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書名
如果人生重啟:1000位人生專家教我的生命功課,那些不做會後悔的事
📖文獻筆記
Chapter 1 幸福指引:尋找「人生專家」!你的生命路徑圖即將改變
■ 走過生命、獨一無二的「人生專家」
本書以一個概念為基礎:長者——專家——所累積的智慧可做為各年齡層朋友的絕佳人生指南。Chapter 2 婚姻無悔:一輩子的挑戰。你把婚姻當「自動販賣機」嗎?
■ 練習.一天的結束就是敵對的結束
- 跟氣味相投的人結婚。核心價值和背景相似是幸福婚姻的關鍵。另外,不要想在婚後改變對方。
- 友誼和愛情一樣重要。在一輩子的關係裡,心動的激情終究會質變。找一個你深深愛著、也有深刻友誼的人結婚吧!
- 別那麼計較。別抱持婚姻一定要五五對等的態度;你付出多少,不會剛好得到多少。成功婚姻的關鍵是雙方都試著多付出,別在意能從這段關係獲得多少。
- 彼此要交談。另一半若是個堅強、沉默類型的人,反倒可能會是婚姻的致命傷。長久的婚姻伴侶,都是健談的人(至少會跟彼此說話,且討論重要的事)。
- 別只對另一半許下承諾——要對婚姻許諾。忠於婚姻的概念,認真看待它。請重視婚姻勝於眼前的需要,這會帶給你莫大的助益。
Chapter 3 事業無悔:推動你工作的是「使命」還是「存摺」?
■ 生命功課一.用「內在獎勵」決定你的工作
從生命盡頭回顧,景色簡單明確——任何時候,過得充實愉快的時間,都勝過金錢。
專家們一致同意,少領點薪水而喜歡你做的事,大大強過為了周末和一年三星期的假期(如果你有那麼多的話)而活。就算做你喜愛的事情會讓你手頭沒那麼寬裕,專家們也認為那是顯而易見的選擇。
另一個建議和平衡金錢與時間有關。如果你願意接受較低的所得,選擇兼職工作做為生活方式,或許能讓你獲益良多。不妨想像一下你的休閒時間忽然多於工作時間的情景。有些專家做了這個決定:靠較少的金錢維生、租屋而不買屋、放棄昂貴的消費品,以便從事他們喜歡的工作,實行他們熱愛的生活方式。
專家們說,沒有任何財務報酬,可以彌補被無聊乏味的工作所剝奪的時間。
■ 生命功課五.在現在的工作中,找「自主」
請在工作中尋找最大的自主權,然後用盡必要的努力來維護它。
專家們在討論職業生涯時,總是不脫兩個主題:使命(超越賺取薪資)與自主權。這兩者不是在每一次、每一份工作上都能找到,但沒有它們,工作就可能成為悲慘的負累。
■ 練習.每天上班前,你的心情是?
- 選擇有內在獎勵,而非財務報酬的事業。人們在就業上所犯的最大錯誤,就是僅考量潛在的收入來選擇職業。使命感與對工作的熱情,絕對勝過較豐厚的薪水。
- 別放棄尋找能讓你快樂的工作。「堅持」是找到所愛工作的關鍵,不要輕言放棄。
- 充分利用爛工作。如果你發現自己所處的工作條件不盡理想,不要浪費這次經驗,很多專家都是從不好的工作中,學到彌足珍貴的課題。
- 情緒智商勝於一切。如果你想在職場獲得成功,請培養人際技巧。就算是高科技產業的菁英,如果情緒控管不佳,事業生涯也會被破壞殆盡。
- 人人都需要自主權。職業滿意度,往往和你在工作上擁有多少自主權息息相關。請尋找能做決定和追隨心之所向的自由,而不要受到高層太多的掌控。
專家們就是這般亟欲告誡年輕人,在你不喜歡的工作上蹉跎光陰,只會釀成後悔與悲慘的錯誤。沒有讓專家們更固執、更強調的議題了。他們一再這樣開宗明義:「如果我只能讓你的讀者明白一件事,那就是……」既然有這麼豐富的經驗可以參考,若每年還把兩千個小時浪費在失去就沒有的生命上,那就太愚蠢了。
