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那閱讀|普通人與劊子手的距離—《普通人:第一〇一後備警察營與納粹在波蘭的最終解決方案》克里斯多福.布朗寧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在每個現代社會,生活的複雜性及其導致的科層化、專業化,均削弱了人們在 執行官方政策時的個人責任感。幾乎在每個社會集體中,同儕團體都對人們的行為施加龐大壓力,並制定著道德規範。如果第101後備警察營可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成為殺人者,那麼有哪群人不能呢?

 

春山出版《普通人:第一〇一後備警察營與納粹在波蘭的最終解決方案》書影。拍攝/蝦那

春山出版《普通人:第一〇一後備警察營與納粹在波蘭的最終解決方案》書影。拍攝/蝦那



■ 直面痛苦才能避免慘劇

 

夏克勤教授在《普通人》導讀寫道:「無論過程多麼地讓人不悅甚至痛苦,仔細地重建真相細節,無畏地追尋行為背後的動機與經驗,才是避免慘劇重複的關鍵。」

raw-image


布朗寧教授於1992年完成經典納粹研究著作《普通人:第一〇一後備警察營與納粹在波蘭的最終解決方案》,探討一群普通德國「非典型納粹」中年男子,如何一步一步成為大屠殺的劊子手,是特定歷史脈絡意識形態洗腦、納粹官僚體制、服從權威的壓力,還是其他原因?

布朗寧教授告訴我們的是,普通人走向殺人機器的一環絕對不是單一因素(種族意識形態)造成的,其必定是複雜的多種面向,且與以往我們所認知的不同,大屠殺的加害者並非全部都是納粹狂熱分子。


這本書給我們最重要的一點啟示是,有沒有可能,你我做為「普通人」都會走向相似的極端


過去諸多探討納粹殘殺猶太人的原因或相關研究至今仍爭論不休(其實就連現代探討殺人犯的成因也難以有共識,何況更複雜的納粹德國),布朗寧教授藉由第101後備警察營這個非典型的「普通人」案例,探討來自基層執行者的經歷,提供我們重要的反思途徑:

這群來自納粹化程度極低的漢堡中年男子,歷經第三帝國前的德國社會,可知他們並非成長於納粹意識形態的教育環境。這些警察大部分來自工人階級,也大多支持民主黨或共產黨,政治認同與價值觀的形塑早已定型。他們許多人並非納粹積極擁護者,僅是再普通不過的普通人,更是納粹在制定屠殺計畫中最先會被排除的一群人。然而受限於戰時人力緊繃,第101後備警察營在1942年被挑選為波蘭最終解決方案的殺人機器,從不適感再到麻木,一次又一次任務帶來的心理狀態是殺人逐漸成為習慣。


raw-image




■ 一般德國人如何成為劊子手


1942年1月的萬湖會議討論猶太人最終解決方案,納粹德國決定執行清洗歐洲猶太人計畫,將他們全部送往「東方」執行滅絕行動,而這項工作多由後備警察營負責。


raw-image


藉由戰後警察受訪資料與調查證據,布朗寧教授重構第101後備警察營當年執行任務的場景,從約瑟烏夫屠殺到豐收節行動為期一年半的殺人之旅,清楚描述了被去人性化的猶太人所遭受的痛苦,與警察如何執行任務的細節(包括驅逐、運送、槍殺與獵殺行動)。

 

警察的作為大致可以就幾個方向探討,包括戰爭情境將敵方去人性化的自我建設、對權威的服從與職業野心,以及反猶意識形態灌輸(在此本書作者認為所謂洗腦小本本或許不足以讓警察思想轉變,導致種族屠殺原因並非僅有此一因素,這部分於〈後記〉可看作者與戈德哈根及其著作Hitler's Willing Executioners的辯論,非常精采)。

 

另外,證詞亦提及執行屠殺前,該營營長特普拉給了警察們「選擇」的機會,可以因為各種原因選擇不執行任務(且不會被追究責任與懲罰),只有不到20%的成員選擇退出,其餘80%則繼續加入屠殺。從眾心理讓人懼怕成為同儕中的懦夫,而這種心態在必要時甚至超越直面受害者的同理能力。

