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死前一定要知道的五件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7 分鐘
raw-image

📘閱讀書名

死前一定要知道的五件事:人生長老教我活出生命意義、不留遺憾的終極解答


📖文獻筆記

第一章 為什麼有的人能尋獲生命的真義,快樂地死去?

■ 我們最渴求的兩件事

根據我的經驗,人類最渴求的兩件事是,追求人生的「幸福」和「意義」。我所謂的「追求幸福」,指的是每個人都想體驗生命的喜樂和發自內心的成就感,我們都想知道自己是否盡情體驗人生、了解做人的意義。

如果「幸福」是源自於日常生活的滿足感和快樂,「意義」指的大概就是一個人的生活目的。對我來說,人生的「意義」來自於我們之外的人事物,如果我的生命有什麼意義,那是因爲我和自己以外的人事物有所關聯,他們證明了我的價值。


第二章 長老教我的智慧

■ 人類的智慧之年

我們發現,人到了六十歲會開始回顧自己的人生,而六十歲以下的人還在繼續向前進,無法跳脫出來對自己的人生做全盤觀察。我們從這些訪問發現,人類在接近六十歲時不但能繼續活在當下,也能開始用超然的態度回首整段來時路,因爲這個能力,我們將六十歲稱爲「智慧之年」。


第三章 第一個祕密:忠於自我

■ 自問三個關鍵問題

我們要如何忠於自我?秘訣就在於要「活得有目標」,要常常不斷自問三個問題:

  1. 我有沒有跟隨自己的心,忠於自我?
  2. 我的人生有沒有專注在我覺得真正重要的事上面?
  3. 我現在的樣子符不符合我想當的那個人?

■ 你離紅心有多遠?

「累得好愉快」的生活方式是只重視自己覺得真正重要的事,而「累得不滿足」是你表面上很風光、看起來是個贏家,但其實你並沒有忠於自我,用自己最希望的方式生活。對我來說,認識自己的第一步,就是了解什麼是讓自己每天都「累得好愉快」的生活方式。


第四章 第二個祕密:不要有遺憾

我在這些受訪者身上清楚看見,在生命末了,我們並不會對自己冒的險感到後悔,懊惱把時間浪費在結果不如想像的事物上,這些受訪者沒有人後悔當初做了某些嘗試然後失敗,反而大部分人都告訴我,很後悔當初沒做哪些嘗試。

了解我們可能會因為沒有努力嘗試而後悔,對我們日後如何做決定具有意義。失敗並不是多數人會後悔的事,大部分人後悔的是當初連試都不試的決定;事實上,很多受訪者告訴我,我們稱之爲「失敗」的東西,往往能讓我們學到最多經驗。


第五章 第三個祕密:學會愛人

■ 愛是一種選擇

他們把愛定義爲一種「選擇」,而不是一種情緒。所以,人生活得幸福、有意義的祕訣就是:選擇當個有愛的人,選擇去愛。

雖然我們也許沒能力隨心所欲地感受到愛,但不管在任何時刻,我們都有能力選擇去愛。「學會愛人」這個祕密包含三個層面:

  • 第一,我們得先選擇愛自己;
  • 第二,我們選擇用關愛的方式和親密的人,如家人和朋友等互動;
  • 第三,我們必須選擇用愛的方式和這個世界互動。

第六章 第四個祕密:活在當下

「活在當下」最簡單的涵義就是:沉浸在人生的每一刻,不評斷自己的生活,只是用心體會活著的感受。意思就是,我們不能把注意力放在過去或未來,而是要用感激的態度和有目標的生活方式,盡情體驗活在人世的每一刻。我們必須了解,在活著的每一刻,我們都有能力選擇感到快樂和滿足。當這些「長老」們回首自己的來時路時,我隱約聽見他們告訴我:不要評斷你的生活,好好享受人生!

■ 如果這是最後的日落

這些年來我認識一些癌症病患,他們最常談到的話題之一,就是當他們接到診斷書確定自己罹患癌症之後,有兩件事會發生。第一件事就是時間會自動加速,突然就越走越快。但他們也會告訴你,時間好像變慢了,活在人世上的每一時、每一刻,瞬間就被當作寶,用心珍惜。對這些癌症病友來說,這輩子第一次再也沒有什麼是「隨便」就好,也沒有哪一天是無用日,可以被輕易虛擲。這就是為什麼在某些支持團體中,他們會說自己罹患的疾病是一份禮物的原因。對身體健康的人來說,實在很難想像,怎麼會去感激不治之症?但能夠體會每一天都彌足珍貴、應該要好好把握,實在是一份金錢也買不到的禮物。