所以,請採納專家們的忠告,回顧過去這幾個月,你醒來時會不想上班嗎?還是你想要跳下床、衝出門,等不及坐進辦公桌,對許多人來說,工作沒有那種充滿磁性的興奮感(不過對有些專家確實如此)。但如果害怕、憂鬱,或拖拖拉拉、不情不願,是你出門上班的心情,那麼請聽從長者的建議,檢視一下你的內心以及周遭的一切。你很可能該做一些改變了。
Chapter 4 教養無悔:抗拒「完美」教養誘惑,和孩子走一段最幸福的時光
■ 練習.拋棄完美的標準
- 時間就是關鍵。如有必要,請犧牲其他時間,盡量多陪陪孩子。你和孩子必須一起度過林林總總的家居生活,而不只是計畫中的「珍貴時光」。
- 偏心很正常,但千萬別表現出來。接受你比較喜歡某個孩子的事實,但不要讓他們知道。
- 別打孩子。用慈愛、尊重的方式教訓孩子,排除體罰(無論體罰目前看來有多吸引人)。
- 不計代價,避免產生裂痕。盡你所能地避免跟孩子產生永久性的裂痕——就算身為父母的你必須放下身段妥協,也在所不惜。
- 著眼在與孩子一輩子的關係。在孩子離家後,你還要當很久的父母,所以請在他們還小的時候,做些能促進後半人生正面關係的決定吧!
Chapter 5 老後無悔:迎向生命最大驚喜之旅。不要浪費時間害怕老化、死亡
■ 練習.放棄抵抗老化
- 變老,遠比你想像的好。不要浪費時間去擔心變老的事,變老可能意味著機會、冒險與成長,把它視為探索,而非終點。
- 假設你需要你的身體一百年。不要再拿「我不在乎能活多久」當作生活習慣不良的藉口了。諸如抽菸、飲食習慣不佳,和久坐不動等行為,不會輕易賜你早死,而會使你蒙受數年甚至是數十年的慢性病。
- 別擔心死亡。別花太多時間煩惱這件事,專家們建議你,要詳加計畫人生最後的旅程。
- 不要與外界失聯。認真看待中年以後的社交孤立威脅,透過新的學習機會及人際關係,和人群保持聯繫。
- 事先計畫你(以及你的父母)要在哪裡生活。別讓恐懼和偏見嚇住你或你的長輩,而不考慮搬到老年生活社區。這次的搬家通常不會限制他們的自由,反而能開啟提高生活品質的機會。
Chapter 6 人生無悔:無法重啟的人生,你敢直視每個人的眼睛嗎?
■ 練習.學會寬恕自己
- 一定要誠實。避免不誠實的行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如果處事不夠光明正大,多數人將在下半輩子悔恨交加。
- 向機會說「要」。在面臨新的選擇和挑戰時,說「要」,你比較不可能後悔;若是拒絕,你可能會抱憾終生。
- 想旅行,請即刻出發。盡可能多去旅行,如有必要,寧可犧牲別的事情。回顧從前,多數人會將旅行冒險(無論大小)視為人生的精華,而遺憾未能前往更多地方。
- 慎選伴侶。關鍵是不要倉促決定,該花多少時間就花多少時間了解你的準伴侶,並判斷長久而言你們是否適合彼此。
- 有話請現在就說。如果未能趁一切來得及時表達自己的想法,最後只能悲傷地呢喃「但願能重來」。別相信「心靈感應」,你唯一能傾訴最深刻情感的時機,就是對方還健在時。
最睿智的長者一致同意關於後悔的最後一課:當你長到他們的年紀時,你終究必須學會原諒自己。如果某個選擇或決定在多年以後仍然困擾著我們,我們的長者容許我們放輕鬆,寬恕自己。我建議,就坦然接受他們的美意吧!