 

營裡最大的一個群體是聽命行事的人,從來不會冒著風險和權威對抗或表現脆弱……,他們日益麻木不人與殘暴,因為他們被派去從事『令人不快的』工作,所以他們更憐憫自己,而不是那些被去人性化的受害者。他們在很大程度上不認為自己做的事情是錯誤或不道德的,因為殺人工作是由正當權威批准的。事實上,他們大部分時候根本沒有嘗試要思考。

 

最後的結果是第101後備警察營,不管是親自射殺(最原始的殺戮方式)或是參與屠殺行動,總計殺害超過八萬名猶太人。

 

■ 我們作為普通人

 

大屠殺是一個英雄太少,而加害者及受害者都太多的故事。

 

我們無法指望所有人(甚至自己)都是辛德勒—尤其我個人對人性比較悲觀——世界上絕大多數依舊由「普通人」組成,因而我很同意身為普通人的我們必須思考,並將自己放在如當年普通人身分的選擇之中——若面臨當年同樣的情境,他(我)們將會怎麼選擇,而可怕的是,事件「結果」可能如出一轍。

 

評斷別人從來都不是那麼容易的事,而極端環境底下的人性又將成為如何,往往難以蓋棺論定,除了戰爭因素、反猶主義的淺移默化或平庸之惡,為惡的條件在大環境之中與個人認知行為表現,擁有多重變數。

 

在《普通人》是探討所謂普通德國人(試著以一般、非經歷極端主義教育洗腦的百姓)變成劊子手的過程。在此不免要提起期待一年而前陣子終於觀看到的電影《夢想集中營》,這部電影一部分便是談及邪惡如何輕易侵占並成為正常生活的一部分。

「習慣」與謀殺共存,「習慣」沉默別過頭,終究會讓人逐漸喪失對善惡界線的警覺,進而逐步在系統之內失控。


書中警察與電影Rudolf Höss一家並不認為自己是邪惡的——而又如果這正是邪惡的模樣(身為旁觀者與知道歷史結果的我們理所當然地知道),又要如何知道,「身處於當下的自己」不是正參與著邪惡?而他們(或我們)接下來又會如何持續「裝飾」著自己的日常生活,避免面對正發生的苦難?

 

《夢想集中營》電影劇照/車庫娛樂

《夢想集中營》電影劇照/車庫娛樂

《夢想集中營》電影劇照/車庫娛樂

《夢想集中營》電影劇照/車庫娛樂


關於平庸之惡,漢娜‧鄂蘭提及避免自己為惡的方法,即按照自身的道德「美感」,勇於對體制提出批評與抵抗。在第101警備營選擇退出任務的警察,在同儕的嘲笑與怒罵中堅守自己的道德底線(有一點值得關注,即納粹利用共同體迷思與同袍情誼迷思成為道德革命的主導者,恥感文化將從眾變成首要美德,群眾—而非個人,才是道德的所有者。)(另外這裡不是說沒參與任務的警察就是無罪)。

如何在多數人認為正常(其實可能有其問題)的情境,堅守自我道德「美感」,小至面對輿論,大至面臨極端政權之下的獨立思考,都是布朗寧教授寫作本書的緣由。

這也能讓人再思及造就千人一面的文明(常規),往往需要反抗的衝擊(往往需要異於常人的勇氣),才可能看見規範與秩序以外的更多可能(真正良善的社會)。


raw-image





-

這些照片記錄下該營在波瀾執行第三次任務時的毀滅工作,但它們似乎缺乏明顯的意識形態或宣傳式取景,而這些是來自伍庫夫的擺拍和慶祝的國防軍照片可以見到的。然而它們確實反映了一種道德麻木、一種將毀滅當成日常工作的例行公事化,與其說這些照片說出了這些警察的動機,不如說它們顯示出他們的行動對其自身所產生的影響。
照片反映了某種看似「正常」的軍中生活,而我們知道這不正常,只是因為我們作為觀者在觀看照片時帶入了額外的知識。
raw-image