■ 我們能掌控的只有現在

擔心未來只確定會有一個效果:減少我們此刻的快樂。里歐.巴斯卡利亞說過:「擔憂從不會減輕明天的哀傷,但一定會減少今天的快樂!」

他們都能掌控自己的心智,也都知道我們有能力鍛鍊自己的心智。但我們大多數人都抱著相反的信念生活,認為我們的心受外在環境支配。我發現,真正快樂的人,之所以能夠打從心底常保快樂,也是因爲持有同樣的信念——相信我們才是決定自己悲喜的主人,和一般思維不同。


第七章 第五個祕密:施比受更有福

■ 找到自我又能忘卻自我,才是真正幸福的人

在這二百三十五場訪問結束之後,我的結論之一是,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有兩項重要的任務:第一是尋找自我,而第二項則是要忘卻自我。我們透過跟隨自己的心、了解自己活著有什麼人生目標來尋找自我,但是這還不夠,我們必須要懂得忘卻自我。

忘卻自我指的是,了解我們和某個大存在有所連結,知道它在我們之前就存在,在我們死之後還是繼續存在。各種靈性傳統有很多辭彙在形容這樣的大存在,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共通點,就是忘卻自我——忘記「我」的重要,知道「我」之所以會重要,是因為我們都是那個大存在的一體。誠如前面說過,對某些人來說,那個大存在是上帝,但對其他人來說,則有可能是整個人世或是大自然。無論如何,我了解到的一點是,能夠找到自我同時又能夠忘卻自我的人,才是真正找到幸福的人。而我想,關於忘卻自我,沒有什麼方法比將生命奉獻在付出上更好的了——讓這個世界在我們離開之後,比我們剛到的時候變得更好;這將使我們和過去與未來串在一起。


第九章 最後一課:只要開始,永遠都不嫌晚

「認真生活,但不要評斷自己的生活」。認真生活指的是用心體會活著的每一刻、用力學習做人的道理,人生不可能完美,我們會一直尋找失落的那一角。八十四歲的唐納德是這麼說的:「過去的人生,已經過去。當我們能夠接受自己的過往,我們便開始完整。」他的話呼應了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個道理:當我們評斷自己的生活,就是在抹煞我們自己。如果我們能夠盡量避免比較、競爭、打分數和論斷事物,我們離智慧的距離就會更近。

當你思考自己是否每日力行書裡的五個祕密時,請不要用「裁判」的角度看自己的人生,而是反問:怎樣才能更認識、更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這五個祕密?評斷常常讓我們失去方向,往往不是讓我們誤以為自己已經很完美了,就是讓我們覺得自己差勁透頂。過去的人生已經過去,現在我們有機會成長。

了解本書的五個祕密,今天就開始改變刻畫多年的痕跡,永遠都不嫌晚。能用睿智的態度生活一年,足以抵銷好幾年的遺憾。


📝閱讀心得

這本書整理兩百多位長者的五個秘密:

  1. 第一個祕密:忠於自我
  2. 第二個祕密:不要有遺憾
  3. 第三個祕密:學會愛人
  4. 第四個祕密:活在當下
  5. 第五個祕密:施比受更有福

如果「幸福」是源自於日常生活的滿足感和快樂,「意義」指的大概就是一個人的生活目的。對我來說,人生的「意義」來自於我們之外的人事物,如果我的生命有什麼意義,那是因爲我和自己以外的人事物有所關聯,他們證明了我的價值。

關於幸福之前整理出「快、足、意」的架構:

  • 快:體驗(邊沁學派)
  • 足:知足(斯多葛學派、伊比鳩魯學派、儒釋道)
  • 意:意義(亞里斯多德學派)

在本書中,作者更傾向聚焦於「意義」這一層面。


我們發現,人到了六十歲會開始回顧自己的人生,而六十歲以下的人還在繼續向前進,無法跳脫出來對自己的人生做全盤觀察。

如我之前提出的處理中年焦慮三個方向:

  1. 內在的「心理韌性」
  2. 外在的「最低限度的美好生活」
  3. 決策的「後悔的力量」

許多三四十歲的作者提倡「最低限度的美好生活」,但無法確定這樣的選擇是否會在未來引發後悔。而當人們到了六十歲、人生大致塵埃落定時,從長者的回顧中可以推測,追求「最低限度美好生活」的選擇,大概率是不會令人後悔的。


忠於自我

「累得好愉快」的生活方式是只重視自己覺得真正重要的事,而「累得不滿足」是你表面上很風光、看起來是個贏家,但其實你並沒有忠於自我,用自己最希望的方式生活。對我來說,認識自己的第一步,就是了解什麼是讓自己每天都「累得好愉快」的生活方式。

