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ONE ART TAIPEI (2024/1/26-2024/1/28)

2024/01/29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2024年的ONE ART TAIPEI在JR東日本大飯店舉辦,已然落幕。

本文屬個人綜合觀察的分享,當中並不包含特定藝廊或收藏風上的介紹(這兩塊相對並不熟悉)。若也有參觀本展或有任何想法,都歡迎留言交流。

繁盛的植物樹葉與物件的花紋帶有一種東方感,然當中人物皮膚蒼白且側開臉無法看到面容與表情,為整體增添了一些靜謐的神秘感。整體而言畫面豐富但不雜亂,氛圍引人入勝。

繁盛的植物樹葉與物件的花紋帶有一種東方感,然當中人物皮膚蒼白且側開臉無法看到面容與表情,為整體增添了一些靜謐的神秘感。整體而言畫面豐富但不雜亂,氛圍引人入勝。

raw-image


一、飯店藝術展:有別於一般展覽空間的趣味性

先前並沒有特別留意主辦方,因本次撰文查資料才發現實際上有多個不同品牌在統籌舉辦這類飯店藝術展(本來以為是主辦方每年會選一間飯店合作,讓觀展人同時可實際體驗、欣賞不同飯店的服務與內部裝潢)。

ONE ART TAIPEI先前多辦在西華飯店,本次應因其裝修而改辦於JR東日本大飯店。另有ART FUTURE,主辦於君悅飯店; ART FORMOSA好像曇花一現,是在誠品行旅舉辦。

雖未明確說明,但個人理解這類展覽的發起緣由跟當初疫情有關係(大多也是從2019年開始舉辦):疫情導致人們盡量減少出門,導致藝廊(主要提供實體作品販售,需要潛在買家前往觀賞、詢問的場域)以及飯店(依附旅遊/商辦需求,需要人出門才可能有住房,疫情期間因此空房率大增)皆受重挫。

聰明的人想到,那不如就把藝術展辦在飯店裏面吧!對買家來說,出門一趟就可以看到台灣北中南甚至亞洲各家藝廊的作品,省去南征北討的通勤成本;對藝廊來說,各家藝廊的品項聚集起來有規模經濟,更多接觸到潛在買家的機會;對飯店來說,可最大化利用空房,讓自家飯店品牌達到曝光宣傳(與展示房型,畢竟這展的觀賞人大多有經濟能力,喜歡房型未來也可能前來入住)的效果。初衷很好,是個三贏局面。

在觀看層面上,有別於以往美術館的參觀,主要為展品次要為展覽空間,飯店藝術展因同時具備銷售性質,可觀看的角色與項目變得非常豐富。

(1)人員觀察:飯店方/藝廊人員/藝術家/看展人(潛在買家)

(2)環境觀察:市場收藏環境(展品某方面來說也可解讀為藝廊對此的理解/預測)/飯店展示環境

(3)作品觀察:媒材與形式/主題選擇/風格/作家(例如看展有人特別在乎是否為新銳作家或看重其投資潛力,或是否為台灣作家或聚焦於支持自家人才)

或從以上幾點交互/延伸的其他好奇題目如:

●展品從一般美術館的牆面/空間改換到飯店的布景,呈現出的感受是否有所不同?這份不同,是更為融洽/適切,還是衝突/違和?

●這類展覽的觀展人的年齡與外貌為何,怎樣的人會對這類展覽有興趣?他們大致的品味傾向會是什麼(例如,喜歡作品的尺寸是幾號,偏好的風格會是什麼)? *說明字卡的售價處若貼上紅點表已售出

●參展藝廊的選擇標準為何(還是繳費報名就可參加)?主辦方如何針對各藝廊的展出空間位置與大小作分配?

以下會針對幾個比較有觀察心得的題目進行分享。


二、 飯店作為藝術展出空間,與作品之間的互動

首先,飯店作為展出空間本身就有許多值得延伸探討的題目。雖本人每年參加的品牌不同,但可看到主辦方都有希望藝廊在飯店空間的陳設利用上能與既有環境結合,達到1+1>2的效果。

個人很喜歡這張,自然光與景色映照在平放的作品上,呈現出空間與作品的互動性(這類互動通常美術館是相對較少的,其展間多以密閉空間、白底牆面為主,不太會加入自然光變化或互動)(此為先前展覽照)

個人很喜歡這張,自然光與景色映照在平放的作品上,呈現出空間與作品的互動性(這類互動通常美術館是相對較少的,其展間多以密閉空間、白底牆面為主,不太會加入自然光變化或互動)(此為先前展覽照)

