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說美國媒體《彭博社》近日多次報導解放軍高階將領遭整肅的新聞,並直指最多人落馬的火箭軍,貪污腐敗的問題最為嚴重,包括飛彈裡面的燃料被偷偷換成水,飛彈發射井的井蓋無法開啟等。這也讓外界再次聚焦於解放軍的戰力問題,認為這樣的制度性問題,恐怕已嚴重影響解放軍對外發動軍事侵略的能力。不過在人謀不臧之外,其實解放軍還有另外一個問題,是比較少被外界討論的,那就是過份強調「軍民融合」的發展策略。許多人可能會說,「軍民融合」的方向在過去備受肯定,讓解放軍能快速發展,為什麼會成為問題?這可能就要從軍備發展的一些常規說起。
軍用的車輛、飛機與船艦往往比民用的昂貴許多,原因很簡單,軍用的要考量敵火攻擊下的存活率,因此在設計上,往往更為複雜,比如會多安裝一套備用系統,有更厚的外殼,更安全的結構,甚至所使用的管線與材質,防火標準都會比民用的要嚴格許多。因此軍用的車輛、飛機與船艦,會採用比較特殊的標準,一般稱為軍規,而民用的則稱為商規。軍規的一般來說,會比商規的更為耐用,因為軍規的車輛、飛機與船艦,常必需在環境惡劣的前線操作,有時候甚至難以保養維修,因此各種零件需要粗壯耐用。這也導致軍規的產品更為昂貴,建造也比較複雜,一般來說生產的速度也會比較慢。
而且即使是軍規,還有高低之分,因為全部採用最先進技術與製造工藝的武器系統會非常昂貴,讓軍方負擔不起。所以逐漸發展出高低搭配的方式,好在戰力與支出之間,取得平衡。最好的例子就是美國空軍,一直採用先進空優戰機與多用途戰機相互搭配的方式。如重型的F-4搭配輕型的F-5,昂貴的F-15搭配較便宜的F-16,最先進的少量F-22搭配大量生產的F-35。美國海軍過去也一樣,以性能強大,但設計複雜的神盾級巡洋艦與驅逐艦,搭配相對較便宜的飛彈巡防艦。冷戰結束後,美國海軍為了省錢,慢慢淘汰飛彈巡防艦,以神盾艦為主力,輔以濱海戰鬥艦,結果出現一堆問題,在面臨中國艦艇數量優勢的挑戰下,結果又重啟星座級飛彈巡防艦的計畫。
台灣因為長期使用美式裝備,因此這種情況也可以在台灣見到。台灣海軍的主力艦艇成功級飛彈巡防艦,是以美國的佩里級飛彈巡防艦為基礎,在台灣自行生產的,雖然是軍規的設計,但其實佩里級是屬於低搭配的設計,主要用來輔助美軍的主力作戰艦艇。而台灣的基隆級飛彈驅逐艦,雖然是接收自美軍的二手艦艇,不過這四艘大型驅逐艦,是以史普魯恩斯級反潛驅逐艦為藍本,再加強防空能力的版本,是當年與美國還是盟友的伊朗所訂製,打算做為該國的主力戰艦,因此採用高搭配的設計,只是後來伊朗爆發革命,這四艘大型驅逐艦先在美軍服役,後來經升級後再來到台灣,雖然已服役有一段時間,但有許多裝備仍是低搭配設計的佩里級所沒有的。
新服役的沱江級巡邏艦,噸位較小,是非常標準的輔助作戰艦艇,因此採用低搭配的設計。而台灣海巡署也採用一樣的艦體設計,做為六百噸級巡護艦,除了是想節省設計經費,也是為戰時轉為軍用做準備。但有意思的是,軍方的沱江級巡邏艦,造價硬是比海巡署的六百噸級巡護艦貴了許多,建造時間也更久,原因在於海巡署的巡護艦拿掉了許多軍方的規格,採用的是商規。以海巡署的立場來說,平日進行的海上執法工作,並不需要用到軍規的艦體,採用商規比較便宜。雖然此舉是否符合「平戰轉換」的構想,有討論的空間,但是海巡署因此省下一大筆錢,卻是事實。
所以單純就作戰的角度來看,高搭配的軍規最好,低搭配的軍規次之,而商規最差。中國積極採用「軍民融合」的模式讓解放軍快速發展,說穿了就是大量使用商規設計。這優點在於省錢、建造速度快、技術難度較低,但缺點是抗戰損能力差,耐用程度比不上歐美國家的軍規產品。就以海軍艦艇為例,歐美國家常常在艦艇服役二十幾年,武器系統跟不上時代後,以原有的艦體進行性能升級,繼續服役二十年。但中國往往直接讓艦艇退役,這有一部份原因可能是商規艦艇較不耐用,再加上缺乏外部監督,因此支出過於浮濫所致。由於「軍民融合」策略的缺點,在承平時期並不會顯現出來,再加上中國的言論管制,導致這個問題被掩蓋了。
採用「軍民融合」的發展模式,並不能算是貪污問題,歐美一些國家近年來也在某些領域積極引進商用技術,以利快速升級與節省成本。但中國傾國家之力投入這樣的發展路線,想要彎道超車,未來的弊病可能非常大。中國過去也投擲大量資源到鐵路、公路等基礎建設上,便利的交通的確讓一些偏遠地區快速發展,但也出現大量的浪費,更造成地方財政黑洞,今日中國極為嚴峻的城投債問題,與這樣的政策也有直接的關聯。中國海軍這幾年的瘋狂造艦,其實與全力投資基礎建設的思維,非常類似,一樣缺乏長遠規劃,以商用規格來求快,壓低成本,最後卻因人謀不臧而沒有便宜到哪裡去。這可能是解放軍未來二十年的最大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