這是一個簡潔的判斷標準:你的生活是「累得好愉快」,還是「累得不滿足」?在《如果人生重啟》寫道:

人人都需要自主權。職業滿意度,往往和你在工作上擁有多少自主權息息相關。請尋找能做決定和追隨心之所向的自由,而不要受到高層太多的掌控。—《如果人生重啟》

「忠於自我」的核心在於自主權,如「自我決定論」提出了三大關鍵指標:勝任、歸屬、自主。簡言之,這是對內在動機的遵循,用文學方式表達便是:「凡心所向,素履所往。」


不要有遺憾

了解我們可能會因為沒有努力嘗試而後悔,對我們日後如何做決定具有意義。失敗並不是多數人會後悔的事,大部分人後悔的是當初連試都不試的決定;事實上,很多受訪者告訴我,我們稱之爲「失敗」的東西,往往能讓我們學到最多經驗。

長者們常建議我們多冒點險,在《如果人生重啟》也寫道:

向機會說「要」。在面臨新的選擇和挑戰時,說「要」,你比較不可能後悔;若是拒絕,你可能會抱憾終生。—《如果人生重啟》

有趣的是,站在當下的角度,我們常害怕未來會後悔;而站在未來回看,後悔的往往是當時沒有勇於嘗試。就像暗戀卻不敢告白的經歷:當下害怕被拒絕、擔心連朋友都做不成,但多年後,往往後悔的是當時沒能勇敢確認關係。

這個觀點同樣適用於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前可口可樂執行長戴森曾以「人生五顆球」的比喻說道:「人生像是五顆球的平衡雜技:工作、家庭、健康、朋友與心靈。工作是一顆橡皮球,如果你失手讓它掉落,它還會彈回來。但另外四顆球是玻璃球,一旦失手,它們可能會留下無法挽回的裂痕,甚至碎落一地,永遠無法恢復原狀。你必須努力平衡人生。」

中年焦慮與職業倦怠的部分原因,正是因為我們發現家庭、健康、朋友和心靈這四顆玻璃球已經岌岌可危,卻仍習慣性地將工作視為第一優先:逢年過節還在加班,年紀漸長健康亮紅燈,朋友間逐漸失去共同話題,心靈也逐漸乾涸。

即便如此,我們依然無法輕易放下工作,因為金錢的束縛與社會的價值框架緊緊地捆住了我們的選擇。或許,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中年人最終選擇追求「最低限度的美好生活」的原因吧。


學會愛人

他們把愛定義爲一種「選擇」,而不是一種情緒。所以,人生活得幸福、有意義的祕訣就是:選擇當個有愛的人,選擇去愛。

長者們將愛定義為一種「選擇」,而非一種情緒,這一觀點極具啟發性。它讓我聯想到卡爾.羅傑斯提出的「無條件正向關懷」,要實現這一點前,首先需要練習「無條件自我接納」。此外,這也讓我聯想到「寬恕」的意涵。總而言之,學會如何去愛是一門深奧而廣博的課題。


活在當下

這些年來我認識一些癌症病患,他們最常談到的話題之一,就是當他們接到診斷書確定自己罹患癌症之後,有兩件事會發生。第一件事就是時間會自動加速,突然就越走越快。但他們也會告訴你,時間好像變慢了,活在人世上的每一時、每一刻,瞬間就被當作寶,用心珍惜。對這些癌症病友來說,這輩子第一次再也沒有什麼是「隨便」就好,也沒有哪一天是無用日,可以被輕易虛擲。這就是為什麼在某些支持團體中,他們會說自己罹患的疾病是一份禮物的原因。對身體健康的人來說,實在很難想像,怎麼會去感激不治之症?但能夠體會每一天都彌足珍貴、應該要好好把握,實在是一份金錢也買不到的禮物。

我過去也常提到,當人意識到生命的有限性時,生命才真正開始產生意義。如果生命是無限的,那麼在漫長的時間洪流中,任何事件都顯得微不足道,失去其意義。正如台語所說的「近廟欺神」,當我們認為會長久停留於某地時,往往會輕視周遭的一切。而在旅行時,因為意識到時間有限、不會久留,反而會珍惜機會,盡可能去體驗與了解當地的一切。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生命的有限性其實能在一定程度上制衡金錢焦慮。我常說,與其煩惱「賺多少才夠?」不如反過來思考「活多久才夠?」。對未來的不安感,往往讓人以為無論賺多少都不夠,從而陷入延遲享樂的陷阱。這種無止境的追逐可能導致其他四顆玻璃球(家庭、健康、朋友與心靈)紛紛破碎,到頭來,即便工作這顆皮球依然完好,也不過是攢下一筆錢,最終陷入一種空虛且無法慰藉的自豪感中。

