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放下執念,找到通往幸福的道路

2024/01/18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閱讀書名

放下執念,找到通往幸福的道路:送給「不想再受傷」的你


📖閱讀筆記

第1章 緊纏不放的「執念」圈套

■ 「堅持」會帶來喜悅,「執著」卻是換來痛苦

堅持和執著的差異就在於是否感受到「喜悅」,或者只有伴隨著「痛苦」。

為什麼執著只會帶來痛苦呢?那是因為,執著會讓人失去「選擇」。

■ 給自己保留各種擁有幸福的「選擇」

  • 執念的圈套①:錯失機會
  • 執念的圈套②:別把自己的幸福擺在第二位!

■ 你的執念是什麼?

「非得~才行」的想法是執念形成的前兆

raw-image

這些想法透露出來的,並不是「我希望~」的心情,而是「我一定要○○才行」,或者是「萬一○○就糟糕了」等強烈的自我束縛。

這感覺就像整個思緒被某個人或某樣東西緊緊困住,讓人不斷往死胡同裡鑽。


第2章 執念反映出來的「情緒」

■ 斷捨離後沒多久,家裡又變回以前凌亂不堪的樣子!

執念真正的起因是背後的情緒,因此,就算放下執著的人或東西,如果無法同時放下心中的情緒,執念永遠不會消失。

■ 負面情緒會引發各種執念

  • 模式①:執著於身邊的東西——恐懼和不安
  • 模式②:執著於憤怒——被否定的痛苦
  • 模式③:執著於現狀——害怕改變
  • 模式④:執著於過去——紀念碑(過去的榮耀)與假設的想法
  • 模式⑤:執著於嫉妒——沒有自信與自我厭惡
  • 模式⑥:執著於「我是個沒用的人」的念頭——無價值感
  • 模式⑦:執著於渣男——思維習慣

■ 當「愛」轉變成「欲求」

只要對方存在,就會令你感到幸福。可是,當有了欲求之後,愛就會轉變成執念。「我希望他也能像我愛他一樣愛我。」

這種念頭一旦佔據整顆心,只要沒有得到滿足,欲求便會愈加強烈,開始對對方產生執念。

「當愛無法維持關係的時候,就會藉由執著來試圖挽救關係。」

原本是想透過「只要在一起就很幸福」這種簡單的愛來感受和對方的關係,但是因為欲求的介入,使人感受不到關係帶來的幸福。


第3章 戒掉會傷害自己的「思維習慣」

■ 解開枷鎖,還給雙方自由

靠單純的愛來建立關係,不需要再怨恨誰或緊緊抓住誰,心裡感受到的只有幸福和感謝。

這就是所謂的「無償的愛」。若心中能充滿這般無償的愛,那麼不妨就放下執念吧。因此,放手並不是跟對方說再見。

最重要的是你自己感到幸福,至於是不是要跟對方分手,在此刻來說一點都不重要。

等到放下執念,找回自由,發現更多選擇之後,再來考慮接下來的決定也不遲。

我再重申一遍,此刻最重要的事情是,為「你自己」找回自由。

■ 把累積在心中的「垃圾」丟掉

我的建議是,將這段關係轉化成不帶負面情緒的關係。負面情緒都是累積在你和對方之間的垃圾,是不必要的高牆,必須將它清除乾淨。所謂放手,其實就是內心的斷捨離。

■ 畢業,並且留下溫暖的回憶

放下執念後換來的是自由,是幸福感,是無償的愛,是嶄新的自己,以及回想起來酸酸甜甜,沒有痛苦的過去。

已經再也沒有人能傷害你,你也不會再傷害自己了。


〔實踐篇〕放手練習

  • 暖身:「優先重視」自我情緒的小小練習(CH4)
    • ①回到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
    • ②提升自我肯定感
  • 步驟1:下定決心放下那個人(CH5)
    • ①決定對象
    • ②找出正面動機並設定目標(好處)
    • ③測試決心的宣言練習
    • ④回答問題,整理內心
    • ⑤面對對象的想像練習
    • ⑥安慰自己的想像練習
  • 步驟2:透過「怨恨筆記」宣洩情緒(CH6)
    • ①寫下負面情緒
    • ②肯定過去
  • 步驟3:說出心中的感謝,重新開始(CH7)
    • ①一封感謝的信
    • ②推開通往嶄新世界的大門

■ 我不喜歡的自己

想放下自己

  1. 準備:回答問題,做好決定
  2. 接納:肯定現在這樣的自己
  3. 理解:接受現在這樣的自己
  4. 蛻變:輸入新的價值觀
  5. 同化:跟嶄新的自己成為朋友

📝閱讀心得

這本書非常療癒,在後半部的放手練習中感受的到作者的溫暖,書中提到:

  • 堅持和執著的差異就在於是否感受到「喜悅」,或者只有伴隨著「痛苦」。
  • 為什麼執著只會帶來痛苦呢?那是因為,執著會讓人失去「選擇」。
  • 執念真正的起因是背後的情緒,因此,就算放下執著的人或東西,如果無法同時放下心中的情緒,執念永遠不會消失。
  • 最重要的事情是,為「你自己」找回自由。
  • 所謂放手,其實就是內心的斷捨離。
  • 人在有執念的時候,很容易整個人依附在對方身上,凡事「以他人為中心」。習慣以對方優先,凡事遷就於對方。這種狀態可以說已經放棄自我思考,完全依賴對方了。放手是一種主動性非常高的行為,倘若內心是這種狀態,自然沒辦法下定決心放下。

對一般人而言,「若時有蘊執,彼即有我執。」對此可能沒什麼感受,「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好像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這本書提供了最普遍淺顯的實作方法。

執念在於失去選擇、自主權,讓人感到「非得、應該、必須」,所以書中提到「最重要的事情是,為『你自己』找回自由。」

不過在《為什麼不愛了》中也提到,當代心理治療著重於找回個人自主權,也是導致離婚率上升的主因之一,就如此書的〈執著自我檢測表〉中「我的字典裡沒有『離婚』這兩個字」這個執念,是上個世代維持婚姻的重要因素。

從前後世代對婚姻的觀點,可以推及金錢、工作觀,沒有婚姻、金錢、工作等無法幸福的觀點已經逐漸轉變,說明白點,社會經濟的運作很大一部分是依靠執念,如果大部分的人想的清醒、活的通透,那體制就難以依靠剝削維持,甘願受剝削就是由執念形成的習得性失助。

對我而言,支持體制接近於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由體制造成的恐懼、害怕、焦慮,轉化成同情、使命,進而幫助體制。就像有個會施暴的丈夫,但為了兩個大家庭與大眾的觀感而忍耐,甚至為了不認知失調而支持著施暴的丈夫。「不能沒有他」的執念,對於工作、金錢亦同。

從心理治療層面,如果往執念的源頭追尋,會逐漸理解「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的智慧,再進一步了解根源在於「若時有蘊執,彼即有我執。」我執若斷,則一路勢如破竹斷除煩惱,至於如何活在體制與親友、大眾的眼光中(如不婚、離婚、裸辭等)又是另一個議題了。

73會員
282內容數
沉思靜心,簡樸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