以本展來說,感覺這部分是相對比較式微的,藝廊更多是攜帶自己的策展陳設工具(展示架/額外的打燈工具/直接在床上架起平板展架等)來展示其作品,而非利用飯店房間內既有的空間/物件(例如床/浴室洗手台/櫃子/桌面)來展示。空間的要素相對降低,更多的是如何在最大化利用空間,以陳列出自己帶來的作品。

要說可惜是有點可惜,因"空間轉換"也是這類展覽的特點之一(這點可從展覽方大多有設立空間運用獎這類獎項來肯定空間陳設與利用的契合度可知),舉例來說,藝廊可能會考量房內空間有床面與桌面可進行展示,在挑選時會選擇主題相關,或可在該領域適合並置陳列的展品來進行展出。作品可與房內既有的光源(如桌燈)或質地(木桌)互動,透過陳設達到視覺上的和諧感。這部分在前幾年觀看的時候感受到比較多。(如圖)

木色桌面白色牆面,搭配木色框、白色背景與圓形色塊,進入房間當下的視覺感受是平衡的。某方面來說,本次策展確實有一房一世界的感覺,考驗的是藝廊對於空間陳設的功力,而這類陳設於飯店空間的經驗相對是少的,因而顯得表現良好的呈現更值得肯定。(此為先前展覽照)

木色桌面白色牆面,搭配木色框、白色背景與圓形色塊,進入房間當下的視覺感受是平衡的。某方面來說,本次策展確實有一房一世界的感覺,考驗的是藝廊對於空間陳設的功力,而這類陳設於飯店空間的經驗相對是少的,因而顯得表現良好的呈現更值得肯定。(此為先前展覽照)

但也多虧於藝廊對於此不成文規定的打破,能帶來更多以往看展並未見到的展品(如裝置藝術,或陶器/瓷器等),為展覽提供更豐富的多樣性。

有藝廊直接在床上架高展示版以置放作品,這類做法至少之前看展沒看過,某方面來說也因此客服既有物件的展示限制,讓展覽品項更為豐富。

有藝廊直接在床上架高展示版以置放作品,這類做法至少之前看展沒看過,某方面來說也因此客服既有物件的展示限制,讓展覽品項更為豐富。

此外,不少藝廊也有自己準備音樂去營造整體展間的調性。這也是一般美術館較難體驗到的部分。

這邊提供兩首覺得滿好聽,也符合該間氛圍的音樂,令人暗暗敬佩藝廊方的策展品味。可搭配閱讀本文:

https://m.youtube.com/watch?v=iBSgLteU4y4&pp=ygUPYXR0dW5lIHJlbWluZGVy

https://m.youtube.com/watch?v=7u583Gb1ecc&pp=ygUPZWxpamFoIG5hbmcg5bed

三、藝廊人員與藝術家面向觀展人的態度各有千秋,皆成風景

首先是藝廊人員。跟以往觀展經驗相比,本屆明顯有更多整間幾為日/韓藝廊人員,對於看展人多採友善打招呼的態勢,但更多是彼此之間討論,或以電話聯繫著什麼,與觀展人與其說是互動較少,不如說是有保持一道明顯的距離。可能是因為本身自帶語言差異,先入為主與同語言的同事溝通為主。

但即使同樣說中文的藝廊人員,本屆感覺整體也都相對較冷靜一點。除某些展間會定期針對空間內作品/自家畫廊做一次性地介紹外,大部分的藝廊人員更多的是沉默看待觀展人的來去。他們作為展覽空間被觀看的一部份,應該是先預設看展人傾向於獨自欣賞討論,有疑問會再提出(除此之外主動說明可能反而勸退或干擾到),所以都面帶微笑的當個NPC為主。

說起來,就像看展人各有面貌,藝廊人員的外觀也有所不同。本次觀察到主要分為三類,其一是給人感覺像是藝術拍賣從業人員,穿著正裝給人專業、洗鍊感;再來是穿著代藝術風格的衣著或外觀(如男性蓄鬍、女性則是藝術風格,如淌流油墨花紋類的連身套裝);最後一類是網美風格的人員,本身既成焦點,在展間內可能從事拍照(自己或作品)以經營藝廊社群。

至於藝術家更為有趣,雖然本屆幾乎沒看到藝術家本人在自家展出空間出現針對自己的作品進行介紹。這點比較可惜。

所謂藝術創作,實際上是將自我坦露在他人面前,可說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前幾屆來說,那些實際在場的藝術家,個性各有不同,有人較為害羞怯弱,感覺較無信心或對於坦露自我感到難為情,因而對前來觀看的人都表達一種拘謹的感謝;也有活潑主動,拿著帶IG作品集帳號的個人名片邊介紹自己作品邊自我推銷的;也有感受的到對自己作品具備信心,氣場充盈的等待有興趣的人向其提問。

