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道路設計規範初探-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本系列文推薦給非路工專業或是剛入門的土木夥伴,台灣的道路規範不同其他土木領域,很多內容十分簡化,在閱讀及引用的過程中,往往顧此失彼,特別是台灣規範雖大多引用至美規AASHTO規範,但細究卻又有些許不同。

  筆者以目前約5年之路工設計經驗,有感於入門不易,就目前台灣之規範及相關設計手冊,逐步撰寫應注意事項及過往設計的一些個人見解,期待能共同提升台灣道路的設計品質。

  也因為道路規範的簡化,各顧問公司及設計者對於規範文字可能存在不同見解,而路工工程師的養成及見解與所接觸過的案子息息相關,若遇到見解​相悖者,一切以規範為準,切莫在各種不同的意見下慌了手腳。

目前台灣道路設計上常用的規範如下:

  1. 公路路線設計規範,交通部
  2. 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規範,內政部
  3. 標誌標線設置規則,交通部
  4. 交通工程規範,交通部

建議閱讀參考手冊如下:

  1. 都市人本交通道路規劃設計手冊(第二版),內政部
  2. 柔性鋪面設計規範,交通部
  3. 「AASHTO 街道設計手冊」,美國
  4. 「道路構造令」,日本
  5. 施工規範相關章節
未標年份是因為上述規範都還有更新的可能,請各位讀者參考前務必再上網更新為最新版本。

  其中特別是交通部頒「公路路線設計規範」及內政部頒「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規範」是為國內道路設計者之依歸,這兩本規範參考美國AASHTO規範撰寫,「公路路線設計規範」分為標準值及容許最小值,而「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規範」在考量市區取得用地不易、車流量大較難達到預期速率等因素下,直接以最小值作為規範值。

公路路線設計規範分為建議值及容許最小值

公路路線設計規範分為建議值及容許最小值

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規範以公路路線設計規範之容許最小值作為規範值

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規範以公路路線設計規範之容許最小值作為規範值

  這兩本最主要的設計規範,仍以動力車輛為主要考量,對於人行環境及路口規劃較無詳細說明,僅用文字及規範值帶過,此方式易造成設計者無清晰之依循,也因此在市區道路及路口設計時,建議再參採「都市人本交通道路規劃設計手冊(第二版)」作為設計考量。

