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簡單經濟學』完全競爭市場的基本模型

更新於 2024/01/08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要「理性選擇」的前提,就是要掌握所有資訊,包含外在環境及內在自我的想法,看似簡單,實際上要滿足這些條件相當困難。

光是要了解自己內心的想法,知道自己的「偏好」為何,就需要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及反覆實驗,因為有時候自以為的並非事實;活到現在,我仍舊對於自己的偏好不甚清楚,但慢慢有體會哪些是自己不想要或不喜歡的事。

了解自我,或許是每個人一生的功課,因此要做到理性選擇相當困難。

很多時候,人們做選擇沒有太多思考的時間,很難收集到充足的資訊才做選擇,所謂的憑直覺跟擲骰子差不多,所以「非理性的選擇」是很常見的。

經過上述步驟後,還要確認自己的目的,然後更進一步分析哪些步驟可以達成目標,很多時候目的都不明確了,更遑論如何達成的步驟。

在沒有目的的道路上行走,再努力也是茫茫然,永遠找不到終點。

「完全競爭市場」要滿足太多的假設,在現實生活中很難看見,因此適合用來當做對照組分析,這應該是研讀教科書的基本功。

先有動機,才有行動。

我們先找出誘因,才能觸發自己的行動,這點跟習慣的養成有很大的關係,這讓我想到「原子習慣」一書的重點摘要,下次有空再來復習。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 理性選擇有三個重要的假設:
  1. 不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清楚比較所有壞處與好處,並加以選擇。
  2. 清楚知道自己想要的結果或偏好為何。
  3. 為了達成自己的目的,清楚知道該怎麼做。
  • 在經濟學裡,將選擇所帶來的好處改稱為「效益」,壞處則稱為「成本」。
效益 = 效用 + 利益。
  • 經濟學假設,人們熟知所有選項的效益與成本,並進行選擇。
  • 為了配合自身的目的進行「理性選擇」,必須先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討厭什麼,然後才能依喜好程度對所有選項進行排列。
  • 「偏好」是經濟學中用來稱個人喜好的用語;對人們的偏好標出優劣並不是經濟學的目的。
  • 經濟學關注的重點是,這些擁有不同偏好的人們,在可依據自身喜好行動時,會如何「進行選擇」。
  • 效用:得到什麼會讓人開心,有滿足感。 人們各自擁有不同的偏好(喜好),根據選項的不同,所能帶來的滿足感也不一樣。
  • 經濟學認為,所有人都會依據自己的偏好進行「理性選擇」;這種假設認為人們都會事先整理所有資訊,並審慎思考什麼才是自己心中真正想要的,接著才會採取行動。
  • 在經濟學中以人是「自利」的來形容,指不受他人限制或壓抑自我,完全依照自己的喜好來行動之意。
企業也是「自利」的,它的目的是為了賺取利潤。
  • 在經濟學中,是以企業因利潤而採取行動為前提;「利潤極大化」就是表示企業會想盡辦法賺取更多利潤的行動。
個人追求效用最大化,企業追求利潤極大化。
  • 完全競爭市場有兩個前提:
  1. 在買賣商品的市場中,賣方與買方都有非常多個。
  2. 每個賣方所賣的商品都完全一樣。
  • 有無限位買方與賣方的狀態,就稱為完全競爭市場。在這個市場中,企業或個人(消費者)都是價格接受者,商店與顧客無法單獨決定商品的交易價格。
  • 店家在考量自己販賣的商品價格時,還必須同時參考附近店家的標價(市場價格)才行。
  • 「誘因」是行動的背景,經濟學稱有想變成這樣、想這麼做、想擁有這個的動機為誘因。
  • 每個人決定要這麼做或決定要買這個的行動背後,一定存在各式各樣不同的誘因。
  • 理解誘因的機制後,就可以讓他人在之後照著自己的意願採取行動。只要有誘因,人們的行動就會發生變化。
閱讀可以用最低的成本來獲得別人經驗,培養閱讀能力,一生受益。但要記住,別只讓自己的大腦永遠處於「輸入狀態」,要適當地「輸出」自己的想法。透過閱讀輸入,再利用寫作輸出,就像「費曼學習法」說的一樣,教授到別人能夠了解,自己才算是領悟了這門學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