先不論各類型的藝術家個性是否表現在其作品當中,但這種人類觀察實在有趣。

不論態勢如何,藝術家仍或多或少都會好奇看展者對於自己作品的反應。好的反應例如在作品前端詳許久、開口詢問、拍照,不好的反應則是可能一進展堅決的沒興趣後掉頭就走。以此面向來說,雙方互為觀看者,來人看展,藝術家看來人。大多由大面積的口罩遮住各自面部表情,只剩一雙雙靈動的眼睛在外觀看。

好的反應不僅代表著肯定,也代表著潛在銷售的可能性。前幾屆展中曾詢問過其中一名藝術家,他對於在這類場合”販售”自己作品的心得是什麼,會否覺得藝術品成為”商業標的”而有微妙/違和感。她倒是答的坦然,表示藝術家也是一種職業,媒材顏料都需要錢,終究是需要生活。藝術與商業掛勾並不羞恥,而是有其必要。透過作品的販售,藝術家才能營生,繼續創作。我認為她的回答非常的好。

四、藝廊如何挑選陳列的展品?展方與看展人間的戀愛頭腦戰

這很有趣,但比較多是猜測為主,沒有實際找藝廊的人聊過這題XD。感覺很大部分是要揣摩市場與來客人的喜好,進而檢視展示空間與手邊作品有無對應的合適選項。有種要互相猜測心思互相試探的戀愛喜劇感(?)

想像中需考慮的因素如下:

(1)目前市場收藏風氣(風格/尺寸/媒材;藝術家的系列作品是否為近期新作,整套作品是否完整,是否後續或已經有價值增幅的空間?)

(2)是否適合展出空間(作品媒材/主題/尺寸)

(3)觀展人的口味與輪廓(其藝術品味/收藏目各自比重?預計在哪個價位帶的作品會最好推?怎樣的藝術形式比較吸引他們?)*價位跟尺寸也不絕對相關

(4)自家藝廊的推廣策略(想主推哪些新銳藝術家?或整體展間比較偏重於呈現藝廊的選品品味與風格,相較實際成交更注重風格的展示/潛在客戶的接觸?)

以先前經驗來說,有一定比例的版畫,主要因為版畫有別於商業印刷可大量重複印製,同一版可能只能產出10~20版,結束了就結束了。版畫透過上色邏輯與方式,能呈現出堆疊痕跡,與藝術家手藝,表現出有別於油畫的立體感與質地,非常有趣。

此外因製版都需要等墨乾才能上下一層(避免顏料染到而髒掉),版畫製程上更多的時間是在等待(相對可能較油畫更需要時間,這類製作實際的成本能為其增添價值)。

有別於油畫的單一性(賣掉後其他買家有興趣也買不到),版畫本身是帶有”限量”概念誕生的,喜歡都還有機會有不同版次的存貨可購買。藏家可能喜歡該系列作品,又執著於某幸運數字,就會一次購買整套的例如03/05版次版畫。這都是單一無複製的畫作沒有的特色,或許也是藝廊選擇作為展出品項的主要考量。

五、 看展的人是誰?

 這題留給大家日後看展再去觀察😆😆

六、 其他雜記

之一 動線規畫失敗、錯估人流狀況又未能有效因應

本次展覽最為失敗的一點是其動線規劃。先前在君悅、西華、誠品行旅皆未發生類似情況。

我認為這不能單獨歸咎於”電梯數量不足”,說起來若真是因此一狀況,飯店當初就不該承辦此活動作為展覽空間。

代表飯店方評估能提供作為展覽使用的電梯數量是足以應付展覽人潮的。這不知是哪來的迷之自信,看來背後毫無數據支撐。

首先本月初君悅才剛舉辦另一場飯店藝術展,實際觀展人數應要有個參考依據的(且此為疫情後的數量,更具參考價值);即使沒有,去年前年各飯店(甚至此活動前手場地,都沒有做相關資料交接嗎?)都有舉辦相關活動,人數應該都能做參考,不確定是飯店業彼此間如此不互通有無嗎?

這活動都已經第六屆了還能讓想要看展的人不得其門而入,堵在一樓,從電梯口排到飯店外,讓賓客在冷風(可說是寒冬了)中等上20~30分鐘,簡直不可思議。

原先在樓下排隊時猜測他們是連樓梯都沒有開放,才會讓看展人在樓層間移動時不得已只能以電梯進行移動,導致電梯的佔用。

實際到樓上發現,樓梯間是有開放的。然而飯店人員並沒有進行強勢引導,甚至樓梯方位的相關指引好像也都沒什麼看到。

理想的配置應該是電梯只進不出(除非是看完展要返回一樓,這種無所謂因本來就要到一樓載其他客人入場),樓下入場人員抵達指定樓層後就只能以樓梯進行樓層間的移動,飯店人員應配置在一樓與各展間樓層的電梯口做引導疏通,此人員負責(1)引導初次進到展場的人員與(2)確認該樓層前來欲搭電梯的人員其需求,若為樓層間移動引導至樓梯,若為離開則放行;另外人員配置在樓梯口(若人力吃緊至少指引立牌做引導)與樓梯間,確保觀展人員知道樓梯位置並在其中有順利移動。之前參加過的飯店藝術展記得也是類似的配置。