Chapter 7 快樂無悔:不要為了打翻的牛奶哭泣!向他們學「活著」
■ 練習.黃金律——先伸出你的手
- 從現在開始「算日子」。彷彿人生短暫似地過日子——因為事實如此。重點不是為此憂鬱,而是依此行動;重要的事,現在就去做。
- 快樂是選擇,不是狀態。快樂不是當條件完美或接近完美時,才會發生的狀態。你遲早必須無視挑戰與艱困,選擇讓自己快樂。
- 花在擔憂的時間就是浪費生命。停止憂慮,至少不要那麼煩惱。那些煩惱,只是在大肆虛耗你寶貴的生命。
- 想小一點。要充分利用人生,就得想小一點。現在就去關注簡單的日常樂趣,學會品嘗。
- 找個信仰。有信仰的人生能增進幸福,而參與宗教社群能在你面臨人生危機時,提供獨一無二的支持。但你要信奉什麼、如何信奉,都由你決定。
他們仰賴黃金律,其實就是著重「惻隱之心」。這個詞完美地歸納他們告訴我的一切;惻隱之心(compassion)的拉丁文原意即是「和……一起受苦」。
「推己及人」意味著我們必須努力同理他人,了解他們的觀點,感受他們所感受的,並將他們視為人生艱苦旅程的夥伴。懷抱這樣的同情和同理心,我們自然會以希望被對待的方式來對待他人了。對許多專家來說,有人為伴的重要性是經由一連串的質疑、悲傷和歡快的體驗才學到。他們常這麼一言以蔽之:「對別人好一點」或「與人為善,伸出援手」或「敬重他人」。
📝閱讀心得
這本書整理出六大主題,每主題提煉出五大關鍵課題:
- 婚姻無悔
- 跟氣味相投的人結婚。
- 友誼和愛情一樣重要。
- 別那麼計較。
- 彼此要交談。
- 別只對另一半許下承諾——要對婚姻許諾。
- 事業無悔
- 選擇有內在獎勵,而非財務報酬的事業。
- 別放棄尋找能讓你快樂的工作。
- 充分利用爛工作。
- 情緒智商勝於一切。
- 人人都需要自主權。
- 教養無悔
- 時間就是關鍵。
- 偏心很正常,但千萬別表現出來。
- 別打孩子。
- 不計代價,避免產生裂痕。
- 著眼在與孩子一輩子的關係。
- 老後無悔
- 變老,遠比你想像的好。
- 假設你需要你的身體一百年。
- 別擔心死亡。
- 不要與外界失聯。
- 事先計畫你(以及你的父母)要在哪裡生活。
- 人生無悔
- 一定要誠實。
- 向機會說「要」。
- 想旅行,請即刻出發。
- 慎選伴侶。
- 有話請現在就說。
- 快樂無悔
- 從現在開始「算日子」。
- 快樂是選擇,不是狀態。
- 花在擔憂的時間就是浪費生命。
- 想小一點。
- 找個信仰。
對於像我這樣的不婚不生主義者而言,婚姻無悔與教養無悔這類議題可以跳過不談。放棄,其實是一門決策的藝術;在人生中選擇加法還是減法,每個人、每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看法和取捨。「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雖然看似對立,但兩者並非完全互斥。有時,學習的增加,正是為了更明確地判斷應該減少什麼。
在人生的下半場,當試圖探索意義的第四個支柱——超然(靈性或宗教性)時,或許會發現,許多典範人物本身就是不婚不生主義者。然而,這些典範普遍的「反對性」是否意味著「反生育」,又是另一個值得深究的議題。
事業無悔
專家們一致同意,少領點薪水而喜歡你做的事,大大強過為了周末和一年三星期的假期(如果你有那麼多的話)而活。就算做你喜愛的事情會讓你手頭沒那麼寬裕,專家們也認為那是顯而易見的選擇。
事業是與當下職業倦怠和中年焦慮最密切相關的議題之一,也可能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課題之一。原因在於,在現行體制下,工作佔據了多數人生命的大部分時間,並深刻影響個人的價值感與生活方向。
專家們一致同意,比起追求高薪但令人厭倦的工作,選擇一份自己真正喜歡的職業,即使收入較低,也能帶來更大的滿足感和長期幸福。