raw-image





19會員
13內容數
📖 記錄書籍的光影 📖書單主題:歷史人文|社會科學|耽美小說|文學散文 📖2024閱讀規劃:世界經典文學重讀、圖博書單、東歐史 📪聯繫合作:小盒子/[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蝦那的閱讀記錄 的其他內容
黑甲山是新疆烏魯木齊西北部一處穆斯林社區,中國官媒體曾報導該地「地處郊區,流動人口多,社會治安混亂。」這塊四周圍繞著高樓大廈的不尋常之地,居住著曾對城市榮景有所盼頭的20萬維吾爾移民,往表面看,這地方破壞了經濟起飛的都市文明景觀—「落後」又「貧困」;往深層看,它是恐怖主義與極端分子滋養的溫床。
小說中透過大量隱喻、感受、意識流與主角對自身生命存在的意義,描繪了種族、殖民主義對維吾爾人的無聲暴力。
《半夢半醒的世界 》以真實歷史事件為基石,半虛構半紀錄一位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軍人小野田寬郎的戰爭,他的戰爭在1945年9月2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後並未結束,而是持續了29年。
友誼在於去認識的意願,而非被認識的渴望。 描摹記憶,像是將原本鮮活的圖騰盡全力複寫於描圖紙,每一張的似是而非,一層一層疊加,過程必然將闕漏些什麼,直至最終圖像漸漸清晰,喚起共有的想像。 日記文字劃掉重來,丟掉再拾起,用力揉捏紙張,皺褶與破碎讓回憶帶著缺憾的深刻。
2023年出版性別主題書中,我自己閱讀後印象深刻的三本書《始於極限》、《性的正義》與《集合體》外,也推薦臉譜出版的《黎.米勒》,這位萬花筒女攝影師的傳奇人生也很值得一閱~
愛使人充滿希望……但危險也在於,正是這份希望使我們盲目,給予我們近乎生物本能的樂觀情緒。不知怎麼地,你覺得一切都會好起來,我自己就是這樣覺得。然後,俄羅斯開始全面入侵烏克蘭。 文字能帶來改變嗎?文字能拯救世界嗎?
黑甲山是新疆烏魯木齊西北部一處穆斯林社區,中國官媒體曾報導該地「地處郊區,流動人口多,社會治安混亂。」這塊四周圍繞著高樓大廈的不尋常之地,居住著曾對城市榮景有所盼頭的20萬維吾爾移民,往表面看,這地方破壞了經濟起飛的都市文明景觀—「落後」又「貧困」;往深層看,它是恐怖主義與極端分子滋養的溫床。
小說中透過大量隱喻、感受、意識流與主角對自身生命存在的意義,描繪了種族、殖民主義對維吾爾人的無聲暴力。
《半夢半醒的世界 》以真實歷史事件為基石,半虛構半紀錄一位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軍人小野田寬郎的戰爭,他的戰爭在1945年9月2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後並未結束,而是持續了29年。
友誼在於去認識的意願,而非被認識的渴望。 描摹記憶,像是將原本鮮活的圖騰盡全力複寫於描圖紙,每一張的似是而非,一層一層疊加,過程必然將闕漏些什麼,直至最終圖像漸漸清晰,喚起共有的想像。 日記文字劃掉重來,丟掉再拾起,用力揉捏紙張,皺褶與破碎讓回憶帶著缺憾的深刻。
2023年出版性別主題書中,我自己閱讀後印象深刻的三本書《始於極限》、《性的正義》與《集合體》外,也推薦臉譜出版的《黎.米勒》,這位萬花筒女攝影師的傳奇人生也很值得一閱~
愛使人充滿希望……但危險也在於,正是這份希望使我們盲目,給予我們近乎生物本能的樂觀情緒。不知怎麼地,你覺得一切都會好起來,我自己就是這樣覺得。然後,俄羅斯開始全面入侵烏克蘭。 文字能帶來改變嗎?文字能拯救世界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貓頭鷹騎士》,為這學期的故事活動做結尾,鼓勵孩子有一顆相信自己的心,願意挑戰自我、不畏艱難的追求夢想,長出強壯的翅膀。
Thumbnail
