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中最簡單的事』作者的經驗傳承與分享

2024/02/1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 文內如有投資理財相關經驗、知識、資訊等內容,皆為創作者個人分享行為。
  • 有價證券、指數與衍生性商品之數據資料,僅供輔助說明之用,不代表創作者投資決策之推介及建議。
  • 閱讀同時,請審慎思考自身條件及自我決策,並應有為決策負責之事前認知。
  • 方格子希望您能從這些分享內容汲取投資養份,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判斷、行動,成就最適合您的投資理財模式。

不管是「創業」或「投資」,如何在逆境中保持自己的理念,其實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如果真的要失敗,寧願早點失敗,這樣才能在本錢不大時,就學到寶貴的經驗,並培養自己的抗壓性及韌性。

我覺得作者的第三個觀點要倒過來看,如果已經財務自由了,還願意投入這項事業,那可能是真心熱愛;有了財富並不是讓人不去工作,而是讓人有「選擇」工作的自由。

對於個人或家庭的財務規劃來說,永遠要懂得「居安思危」;不管是在工作、投資或消費的選擇上,都要先思考後再做決定,不要事後才後悔。

至於台灣的國家競爭力,現在到底是在哪個階段,我也搞不太清楚;從表面上來看,應該是介於「創新導向階段」及「財富導向階段」間才對。

台灣跟日本及韓國一樣,也是「製造業」起家,然後在半導體及資通訊產業發光發熱,具代表性的股票就是台積電、聯發科等公司。


本章節的重點摘要如下:

  1. 好漢不贏頭盤棋:剛入行就碰上公司業績低迷,對一個職業投資人而言是件好事,可以學會如何在逆境中堅持自己的「投資理念」,學會在壓力下保持頭腦的冷靜;先輸錢的,反而能在本錢不大時就獲得寶貴經驗。
  2. 價值投資者:投資方式與個人性格息息相關,價值投資者買任何東西都講究物有所值、價值低於內在價格,因此在生活中往往節儉而樸素。
  3. 「剛剛好」的基金經理:作者曾有個合夥人,在挑選對沖基金時,喜歡個人身家「剛剛好」的基金經理;身家不夠的,說明混得不好,水準不高;身家太高的,已經有了絕對「財務自由」,幹活往往就不夠投入 (除非是那些真心熱愛投資的人,標準是看他有了錢後,是否開始注重個人享受)。
  4. 最好的投資機會:最好的投資機會出現時,大家都認為那是陷阱,繞著走;不是沒人看出那是金子,但最先看出是金子的那幾個人都掉陷阱裡了。
  5.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本金安全性是每個投資者必須關心的;對沖經理們常說「留在遊戲中,別出局」其實也是此意。投資者需區分兩種風險:「價格短期波動」的風險和「本金永久性喪失」的風險,前者只會短期沒柴燒,後者才會讓青山不在,人們往往過於關注前者而忽略了後者。
麥可‧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把國家競爭力分為四個階段:
  1. 生產要素導向階段 (依靠資源或廉價勞力)。
  2. 投資導向階段 (大規模產能擴張,政府發揮主導作用)。
  3. 創新導向階段 (政府應無為而治)。
  4. 財富導向階段 (社會已富足,強調公平而非效率,社會價值掛帥,實用主義減弱)。
  • 對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而言,階段二與階段三之間有著極高的門檻 → 二戰後實現成功跨越的國家只有日本和韓國。
  • 在階段一,企業之間的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資源獨佔和價格競爭;階段二,企業的競爭優勢體現在規模經濟和產業鏈整合。
  • 國際分工是大趨勢:回顧過去幾十年,投資銀行多是美國和歐洲的,大飛機的製造是波音和空巴;工程機械是開拓重工、小松、鬥山;速食就是美國那幾家;奢侈品基本上是法國、義大利;資源是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
  • 分析任何可貿易品產業,都要在國際競爭的大背景下,看這個產業是否有「比較競爭優勢」。
  • 巴菲特買的多是「消費股」和「金融股」,因為最能代表美國競爭力的就是像可口可樂、寶橋那樣的消費品公司以及高盛這樣的金融巨頭。
  • 日本、韓國這樣以製造業起家的國家,歷史上具代表性的股票就出在機械、家電、汽車等能代表其國家競爭力的產業,如豐田、三星等。
閱讀可以用最低的成本來獲得別人經驗,培養閱讀能力,一生受益。但要記住,別只讓自己的大腦永遠處於「輸入狀態」,要適當地「輸出」自己的想法。透過閱讀輸入,再利用寫作輸出,就像「費曼學習法」說的一樣,教授到別人能夠了解,自己才算是領悟了這門學問。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