但相反的,他們是一樓配置一堆人(吆喝看完展抵達一樓的人迅速離場的人員&告知前來看展的人進行排隊的排隊引導/舉牌人員),電梯內配置一位(負責去感應房卡抵達指定樓層),展覽樓層各層電梯口配置一名人員。整體配置既無法疏通人流讓等待人員加速進場,也基本起不到什麼引導的作用。

本以為這類活動行之有年,日式飯店又以服務謹慎細膩著稱,結果到現場只看到日式組織管理的另一面向,對突發狀況應變能力與效率幾近於零。

之二 使用面向的問題

印象很深刻有一組螢光系列作品,是不同大小的葉子所組成。要在暗室才會發光。當下看到的想法是,若作為私人收藏欣賞用,除了裝置需特定空間外,還須為其打造關燈的暗室環境,整體來說相對十分限狹,不像一幅畫作買回去掛著,每天經過都可以欣賞兩眼,相對欣賞難度是更高的。

令人不禁好奇所謂實際買家,在購買不同作品的時候,其目的究竟各是什麼?有看到看起來富裕的中老年婦女,針對小型作品8~10萬並不扎心,喜歡就買,這種明顯是根據個人喜好而購買。

當然可能也有針對投資性質進行投資類的購買,但以這邊提到的螢光系列作品,感覺這兩種類型的人都吸引不到,所以比較像是去奠定藝廊本身的基調嗎?又或許那件作品實際已經售出(因背後有一些創作理念,或許藏家會因認同其故事性而進行購買)的話,真令人好奇是出於怎樣的理由。

之三 認識自己

回去看本次自己喜歡而拍下的作品,可以理解到自己的喜好。或許大家也可嘗試紀錄看看喜歡的作品類型。以下節選部分做分享:

平板化的色塊與造型,讓人想起先前看的一組以甜點為主題的作品。看起來很舒服。實際上這並不是版畫。

平板化的色塊與造型,讓人想起先前看的一組以甜點為主題的作品。看起來很舒服。實際上這並不是版畫。

以傳統甜點喚起他們的童年經驗。本作造型不至過於複雜,色調柔和,成品很可愛,討人喜歡。透過技法表現出了立體感與深度(為先前展覽作品)。

以傳統甜點喚起他們的童年經驗。本作造型不至過於複雜,色調柔和,成品很可愛,討人喜歡。透過技法表現出了立體感與深度(為先前展覽作品)。

介紹本作的人員說明藝術家以畫水墨起家,作品都是水墨,這技法傳統(且難以轉換成其他例如油畫,體系不同),但其手法洗練。不過我比較感興趣的是裡面的小小熊熊們,非常可愛。我認為這是藝術家針對前述困境提出的解法,在傳統技法創作的成品中加入幽默/童趣的元素,使其有所變化。

介紹本作的人員說明藝術家以畫水墨起家,作品都是水墨,這技法傳統(且難以轉換成其他例如油畫,體系不同),但其手法洗練。不過我比較感興趣的是裡面的小小熊熊們,非常可愛。我認為這是藝術家針對前述困境提出的解法,在傳統技法創作的成品中加入幽默/童趣的元素,使其有所變化。

風景僅僅中間細長一條,但整體配色非常喜歡,尤其是那個檸檬黃,配上比較深潛的藍,配色與比例都十分和諧,觀賞上有種舒適感。屬於那種看起來簡單也喜歡,實際要自己創作卻決不容易的作品。

風景僅僅中間細長一條,但整體配色非常喜歡,尤其是那個檸檬黃,配上比較深潛的藍,配色與比例都十分和諧,觀賞上有種舒適感。屬於那種看起來簡單也喜歡,實際要自己創作卻決不容易的作品。

鬼鬼很可愛。

鬼鬼很可愛。














11會員
39內容數
本沙龍主要以介紹/賞析電影、動畫、展覽為主。 電影:院線或自選經典作品,以藝術表現/敘事手法/其他觀察為主。較熟悉的導演為王家衛、北野武、昆丁。 動畫:主要為今敏動畫賞析,陸續會新增宮崎駿系列。未來預計也會以近未來科幻(AKIRA/機動警察/攻殼機動隊)為主題做分析。 展覽:針對展覽做紀錄與觀察等分享。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