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可承受之輕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常常聽到人家說要「#做自己」,最近也在網路上反覆看到類似的警語:

「選不同的路很好,別讓社會來定義你」

「別因為焦慮而追逐」


不久前因為舊的一年過去,不少人在版面上覆盤一整年的自己,有的人滿意,有的人期許。

看多了,不禁也會想,時間怎麼過得比以前還要快? 願望還不及達成,小孩已經咻咻地長大。


這種時間帶風的速度感是因為年紀越大、時間越少? 還是,肩上的責任越來越重?


或許都是吧,生活中本來就有蠻多「輕的」可以輕輕帶過,又「重的」得審慎考慮的時候。


所以,我常覺得相對不在乎外界眼光的「做自己」,更多的是不後悔地做出決定,而站在未來的某一刻時,會慶幸「真誠」並沒有辜負自己。


/

說到 #抉擇、做自己時,

就想到捷克作家昆德拉曾經在小說中探討生命的輕與重,也拋出令人難以抉擇的靈魂拷問。


他說:

「最沉重的負擔壓垮我們...但同時也是最激越的生命形象,越沉重越貼近地面,生命也就越寫實也越真實; 反之,完全沒有負擔會讓人的存在變得比空氣還輕...遠離地面...變得似真非真...自由自在...卻又無足輕重。」


「那麼,我們該選哪一個呢? 重? 還是輕?」


#輕和重 在昆德拉這樣活在與集權和自由搏鬥的大時代作家而言很難一言蔽之,於是他把難題化作男女的愛情故事,透過複雜的人性、考驗,解釋什麼是輕、什麼是重。


小說太長,我簡單用幾個關鍵詞來代表:


輕: 自由地、歡快地、遠離地面、肉體和靈魂分開、厭棄媚俗

重: 沉重地、穩重地、貼近地面、真實、共情

媚俗: 煽情、討好、在人心裏面只有一個可能、不加思考便絕對的認同即是媚俗


直接從這些詞看來,看不出好壞; 這就像很多時候,時代快速變化,世界慢慢從實體越往虛擬前進時,總會引起熱烈的討論,不經意地二元化,因為這樣才方便我們抉擇,知道自己該如何決定,如何生存。


然而,在昆德拉的小說裡,他並沒有說重的好,還是輕的好。


不過在我讀來,輕和重的結果,往往是相反的;

舉例來說,「輕」是自由的、歡快的,結局理當會帶來快樂的; 而「重」是沉重的、結局理當是痛苦的。


相反的意思是,輕如鴻毛、無拘無束不見得會帶來永恆的快樂; 真實的沉重也不見得就會悲觀或難以承受。


/

#真誠不辜負自己


閱讀到這裡的人,我想感謝你,我相信你和我一樣,好奇面對生命的複雜,該怎麼應對。


想分享的是,我相信世上有唯一的真理,且不因四時迭代而變化;

但發生在人與人的世界中是不一定的,就像那些又輕又重的抉擇,常常使我們在岔路上矛盾、掙扎。


所以有一件事是我體會到的,人一定會需要選擇,選擇需要勇氣,無論是走人多的大路,還是人煙罕至的蹊徑,都需要 #勇氣,真誠對自己的勇氣。


過程是真實的,因為抉擇本身已經賦予了意義。


/

過年要到了,新的年關過去,也會有新的決定會隨之發生,祝福我們心之所向,行之所至,坦然無懼地往屬於的自己的方向大步前進!


