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只有所謂「正常人」不知道,這個世界所有生命體自出生以來,就都擁有了各自生存的能力。
當全世界都沈浸於生成式AI的炫風中,另一個主流則是機器對於人類生存的威脅,但在這兩種討論的視角之外,是否還有其他空間?《一千種藍》這部作品,無疑解答了這個問題。相對於傳統的科幻小說常見的深奧知識與想像,作者花了更多的篇幅描寫關於社會、自然與人性;儘管對於某些讀者而言,它或許太過於「清淡」,但同時卻也豐富了「科幻」兩字所能夠具備的意義。
無法再奔跑的賽馬、失去正常機能的機器人、分別在生理與心理失能的女兒,加上必須撐起家計的寡婦,從主角的構成上,或許就能看出其中社會關懷的端倪。在將科學知識作為舞台佈景架構的同時,《一千種藍》的可看之處在於對「人性」的描寫。不過這裡的「人性」,並不是科學家在壯闊場面中面臨的抉擇或傲慢,而是屬於上述小人物的內心世界,喜悅、悲傷、幸福,甚至藉由機器人的科學分析,來將同樣的現象擴及到非人類。
當然,科幻小說的重點之一是虛構,但在《一千種藍》中卻也以虛構之名,包裹著許多被視而不見的現實。藉由不論是從身障者的視角,或者是學習機器人的「天真」,也讓這些現實的殘酷更加醒目且無可閃躲。
「緩速前行」是在這本作品中極為重要的概念,但它同樣也能對應到人們好像總是急著前往某地的現代社會,讓讀者能夠重新思考自我人生的步調。就如同在職場相關文章中會說的:「慢慢來,比較快」,但《一千種藍》讓我們理解,它背後的意義不僅僅是與工作效率有關,同時也是人生幸福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