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歲月時間拉長,人人被當時代的潮流推進,與時俱進,面臨不一樣的環境挑戰。尤其是現代化科技的發展、經濟模式的改變,變化的速度更是迅速,數十年可能就一次翻轉,有些東西新參與了的生活,也有些淡然退場。並非要討論這些演進形成的因與果,而是想回顧這些不同環境下的人們如何過生活?過得如何?這或許是一面鏡子,有機會反思看看,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然後,知道自己要什麼,為了什麼努力,不是成為環境的產品,而是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以下提及的觀點來自於生活體驗與觀察、耆老們的訪談、傳統文化的參與…等。當然,必然有其他未提及、未觀察到的面向,若您願意,也能一同分享,以寶貴的生命故事敲敲心靈的門,來會心交流。
以下四段生活態樣,可說是截然不同的世代縮影。
來自耆老長者所傳。物質貧乏的年代,堪謂困苦,生活即是挑戰,靠雙手、靠恆心毅力,努力開墾,從無到有,自小勞作做工,棄學養家活口,學徒苦熬謀生之技,求平穩生活。甚少資源,急難時,以求神助,平日時,祈予平順,多賴天地所養,初一十五敬神祈佑,禮敬而道德生。天地萬物共存,恭謹十方,禮俗不可免,始能諸事平順。人群而居,成家立業,左鄰右舍互通照應,一事全村知。共同信仰,共同愛戴,逢慶典,鬧全村,神明興旺,驅邪逐惡,全境平綏。達官施仁愛,辦學使貧學字,護守文化之本,以傳後世。
而後,辛苦勞作,省吃儉用存本,供孩兒就學,以期多讀書來離苦。孩兒為了讀書,每日行數里路,下課忙家務,有甘有苦當樂趣,做好孩子的本分。順應機緣,成家立業,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攜手共渡。離鄉求職,改善家境,接受機緣的安排,當作磨練挑戰。貨比三家,貨真價實,錙銖計較,用錢求實在。堪用則用,能補即補,能動手作則不假他手,累積財富如保障。工作之餘,回鄉過年過節,禮俗仍傳承,同行同好同志相聚,工作家庭與休閒兼顧,財權名情隨之而來。
勤勞節儉之本,只要肯做不怕苦不怕沒機會,生活大幅改善,交通便利,物資豐饒。他地求職地居,孩兒隨之生活,童年生活大不同,讀書學才藝為主要,提早栽培頻打算,搶在起跑點,多才多藝是亮點,出類拔萃是光環,讀書往上爬是好孩子的模板。偶爾時日回鄉過節,體驗鄉下生活。讀書求職久久返家,想要自謀出路,不為人安排,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工作以求生活富饒,休閒以求放鬆款待,亦要過符合社會潮流的生活。生活多工樣樣是商機,假他人之手,一樣達目的,論效益定決策,經濟便利為考量,觀光遊樂生活必要,要工作也要舒服生活。
生活便利是科技發達所賜,數位3C人皆有之,大人不離身,孩兒也早不陌生,童年生活便有數位產品相伴。聲光有趣華麗吸引目光,同伴話題爭相分享,有趣好玩最優先,無聊的最佳玩伴,三託四請才肯放,利誘溝通達協議。功課繁重,成績表現相較練。更多的消費性產品,充斥市場,時有新貨,成為生活樂趣。遊樂美食訊息眾多,出門購買體驗也是生活一部分。…
不同的生活態樣,從農業時代到都市化時代,從完全的傳統農村聚落生活到幾近完全的都市城鎮生活,生活方式在變,看重的價值也在變。
我們人大多是被環境塑造而成,生活環境有什麼,參與過什麼事,身邊的人都怎麼做,怎麼處理事情,在意什麼,被要求什麼,而大家都這麼做時,自然成為被合理採納的觀點和行為。尤其是在年幼到成人成長過程,幾乎已養成定型的人生觀,帶著這些脾氣、個性、想法和觀念,造就個人的人生經歷。
正因為我們固著於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常常會看不慣別人的作法,尤其是很想照自己的想法做時。這時就看不到別人觀點背後值得欣賞讚許的一面,而這一面可能正是我們缺乏的。若我們願意放下自己的執念,忽略表面的情緒與想法,真誠的看見別人的好,學習之,我們的生命應會變得更完整。
雖然他人的優點或值得讚賞的地方,背後是由許多因素影響而成,縱使我們沒有那樣的環境,但我們可以反過來更加自主的思考,如果我也想要培養那樣的觀點和特質時,如何在現存的環境下為自己塑造那樣的可能性,甚至是遠離一些不好的環境因子。而若無法離開,我們又應持以什麼觀念來看待警惕自己。有時候不僅僅是為自己,同時也是為孩子打造一個好的生長環境、好的示範、好的價值來面對人生。
道德經說:「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不可輕忽,覺得時代不同就看輕他人的舊觀念,他人不去做一定有原因。有時至關緊要或是你窮盡辦法找不到解方的問題,這就是關鍵所在。
道德經亦說:「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
社會潮流永遠在變,眾人都欣欣嚮往的事情,我們不一定也要忙於追逐,別人有的我們也不一定要有,清楚知道我們看重什麼,內心持以什麼價值,才是重要的。
選擇一個幫助我們安定、自在無憂,也許看起來是有點傻、有點愚笨,但卻能確保我們走得平順、安穩與踏實。我想,這才是一個清明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