#大家新年快樂

#生命不可承受之輕

blog: cocoaisland.org

FB:Facebook

IG:Instagra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cocomammy fu的沙龍
0會員
5內容數
cocomammy fu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2/28
▮觀點和事實不一樣 前天妹妹在圖紙上畫了一個全身紫色的公主,路過的姐姐說了一句:「不好看! 粉紅色的裙子才好看。」於是兩人就吵了起來。 一旁的我們主持公道久了,老是在這樣的情境下打轉,於是先生想教孩子分辨「#觀點」和「#事實」的差別。以這次衝突事件為例,妹妹畫了紫色的公主,這是事實; 姐
Thumbnail
2024/02/28
▮觀點和事實不一樣 前天妹妹在圖紙上畫了一個全身紫色的公主,路過的姐姐說了一句:「不好看! 粉紅色的裙子才好看。」於是兩人就吵了起來。 一旁的我們主持公道久了,老是在這樣的情境下打轉,於是先生想教孩子分辨「#觀點」和「#事實」的差別。以這次衝突事件為例,妹妹畫了紫色的公主,這是事實; 姐
Thumbnail
2024/02/28
▮先別澆熄她的熱情 小時候跟媽媽說想學才藝,媽媽就讓我去學書法,當時小學一年級,身邊有漂亮的女生學得是鋼琴,雖有些羨慕,但我還是挺乖的,每周都拎著一袋文房四寶,走路十五分鐘從家裡到書法教室,一次兩小時,一練就是八年,直到國二課業比較重的時候才停下。 雖然沒有成為想像中鋼琴氣質美少女,不過我很常寫
2024/02/28
▮先別澆熄她的熱情 小時候跟媽媽說想學才藝,媽媽就讓我去學書法,當時小學一年級,身邊有漂亮的女生學得是鋼琴,雖有些羨慕,但我還是挺乖的,每周都拎著一袋文房四寶,走路十五分鐘從家裡到書法教室,一次兩小時,一練就是八年,直到國二課業比較重的時候才停下。 雖然沒有成為想像中鋼琴氣質美少女,不過我很常寫
2024/02/06
自從開始說起可可的故事後,陸陸續續都會收到一些網友的來訊,告訴我他們正在經歷的苦難,聽著聽著,就會想起那時候的我們。 有時候也會有一個腦洞,想著,如果時間倒轉了,帶著記憶再經歷一次,我又會有什麼反應?  會變得不同嗎? 或者,我希望那時候能明白什麼事? #接受得更乾脆? 以
Thumbnail
2024/02/06
自從開始說起可可的故事後,陸陸續續都會收到一些網友的來訊,告訴我他們正在經歷的苦難,聽著聽著,就會想起那時候的我們。 有時候也會有一個腦洞,想著,如果時間倒轉了,帶著記憶再經歷一次,我又會有什麼反應?  會變得不同嗎? 或者,我希望那時候能明白什麼事? #接受得更乾脆? 以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本週隨手記。(容光煥發的狀態寫出來的文字真的很有能量) 生活,生活就是種自己開心、自己快樂且充滿富足的狀態,生生不息。 - 『時間?』 小時候總是不懂長輩說年紀越大、越不想出門;隨著自己年紀慢慢往三邁進,我理解了。 以前總覺得很多聚會、很多朋友是經歷成長的表現;現在則是勇敢斷開無效社交、培
Thumbnail
本週隨手記。(容光煥發的狀態寫出來的文字真的很有能量) 生活,生活就是種自己開心、自己快樂且充滿富足的狀態,生生不息。 - 『時間?』 小時候總是不懂長輩說年紀越大、越不想出門;隨著自己年紀慢慢往三邁進,我理解了。 以前總覺得很多聚會、很多朋友是經歷成長的表現;現在則是勇敢斷開無效社交、培
Thumbnail
回顧二十多年前開始寫部落格時的情景,並談到了在這個追求自我的時代,找回初心的重要性。文章充滿對文字、影像的熱情,並表達了生活隨興的信念。
Thumbnail
回顧二十多年前開始寫部落格時的情景,並談到了在這個追求自我的時代,找回初心的重要性。文章充滿對文字、影像的熱情,並表達了生活隨興的信念。
Thumbnail
也許這也是生命對我的一種提醒,提醒我好好把握能吃能喝、能走能跳的現在,以前常聽到「把每一天當成生命的最後一天」這句話很無感,但到了這個年紀,就覺得很實在,覺得該好好把握目前這段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不要讓生命留下遺憾。
Thumbnail
也許這也是生命對我的一種提醒,提醒我好好把握能吃能喝、能走能跳的現在,以前常聽到「把每一天當成生命的最後一天」這句話很無感,但到了這個年紀,就覺得很實在,覺得該好好把握目前這段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不要讓生命留下遺憾。
Thumbnail
看不到未來,無法活在當下, 回頭看向過去,貌似一事無成? 那... 你認為什麼才是成就? 想必每個人答案都不同吧?
Thumbnail
看不到未來,無法活在當下, 回頭看向過去,貌似一事無成? 那... 你認為什麼才是成就? 想必每個人答案都不同吧?
Thumbnail
畢業後,沒有人再push自己應該做什麼,這讓我反思了人的本質,與成就不會自動找上門的道理。
Thumbnail
畢業後,沒有人再push自己應該做什麼,這讓我反思了人的本質,與成就不會自動找上門的道理。
Thumbnail
即將變老的我們,是要自己推著自己前行,還是期待別人推著你走呢?
Thumbnail
即將變老的我們,是要自己推著自己前行,還是期待別人推著你走呢?
Thumbnail
將歲月時間拉長,人人被當時代的潮流推進,與時俱進,面臨不一樣的環境挑戰。尤其是現代化科技的發展、經濟模式的改變,變化的速度更是迅速,數十年可能就一次翻轉,有些東西新參與了的生活,也有些淡然退場。並非要討論這些演進形成的因與果,而是想回顧這些不同環境下的人們如何過生活?過得如何?這或許是一面鏡子...
Thumbnail
將歲月時間拉長,人人被當時代的潮流推進,與時俱進,面臨不一樣的環境挑戰。尤其是現代化科技的發展、經濟模式的改變,變化的速度更是迅速,數十年可能就一次翻轉,有些東西新參與了的生活,也有些淡然退場。並非要討論這些演進形成的因與果,而是想回顧這些不同環境下的人們如何過生活?過得如何?這或許是一面鏡子...
Thumbnail
常在想每個人 到了ㄧ個年齡 數字好像就應該要被定格 生命的樣子 好像不是你到了ㄧ定年紀 就ㄧ定要變成什麼模樣 持續地尋找自己 去發現好像 自己還有很多可能性 覺得這樣子 會讓自己很快樂 生命是可以很有活力很有能量的 不管你在什麼年紀 都要愛現在的自己 要相信還有很多可能性 可以讓
Thumbnail
常在想每個人 到了ㄧ個年齡 數字好像就應該要被定格 生命的樣子 好像不是你到了ㄧ定年紀 就ㄧ定要變成什麼模樣 持續地尋找自己 去發現好像 自己還有很多可能性 覺得這樣子 會讓自己很快樂 生命是可以很有活力很有能量的 不管你在什麼年紀 都要愛現在的自己 要相信還有很多可能性 可以讓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