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泰美術館藝術展_未來的生命,未來的你-數位、機器與賽伯格(2023/9/9-2024/1/28)

2024/01/19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先前不太知道原來那裏有一間美術館,本次展覽主題感覺有趣決定找時間去看看。館內約兩層半的空間,入場優惠票 (本次是誠品會員) 80元。

直接說結論,策展主題與空間都很好,惟展出作品大多內容偏空泛,又美術館離捷運站都有好一段距離需要走很遠,不建議前來觀看本展。除非你好奇到底何謂空泛。

本次主題為未來的生命、未來的你 數位、機器與賽博格,涵蓋範圍很廣,也符合時下發展(2023年作為先後AI繪圖與ChatGPT這類生成式對話AI爆炸性發展的一年)的一個主題,策展精神也是在講未來世界的想像,在人體與科技會以怎樣形式與程度的互動或融合等等,實際前往觀展前可說是期待拉滿。

https://jam.jutfoundation.org.tw/exhibition/4337

然而實際上端出的菜色卻大多是乏善可陳,給人一種題目良好結果作品敷衍的印象。本來在想是否該如此程度的進行批判,但展覽本來就會有好有壞,決定還是撰文針對本展覽做說明。但這當中包含個人對展覽的期待與想像等主觀見解,以下會再詳加說明。

個人認為最大的癥結在於感受不到什麼深度但卻名正言順的在那裏展出,反而給人一種”今天這樣的作品放進藝術空間進行展出了,所以就是了不起的作品哦”的不可質疑感。但沒有這回事吧。

其實開場見到的建築結合名人舞步動畫、叢林往前會時不時AI繪畫化作品已可見端倪,概念單純,作品流於視覺無法引發心智活動,才會有”無深度可言”一說。這樣的問題持續到後方:

(1) 牆面上的複數跳舞動態

早在AI繪圖出現沒多久就已經於網路上看過類似的東西(日本女學生跳舞),讓其製作跳舞類的連續動作,會因為時時要重新算圖所以人類的形貌與肢體(尤其是面部)會出現詭異扭曲的破圖狀況。

這已不是什麼嶄新的概念,本作在呈現上也沒有並沒有從上述基礎延伸出什麼,相似的核心概念──以以不同形貌的動畫──再次呈現出來而已(只是這次讓跳舞的人有不同的身分,但根本無所謂;而數量也沒有多到讓人驚嘆數大便是美的程度,反而加重了隨意感)。

當然可能跟展覽籌備、展品概念發想到製作都要提前策劃,在時序上當時可能還是滿新鮮的議題,若是如此他們或許要考量的是如果題目是關乎未來的想像,為什麼才過了幾個月這樣的作品就已經有了過時之虞?

(2)單獨展間的隨風移動的管子

這個也是有點不明所以,裝置是眾多下垂的發光金屬管隨著程式設定進行位移,耳邊有聽到風聲的音效,應該是想呈現機械模擬與自然互動的狀態。

但本作品一來觀展者無法與其互動,二來感覺這樣的呈現與本展覽主題的關聯性也不高,就是個拍照拍起來會很漂亮但很空泛的裝置藝術 (類似很美但也不知在幹嘛/不太清楚與展覽主題關聯性的還有一位女性站在高峰上一直環繞視角拍攝它的影片。這一區還是有比較好的例子,是自在肢,切題同時發想也有趣,開展時好像有實體展演?可惜只剩下說明影片)。

(3)兩面牆面分別為照片與描述標籤

很像藝術系學生的習作,如果今天是去畢業展看到覺得沒什麼問題,在藝術館看到就覺得……嗯?? 作品是左面牆有表情穿搭各異的好幾組照片,右邊則是不同名詞或形容詞等標籤,觀展者可從右邊選取認為對於左側特定照片合適的詮釋將之貼到照片下方。標籤欄位有限,所以後來貼上的會覆蓋掉前者。

整體來說概念是有趣的,也有互動,但太過於容易理解,關於其蘊含可能表示人會受到眾人審視被賦予各種標籤(左側照片們應皆為同一主角),在討論觀點與詮釋的標籤化等等,作品會隨著互動而變化,且每次展出的結果可能各有不同……但這比較像是社會性實驗、社會觀察這類針對現在的作品,也是不懂當中對於未來想像/展覽主題的關聯性為何。

除了上述三組之外,還有完全不知在幹嘛的作品,看過就算了的,例如一個是兩面牆全是雜訊的投影(在照片牆的背面),也不具備與觀眾互動的裝置,被網美們當作拍照的背景(微妙的選擇);一個是類似投影機會呈現眼前空間的景象,只是以轉碼、黑白類的形式呈現。這也不是什麼新鮮,關乎於未來人與機械界限的呈現吧?這是現代甚至是過去的東西,只是看起來比較酷而已啊。

比較酷的人像呈現裝置。

比較酷的人像呈現裝置。

裡面少數兩件作品讓人有印象,一個是可戴上裝置與平板開始與空間互動,透過AR平板內的空間畫面會浮出不少顆金屬球,藉由觀展者移動去與之碰撞來聽取金屬球體提出的關於人類與機器人的提問,雖然作品沒有明說,但概念應該是也把觀展者當作另外一顆球(機器),藉由球與球間的碰撞來產生對話。本作有趣的部分是經過時看戴著裝置的人憑空移動著會覺得好玩,在尚未知道實際內容前會好奇,也想實際體驗看看。覺得小可惜的是本作品沒有設定終點或破關條件,有的人想一直玩下去也可以(我就等前手等了很久)。