「活在當下」是佛法中常談的議題,而其中的重要方法便是「念死無常」。如《大般涅槃經》所說:「一切想,無常死想是為第一。」略言之,無常想是關於生命的不確定性死想是關於生命的有限性

「不確定性」與「有限性」一方面能使人蒙蔽,例如焦慮感、限量感;但另一方面,也能使人清醒,解開焦慮。這是一種能自破的善巧。

他們都能掌控自己的心智,也都知道我們有能力鍛鍊自己的心智。但我們大多數人都抱著相反的信念生活,認為我們的心受外在環境支配。我發現,真正快樂的人,之所以能夠打從心底常保快樂,也是因爲持有同樣的信念——相信我們才是決定自己悲喜的主人,和一般思維不同。

這也反映出斯多葛主義、佛法,以及認知行為治療中「認知重構」的智慧——我們有能力選擇與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這是一門歷久彌新且充滿價值的技巧。


施比受更有福

我的結論之一是,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有兩項重要的任務:第一是尋找自我,而第二項則是要忘卻自我。我們透過跟隨自己的心、了解自己活著有什麼人生目標來尋找自我,但是這還不夠,我們必須要懂得忘卻自我。

所有關於長者智慧的探討,似乎最終一部分都指向靈性、超然或宗教的領域。作者的觀點與肯恩.威爾伯提出的「萬法理論」有些相似,但我在深入參與學習佛法與丹道團體時,發現威爾伯對其中許多內容的詮釋帶有一定程度的超譯。

「忘卻自我」的核心在於理解我們與某個更大存在相連,認識到這個存在早在我們出生前已經存在,並將在我們逝去後繼續存在。這種觀點確實能帶來某種安慰與敬畏感,但我們或許只能「相信」,而無法「知道」,如同羅伯.薩波斯基新書《命定:沒有自由意志的科學》介紹到:

在《命定》中,薩波斯基用了一整本書(在《行為》中只用一章篇幅)針對決定論和自由意志展開論證。針對我們幻想――也就是有個獨立存在的自我告訴我們該做什麼(即自由意志)――展開一場精彩的正面攻擊。告訴我們,其實所謂的自由意志,只是一種幻覺罷了。他也不假辭色地駁斥了現代物理學提出的、似乎能佐證非決定論的混沌理論、突現複雜性科學和量子物理學,其實都是決定論的,再次向我們展示了自由意志並不存在。―《命定:沒有自由意志的科學》

如果「知道」自由意志是一種幻覺,那麼我們追求的意義也只是一種幻覺。而所謂的尋找自我與忘卻自我,甚至靈性經驗本身亦如是。我們只能「相信」幻覺為真,意義在「相信」中產生;在「知道」中消亡。


只要開始,永遠都不嫌晚

當你思考自己是否每日力行書裡的五個祕密時,請不要用「裁判」的角度看自己的人生,而是反問:怎樣才能更認識、更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這五個祕密?評斷常常讓我們失去方向,往往不是讓我們誤以為自己已經很完美了,就是讓我們覺得自己差勁透頂。過去的人生已經過去,現在我們有機會成長。

雖然這五個祕密看似老生常談,但正因為如此才顯示出它們的重要性。在學佛法時,法師常提醒學生:「許多人覺得某些道理已經講過了,便認為不重要,渴望追求新的知識。但那些不重要的東西,會被一講再講嗎?」正因為這些道理是關鍵所在,才需要反覆強調,讓人深入領會。

「認真生活,但不要評斷自己的生活。」這句話值得記下來深思。評斷往往帶有目標導向,結果可能只是「達成」或「失敗」的二元對立。而相較之下,將生活視為一種方向更為恰當,帶著成長心態持續前行,只要認真生活,做到「盡人事,聽天命」,便不會輕易陷入患得患失的焦慮中。

