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上標籤

2024/01/26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人人身上都有標籤,好的、壞的,抑或好壞參半都有。這是種將個人主觀印象,簡化成一個或數個代名詞,套用在某個人身上的偏執行為。如同貨架上被貼上標籤的陳列商品,隨時得以被評頭論足,甩也甩不掉。令人玩味的是,我們每個人時時刻刻,甚至是不知不覺都在替他人貼標籤(評價者),或被貼標籤(商品)之間遊走。


***


今日是農曆十二月十六日,是俗稱為「尾迓」。手中提著貢品以及虔誠的心,步行到土地公廟參拜。於「撚香祝禱」的同時,猶記得去年這個時候,全球大瘟疫(新冠疫情)雖已進入尾聲,卻也帶走超過680萬人的生命,那是個令人感到灰暗與悲痛的回憶。我們都該感到幸運,冬日過後還能迎來下一個春季。


時常覺得光陰的流逝,好比從崖邊傾瀉而下的瀑布,快的不像話。記得前些日子才將新的日曆掛在牆上,怎麼撕著、撕著,元月也剩下沒幾張了。時間啊,總是跑在我們的前頭!雖然行事曆是新的,可是,沉澱在腦海中的點點滴滴,卻是逐漸的疊加與累積。每段回憶都像張老照片,是清晰的,也是模糊的。生活中複雜的拉扯,讓我們習慣在矛盾中尋求平衡,悟出一套專屬自己的生存之道。


於每個香爐都插上了一枝香,再次祈求庇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歲稔年豐的心願。上天有好生之德,哪怕一時漫地風雪,終歸否極泰來。相信新的一年,又會是個好年!


raw-image


***


這幾日從網路新聞中看到,今年的學測國寫有兩大題目,其中一題是標籤現象以及對人「貼標籤」的看法。然而,不知為何一看到這個議題,腦海中率先浮現的竟然是「身分」,並且馬上聯想到了兩年由妻夫木聰主演的電影「那個男人」。於是,本篇就來淺談關於標籤與身分連結這件事吧。


早在小時候,我就認知到了標籤與身分是有所連結的,只是不曉得別人口中常說的那幾句話,其實就是個標籤。記得從小的時候開始,村裡許多老一輩的人看到我時總會說「他是某某的兒子」,或者「伊老爸就是某某」。此時,雖然臉上掛著尷尬的笑容,嘴上頻頻說是,但心裡難免嘀咕,明明我有自己的名字,為什麼不直接叫我的姓名,非得要扯到父親才行,實在搞不懂。長大後才逐漸明白,原來一個人的姓名,對別人而言往往只是一種文字符號。你是誰?別人怎麼看你?張貼在你身上的各種標籤...........等等,這些才是人們認知上或真正關心的重點。村裡的長輩之所以會這麼說,主要是在反應我的身分,因為他們不認識我,所以對他們來說,我與我的姓名都是陌生的。唯有透過父親,才能與我連結。


有過這種體會,讓我在觀看電影「那個男人」時,便心有戚戚焉。其中有許多片段,在在反應身分這個標籤,是個讓人喘不過息的存在。有些出現在伴侶上,有些出現在種族上,有些則出現在血親上,不勝枚舉。姓名,當然也其中一項。譬如,從里枝的兒子—悠人身上,就能明顯看到更改姓名所帶來的困擾。


「我是不是又要換一個姓氏了?從出生時有個姓,離婚之後跟母親姓,接著又隨著父親姓谷口。我接下來要跟誰姓才好?」父親死後,悠人心情低落、神情落寞地問著母親。
「因為不知道你父親真正的姓名,所以無法建立墓碑,總不能寫谷口大祐的名字吧。谷口這兩個字,是個與我們毫無相關的姓。」里枝安慰悠人說。


對別人而言,悠人姓谷口也好,姓原誠也罷,他依然是他,不會因此改變。可是,在當事人的心裡,卻無法如此淡然,因為那是自己的姓名。特別是在青春期身心轉變的年紀,頻繁更改不只自己心裡會覺得無所適從(「不想要」跟「不知道」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心境),在學校或生活周遭難免會有受到異樣眼光看待的壓力,如「姓氏三遷」、「又換回母姓」、「查無此人的兒子」等標籤。以致此時悠人看待自己的名字與父親的身分,除了悲傷之外,或許還多了一份徬徨卻無處吶喊的無力感。


這份壓力,來自於社會風氣及習性。


相對而言,改姓氏比改名字少見。大多數人的姓名,一開始都由父母或家裡長輩取的,尤其是「姓氏」這個部分,無論是冠上父親或母親的姓氏,某種層面上均有文化傳承、歸屬感等涵義。在許多人的意識裡,「姓氏」的背後除了代表家裡的父母、長輩是誰之外,尚囊括了家族、族群、種族等榮耀。若撇去傳統與保守思想不說,至少冠上一個真正跟自己有關的姓氏,心裡至少還有一個依歸,因為這是身分的起源,大家口中的根,與後來自己或他人取名有些不同。是以,對自己而言,真實的姓名是一種身分的代表,同時也涵蓋了自我認同。


圖片來源:網路〈鏡-影評〉。

圖片來源:網路〈鏡-影評〉。


人的意識往往是主觀的,一旦認定了,就很難扭轉。如果是中性偏好的標籤,聽了再不痛快,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忍一下就過去了;但,如果是壞的呢,又該怎麼辦?從評價者貼出第一張標籤開始,沉重的壓力如同醒不過來的噩夢,如影隨形緊跟在「商品」的背後。捅人心窩的刀刃也從「你是誰(Who Are You?)」,擴大延伸到自我懷疑「我是誰(Who Am I?)」。因而,每一個標籤都可能是促成「商品」墜入深淵的推手。就像劇中的X先生,儘管他因勤奮練習贏得拳擊比賽,「殺人犯之子-果然是繼承了父親血統」的影子,依然陰魂不散的跟著他,是誰說的並不重要,因為他猜測大家背地裡都會這麼看他;如果要活下去,只有努力擺脫過去自己的身分,並且撕下那些不堪的標籤,才能保有身為人,愛與被愛的能力。


生活中不當個評價者很難,要為自己撕下標籤更難。尚有理智時,切記「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如此我們的社會才能更加和善與美好!



備註:

電影「那個男人」劇情大綱:父親病逝後,與丈夫離婚的里枝,帶著悠人回到娘家鄉下的書店,與自稱谷口大祐的男子相遇相戀,共結連理。三年後,谷口大祐意外身亡,此時里枝才發現他不是真的谷口大祐,深感疑惑的里枝便請當年協調離婚的城戶律師,調查亡夫(X先生)真實身分。




65會員
134內容數
勇敢該怎麼換算。挫折與財富一樣,都是人生必須持續面對的課題。然而,實質的財富得以量化,但內心強韌的勇氣又該怎麼計算?就繼續向前走吧,每走一步,就是個人無形資產的累積。你會發現,原來每個成功都藏在轉角之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