  再次聲明,本文內筆者個人見解,引用時切勿當作唯一依據使用,唯希望能藉由拋磚引玉,與諸位讀者一同進入路工設計的奧妙世界。



avatar-img
1會員
3內容數
喜歡登山、攝影、天文、本職土木亦為興趣,夢想是在山腳下蓋天文台,可以每天拍星星和爬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賞星閱木的日子 的其他內容
位在中央山脈北一段深處,連接死亡稜線的起點,徒步25公里方可抵達,與世隔絕的所在,卻可在台灣過半諸多百岳上遠眺,中央尖山就是一個這麼遺世獨立又跳脫於群峰之上的所在。 「啊!人生難得,幾回中央尖。」行程來到第三天,終於能夠探訪這樣一個神祕的地方。
位在中央山脈北一段深處,連接死亡稜線的起點,徒步25公里方可抵達,與世隔絕的所在,卻可在台灣過半諸多百岳上遠眺,中央尖山就是一個這麼遺世獨立又跳脫於群峰之上的所在。 「啊!人生難得,幾回中央尖。」
位在中央山脈北一段深處,連接死亡稜線的起點,徒步25公里方可抵達,與世隔絕的所在,卻可在台灣過半諸多百岳上遠眺,中央尖山就是一個這麼遺世獨立又跳脫於群峰之上的所在。 「啊!人生難得,幾回中央尖。」行程來到第三天,終於能夠探訪這樣一個神祕的地方。
位在中央山脈北一段深處,連接死亡稜線的起點,徒步25公里方可抵達,與世隔絕的所在,卻可在台灣過半諸多百岳上遠眺,中央尖山就是一個這麼遺世獨立又跳脫於群峰之上的所在。 「啊!人生難得,幾回中央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台灣欒樹在社區外道路邊站整排,秋冬開始展現四色美景,尤其深淺不一的紅色小燈籠實在吸睛,一大群一大群的聚掛在樹上,採集一群來做個應景花環,吊掛欣賞甚是美麗。這燈籠不是花而是藏種子的蒴果,欒樹種子盛產,卻不是到處都看得到欒樹?紅姬緣椿象的主食正是欒樹種子和樹液,能幫欒樹節制擴張速度;而紅姬緣椿象又被白頭
Thumbnail
臺灣正面臨人口老化、少子化、城鄉差距等問題,地方創生的議題討論隨之而來,看似只談論「地方」,背後卻牽動著永續發展,還有許多臺灣品牌同樣在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被譽為地方創生教母的陳美伶,攜手花蓮將軍府1936主理人任聿新,於11/29《2024 臺灣當代人物論壇》上,共同談論地方創生相關議題。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我分享了將臺灣道路方向改為右駕駛的看法。文章探討了右駕駛與左駕駛在轉彎、視野、安全性等方面的差異,並提出一些對於道路設計的建議。透過比較兩種駕駛方式,我認為右駕駛在某些情況下能提高安全性,尤其是在右轉和查看盲區時。希望這些想法能引發更多的討論和思考。
Thumbnail
臺灣的街景與交通問題影響居住品質,需共同努力改善。透過國外成功案例的借鑒,臺灣可制定更嚴格的法規和易於市民參與的管理機構。此外,步行街道與大眾運輸系統的合理搭配是改善交通的關鍵,建立步行友好的街道是可選擇的選項。需讓人們意識到每個人的參與和努力對改善城市環境和交通問題至關重要。
Thumbnail
臺灣的交通環境混亂且危險,主要原因是荒謬的道路設計。道路設計的歷史背景、寬車道設計、人行道佔用情況、權責破碎、民意影響交通規劃、以及汽機車數量過多等因素均影響著交通流暢與安全。原因分析指出,需要全面且深入的思考來徹底解決這些問題。
Thumbnail
我們必須明白有哪些工程項目根本不適合自己使用?
Thumbnail
國道六號東延花蓮建設特別條例草案是臺灣中部橫貫道路建設的相關立法提案。文章中提到了路線、規劃、環評以及預算等相關議題,透過條例的訂立,計畫推動國道六號東延花蓮管機關應於本條例通過後立即啟動可行性評估,每半年檢討一次,並設置中部橫貫高速公路建設推動委員會,並邀集交通部、國家發展委員會、地方政府、
Thumbnail
2024.02.27 台中市政府 台中市長盧秀燕重視行人安全及道路品質,積極推動人行道及道路改善,市府建設局啟動「台中市西屯區臺灣大道(安和路至朝富路)道路改善工程」,投入約7,000萬元,改善範圍計1.9公里,打造人本無障礙空間、優化道路品質,提供市民舒適的人行環境,實踐「富市台中,行人安全」願
Thumbnail
  本系列文推薦給非路工專業或是剛入門的土木夥伴,台灣的道路規範不同其他土木領域,很多內容十分簡化,在閱讀及引用的過程中,往往顧此失彼,筆者以目前約5年之路工設計經驗,就目前台灣之規範及相關設計手冊,逐步撰寫設計心得,並衷心期待各位先進指教。
Thumbnail
台灣欒樹在社區外道路邊站整排,秋冬開始展現四色美景,尤其深淺不一的紅色小燈籠實在吸睛,一大群一大群的聚掛在樹上,採集一群來做個應景花環,吊掛欣賞甚是美麗。這燈籠不是花而是藏種子的蒴果,欒樹種子盛產,卻不是到處都看得到欒樹?紅姬緣椿象的主食正是欒樹種子和樹液,能幫欒樹節制擴張速度;而紅姬緣椿象又被白頭
Thumbnail
臺灣正面臨人口老化、少子化、城鄉差距等問題,地方創生的議題討論隨之而來,看似只談論「地方」,背後卻牽動著永續發展,還有許多臺灣品牌同樣在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被譽為地方創生教母的陳美伶,攜手花蓮將軍府1936主理人任聿新,於11/29《2024 臺灣當代人物論壇》上,共同談論地方創生相關議題。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我分享了將臺灣道路方向改為右駕駛的看法。文章探討了右駕駛與左駕駛在轉彎、視野、安全性等方面的差異,並提出一些對於道路設計的建議。透過比較兩種駕駛方式,我認為右駕駛在某些情況下能提高安全性,尤其是在右轉和查看盲區時。希望這些想法能引發更多的討論和思考。
Thumbnail
臺灣的街景與交通問題影響居住品質,需共同努力改善。透過國外成功案例的借鑒,臺灣可制定更嚴格的法規和易於市民參與的管理機構。此外,步行街道與大眾運輸系統的合理搭配是改善交通的關鍵,建立步行友好的街道是可選擇的選項。需讓人們意識到每個人的參與和努力對改善城市環境和交通問題至關重要。
Thumbnail
臺灣的交通環境混亂且危險,主要原因是荒謬的道路設計。道路設計的歷史背景、寬車道設計、人行道佔用情況、權責破碎、民意影響交通規劃、以及汽機車數量過多等因素均影響著交通流暢與安全。原因分析指出,需要全面且深入的思考來徹底解決這些問題。
Thumbnail
我們必須明白有哪些工程項目根本不適合自己使用?
Thumbnail
國道六號東延花蓮建設特別條例草案是臺灣中部橫貫道路建設的相關立法提案。文章中提到了路線、規劃、環評以及預算等相關議題,透過條例的訂立,計畫推動國道六號東延花蓮管機關應於本條例通過後立即啟動可行性評估,每半年檢討一次,並設置中部橫貫高速公路建設推動委員會,並邀集交通部、國家發展委員會、地方政府、
Thumbnail
2024.02.27 台中市政府 台中市長盧秀燕重視行人安全及道路品質,積極推動人行道及道路改善,市府建設局啟動「台中市西屯區臺灣大道(安和路至朝富路)道路改善工程」,投入約7,000萬元,改善範圍計1.9公里,打造人本無障礙空間、優化道路品質,提供市民舒適的人行環境,實踐「富市台中,行人安全」願
Thumbnail
  本系列文推薦給非路工專業或是剛入門的土木夥伴,台灣的道路規範不同其他土木領域,很多內容十分簡化,在閱讀及引用的過程中,往往顧此失彼,筆者以目前約5年之路工設計經驗,就目前台灣之規範及相關設計手冊,逐步撰寫設計心得,並衷心期待各位先進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