最後,書中與《如果人生重啟》一樣,提供了一些「和你身旁的長老談談」的訪談題目。或許在台灣本土的訪談下,我們能從中獲得不同的啟發與智慧。

avatar-img
101會員
450內容數
沉思靜心,簡樸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子非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000位人生專家教我的生命功課,那些不做會後悔的事
運用幸福心理學的智慧,避開不幸的陷阱,成就愉快而滿足的生活
運用幸福心理學的智慧,避開不幸的陷阱,成就愉快而滿足的生活
跳脫滿分思維,當下的成功和幸福,由你決定
從白手起家到財務自由,矽谷傳奇創投家的投資哲學與人生智慧
快电影、剧透与新消费文化
1000位人生專家教我的生命功課,那些不做會後悔的事
運用幸福心理學的智慧,避開不幸的陷阱,成就愉快而滿足的生活
運用幸福心理學的智慧,避開不幸的陷阱,成就愉快而滿足的生活
跳脫滿分思維,當下的成功和幸福,由你決定
從白手起家到財務自由,矽谷傳奇創投家的投資哲學與人生智慧
快电影、剧透与新消费文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常和一些成人個案提到,生活中有許多人都是「閉著眼睛在生活」,意思是即使我們知道生命當中有一些議題存在且需要處理,但只要我們能忍受或習慣那個議題所帶來的痛苦或不便,我們還是可以活得下去,而且可以活到老死都沒問題。
Thumbnail
 生命是很可貴的,但有些人可以提早感受到,並努力實踐讓一生變得更好。而無法提早經歷死亡的人,可以用另一種方式體會到生命的可貴,那就是……
Thumbnail
人生很長卻也很短,在這社會中常常要越級打怪,特別整理出從我出生到現在的過程點滴,讓你的人生能夠過得更好,過得精采! 1.     首先學著怎麼辨識標題
Thumbnail
前言 人死後會怎麼樣,說真的還不清楚,至於活著的人要做什麼事情,目前經歷過一次後,大概了解,於是決定紀錄一下過程。 當然還是要說明一下,有些過程可能會不同,要根據各地習俗、各家規定和葬儀社而定,而且我並非專業的殯葬人員,有些東西敘述也不一定正確,只是根據自身經驗而說,同時也藉此好好走出這一段過程
Thumbnail
也許這也是生命對我的一種提醒,提醒我好好把握能吃能喝、能走能跳的現在,以前常聽到「把每一天當成生命的最後一天」這句話很無感,但到了這個年紀,就覺得很實在,覺得該好好把握目前這段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不要讓生命留下遺憾。
Thumbnail
有些人20歲時就死了,只是等80歲才埋葬。 你可能有聽過這句很有名的名言,看看自己和身邊的人,是不是已經停止前進了呢?
Thumbnail
因為最近密集的遭遇身邊親友生病或離世,面對變老、照護、送別,心中有很多的情緒和疑惑。剛好讀到這本書,覺得有些提醒,筆記一下。 本書總結了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訪談中的深刻智慧,並提供了關於婚姻、工作、子女教養、老化、面對疾病和喪親等議題的人生建議,以及對快樂工作和選擇生活態度的省思。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常和一些成人個案提到,生活中有許多人都是「閉著眼睛在生活」,意思是即使我們知道生命當中有一些議題存在且需要處理,但只要我們能忍受或習慣那個議題所帶來的痛苦或不便,我們還是可以活得下去,而且可以活到老死都沒問題。
Thumbnail
 生命是很可貴的,但有些人可以提早感受到,並努力實踐讓一生變得更好。而無法提早經歷死亡的人,可以用另一種方式體會到生命的可貴,那就是……
Thumbnail
人生很長卻也很短,在這社會中常常要越級打怪,特別整理出從我出生到現在的過程點滴,讓你的人生能夠過得更好,過得精采! 1.     首先學著怎麼辨識標題
Thumbnail
前言 人死後會怎麼樣,說真的還不清楚,至於活著的人要做什麼事情,目前經歷過一次後,大概了解,於是決定紀錄一下過程。 當然還是要說明一下,有些過程可能會不同,要根據各地習俗、各家規定和葬儀社而定,而且我並非專業的殯葬人員,有些東西敘述也不一定正確,只是根據自身經驗而說,同時也藉此好好走出這一段過程
Thumbnail
也許這也是生命對我的一種提醒,提醒我好好把握能吃能喝、能走能跳的現在,以前常聽到「把每一天當成生命的最後一天」這句話很無感,但到了這個年紀,就覺得很實在,覺得該好好把握目前這段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不要讓生命留下遺憾。
Thumbnail
有些人20歲時就死了,只是等80歲才埋葬。 你可能有聽過這句很有名的名言,看看自己和身邊的人,是不是已經停止前進了呢?
Thumbnail
因為最近密集的遭遇身邊親友生病或離世,面對變老、照護、送別,心中有很多的情緒和疑惑。剛好讀到這本書,覺得有些提醒,筆記一下。 本書總結了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訪談中的深刻智慧,並提供了關於婚姻、工作、子女教養、老化、面對疾病和喪親等議題的人生建議,以及對快樂工作和選擇生活態度的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