讀書會的型式,眾所周知以先讀後分享為主,不過我參加的讀書會,主持人卻反其道而行「不先讀」,由主講人導讀,帶領大家進入書中,領略精髓,之後有興趣再深入閱讀。 兩小時的讀書會,以下午茶的方式進行,除了導讀外,
Thumbnail
之前看到新聞報導「基隆有了第一家24小時書店」,就座落在基隆碼頭旁兩層樓的《見書店》Sea To See,To See The City。經過疫情肆虐的三年後,書店不僅撐過艱鉅的挑戰,還能擴大營業時間,這不禁讓我想前往造訪台灣最北城市的書香空間,親眼目睹海之濱的獨立書店。
Thumbnail
福爾摩斯每到快結案的時候就愛保密,雖然我完全習慣了,但他那種專橫又善辯的態度,還是很折磨我的神經。
《大學的脊梁》一本圍繞六個字的故事書:「嘴不得、輸不起」
Thumbnail
坊間有養狗要越早絕育越好的傳說,但在某些品種,絕育卻會導致關節疾病風險(比如髖關節退化、前十字韌帶斷裂以及手肘關節退化)及某些特定的腫瘤風險上升。來自美國的Benjamin L. Hart決定蒐集、整理這些資料,用客觀的數據分析到底,什麼品種的狗,該在什麼時間絕育才好。
Thumbnail
今天與大家分享不同品種狗的平均壽命,接下來也許會做一個養狗前須知project,希望大家在飼養不同品種的狗之前能夠客觀三思,也希望能優化飼養觀念。
Thumbnail
我們不是完美的,我們也不該追求完美,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在生活中總有各種陷阱等著我們跳進去,我為大家調劑了一年份的處方,也會因應時事開立"需要時"使用的配方,在開始看我的文章以前,請先閱讀服藥須知。
Thumbnail
請讀者優先閱讀2018年5月之後的文章。因為這個專題有新版和舊版之別,之前的名稱是「假如你是對的而他們錯了?」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貓頭鷹騎士》,為這學期的故事活動做結尾,鼓勵孩子有一顆相信自己的心,願意挑戰自我、不畏艱難的追求夢想,長出強壯的翅膀。
Thumbnail
讀書會的型式,眾所周知以先讀後分享為主,不過我參加的讀書會,主持人卻反其道而行「不先讀」,由主講人導讀,帶領大家進入書中,領略精髓,之後有興趣再深入閱讀。 兩小時的讀書會,以下午茶的方式進行,除了導讀外,
Thumbnail
之前看到新聞報導「基隆有了第一家24小時書店」,就座落在基隆碼頭旁兩層樓的《見書店》Sea To See,To See The City。經過疫情肆虐的三年後,書店不僅撐過艱鉅的挑戰,還能擴大營業時間,這不禁讓我想前往造訪台灣最北城市的書香空間,親眼目睹海之濱的獨立書店。
Thumbnail
福爾摩斯每到快結案的時候就愛保密,雖然我完全習慣了,但他那種專橫又善辯的態度,還是很折磨我的神經。
《大學的脊梁》一本圍繞六個字的故事書:「嘴不得、輸不起」
Thumbnail
坊間有養狗要越早絕育越好的傳說,但在某些品種,絕育卻會導致關節疾病風險(比如髖關節退化、前十字韌帶斷裂以及手肘關節退化)及某些特定的腫瘤風險上升。來自美國的Benjamin L. Hart決定蒐集、整理這些資料,用客觀的數據分析到底,什麼品種的狗,該在什麼時間絕育才好。
Thumbnail
今天與大家分享不同品種狗的平均壽命,接下來也許會做一個養狗前須知project,希望大家在飼養不同品種的狗之前能夠客觀三思,也希望能優化飼養觀念。
Thumbnail
我們不是完美的,我們也不該追求完美,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在生活中總有各種陷阱等著我們跳進去,我為大家調劑了一年份的處方,也會因應時事開立"需要時"使用的配方,在開始看我的文章以前,請先閱讀服藥須知。
Thumbnail
請讀者優先閱讀2018年5月之後的文章。因為這個專題有新版和舊版之別,之前的名稱是「假如你是對的而他們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