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能致勝』(上)

2024/01/0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這本書滿特別的,因此我在前面幾篇不同的文章中都有引用本書的內容;特別在哪呢? 當別人都在強調「刻意練習」或「贏在起跑點」時,它卻提出了反證,告訴大家「經驗」未必可以「熟能生巧」。

我看過很多本書都在講怎麼快速學習,偏偏本書提到「學習最好慢一點,知識才能扎根」;但在台灣的升學制度下,很難按照本書的觀念去學習,要是在考試上的表現不佳,就會失去很多機會與資源。

在台灣現有的制度下,要怎麼兼顧有廣度的學習,然後在考試上表現良好,這值得思考。

關於書中提到的「有提示的訓練,並未留下學習成果」,就讓我想到自身所碰到的案例;每次我搭別人的車或是自己開車用導航時,永遠都不記得路,唯有嘗試靠自己的印象開車,然後走錯路重新再來時,才有辦法在腦中建立起目的地的相關地圖,然後下次去就不用靠導航或別人報路。

有提示的幫忙,確實可以幫助我們盡快到達目標,但在這個過程中卻無法建立起任何關聯性,表面看起來效率很高,但從學習的角度來看效果很差。

另外,書中所說的「當你手上只有鎚子,那看什麼都像是釘子」,這句話我也常掛在嘴邊跟學生或同事講;舉例來說,在做程式開發時,如果只會特定語言,那不管想開發的應用程式特性為何,是要友善介面、重視高效率、又或需要更多的網路資源等,都只能用同一個語言硬幹,不管它到底適不適合,因為就只會這個工具而已。

這本書有很多觀念都值得討論,它們乍聽之下都有點反主流,但仔細一想似乎又符合現實狀況,至於看完後該怎麼調整自己的行為模式,就是「智慧」的展現。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 我們知道早期的嘗試是致勝關鍵,多元也是。
  • 許多研究顯示,在科技領域提出創新發明的人往往多方涉獵與投入,「主動捨棄深度而取廣度」,從而提升創意,不像其他人只專攻一個領域。
  • 有不少頂尖人物是靠多方涉獵與廣泛興趣而成功的。
  • 擴展個人與職業之路需要時間,還時常得放棄贏在起跑點這件事,卻相當值得。
  • 學習本身最好慢一點,知識才能扎根,雖然會在衡量立即學習成效的考試上表現不佳;換言之,最有效的學習會看起來缺乏效率,落居人後。
  • 在科技業,五十歲的創業者更可能創辦大為轟動的成功公司,機率比三十歲的創業者高出將近一倍,三十歲的創業者也勝過二十歲。
  • 當你手上只有鎚子,那看什麼都像是釘子:意指當你只有一種解決方法時,你會想方設法套用在每個你所遇到的問題上,最後造成專業沉淪或被自己的經驗所蒙蔽雙眼。
要成為立足寬廣,經驗多元,觀點多樣,足以跨能致勝的人才。
  • 許多經過高度訓練的專業人士時常根本沒從經驗受惠,經驗大多不是帶來熟能生巧,而是造成自己自信過頭。
  • 經驗和熟能生巧是兩回事,下棋、高爾夫和救火不是通例,而是特例。
  • 越考驗「宏觀戰略」的遊戲,人類能發揮的空間越大;我們最大的優勢跟狹隘專業背道而馳,反而在於「廣泛整合」的能力。
  • 越接觸現代,越擅長「抽象思考」,不必靠自身實戰經驗。
  • 現代工作需要觸類旁通,把知識應用到新的狀況和領域;概念分類帶來彈性,把知識靈活運用。
  • 現代生活確實需要觸類旁通,連結天差地遠的領域與想法。
  • 重複性工作容易被機器取代,懂得概念思考,觸類旁通的人方得脫穎而出。
  • 「刻意練習」所認為的有效訓練,重點是修正錯誤;但高手的童年學習偏向「潛移默化」,而非正式指導。
  • 訓練的廣度,帶來轉換的廣度;學習時越多元,則越有辦法創造抽象模式,無須依賴特定範例。
  • 創意難以培養,卻易遭扼殺。
無師自通的人會做很多嘗試,設法抽絲剝繭,學著解決問題。
  • 如果學習要長久扎根,要舉一反三,又快又好就成了問題。
  • 努力靠自己給出一個答案,即使是錯的答案也好,對學習甚有助益;逼學生想答案,學生不得不犧牲當下的表現,卻換得未來的進步。
有提示的訓練,並未留下學習成果。
  • 學習就如人生,過程最重要;有些學習方式短期來看沒效率,長遠來看最有效。
  • 如果你考自己時表現太好,解決之道是等久一點再練習,測驗起來會更困難;學習是挫折連連,而非輕鬆愜意。
  • 師生絕對要設法避免把當前的表現解讀為學習;在學習期間考出高分可以表示學得很好,但師生須得明白,這種好表現時常只是曇花一現,而非確實進步。
成長得最慢,最能建立複雜技能;想贏在起跑點,反而欲速則不達。
  • 知識要長期有用,必然很靈活,能用來因應新問題;所以得學著看出全新問題底下的概念連結,再靠相應的策略解決問題。
閱讀可以用最低的成本來獲得別人經驗,培養閱讀能力,一生受益。但要記住,別只讓自己的大腦永遠處於「輸入狀態」,要適當地「輸出」自己的想法。透過閱讀輸入,再利用寫作輸出,就像「費曼學習法」說的一樣,教授到別人能夠了解,自己才算是領悟了這門學問。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