另一個建議和平衡金錢與時間有關。如果你願意接受較低的所得,選擇兼職工作做為生活方式,或許能讓你獲益良多。不妨想像一下你的休閒時間忽然多於工作時間的情景。有些專家做了這個決定:靠較少的金錢維生、租屋而不買屋、放棄昂貴的消費品,以便從事他們喜歡的工作,實行他們熱愛的生活方式。
此外,專家也指出,當下的零工經濟、兼職模式、數位游牧生活以及自由工作者等型態,為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提供了另一種選擇。
網上〈傻子才做正職?年輕世代對工作的思維已脫離傳統觀念〉一文寫道:「年輕世代對工作的需求正在轉變。他們不再僅僅追求固定的薪水與晉升機會,而是更注重自由、靈活性以及自我價值的實現。」
然而,也有人對零工和兼職提出批評,認為這類工作模式難以累積晉升機會,缺乏穩定性。但事實上,近年來的「組織扁平化」與「外包、派遣策略」同樣削弱了傳統的晉升體系,甚至讓中高階主管的角色變得岌岌可危。以我親身經歷為例,公司在短時間內將所有中高階主管裁撤,直接對接亞洲區總部。
「組織扁平化」削弱了中高階主管的升遷吸引力。許多人逐漸認識到,中高階主管的角色更多在於參與會議和管理,實質產出難以量化。即便裁撤這些層級,組織仍能運作,只是少了一層負責承擔責任的「背鍋俠」。
「外包與派遣策略」則進一步阻斷了員工的晉升通道。甚至連公家機關都傾向聘用派遣人員,這種現象顯示,許多企業和組織早已不再重視內部人才的培養,也不願意投入資源建立穩定的晉升機制。
專家們在討論職業生涯時,總是不脫兩個主題:使命(超越賺取薪資)與自主權。這兩者不是在每一次、每一份工作上都能找到,但沒有它們,工作就可能成為悲慘的負累。
「使命」是意義的四大支柱(歸屬、使命、敘事、超然)之一,而「自主權」則與自我決定論(勝任、歸屬、自主)密切相關。然而,這些專家的觀點似乎與《深度職場力》的技能思維產生了某種衝突:
- 技能思維:強調你能提供世界什麼
- 熱情思維:強調世界能提供你什麼
技能思維更偏向外在動機,即透過外界的反饋來激發熱情與意義感。例如,一位鞋匠因擅長修鞋技術而深感熱情與自豪,但如果修鞋產業沒落或技術被機器取代,鞋匠的需求降低,他所自豪的意義與熱情也容易隨之消逝。
相比之下,熱情思維更傾向於內在動機。例如,一位鞋匠本身對鞋子懷有熱情(而非因外界需求或他人認可產生熱情),即使修鞋產業衰退,他仍可能轉型為鞋類設計師或藝術家,繼續延續自己的熱情。這種思維不依賴外界需求,更具持久性和適應性。
這種差異在劇場界可以被類比為「表演」與「呈現」:
- 表演:著重於觀眾的期望,目的是滿足觀眾的需求。表演者在事後會檢討錯誤並改進。
- 呈現:專注於忠實呈現排練成果,無意迎合觀眾。這種模式下不存在真正的「錯誤」,只有如實的展現。
技能思維與「表演」相似,因為它強調對外界需求的回應;而熱情思維則更接近「呈現」,注重內在的真實與自我實現。專家的結論認為,追求內在動機所帶來的熱情與意義,即便收入較低或工作不穩定,仍是能讓人在晚年無悔的選擇。
老後無悔
假設你需要你的身體一百年。不要再拿「我不在乎能活多久」當作生活習慣不良的藉口了。諸如抽菸、飲食習慣不佳,和久坐不動等行為,不會輕易賜你早死,而會使你蒙受數年甚至是數十年的慢性病。
確實,死亡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生不如死。《超預期壽命》中也提到的「我不在乎能活多久」這種思維必須重視:
“你的整个职业生涯都是以让人们活得更久为基础,这不是讽刺吗?”她思考着说,“你却没有将精力投入到减少痛苦、减少情绪上?”她继续说:“如果你这么不开心,为什么还想活得更久呢?”她的逻辑是无可否认的,它改变了我对长寿的整体看法。—《超越百岁》
另外,關於人際關係書中寫道:
不要與外界失聯。認真看待中年以後的社交孤立威脅,透過新的學習機會及人際關係,和人群保持聯繫。
在《美好人生》一書中,作者用整本書的篇幅來闡述這個議題:
科學可以篤定地告訴你一件事:良好的人際關係讓我們更快樂、更健康、也更長壽。這一點在任何人生階段、文化、與情境中都成立,也就是對你而言,以及對所有曾經活過的人類而言,幾乎都一定成立。—《美好人生》
至於「事先計畫你(以及你的父母)要在哪裡生活」,是一個值得每個家庭提前思考的問題。這方面或許可以延伸閱讀《當爸媽過了65歲:你一定要知道的醫療、長照、財務、法律知識》一書。
人生無悔
想旅行,請即刻出發。盡可能多去旅行,如有必要,寧可犧牲別的事情。回顧從前,多數人會將旅行冒險(無論大小)視為人生的精華,而遺憾未能前往更多地方。
在《過得還不錯的人生》也提到:
旅行帶來巨大幸福的第一個原因,那就是不用工作。第二個原因則是旅行可以同時從事處於第一象限中的其他眾多經驗,特別是吃東西、聊天、散步、玩樂等,旅行可以說是一個幸福的綜合大禮包。第三個原因,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旅行提供了我們一些機會,可以將對幸福最重要的基本需求(有能力、自律、人際關係)放大。—《過得還不錯的人生》
這主題最讓人感觸深刻的,是有關「旅行的意義」的探討。這種或許不僅局限於遠行,也可以延伸至微旅行、線上旅行等替代方案。例如,以「最低限度的美好生活」為目標的人,可能會選擇探索住家附近從未造訪過的小景點或鄉村,從中感受到生活的新鮮感。同樣地,在遊戲中與隊友一起體驗各種虛擬場景地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一種低成本的旅行形式。
快樂無悔
想小一點。要充分利用人生,就得想小一點。現在就去關注簡單的日常樂趣,學會品嘗。
這些觀點進一步證實了「小確幸」的價值與可靠性。許多人批評「小確幸」使年輕人選擇躺平,認為這是不好的現象。然而,從長者回顧人生的經驗來看,能夠充分享受「小確幸」才是智慧之舉。由此看來,批評「小確幸」的目的,可能並非基於提升個人幸福,而是另有其他社會或經濟動機。
找個信仰。有信仰的人生能增進幸福,而參與宗教社群能在你面臨人生危機時,提供獨一無二的支持。但你要信奉什麼、如何信奉,都由你決定。
普遍來說,年輕時人們往往傾向於排斥宗教,選擇相信科學。然而,宗教與傳統的價值觀在某些層面上對物質追求形成了制約。例如,老一輩認為逢年過節必須團圓,工作與金錢無法凌駕其上;穆斯林在禮拜時間需放下一切外務進行禮拜;基督徒則需要在周日參加教堂禮拜。這些形式類似強制性的重新開機,強迫人暫時休息。
我認為,宗教在中年以後所發揮的功能體現在「建立人際關係,避免社交孤立」,遠大於「靈性的追求」。年輕時,人際關係主要通過學校建立;中年後則依賴職場;退休後,宗教可能成為維繫人際網絡的重要平台。至於靈性的追求,在某種程度上與追求成績或職場晉升類似,只是另一種形式的目標導向行為。
雖然有些人對此提出批評,例如〈禮拜天的基督徒,意義真的不大!〉一文認為:「信仰不是自欺欺人,而是自己對人生的態度。這可不是禮拜天兩個小時的事。」但我認為無需對此過於苛責。
靈性的道路上,的確有一部分人真心追求靈性,但也有另一部分人更看重宗教作為人際關係的媒介。這在身心靈產業中也十分常見,許多人來參加只是為了相互取暖,還有一些參加國外老師的課程,實際上是為了在台灣開課做準備的「投資」。歸根究底,不過是目的不同罷了。
最後,作者還提供了「可以詢問專家的十個問題」,這讓我聯想到新北市圖書館的「真人圖書館」,可以「借人」進行交流。或許,有機會也可以嘗試從不同領域的人生經驗中,汲取多元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