三名"學生"模擬臨摹行為,但仍維持ai做圖的邏輯

三名"學生"模擬臨摹行為,但仍維持ai做圖的邏輯

另一個是展覽角落的一個臨摹畫作坊,個人認為是本展場最好的作品,在切題、作品呈現、引發心智思考的面向都有達到。

牆上的成品。透過色筆顏色與作品內視角比對,可以知道各自是哪位"學生"的作品。

牆上的成品。透過色筆顏色與作品內視角比對,可以知道各自是哪位"學生"的作品。

首先,牆上掛著三種顏色色筆的臨摹作品,可以發現就是三張桌子的”學生”所創作的。同樣的景色,但三位”學生”受限於自己的視角(桌子擺放的位置),所看到的範圍固定,但每一張可能聚焦的內容不同。

有趣的是”學生”的組成,是由左邊視野機械與右邊繪畫機械臂組成(右撇子的世界),它會重複視野機械抬頭觀看主體,然後右手機械臂下手劃個幾筆後停下,停筆沉思,再由左邊繼續觀看這樣的動作循環,直到完成一幅畫作。

簡單來說,它是在模擬人類的臨摹行為—通常都是觀察時停筆,觀察完才繼續動筆—即使機械根本不需要這樣做(因為他可能看一眼就紀錄下來即可),這才是有趣之處。

此外,觀察仍在繪製的作品可以發現,雖然它模擬”學生”的臨摹行為,但他的繪製邏輯是依據AI的邏輯,把畫面視為座標上線條與點的結合,它僅僅是將之重現出來,猜想它應該也不理解拼湊出來的畫面或輪廓代表的品項是什麼。會這樣說是因為,它每次下筆都只會塗線,或是在相同線條上來回加深,而不是像人類先描繪出品項外表,再補足細節。

也因此,在看繪製中的作品時,猛一看會完全看不懂它在畫哪一個區塊,要根據畫面與與已繪製出可辨識的品項才能看懂。

總結來說,整體展覽在所謂人與機械互動,未來界線可能模糊區分辨不清這類的議題上,大多簡單粗暴地把它們展示出來而已,例如加入AI繪圖的元素就算了;另一種狀況是否因為這主題太大了,有點包山包海,所以即使感覺沒展示主題也彷彿有展示……大部分的作品缺乏觀察與心智活動,流於表面,跟前些日子台北雙年展的觀展體驗落差極大。

有趣的是,剛看到當代近期展覽也選用了近似的策展主題(你好,人類!Hello, Human! 01 / 27~05 / 12),感覺會是個很好的對照組,之後看完再分享兩者的異同。

https://www.mocataipei.org.tw/tw/ExhibitionAndEvent/Info/%E4%BD%A0%E5%A5%BD%EF%BC%8C%E4%BA%BA%E9%A1%9E%EF%BC%81Hello,*Human!

本篇提及了反面觀展體驗,以下說明個人認為好的例子:

去年跑去由布院看了COMICO ART MUSEUM YUFUIN,裡面有一個展間印象深刻,單獨一間有擺放五張海平面的照片,水平高度相同,但拍攝的海與年份都不一樣。展間有刻意調暗,整體是一種靜謐、神秘的氛圍。


展間介紹(當中包含沒有看得很懂的一個實體裝置)。

展間介紹(當中包含沒有看得很懂的一個實體裝置)。

作品單獨拍攝有種月亮/太陽懸在上頭的趣味。

作品單獨拍攝有種月亮/太陽懸在上頭的趣味。

該展間內部空間。

該展間內部空間。

畫面則是十分曖昧,因攝影師採取同樣手法拍攝,剝奪了其特徵,導致所謂的時間與地點都變得不可信,即使這張其實是1987年拍攝的裏海,但標籤上寫的是1992拍攝的加勒比海,我們也無從得知。(另外一個有趣的點是展示燈從上方打下如同浮在海上的月/太陽,雖然這應該不在攝影師當初拍攝時的構想當中)。當下想起去瀨戶內海的地中美術館(應該是這間)的灰色牆面上看過類似的作品時大受震撼,後來回去查了一下,確實是同一位藝術家叫做杉本博司(Hiroshi Sugimoto)。

這當中涉及幾個項目,因此我認為是成功的(也是本展幾乎皆未能成就的):

(1)展間空間搭配展品讓整體呈效果增幅,1+1>2。

(2)作品需透過觀察來探索其含義,同時作品名稱對於解謎也提供了線索,協助觀展者的心智活動。

(3)觀展者能透過與先前的藝術鑑賞經驗跨時間維度橫向比較(作品比作品),從中建立連結或發現異同。

(4)觀展者藉由對展品的正面評價,將興趣從展品本身延伸至創作者與其其他作品。

越查越來勁,想去購買相關攝影集,發現原來就在忠泰美術館附近有一家主要經營攝影集的書局叫做moom bookshop。官網介紹中就有提到這個關於海的攝影計畫。(https://moom.cat/tw/artist/hiroshi-sugimoto)

https://moom.cat/tw/item/hiroshi-sugimoto-time-machine

已經去買了戰利品回家,當天很開心。

這是一間好店,如果喜歡藝術的人歡迎前去挖寶(可以刷卡,很重要)。




11會員
39內容數
本沙龍主要以介紹/賞析電影、動畫、展覽為主。 電影:院線或自選經典作品,以藝術表現/敘事手法/其他觀察為主。較熟悉的導演為王家衛、北野武、昆丁。 動畫:主要為今敏動畫賞析,陸續會新增宮崎駿系列。未來預計也會以近未來科幻(AKIRA/機動警察/攻殼機動隊)為主題做分析。 展覽:針對展覽做紀錄與觀察等分享。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