反覆做。
這篇整理簡明精要,點出每項數位工具的本質,每種工具都有其優勢,在這優勢下去使用工具才能發揮最大效益。
讀者提問「Task 使用起來感覺有些不順手,不知道該如何拿捏任務的顆粒度」,當下我立刻想到,或許可以分享我自己建立的個人版 Ticket System。
在文章裡我會分享 Ticket System 是甚麼、如何用 Heptabase 建立個人 Ticket System,以及如何區分任務的顆粒度。
可能是接續著 FB、IG 上的使用習慣,許多人拿標籤來做「分類」,但這可能沒有想像中的好用,因為在搜尋時,得到的結果往往混雜著主題、內文、標籤,一團混亂。
但標籤還有一個妙用是拿來區分「狀態」(Status)。
例如,有一些想法目前還帶著疑惑,需要一段時間去沈澱、釐清,這時使用「question to ponder」標籤;又如某一些粗淺的想法隱約覺得有發展潛力,思忖著下一步要怎麼發展成完整主題的時候,就用上「wait to develop」標籤。
⋯⋯先求「最相關」的連結就好。結構是隨著時間想法湧現出來的,而不是一開始就設定死的。對於有結構的索引,之後就是將相關的資訊納入結構當中。久而久之,這個結構也有可能湧現出新的結構。
手寫最適合當作第一步起跑⋯⋯我會用數位筆記進行二次撰寫,精煉成一個符合我的受眾(包含未來會回顧和再利用這則筆記的我)的文字格式。
首先,索引筆記是內建結構的,當你想輸出這個主題時,你是從結構出發去挑選,而不是從瀏覽反向連結的清單出發。其次,瀏覽反向連結的時機,是在「整理結構」的時候做。
這篇帖子對我最大的收穫在於,很多時候我們寫完一篇文章/筆記,我們習慣在「當下」為他定序,馬上為他決定標籤以及落在哪個結構裡。但是瓦基(使用卡片盒筆記法)不急著這麼做,讓思維體系隨著時間經過自然開展,結構也就湧現了。
這當中有賴於一個方便「時常回顧過往」(反向連結)的筆記系統。
Heptabase 的使用方式很像是在「拼積木」,首先要打造卡片,每張卡片都是獨一無二的,接著就讓創意帶領拼出獨一無二的作品(知識體系)吧!
⠀
⠀
👉 閱讀更多話題討論 👈
⠀
⠀
儘管該項目(古騰堡計劃)以更人性化和引人入勝的呈現方式顯著地降低了吸收知識的門檻,但知識庫的維護,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少數貢獻者。
知識的擁有權模式必須改革以提高韌性,確保更廣泛的社群能參與知識庫的營運——這就是區塊鏈可以發揮和貢獻的地方:改善知識生態的「生產關係」,讓公有領域作品由社群參與保存和發展。這就是「分散式出版」的概念。
之前在「 便便故事網 」策展過大名鼎鼎的「古騰堡計劃」(Project Gutenberg, PG)。
這是一個從 1971 年開始進行的專案,由一群志工致力於將文化作品數位化和歸檔,目前有收錄了超過 70,000 本免費電子書籍,是最早的數位圖書館。
很喜歡「知識的擁有權模式必須改革以提高韌性」這句話,區塊鏈、AI 這些嶄新的科技都可以幫上忙,守護傳統價值的永存,甚至還能孕育出新的表現形式(生命形式)。
可以簡單看出,不論甚麼時候進場每天買 100 元比特幣,只要能持之以恆,都不用虧錢;至於維持多久,能一直每天買下去當然是好,不然的話,以 4 年或以上為宜⋯⋯才更有信心能覆蓋整個牛熊週期。
定期定額除了能在選對資產和時間夠長的前提下穩賺,更重要的是把人從投資的心機中釋放出來,專注工作,好好學習,享受生活。
⋯⋯有些道理就是這樣,簡簡單單擺在眼前,只要你肯老老實實去做,就能取得相當成功,只是我們視而不見,總想要尋找更有效,更厲害的方法;就算定期定投真的如「阿媽係女人」是句廢話,但是又有多少人會好好地實踐?
- 持有密碼貨幣,先不要挑,就從比特幣入手。
- 也不要挑時間,最好的時機,就在今天。
- 定期定額,漲得再高跌得再低,每天買入 100 元。
只要我們確定瞄準的是「優質資產」,那麼 DCA(Dollar-Cost Averaging)的威力是無庸置疑的,儘管有一點兒無聊(大道至簡)。
如果我們想讓 DCA 變得比較有趣,不妨學習一些簡單的技術分析(價、量、支撐),用中、長期頻率的趨勢線來觀察資產的走勢,並定期制定買入時機,例如研判可能會回踩支撐線時,就掛上幾張不同的限價單來捕捉。
如此一來,事情就會變成「不定期定額/不定期不定額」,但「分批進場+持續買進+長期持有」的核心概念仍然不變。因此 DCA 的中用「平均成本法」、而不要用「定期定額法」來稱呼,會比較到位。
電子報的最末,帶你一起重溫上週 12 月 19 日的《普通人的財富自由之道》說書分享會現場。
電子報兩位創辦人 @閱讀筆耕 和 @雨果.Hugo 一開始先為大家交代這本書的背景,然後從中選出四個「覆蓋人群比較廣泛」的知識點,不管你是創業者還是上班族,都能夠從中帶走收穫!
也附上本文投影片的 雲端連結,這是使用搭載 AI 的 Gamma 軟體製作的,可以省下不少花在視覺設計上的時間;而且轉成網址分享出去,對方既可以把它當成一般網站來逛,也能切換成簡報展示,好酷!
使用創經 IMO 推薦連結註冊 Gamma,你我雙方都會額外追加贈送 200 點數。
成為知識管理富翁的關鍵在於學習方法的「靈活運用」,
透過不斷探索、試驗和改進,打造屬於自己的成功學習模式吧!
2024 新年贈禮首選 【創作者經濟 IMO 大禮包🧧】
- 獲得週報、人物誌 Writing NFT
- 獨家人物誌語音訪談無限回放
- 不定期空投派發
- 年度訂閱節省 17%💪💥
朋友開心,我就開心 ❤️
用最棒的禮物傳遞你的品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